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9张PPT。陈情表 李密背景简介 李密: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他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
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为洗马。
李密写表推脱。晋武帝邀请李密出山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阻力,故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收笼东吴民心。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天下,晋武帝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李密为何辞不就职?1、供养祖母;
2、心怀蜀汉;
3、晋司马氏多疑,做官如履薄冰。此表地位人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可见李密的《陈情表》具有相当强烈的感人力量。 陈 情 表 陈述
禀报
隐情
苦衷奏章禀告自己苦衷的奏章表:古代臣子向皇帝陈述己见的一种奏章。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李密?224?-?287?,
西晋武阳人,少时师事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其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解 题翻译注解臣密言:臣以险衅 ,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 ,舅夺母志。祖母刘悯(mǐn)臣孤弱 ,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成立。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时就遭到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到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我的母亲改嫁。祖母刘氏怜悯我孤单弱小,亲自加以抚养。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既无叔伯 ,终鲜(xǐan)兄弟 ,门衰祚(zuò)薄 ,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 ,常在床蓐 ,臣侍汤药 ,未曾废离。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没有福泽,很晚才得到儿子。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里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单无靠地独立生活,只有和自己的影子相互安慰。而祖母刘氏很早就为疾病所纠缠,经常卧病在床,我侍奉饮食医药,从来没有离开过她。 逮奉圣朝 ,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诏书特下 ,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猥以微贱 ,当侍东宫,到了晋朝建立,我沐浴在清明政治的教化之中。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我为秀才。我因为没有人能照料祖母,就辞谢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颁下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以我这样卑微低贱的人去侍奉太子,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诏书切峻 ,责臣逋慢;郡县逼迫 ,催臣上道;州司临门 ,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 ,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够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辞谢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回避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星火还要急。我很想奉命为国奔走效力,但是祖母刘氏的疾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是报告申诉又得不到准许。我现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狼狈不堪。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 ,犹蒙矜育 ,况臣孤苦 ,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 ,历职郎署 ,本图宦达 ,不矜名节。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受到怜惜抚育,何况我的孤苦尤其严重呢。再说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郎官,本来希望能够得到更为显达的官职,并不以 清高自夸。今臣亡国贱俘 ,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wò)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实在微不足道,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象太阳迫近西山的人,气息微弱,生命不可能维持太长的时间,已经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祖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我如果没有祖母抚养,就不可能活到今天,如果祖母没有我的照顾,也不能够安度她的晚年,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我今年四十四岁,祖母刘氏今年九十六岁,因此我效忠于陛下的日子还很长,而报答祖母刘氏的日子已很短了。我怀着象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能够准许我对祖母养老送终的请求。 臣之辛苦 ,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 ,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我的苦衷,不仅蜀地的人和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到的,祈望陛下能怜惜我愚昧至诚的心意,同意我这点微小的愿望,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保全她的余年。臣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谨拜表以闻。我活着愿意献出生命,死后愿意结草来报答陛下的恩惠。我怀着象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谨此上表禀告使您知晓。 除臣洗马,辞不就职。
(或:不想到晋朝为官)“陈”的原因:“陈”的内容: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提出孝之大理提出先尽孝、后尽忠愿乞终养不能就职夙遭闵凶;更相为命; 不能废远;愿乞终养。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陈”的方法:构思艺术:叙孝情表忠情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 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 动之以情找依据释误会“以孝治天下”“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先尽孝后尽忠晓之以理乞矜愍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生当陨首 ,死当结草示之以忠 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语言形式,骈散交用,多用四字短语表情达意。思路清晰,语言机智得体,内涵丰富,惟多读方能体会。 1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和词义: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日薄西山???茕茕孑立??床蓐 猥以贱微???生当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拨擢??宠命优渥 期功强近???终鲜兄弟???除臣洗马??刘病日笃??更相为命
重点语言知识2注意以下加点的实词:
慈父见背??二州伯牧所见明知??形影相吊??晚有儿息??逮奉圣朝???察臣孝廉???举臣秀才???拜臣郎中??拜表以闻??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犹蒙矜育???不矜名节???愿乞终养???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不胜…之情????臣之辛苦 一字多义:
于:急于星火
是成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以:臣以险衅
臣以供养无主
但以刘日薄西山
臣具以表闻、无以至今日
谨拜表以闻见慈父见背
二州牧伯所见明知亲躬亲抚养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代“我”“自己”,助词看见,动词亲自亲戚,名词薄日薄西山
门衰祚薄当死当结草
当侍东宫迫近,动词微薄,少,形容词应当,副词任,充当,动词行行年九岁
九岁不行夙夙遭闵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经,动词走路,动词早时,名词早晨,名词拜拜臣郎中
谨拜表以闻矜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于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授予官职,动词奉,上,动词怜惜,动词自夸,夸耀,动词比,介词对于,介词愿陛下矜悯愚诚
未曾废离
形影相吊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舅夺母志
而刘夙婴疾病古义 今义希望 乐意,愿意停止 没有用的 慰问 悬挂成年 组织等开始存在强行改变 争取得到缠绕 婴儿古今异义词晚有儿息
逮奉圣朝
寻蒙国恩
除臣洗马
则告诉不许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之辛苦
庶刘侥幸子 呼吸等到 捉拿不久 寻找授予官职 去掉申述 诉说给别人知道形容自己的私情 少 辛酸苦楚 身心劳苦大概,或许 众多古义 今义躬亲抚养
刘病日笃
夙遭闵凶
猥以微贱
愿陛下矜悯愚诚
无以终余年
保卒终年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躬亲:名词作状语,亲自。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微贱的身份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实为狼狈
被动句:刘夙婴疾病
省略句: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除臣洗马
具以表闻
倒装句:急于星火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孝综合全文看,作者在哪一个字上做文章? 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思考研究 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讨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回答1: 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回答2: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把爱敬父亲的爱心移来以爱母亲,那亲爱的心思,是一样的。再把爱敬父亲的敬心,移来以敬长官,那恭敬的态度,是一样的。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 。 所以母亲方面,偏重在爱,就取其爱。对长官方面,偏重在敬,就取其敬。爱敬并重的,应算是父亲。 若能以事亲之道,服从长官,竭尽心力,把公事办得好,这便是忠。对于同事方面,地位较高年龄较大的长者,以恭敬服从的态度处之,这便是顺。 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他的忠顺二字不会失掉,用以事奉其长官,自然他的禄位可以巩固。光先耀祖的祭祀,也可以保持久远,不至失掉,这就是士的孝道吧!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 第一,要在平居无事的时候,当尽其敬谨之心;
第二,对父母,要在奉养的时候尽其和乐之心;
第三,父母有病时,要尽其忧虑之情 ;
第四,万一父母不幸的病故尽哀戚之情;
第五,对于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要庄严肃敬 。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为亲负米啮指痛心单衣顺母亲尝汤药刻木事亲拾葚供亲涌泉跃鲤怀桔遗亲哭竹得笋扼虎救父尝粪心忧行佣供母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卧冰求鲤扇枕温衾闻雷泣墓卖身葬父恣蚊饱血为母埋儿 “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古作?,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 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礼记?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变,“孝”被封建帝王利用来为他们的统治服务。这样,“孝”就由道德范畴扩展到了政治范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君子之言孝也,敬而已矣;君子之言敬也,孝而已矣。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 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也是儒学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儒家的宣传和统治者的提倡,自然有它合理的内核。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必然杂有不正确的成份,也即后人所说的“愚忠”和“愚孝”。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人之初,性本善”么?这并非现在要加研究的问题。但我还依稀记得,我幼小时候实 未尝蓄意忤逆,对于父母,倒是极愿意孝顺的。不过年幼无知,只用了私见来解释“孝顺” 的做法,以为无非是“听话”,“从命”,以及长大之后,给年老的父母好好地吃饭罢了。 自从得了这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以后,才知道并不然,而且还要难到几十几百倍。其中自然也 有可以勉力仿效的,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陆绩怀桔”也并不难,只要有 阔人请我吃饭。“鲁迅先生作宾客而怀橘乎?”我便跪答云,“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 母。”阔人大佩服,于是孝子就做稳了,也非常省事。 “哭竹生笋”就可疑,怕我的精诚未 必会这样感动天地。但是哭不出笋来,还不过抛脸而已,到“卧冰求鲤”,可就有性命之虞 了。我乡的天气是温和的,严冬中,水面也只结一层薄冰,即使孩子的重量怎样小,躺上 去,也一定哗喇一声,冰破落水,鲤鱼还不及游过来。自然,必须不顾性命,这才孝感神 明,会有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但那时我还小,实在不明白这些。 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戏彩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
我至今还记得,一个是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手里拿着“摇咕咚”。这玩意儿确是可爱的,北京称为小鼓, 小鼓,两旁有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 还自击,”咕咚咕咚地响起来。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 了。 另一个是玩着“摇咕咚”的郭巨的儿子,却实在值得同情。他被抱在他母亲的臂膊上,高高 兴兴地笑着;他的父亲却正在掘窟窿,要将他埋掉了。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 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但是刘向《孝子 传》所说,却又有些不同:巨家是富的,他都给了两弟;孩子是才生的,并没有到三岁。结 末又大略相象了,“及掘坑二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 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 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 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根据以上几则材料,并结合本文,以“忠”和“孝”为话题写篇随感。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