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教案)【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10 09:48: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要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从内容结构看,以“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汉朝经营西域”为逻辑主线,涵盖地理概念、重大事件、文明交流等核心知识点,体系完整且层层递进。教材注重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培养,通过地图、文献、实物等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影响。同时,将古代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倡议相联系,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强化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培养,为学生后续学习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历史时序感和简单史料阅读能力,但对西域、丝绸之路等地理概念和空间路线的理解存在难度。他们对历史故事兴趣浓厚,张骞“持汉节不失”、班超“投笔从戎”等事迹易引发共鸣,但对事件深层意义缺乏深入思考。此外,学生对“胡”字物品等生活元素熟悉,可作为认知切入点,但对古代中外交流的广度、国家治理的意义等宏观层面理解不足,需结合地图、故事化讲解降低认知难度,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其从史实中提炼精神价值。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了解“丝绸之路”的开辟。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对西域的管理”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通过分析相关史料,认识张骞通西域的意义;通过分析《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分析阅读地图的能力,认识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3.学习张骞、班超等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培养自觉维护国家统一的意识。体会“一带一路”的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张骞通西域的、丝绸之路的路线与作用、汉朝对西域的管理措施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张骞“凿空”西域的深层意义和丝绸之路在文明交流中的地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史料实证法、直观演示法。
七、学习方法 材料分析、自主学习、史料研读、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出示图片“胡瓜、胡蒜、胡桃、胡椒、胡萝卜”,这些物品名称中的“胡”字,暗示了它们的来源与哪个地区有关?这些物品如何从西域传入中原?背后离不开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也离不开一群开拓进取的历史人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思考问题,步入本课学习。 引导学生联想到 “西域”,自然过渡到本课程学习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张骞通西域
(一)“西域”地理概念 【讲授】出示地图和与西域相关的诗句,观察地图:西域在哪里? 【回答】①狭义上的西域:今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②广义上的西域: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印度半岛、欧洲东部等广大地区。 建立空间概念,培养时空观念
(二)张骞出使西域的背景 【引导】出示三则文字材料和地图,阅读材料,合作探究,探寻张骞为何出使西域? 【回答】①西域小国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②大月氏因被匈奴从河西故地赶走,怨恨匈奴,想要复仇。③匈奴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论从史出,培养史料实证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 【提问】出示材料,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 【回答】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明确张骞出使的目的,强化历史逻辑思维
(四)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 【引导】出示视频,请学生结合视频,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结合张骞西行历程,说说可以学习张骞什么精神? 【引导】出示表格,分组探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和结果。 【引导】史料研读: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的举动是“凿空”? 【回答】不忘使命“持汉节不失”的精神;不屈不挠,不畏艰险。 【回答】①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②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③虽然没有达到目的,但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情况;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回答】张骞第一次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汉朝和西域各国有了第一次友好往来, 通过视频直观呈现历史过程,结合表格对比梳理史实,帮助构建清晰的时间线和事件逻辑;通过“凿空”概念解读,深化对张骞出使历史意义的理解。
所以称为“凿空”。
环节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的开辟 【讲授】出示《丝绸之路图》和文字材料,张骞在联通西域以后,汉朝与西域的交流也更加密切。商人们载着货物往来东西。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后世称“丝绸之路”。 知道“丝绸之路”的由来。 了解“丝绸之路”的由来,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二)丝绸之路的路线 【引导】出示《丝绸之路示意图》,说说陆上丝绸之路途经地区。 【引导】说一说:汉朝沿丝绸之路西传之物有哪些?传入中原的物品有哪些? 【总结】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回答】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回答】①丝绸、漆器等物品,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②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多种乐器、歌舞等。 通过读图分析路线,培养空间认知能力列举贸易物品直观展现丝绸之路的交流内涵。
(三)海上丝绸之路 【引导】出示《汉朝海上航路图》,汉朝时,中国已形成了多条海上航线。 请同学合作探究,分别回答向北、向南的航线。 【回答】①山东沿岸→黄海→朝鲜半岛和日本;②东南沿海→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欧洲地区。 补充海上丝绸之路内容,完善学生对古代中外交通网络的认知。
环节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引导】出示两幅历史地图, 思考:对比秦朝的疆域,西汉的疆域多了什么地方呢?说明了什么? 【回答】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通过疆域对比渗透家国情怀。
(一)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 【引导】出示《西汉形势图》和表格,浏览教材,回答西域都护府的相关信息。 【回答】①时间:公元前60年;②最高长官:西域都护;③职责:颁行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④管辖范围: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⑤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通过表格梳理核心信息,明确西域都护府的历史地位,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二)东汉班超出使西域 【引导】出示时间轴,西汉末年,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汉朝与西域的往来中断。73年,东汉朝廷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说一说,接下来汉朝与西域的联系。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请学生阅读材料,认识班超其人。 【回答】①甘英出使大秦(失败),开辟通往西亚的路线。②班超的儿子班勇再次出使西域。③123年,东汉政府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 知道东汉班超其人。 通过时间轴梳理东汉对西域的管理历程,结合班超事迹,延续家国情怀教育。
(三)一带一路 【讲授】出示一带一路相关材料,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与有关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引导】我国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的共同体。那么丝绸之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作用? 【回答】①加强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②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③有利于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充分显示了中国主动参与国际事务的积极姿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将古代丝绸之路与 “一带一路”倡议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时代责任感。
(三) 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梳理知识脉络:张骞通西域(奠定基础)→ 丝绸之路(沟通文明)→ 汉朝管理(提供保障),强调:从古代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开放与合作是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认真听讲,梳理本课所学内容。 系统梳理本课知识脉络,培养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1.本课优势:通过物品导入、地图分析、史料解读、现实关联等环节设计,层层递进,符合七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注重核心素养培养,体现“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理念。 2.不足:学生对西域地理范围的空间想象可能不足,需提前准备更清晰的地图标注;对“凿空”的深层意义,部分学生可能理解不透彻,需补充更多“张骞通西域前中原与西域隔绝”的背景资料。 3.改进:下次教学可增加“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动手活动,强化空间记忆;引入张骞出使西域的影视片段,增强历史情境的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