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修辞手法及运用
考点 比喻、比拟、借代
考点一 比喻、比拟、借代
(一)比喻
拆解任务
概念 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手法
结构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比喻成的事物)和比喻词(表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构成 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两种不同类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拆解任务
种类 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连接,有时后面还有“似的”“一样”等词语配合。典型形式: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成为”等连接,有时不用比喻词。典型形式:甲是乙。例如:何等动人的一页又一页篇章!这些是人类思维的花朵
(续表)
拆解任务
种类 借喻 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比方一个本体。例如: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续表)
拆解任务
作用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易于表达情感。具体分析评价时可以使用“生动形象”“简洁明了”“具体鲜明”“浅显易懂”等短语
主要考查方式 1.辨析修辞手法
2.分析相似性
3.分析构成和效果
4.仿写
(续表)
考查方式一:分析相似性
答题格式:
①将xx比喻成xx/本体是xx,喻体是xx,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
②……上相似(颜色/形态/作用/内容等)/ ……和……相似,……和……(在)……(方面)相似 / 本体与喻体都是……(具体的事物或特点)。
注意:相似性有几点就需要答几点,尽量做到全面准确。
1.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水。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对点训练1
考查方式一:分析相似性
[答案] ①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
[解析] 此题要注意审题,题干要求分析比喻的相似性。应该先确定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路”和“河”,然后结合语段中对“路”和“河”的描写,分析双方的相似之处:①路和河的形状相似,曲折着向前延伸;②路上的车流和河中的水流相似,都是流动的,不是静态的;③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因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以此强调路上车多行进缓慢。
考查方式二:分析构成和效果
答题格式:
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xx比喻成xx/本体是xx,喻体是xx。
分析构成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 分析艺术效果
③表达了..... 分析情感表达
注:即使题干没有出现“构成”,只要求分析表达效果,也可按“构成+效果”的模式来组织答案。
结合文本判断第三点是否要答
在天津众多的民间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杨柳青木版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杨柳青木版年画更以其历史积淀厚重和文化连续性的特征而扬名海内外,是社会科学研究价值的一种综合的集精神与实用、历史和现世的物化成果,具有历史进程中“活化石”之作用,也是历史时代风貌的“百科全书”。
文中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构成:运用暗喻的手法,把“杨柳青木版年画”比喻成“活化石”“百科全书”。
效果: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杨柳青木版年画历史积淀厚重,具有极高的社会研究价值,以及能够反映历史丰富多彩的风貌的特点,化平淡为生动。
②表达了作者对杨柳青木版年画价值的认可。
具体构成解读——把什么比喻成什么,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
效果分析1:艺术表达效果
效果分析2:情感表达
考查方式二:分析构成和效果
我们现在常见的栽培大豆豆荚通常呈褐色或浅褐色,而野生大豆的豆荚却是黑色的。看似是一个小小的差别,背后却藏着野生大豆的生存“秘籍”。“炸荚”是许多豆科植物成熟后的特征,也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因素。豆科植物的炸荚就像抛铅球一样,将其中的种子尽可能“弹射”到远的地方,以扩大后代的生存范围,增加其存活率,从而提高大豆产量。通过田间试验发现,相比于浅褐色豆荚,黑色豆荚的炸荚率更高。
1.文中第二段中的“秘籍”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指出本体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①本体:野生大豆的豆荚选择黑色的科学原理(生存规律)。
②表达效果:把野生大豆的豆荚选择黑色的抽象原理具体化,使读者更易理解,更有阅读兴趣。
考查方式二:分析构成和效果
2. 文中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
考查方式三:仿写
对点训练2
[答案] 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
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评分参考: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给2分;借喻贴切,给1分;语意完整,给1分;语言流畅,给1分。)
(二)比拟
概念 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手法
种类 拟 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动作等,让无生命的事物好像有生命一样能活动,让有生命的事物好像人一样有思维和情感。例如: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拟 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例如:指导员讲得真来劲儿,嘎子竖起耳朵听
作用 能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能启发读者想象,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拟人:
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了xx词语,赋予xx以人的情感或动作/ 或使xx人格化了。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或描绘了xx物...( 特点/情态/形态/姿态),使表达更生动活泼。
③表达了作者(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2.拟物:
①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赋予xx以xx物的状态或动作。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xx或描绘了xx物...( 特点/情态/形态/姿态),使表达更生动活泼。
③表达了作者(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
答题格式:
注:即使题干没有出现“构成”,只要求分析表达效果,也按“构成+效果”的模式来组织答案。
结合文本判断第三点是否要答
3. 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
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点训练】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
②用“吃好、喝好”二词,赋予棉花以人的动作,使语言表达形象可感,内容生动活泼。
③且表达了作者对棉花培育过程的高度肯定。
修辞内容具体解读——把什么物比拟成人
效果分析1:艺术表达效果
效果分析2:情感表达
春天叩响了园子的竹门,将去年熄灭的火把,一束一束点燃。孤独的冬天像一匹凄厉的狼,火焰使它无所适从,大地的花裙子让它迷路。它夹着枯槁的尾巴,一步一步退缩,终于,在骤然而来的火焰里弃阵而逃。
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构成:使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冬天当作孤独的狼来写,“夹着尾巴”赋予了冬天以狼的动作。(1分)
效果:①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冬天慢慢离开而后突然不见的特点。(2分)
②“夹着枯槁的尾巴”写出作者对冬天的嫌恶,说它“退缩”“弃阵而逃”又表达了对它突然离开的高兴情绪。(1分)
典型例题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点
不同点一: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喻本体,重点在“喻”。
不同点二: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不同点三: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
(三)借代
拆解任务
概念 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手法
种类 用事物特征代本体事物 例如: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用具体代抽象 例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用专有名词代泛称 例如: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用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用部分代整体 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眉”代指“头”)
拆解任务
(续表)
种类 用结果代原因 例如: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捧腹”是“笑”的结果,这句话的意思是“钻研文字,写东西,让人捧腹大笑”)
用材料代本体 例如: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代指镜子)
作用 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练,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拆解任务
特别提示
①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②对于所借代的事物,一般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所交代。③借代的借体和本体事物不能同时出现。④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人的思想感情,用人物特征做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反面人物。如“诸葛亮”做借体,常用来代指正面人物;而“三只手”做借体,常用来代指反面人物。
辨析下列古诗词是否运用了借代,并指出具体类型
无丝竹之乱耳
左牵黄,右擎苍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代富贵人家,特征代本体
丝竹代音乐,具体代抽象
黄代狗,苍代鹰,特征代本体
每当夜幕降临,淄博俨然成为烧烤的世界,连风都带上了“孜然味儿”。大街小巷,方桌排开,人们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散发出人间烟火的气息。你要想知道某家烧烤是否正宗,只需要看烧烤桌上,是否有三样:一是小饼,二是小葱,三是小火炉。这些都为淄博烧烤打造出别样的味道,似乎光用这些味道便可给这座城市一个完美的定义。我想,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
典型例题
文中说“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便是修辞格中的借代吧”,你认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否使用了借代手法 请简要分析。(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未使用借代。原文只是判断了光用这些味道便能称代这座城市的可能性,表达作者对淄博烧烤的赞许;但并未直接用这些味道来称代淄博这座城市。
①运用了借代手法。用...代指...(找准本体、借体)
②以事物特征代本体/以具体代抽象/……(根据具体种类进行选择),突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语言形象鲜明/语言富于变化/文笔简洁精炼,引人联想。
③表达了...(思想情感)
分析借代手法表达效果的主观题答题格式:
乡愁,不仅藏在耕耘桑梓的往事中,也藏在烟火百态的民风民俗里。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案】构成:①用“耕耘桑梓”代指农事;②用“烟火百态”代指农家生活百态。
效果:①“耕耘桑梓”“烟火百态”以实代虚,把“农事”“农家生活”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使文笔简洁精炼,引人联想,增添了特有的情味,②体现了村民对家乡农家生活的感怀。
典型例题
.下列句子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与文中画波浪线的“苍翠”,所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
天山可谓家喻户晓,但真正了解它的人恐怕不多。怎样算是真正了解天山呢 不妨做个测试。你闭上眼睛,念出“天山”这个名字,试试看,能不能想象出一幅天山的全景图来 在这幅全景图里,山脉或平行或交错,许多巨大的、汽车要开上很久很久的盆地坐落其间。两座威严的雪峰——托木尔峰和汗腾格里峰巍然耸立,俯视着周边十多座海拔6000
拆解任务
【对点训练】
米以上的山峰。带着充沛的水汽在伊犁河谷一路长驱直入的暖湿气流造就了一片片麦浪滚滚的田地和水草丰美的牧场。博斯腾湖碧水连天,赛里木湖晶莹澄澈,艾比湖“盐”装素裹,天池静卧在苍翠环绕之中……
A.烟花向上空冲去,下落时便洒散着满天花雨。
B.鲁迅先生穿着朴素的长衫,从容地坐在西装领带们旁边。
C.夏天的雨是热情洋溢的,喜欢不打招呼就前来拜访。
D.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拆解任务
√
拆解任务
[解析] 文中“苍翠”属于借代修辞,用颜色代指树木。
A项,比喻,把漫天洒散的烟花比作“花雨”。
B项,借代,用西装领带借指人。
C项,拟人,赋予自然现象“雨”以人的特点“热情洋溢”。
D项,通感,沟通了嗅听两种感官,把鼻子嗅到的“清香”描述成耳朵听到的“歌声”。
拆解任务
借代与借喻的异同点
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只代不喻;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或暗喻,而借代不能。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