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4:3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1课创造宣言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文学常识
陶行知,安徽歙县人,   。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2—7题。
(一)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chóng)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儿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   (A.妙手回春 B.画龙点睛)。
(二)有人说:“山穷水尽,走头无路,陷入绝境,就只剩等死,无法创造。”然而,遭遇八十一难(nàn)的玄奘,终究取得了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终究发现了美洲;在冻饿病三重(chóng)压迫下的莫扎尔特,终究写出了《安魂曲》。绝望不过是懦(luò)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       ,       ,      。
(根据《创造宣言》一文改编)
2.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崇(chóng) B.难(nàn) C.重(chóng) D.懦(luò)
3.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山穷水尽 B.走头无路 C.众叛亲离 D.幻想
4.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文段(一)空缺处。(填选项)
5.对文段(一)中画横线句子的复句类型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转折复句 B.因果复句 C.假设复句 D.条件复句
6.依次填入文段(二)中空缺处的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只是一半真理
②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
③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
④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
A.①③②④ B.③①②④
C.①②④③ D.③②④①
7.仿照文段(二)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另写一个有关历经苦难之后取得成功的人物事例。
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B.文章以“东山樵夫”砍树为喻,揭示了失去创造力的可怕之处,鼓励教育者要保护和培育学生的创造力。
C.课文列举了大量事实论据,构成排比句式,使论证内容充实、丰富、具有说服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D.课文采用以叙为主、叙议结合的方式,极富感召力。
9..综合性学习。
九年级准备开展“身边的文化遗产”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和同学小妍加入了“最美乡音组”,近期将要在串场河畔的盐镇水街举行淮剧汇报演出活动。
【资料卡】
淮剧又称“江淮戏”,由曲艺门谈词和香火戏吸收徽剧的表演方法和剧目发展而成,清末已流行。2008年6月上海淮剧团、江苏盐城申报的淮剧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志愿服务】你准备做本次活动的志愿者,先征求妈妈的意见。
妈妈说:“淮剧重要还是学习重要 志愿服务能给你中考加分吗 你还是老老实实在家多做几道题吧!”你说:“   ”听完你的话,妈妈点了点头。
【文化布置】演出前,你和小妍先到水街“漂舟戏苑”进行文化布置。在小妍带来的三副对联中,你发现有一副不合适,请指出来,并向小妍解释原因。
第一副:一腔淮剧神州韵 万里盐场国库银
第二副: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第三副:七尺躯扮千般样 五丈台走万里天
第    副不合适,原因是    。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创造宣言——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现成之神来崇拜。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笨人借恋爱之名把爱人造成丑恶无耻的荡妇来糟踏,糟踏爱人者不是奉行恋爱无上主义,而是奉行万恶无底主义的魔鬼,因为他把爱人造成魔鬼婆。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未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在刀法之交响中,投入一丝一毫的杂声,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飞帝亚斯,米开朗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塞布(Lesseps)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苏彝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老静。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毋需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但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统。不识字的慧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慧能说:“下下人有上上智。”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呀!可见无能也是借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米饭,除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仑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冻饿病三重压迫下之莫扎尔特,毕竟写出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变得过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东山的樵夫把东山的茅草割光了,上泰山割茅草,泰山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茅草没有东山多,泰山上的“经石峪”、“无字碑”;“六贤祠”、“玉皇顶”;大自然雕刻的奇峰、怪石、瀑布,豢养的飞禽、走兽、小虫,和几千年来农人为后代种植的大树,于他无用,都等于没有看见。至于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境界,也因急于割茅草看不出来。他每次上山拉一堆屎,下山撒一泡尿,挑一担茅草回家。尿与屎是他对泰山的贡献,茅草是他从泰山上得到的收获。茅草是平凡之草,而泰山所可给他的又只有这平凡之草,而且没有东山多,所以他断定泰山是一座平凡之山,而且从割草的观点看,比东山还平凡,便说了一声:“泰山没有东山好。”被泰山树苗听见,想到自己老是站在寸土之中,终年被茅草包围着,徒然觉得平凡、单调、烦闷、动摇,幻想换换环境。一根树苗如此想,二根树苗如此想,三根树苗如此想,久而久之成趋向,便接二连三的,一天一天的,听到树苗对樵夫说:“老人家,你愿意带我到东山去玩一玩么?”樵夫总是随手一拔,把它们一根一根的和茅草捆在一起,挑到东山给他的老太婆烧锅去了。我们只能在樵夫的茅草房的烟囱里偶尔看见冒出几缕黑烟,谁能分得出那一缕是树苗的,那一缕是茅草的化身?
割草的也可以一变而成为种树的老农,如果他肯迎接创造之神住在他的心里。我承认就是东山樵夫也有些微的创造作用——为泰山剃头理发,只是我们希望不要把我们的鼻子或眉毛剃掉。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你所栽培的幼苗是有了幻想,樵夫拿着雪亮亮的镰刀天天来,甚至常常来到幼苗的美梦里。你不能放弃你的责任。只要你肯回来,我们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幼苗在你监护之下,得到我们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证参天大树之长成。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一九四三年十月十三日 写于凤凰山
10. 文章题为《创造宣言》,那么作者的宣言是什么?
11.本文属于驳论文,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进行反驳?
12.作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13.文章提出了作者自己怎样的观点?
14.文章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朴”的本义是木皮,“素”原指生帛。朴素多用以指不假雕饰、具有天然之美的艺术风格。朴素之为美,在于它代表了事物的原初状态、自然状态。
在先秦,朴和素首先是哲学范畴。老子多次用朴、素来描述道,说明道的终极性、本原性特征。庄子笔下的素、朴已具备审美意味,且是一种最高的美,“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将音乐分为三类,即天籁、地籁、人籁。“天籁”是自然界众窍自鸣的声音,它不凭借任何外力,完全是天然的,自发的,是天地万物的本来状态。素朴是天地大美,它是完满的,没有丝毫缺憾的,任何人为都是对这种完满的破坏。儒家讲朴素,常和文质问题紧密联系,主张质因文显,文以质存,素决定饰,文取决于质,道家所称的朴素,在儒家看来则是朴鄙、粗野。
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朴素受到高度重视,被推为极品,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人厌倦了形式技巧的翻新逐奇,试图超越辞章之美、色彩之美、声律之美、用事之美,而追慕上古绘画的形简迹淡,神往于汉魏古诗的气象混沌。他们提出自然、平淡、真率、古拙、浑厚等作为新的审美追求,对朴素予以极高评价。如陈师道《后山诗话》所言:“宁拙勿巧,宁朴勿华,宁粗勿弱,宁僻勿俗,诗文皆然。”
朴素之美讲求自然浑成。它重整体而不重细部,重自然而不重巧思,它要求尽可能保持事物的本然状态,破除以人为中心的观物方式。朴素之作往往如造化生物,不显人工痕迹。汉代石刻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霍去病墓前的马、乾陵前的石像,刀法简练至极,充分保持石材原型,造型浑厚朴拙,仿佛天然成就。在宋人看来,或有年代久远的历史沉积感,单纯、洗炼;或表现为孩提般的天真,稚拙、清新。因此,朴素之美多与高古、稚拙、疏野、厚重等风格相邻。汉魏古诗亦复如此,大多首尾一气,不可句摘。
朴素之美讲求以素为绚。这意味着形式的简化与提纯,形式美的浓缩与积淀。它以浅蕴深,以淡寓浓,以无涵有,以少总多,从而较之铺锦列秀、富丽堂皇更耐人寻味。如水墨画,用笔简略,不求色相逼真而神完意足。又如琴、磬,朱弦疏越,一唱三叹,余音绕梁,不绝如缕,没有复调,没有和弦,不以繁富华美取胜,却以古朴平淡见长。
朴素并不是一种易于创造、易于接受的美;相反,无论对创造者的艺术功力与欣赏者的艺术修养,朴素都有着相当的要求。恰如宋代诗人吴可《藏海诗话》所说:“凡文章先华丽而后平淡,如四时之序,方春则华丽,夏则茂实,秋冬则收敛,若外枯中膏者是也。”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才是真正的朴素。贺贻孙说得好:“每见后人有意为朴,反不如华;有意为拙,反不如巧;有意为粗,反不如弱;有意为僻,反不如俗。大抵以自然者为胜,如美人乱头粗服俱好,不可遂以乱头粗服为美人也。”
(摘选自张海明《中国古代朴素美理论的发展及在美学史上的意义》)
材料二:
古代诗人留下大量意境深远、风格朴素的诗篇。它们没有斑斓绚丽的文采,读来却真挚动人,诗意盎然。如《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全诗丝毫没有雕琢痕迹,水草丰茂牛羊遍野的塞外草原景象自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再如钟嵘《诗品》评陶潜诗:“文体省静,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词兴婉惬。”陶诗文字俭省,风格清练,诗意纯真古朴,意兴美好舒兴,显出几分质净,几分朴素。
诗的朴素美是和简单粗糙、贫乏单调截然不同的,它需要作者具有极大的功力、熟练的技巧。作者没有达到自然纯真的精神境界,是不可能写出朴素优美的诗篇的。有些闪耀朴素美的光辉的诗歌,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任何精雕细刻的工夫,但它比雕刻要花费更大的气力,这气力用在对自然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上。
《红楼梦》有一段林黛玉和香菱论诗的情节,也涉及了诗的朴素美问题。当香菱很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黛玉给她举出更高明更“淡而现成”的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两相比较,让香菱鉴别高下。这里所说的“淡而现成”也就是诗的朴素美。诗的朴素美对语言的要求十分严格,可以说,没有精炼的语言是创造不出朴素美的。古今诗人无不在这方面刻意求精,艰苦磨练自己的笔锋,像“池塘生春草”“采菊东篱下”都是真切感人的朴素名句。
同样写雪景,韩愈写“随车翻缟带,逐马散银杯”,描写了马车在雪地上行走,雪随车轮的转动翻起两条白色的带子,马蹄踏到雪上留下了一个个银色的杯状景象。比喻贴切、形象生动,显出华美之感,不具有朴素美。可是,王维写雪景,“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感觉则完全不同。作者把对雪景的真实感受通过朴素无华的语言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和他产生通感:清早起来,听见窗外竹子的响声,以为是被风所吹动,开门一看,啊,大雪满山!其境界何等辽阔。诗中没有用任何形容词语,却把雪天的全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不由自主地去和作者一起欣赏大自然的美。这美,在诗里是朴素的。这种让读者读诗而不自觉是在读诗的诗才是好诗。
(摘选自张朝昌《论“朴素”》)
材料三:
楚国的图案、楚辞、汉赋、六朝骈文、颜延之的诗、明清的瓷器,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绣和京剧的舞台服装,这是一种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的美。汉代的铜器陶器、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潜的诗、宋代的白瓷,这又是一种美,“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节选自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庄子哲学看来,“天籁”是自然界众窍自鸣之声,不借外力,亦非人力为之,呈现出素朴的天地大美。
B.汉魏古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由于从中很难找出某一传世佳句,所以其艺术审美价值大打折扣。
C.美人“乱头粗服”俱好,是因其天生丽质,丑者如此,则是东施效颦。这符合儒家“文以质存”的朴素观。
D.林黛玉评“暧暧远人村”这类诗句“淡而现成”,似乎俯拾而已,但却需要诗人语言足够精炼方可炼得。
1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代石刻,因为保留着高古、稚拙、疏野、厚重等自然浑成的风格,故而呈现出古朴平淡的审美特质。
B.朴素在先秦首先是哲学范畴,老子多次用朴、素来描述道;宋代以后朴素是一种审美趣味,宋代诗人借用“外枯中膏”,表达审美观。
C.相较而言,吟诵“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竹风在耳,山雪盈怀,读者在读诗却又不觉在读诗,这正由于它未曾使用形容词。
D.错彩镂金、初发芙蓉,二者都具美感,且各有琳琅满目的例证;但在东方美学视野下,后者代表的朴素之美审美性更强。
17.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初学作诗,宁失之野,不可失之靡丽;失之野,不害气质;失之靡丽,不可复整顿。(吕本中《童蒙诗训》)
B.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要非情思高远,形神消散者,不知其美也。(苏轼《与苏辙书》)
C.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D.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刘勰《文心雕龙》)
18.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瓦雷里在读了法译本《陶潜诗选》后,得出这样一种看法:“朴素有两种:一种是原始的,来自贫乏;另一种却生于过度,从滥用中觉悟过来。”陶诗属于哪一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19.《真水无香》一书提到,明清时代有篆刻者“刻石章完,必置之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或以石章掷地数次,待其剥落有古色,然后已”。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评述这种行为。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读书也要有“本钱”
金开诚
小时候听老师说:“读书是最合算的事,不用本钱,便有收益。”这个比喻至今记忆犹新,但在数十年读书生涯中,也渐渐感到老师这话未必尽然。读书其实是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与书中的内容建立联系,从而加以理解、吸取的过程。这情况倒有点像“将本求利”,而并非“不用本钱”。
比如最近偶然检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看到其中一条说:“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这种感受当然深刻。但仔细想想,一个读者要得到这样的感受,他自己还是要有一些“本钱”的。例如他必能看出“西风”二字的精确,不能换为“东风”“南风”或“北风”。因为“东风”“南风”给人以阳和之感,不能与“残照”相配;“北风”则嫌其凄厉,不如“西风”的萧瑟更利于全景统一。这种感受来自生活体验、文化素养乃至较为细致的语感。这些便是读者的“本钱”。读者将“本钱”投入了阅读过程(一般是无意的,但实际上必有投入),这才有较好的“收益”(美的享受)。再如“汉家陵阙”四字,假如换为“秦家陵阙”或“隋家陵阙”,原词的“气象”就不免减色;而对“气象”的感受,还可能要更多的“本钱”,即对秦、汉、隋三朝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色有较多的印象积累,能形成某种“完形感”,才会觉出此处只有用“汉家陵阙”最好。此外,读者还须读过一些登临怀古之作,并有意无意地在心里与李白此词相比,才能理解王国维何以把这二句视为登临的绝唱。
那么,读者的“本钱”又从何处积累呢?看来主要还是从生活中和书本上得来。蒙童入学,未曾读过书,但他已在生活中认识了不少事物,所以才能学懂浅近的课本。读书、做学问都必然有一个从少到多、由浅入深的过程。两手空空而想在学术上成为“暴发户”,恐怕是不可能的。因为学问的增长自有其规律,必须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文化积累去吸取新知,乃至创新立说。所以人们在看书学习中必须致力于消化与吸收,使新知新说和自己原有的修养融合在一起,使之真正化为己有,甚至打上学术个性的印记。清人张问陶论诗,说:“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其实做学问也一样,只有自己真正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的东西,说出来才犹如常语,归乎自然,而不是生梗僻涩,令人费解。
读书的“本钱”固然重要,但也要看这“本钱”如何使用,是否恰当。即以古书的注释为例,即便是“圣经贤传”,也往往有“本钱”使用不当的情况。例如《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是一首爱情诗,作者夜不成眠,渴望早日与他心爱的“窈窕淑女”结婚成家,“常伴常相依”。然而很有权威性的《毛传》在解释首二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却说:“雎鸠,王雎也。鸟挚而有别。”又说:“后妃悦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又不淫其色,慎固幽深,若关雎之有别焉。”同样有权威性的《郑笺》又补充说:“挚之言至也。谓王雎之鸟,雌雄情意至,然而有别。”要照这种说法,此诗岂不是把“两地分居”视为最理想的夫妻关系了?因为这样的夫妻既情意深挚,又不待在一起。诗作者若看到自己的作品遭到如此背道而驰的解释,恐怕是会很恼火的。毛、郑能为《诗经》作“传”作“笺”,自然是大有“本钱”的读书人了;然而因为他们心中始终梗着个《诗经》用于教化的念头,所以动不动就要把诗篇与周代的君主、后妃扯在一起,这就是把“本钱”作了错误的“投资”。不过《毛传》《郑笺》毕竟还用其“本钱”在《诗经》的字词解释、名物训诂上作出了成绩,可算有得有失。
20、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运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了分论点,从而达到论证中心论点的目的。
B.标题中的“本钱”是指生活体验、文化素养、细致语感。
C.举例论证是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文章就是通过举李白的诗句和《诗经》中诗句来论证观点的。
D.作者直言不讳地批评了为《诗经》作“传”作“笺”的毛、郑二人,说他们有“本钱”但使用不当,而后又肯定了他们训诂学上的成就。
21、简要说说本文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的。
答案
1、教育家 2.D 3.B 4.B 5.C 6.B 7.(示例)丧失视觉和听觉的海伦·凯勒,终究写出了一部部传世经典。8.D 9.【志愿服务】示例:妈妈,淮剧是我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老师告诉我们要全方面发展,去做志愿者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欣赏优美的淮剧,陶冶我们的情操,劳逸结合。
【文化布置】二 示例:这副对联是赞美风景的,与主题不切合
10.作者在文章结尾,充满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11、在文章中,作者围绕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批驳。
这五种借口是①环境太平凡 ②生活太单调;③年纪太小;④太无能;⑤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12、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名言警句来进行反驳。即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这两种论证方法。
13.作者在批驳了五种错误观点后,直接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鼓励人们进行创造。
14.文章主要运用了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记叙主要指文中摆出具体事例时所运用的表达方式。议论则是对事例进行分析或表达观点时采用的表达方式,如批驳了第二个错误观点后的简单总结,又如批驳了第五个错误观点后的分析。
15.B 16.C 17.D
18.①陶渊明的诗,属于后者。它是对当时绮靡诗风的超越,当时诗人文采上存在“过度”“滥用”的陋习,陶渊明“觉悟”过来,返璞归真,呈现朴素的诗风。②陶渊明的诗难以企及处,不在巧思妙喻,不在形式或技巧的翻新,而在其本色,在其平实,在其自然。③其朴素自然、浅易平淡中,包含了、超越了色泽华美,是有着深厚的艺术积淀的,并非“贫乏”,对创作者(诗人)的艺术功底和技巧有相当要求。(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9.①椟中摇晃、掷地剥落,是为了求得印章残破朴拙之效,该篆刻者认为朴素是一种超越完美无瑕的大美;②但是,这种人为制作的“朴素”,并非真正的朴素,而恰恰相反,落于下乘,有意为普,反不如华,可谓弄巧成拙、南辕北辙。
20.C
21.文章首先提出中心论点“读书也要有‘本钱’”,然后分别从“读者的‘本钱’从哪里来”“读书的‘本钱’如何使用”两方面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