课件44张PPT。秦晋殽之战 《 僖公三十三年·左传》关于《左传》“传”是 的文字。《左传》原名 ,作者相传为 。《左传》是我国历史上一部记事详备完整的 体史书,它与《?????? ?????》?? ??????? ???》合称“春秋三传”。 解释经书 《左氏春秋》左丘明 编年 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黄河秦晋周滑郑▲崤╳╳殽之战《春秋》有关记载:
(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夏,四月,辛已,晋人及姜戎击秦师于殽。癸已,葬晋文公。题目为《殽之战》,为什么却只用一句话略写战争?
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叙战”,而在于“论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
《左传》特点:
简于事(略写战争过程)
详于言(详写人物对话) 思考: 本文涉及了哪几组矛盾?作者是通过哪些场面将这些矛盾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的?复述课文(1)蹇叔进谏
(2)蹇叔哭师
(3)王孙满观师
(4)弦高犒师
(5)皇武子逐客
(6)原轸论战
(7)秦军败师殽山
(8)晋释三帅
(9)秦伯乡师而哭1-4段重点词句1、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
2、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4、穆公访诸蹇叔
5、劳师以袭远
6、无乃不可乎
7、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8、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9、蹇叔之子与师
10、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11、秦师遂东派钥匙发兵,名作动;(郑)都城询问;之于使……疲劳;远方的国家,形作名恐怕……吧难道合抱参加通“避”,躲避向东行,名作动省略句,使(人)宾语前置,尔知何 公辞焉
焉 余收尔骨焉
殽有二陵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硿硿焉
代词,代指蹇叔的意见兼词,于此,在那里语气助词之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哪里……的样子的;指这件事主谓间取独到……去(一)蹇叔
他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
主、客观原因
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
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人物分析:(二)秦穆公
1-4段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一“访”一“辞”一“骂”
人物分析:蹇叔的道理说得那么透彻,为什么秦穆公硬是拒不接受? 事发背景:
秦晋联合伐郑,经烛之武的游说,秦穆公单独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这样既控制了郑国,又可以牵制晋国。而晋文公理智的隐忍不发。
在秦大部队从郑国撤兵后,晋文公曾逼郑投降,迫使郑文公立了亲晋派的公子兰为太子,才撤兵而去。 一年后,晋文公去世,郑文公也去世,公子兰继位为郑君,为郑穆公。 蹇叔对穆公、孟明、儿子的这三段话的语气有何不同?? ??
①谏穆公:
冷静、委婉。?——老臣的忠诚 ②哭孟明:
哀叹。实则仍谏穆公。——智者的执著? ③哭儿子:
无奈、绝望、痛心。?——慈父的悲切5段重点词句1、左右免胄而下
2、秦师轻而无礼
3、无礼则脱
4、入险而脱 名作动,下车步行轻狂放肆不谨慎险地,形作名 头盔; 1、王孙满观师,他怎样看待出征的秦军?其理由是什么? 2.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①印证蹇叔“勤而无所,必有悖心”的判断。
②年幼的王孙满的见识精准与秦穆公的利令智昏形成鲜明对照。6段重点词句1、及滑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以乘韦先
4、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
5、敢犒从者
6、不腆敝邑
7、居则具一日之积
8、行则备一夕之卫
9、且使遽告于郑
到了做买卖先送,形作动熟牛皮您我国冒昧的丰厚,富饶住下准备保卫工作,动作名派驿车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犒劳人物分析:(三)弦高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假装郑使,
赢得好感。看似谦恭周到,实则暗示郑早有防备,并显示实力。
精彩辞令一:委婉之中露锋芒的犒军辞。7、8段重点词句1、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2、使皇武子辞焉
4、吾子淹久于敝邑
5、吾子取其麋鹿,以间敝邑
6、不可冀也
7、攻之不克,围之不继
8、吾其还也
9、杞子奔齐
同“砺”,磨快动作名,装载之物名作动,喂草料下逐客令;于之,向他们滞留,居住自己的;同“闲”,使……休息希望战胜还是省略句,省主语省略句,省“于”“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以食物匮乏为由,看似体贴,实则逐客。顺水推舟暗示间谍身份已暴露,攻郑计策被识破。精彩辞令二:貌似客气、语带嘲笑的逐客令。9、10段重点词句1、而以贪勤民
2、天奉我也。奉不可失
3、纵敌,患生
4、其为死君乎
5、遽兴姜戎
6、子墨衰绖,梁弘御戎
7、遂墨以葬文公
8、晋于是始墨因为使……劳送,给予;送的机会放跑祸患难道立即名作动,用墨染黑;驾御名作动,穿黑色的丧服在这时发动人物分析:(四)原轸 原轸是怎样驳倒栾枝观点的?
“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驳 “秦施”:“不哀吾丧”“伐吾同姓” “无礼” 。
说明今天的秦早已无恩可言!!!驳“为死君”:“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
说明伏击秦军正是实现“死君” 意愿。(1)所谓“秦晋之好”。
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时,曾得到过秦穆公的帮助,并娶穆公之女为妻。
(2)所谓“春秋无义战”(孟子)。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曾发生过许多次战争。殽之战前二年,秦晋联合围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了秦晋同盟。
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控制了郑国,又用以对付晋国。从此,秦晋结怨,关系开始破裂。“殽之战”的历史背景 本段写原轸与栾枝的争论,实际上还暗写了哪一个人?
暗写了晋襄公的择善而从,与秦穆公的独断专行、不听劝告形成鲜明的对比。
。11—13段重点词句1、彼实构吾二君
2、不厌
3、君何辱讨焉
4、使归就戮于秦
5、以逞寡君之志
6、吾舍之矣
7、武夫力而拘诸原
8、妇人暂而免诸国
9、堕军实而长寇仇
10、不顾而唾
11、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2、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使……结怨同“饜”,满足他们杀使…满足放用力拼命,名作动;之于一下子赦免同“隳”,损害;助长回头看追赶之于俘虏省略句,使(之)
倒装句省略句,(阳处父)及诸河,(三帅)则在舟中矣“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精彩辞令三:冠冕堂皇却又极尽嘲讽的宣战书。 看似感恩戴德,实则点破阳处父的阴谋,嘲讽晋君的愚蠢。看似欲报君恩,实则立下雪耻报国的誓言。14段重点词句1、秦伯素服郊次
2、乡师而哭
3、以辱二三子
4、不替孟明
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穿白衣服,
名作动;在郊外,
名作状驻扎同“向”使……受辱诸位撤换况且因为小的过错人物分析:秦穆公从全篇看,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①内容:一场战争的前因后果讲述完整。
②结构:秦伯哭师与蹇叔哭师遥相呼应,再次印证了蹇叔的预言。
③伏笔:晋君的失策与秦公的宽容的对比,显示出这场战争虽已结束,而秦、晋争霸的斗争并未结束,争斗的前途是双方的胜败必然要转化。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 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殽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殽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一.写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
2、堕军实而长寇仇。
3、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4、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5、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
“乡”同“向”“堕”同“隳”,损害“厉”同“砺”,磨快“辟”同“避”,躲避“厌”同“饜”,满足文言知识整理:二、词类活用:
1、名作动:
(1)若潜师以来:
(2)秦师遂东:
(3)左右免胄而下:
(4)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5)子墨衰绖:
(6)遂墨以葬文公:
(7)武夫力而拘诸原:
(8)秦伯素服郊次:发兵向东行下车步行喂草料用墨染黑穿黑色的丧服用力拼命穿白衣服
2、名词作状语:
(1)秦伯素服郊次:在郊外3、形容词作名词:
(1)劳师以袭远:
(2)入险而脱:
4、动词用作名词:
(1)行则备一夕之卫
(2)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远方的国家险要的地方装载之物保卫工作5 、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
(2)而以贪勤民:
(3)彼实构吾二君:
(4)以逞寡君之志: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劳累使……劳使……结怨使……满意使……受辱二、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尔何知!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殽
(5)使归就戮于秦1.以
(1)劳师以袭远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3)遂墨以葬文公
(4)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志
(5)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来,连词用、拿,介词来,连词用来,连词因为,介词2.其
(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3)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
(4)吾其还也
(6)其为死君乎他们的,代词它,指秦军,代词
其中,代词表示命令语气,还是难道,表示反问语气,副词
3、与
(1)蹇叔之子与师
(2)吾与点也
(3)可得闻与
4、市
(1)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2)原为市鞍马参加买赞同通“欤”做生意5、使
(1)自郑使告于秦
(2)郑人使我掌北门之管
6、御
(1)晋人御师必于
(2)梁弘御戎
派人让抵御
驾御课堂练习1、下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管:钥匙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闻:听说
C晋人御师必于殽 御:驾车
D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是:这C抵抗2.与“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之”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B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C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辍耕之垄上C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代词,指秦军 结构助词“的” 动词“到、往” 3.全都能表现蹇叔非凡预见力的句子有( )
①师之所为,郑必知之②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③晋人御师必于殽④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B4.对课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秦伯得到杞子派人送来的情报后,立即决定派孟明、西乞和白乙带兵攻郑。
B蹇叔哭师是不忍心看到秦军白白送死,同时也为将失去儿子却无能为力而难过。
C秦伯做事武断,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也能及时自我反省,勇于承认错误。
D秦晋殽之战的结果是晋国大胜,还俘虏了秦国的三位大将。先去请教了蹇叔,只不过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