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5张PPT。陈
情
表 你
有
问
题
大
家
解第一组1、李密曾在蜀时居高位,而如今晋朝下诏却婉拒,究竟是不是以孝为托词?
2、为何全文给人感觉像是充满理性的思考,缺乏感性?
3、全文结尾处写道:“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为什么李密怀着恐惧的心情?
4、《陈情表》与《出师表》有何不同之处?
5、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李密的孝心?难道忠孝就注定不能两全吗?
6、文中写道:“本图宦达,不矜名节。”李密他是真心想做官,还是因为害怕晋武帝?第二组1、为何古人改嫁要说其为“舅夺其志”?舅父在古人中的形象有那么重要吗?2、古人重儒教,也重气节。李密身为蜀汉旧臣,为何在《陈情表》中,表现出了一些奉承之感?
这真的是他所愿的吗?他写《陈情表》不愿做官是否还有因为自己是蜀汉旧臣的缘故呢?3、《陈情表》表达的感情有哪些?1、李密辞不就职的原因是什么?照顾祖母是不是他的借口? 第三组2、晋武帝最后允许了李密的请求,除了感动还有没有政治原因?3、李密在蜀亡后仍然对晋灭蜀不服气,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对“乐不思蜀”的后主刘禅有信心?4、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1、李密作为蜀的亡国之臣为什么会得到晋武帝的重用?第四组2、晋灭蜀之前,李密曾在蜀朝任郎中和尚书郎,现在新朝建立,这本是他的一个污点,为什么他要在表章中不避嫌疑,直陈此事?3、全文结尾处写道:“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好像有一丝阿谀奉承的意思。请结合当时的背景说说李密的心情如何?4、《陈情表》中,作者是真心想侍奉祖母还是以此为借口推辞做官?(有人说,李密“供养祖母”是假,“不愿事晋”是真,是否是这样的呢?)1、《陈情表》中李密一再提出退朝奉祖母,与古人报国思想是否矛盾?
2、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廉也是为自己不奉诏出仕找借口,这个观点是否正确?
3、李密真的是孝吗?如果不是,为何《陈情表》又可以流传于世呢?
4、《陈情表》一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祖母刘氏怎样的感情?李密反复强调孝亲,是为自己不奉诏事晋而故意寻找借口吗?第五组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后人曾说,李密供养祖母是假,不愿事晋是真,你怎么看?
3、李密最终侍奉君王时,好像并没有得到重视,是什么造成了这种情状?
4、作者如何通过“陈情”来达到为祖母尽孝的目的的?作者如何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打动晋武帝的?
5、有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战乱纷飞的朝代,李密在家当孝子好吗?
6、本文依据内容可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第六组第七组1、自古以来,忠孝难以两全。李密以孝当先,有哪些人也同他一样?
2、司马氏是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的江山,李密写此文章给司马氏,是否有想让司马氏为自己抢夺江山的行为感到可耻的想法?
3、本文层层推进措辞委婉情真意切地陈说了自己不能应命的理由。请概述这些理由。除了文章所提及的理由,还有哪些可能的原因?
4、如果帝王真心诚意地请李密出仕,为何不派仆人去替职,让李密只是早晚伺候,从而让他为自所用,是否与上文中催得急相矛盾?第八组1、有人说,李密“供养祖母”是假,“不愿事晋”是真,是否是这样的呢?
2、 《陈情表》申述了作者的尽孝决心,感情真挚。《陈情表》与《出师表》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
3、《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自尔悲恸动人”,如此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4、李密为什么在他四十岁就厌倦了官场生活?他不愿入职除了祖母的缘故是否还与当权者司马氏的不忠不孝有关?
5、李密本是蜀国的一员,应当像关羽、孔明那样尽忠报国。但是蜀王后他却投奔晋朝,使人觉得他贪生怕死,但从他的《陈情表》中我们不难看到他的忠心,这是阿谀还是什么?
第九组1、《陈情表》主要体现李密的孝心,那个朝代也以“孝”来推荐官员,那如果只凭“孝”,其他方面的考察也会很重要吗?如果只是“孝廉”, 而其他的并没有,也会被举荐吗?
2、李密在当时社会为什么不能忠孝两全呢?
3、李密在文章开头描写少时命运悲苦,与后文有什么联系?
4、本文类似议论文,作者的论证思路与手法是什么?
5、李密凭什么认为此文能打动当权者?违抗圣命不是在赌命吗?如果他死了,他又如何能照顾祖母呢?需要集中解决的问题:1、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2、本文依据内容可以分为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3、有人说,李密“供养祖母”是假,“不愿事晋”是真,是否是这样的呢?
4、《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自尔悲恸动人”,如此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陈 情 表 陈述
禀报
隐情
苦衷奏章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听课文朗读,请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
第二段:感激,恳切;
第三段:真挚,诚恳;
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解 题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一段: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
总起: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父死母嫁:“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月, 舅夺母志。”
祖母抚养:“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少年多病:“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无亲无戚:“既无叔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祖母病卧:“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未曾废离。”第二段:写朝廷征召宠顾之殷,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召的两难处境。
察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诏书切峻-刘病日笃-进退两难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特为尤甚。”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不矜名节。”
宠命优渥:“今臣亡国贱俘,······有所希冀。”
祖母病笃:“但以刘日薄西山,······朝不虑夕。”
不能废远:“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第三段: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 第四段: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的年龄,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齐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李密(?224?-?287?),
西晋武阳人,又名虔,
字令伯。少时师事著
名学者谯周,以学问
文章著名于世。曾出
仕蜀汉担任尚书郎,
屡次出使东吴,很
有才辩。晋武帝征
为太子洗马,其以祖
母年老多病,辞不应
征。?晋武帝。司马炎
靠野蛮杀戮废魏
称帝,为人阴险
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
祖母刘氏年老多
病,无人侍奉,
暂不能应征,请
求辞官终养祖母
的衷情。? 解 题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或:不想到晋朝为官)“陈”的原因:“陈”的内容: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 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 屡不奉召苦衷。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苦情
孝情
忠情“陈”的目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构思艺术:叙孝情表忠情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 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 动之以情找依据释误会“以孝治天下”“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先尽孝后尽忠晓之以理乞矜愍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示之以忠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陈”的方法:语言艺术 1、四字骈句: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 成立……” 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 《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至性之言,悲恻动人。”2、对偶句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强烈,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 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尽孝的情感,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从文章的写作背景来看,本文的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作者究竟是抓住什么做文章,既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并让晋武帝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的呢?
孝综合全文看,作者在哪一个字上做文章?孝思考研究 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讨论: 此表是西晋初晋武帝泰始三年(公元267)写的。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刘备建立的政权)已经灭亡(孙吴到公元280年才灭亡),李密的家乡由晋统治。李密有学问,所以晋武帝想征他做官。背景简介(有人说,李密“供养祖母”是假,“不愿事晋”是真,是否是这样的呢?) 李密原是蜀汉的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又因为司马氏阴险多疑,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难免有戒心,所以他要坚辞。《陈情表》所面对的是晋武帝这个特殊人物,所写的又是他最为敏感的问题。文中作者用了不少委婉之词,比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特别到结尾处,简直是含泪哀求的语气,并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为誓,忠爱之情溢于言表,出现在武帝面前的俨然是一个活脱脱的忠臣形象,终于化解了武帝的疑心,博得了他的同情。?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回答1: 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回答2: 忠孝观念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意识的核心,李密特别打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旗号,并在自己不得不尽孝的困苦境遇中大做文章,这是针对晋武帝提倡的孝道而来的。不奉诏,固然有不忠之嫌,但是晋武帝既然标举孝道,作者就抓住这一点,以孝道来解这不忠之嫌,使得终养祖母的请求立于有理、有利、有节的不败之地。需要集中探究的问题:1、自古以来,忠孝难以两全。李密以孝当先,有哪些人也同他一样?
2、李密作为蜀的亡国之臣为什么会得到晋武帝的重用?
3、 《陈情表》申述了作者的尽孝决心,感情真挚。《陈情表》与《出师表》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
《陈情表》申述了作者的尽孝决心,感情真挚。《陈情表》与《出师表》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请阅读补充阅读资料。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自古以来,忠孝难以两全。李密以孝当先,有哪些人也同他一样? 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 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内核。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必然杂有不正确的成份,也即后人所说的“愚忠”和“愚孝”。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社会结构正在转型过程中。社会老龄化对孝道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子女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新型家庭一对夫妇要照顾双方的两对父母,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家庭仍然起着安全港湾的作用。 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并且能勇敢地担当起传承民族优良传统的重担,进而推而广之,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
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尽其和乐之心;
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 ;
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尽哀戚之情;
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要庄严肃敬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 所以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应算是父亲。 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 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 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 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 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 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 “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 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 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 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 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戏彩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是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手里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 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 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 了。 另一个是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 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 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 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 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拓展延伸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啮指痛心单衣顺母亲尝汤药刻木事亲拾葚供亲涌泉跃鲤怀桔遗亲哭竹得笋扼虎救父尝粪心忧行佣供母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卧冰求鲤扇枕温衾闻雷泣墓卖身葬父恣蚊饱血为母埋儿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重点语言知识2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愿陛下矜悯愚诚
未曾废离
形影相吊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舅夺母志
而刘夙婴疾病古义 今义希望 乐意,愿意停止 没有用的 慰问 悬挂成年 组织等开始存在强行改变 争取得到缠绕 婴儿古今异义词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则告诉不许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之辛苦
庶刘侥幸子 呼吸等到 捉拿不久 寻找授予官职 去掉申述 诉说给别人知道形容自己的私情 少 辛酸苦楚 身心劳苦大概,或许 众多古义 今义躬亲抚养
刘病日笃
夙遭闵凶
猥以微贱
愿陛下矜悯愚诚
无以终余年
保卒终年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躬亲:名词作状语,亲自。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微贱的身份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实为狼狈
被动句:刘夙婴疾病
省略句: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除臣洗马
具以表闻
倒装句:急于星火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字多义:
于:急于星火
是成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具以表闻、无以至今日
谨拜表以闻见慈父见背
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亲躬亲抚养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代“我”“自己”,助词看见,动词亲自亲戚,名词薄日薄西山
门衰祚薄当死当结草
当侍东宫迫近,动词微薄,少,形容词应当,副词任,充当,动词行行年九岁
九岁不行夙夙遭闵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经,动词走路,动词早时,名词早晨,名词拜拜臣郎中
谨拜表以闻矜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授予官职,动词奉,上,动词怜惜,动词自夸,夸耀,动词比,介词对于,介词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并结合本文,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