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梳理《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梳理《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22.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4:02: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考点
赏析词语运用效果
1.从词语修辞的角度分析
常用“修辞手法+词语表现特点+表达效果(人物情感)”这样的方法
答题方式:这个词采用了……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现了……的情感(或心理)
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答题策略
2.从词语词性的角度分析
常用“动词/形容词等+词语表现特点+表达效果(人物情感)”这样的方法
答题方式:这个词是……词,生动地写出了……特点,反映了……状态(表达了……情感)
3.从词语含义的角度分析
常用“词义+描写对象的特点+作品中人物或者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方法
答题方式:……的意思是……,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感情
4.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
常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感情”这样的方法
答题方式:此处是……描写,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感情
5.从感彩的角度分析
常用“感彩判断(褒贬)+词语表现特点+表达效果(人物情感)”这种方法
答题方式:……原本是褒(贬)义词,这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表现了……感情
典 型 例 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医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医疗要带有人的情感,患儿家长普遍重视医生的共情能力。AI可以计算概率,但无法替代医生对患儿情感需求的体察,更无法传递希望。因此,AI仅提供诊断建议,最终决策还是得由医生签字确认,不能 ,如此才能守牢医疗技术的伦理红线,让儿童医疗不失温情与温度。
1.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舍本逐末
B.喧宾夺主
C.坐享其成
D.本末倒置
C
解析:A.“舍本逐末”意思是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形容轻重倒置。这里将医生的决策视为“本”,A的建议视为“末”,若过度依赖AI而忽视医生决策,就是“舍本逐末”,所以该词语恰当。
B.“喧宾夺主”指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在医疗决策中,AI是辅助的“宾”,医生是“主”,若让AI主导决策,就是“喧宾夺主”,所以该词语恰当。
C.“坐享其成”意思是自己不出力而享受别人取得的成果。文中强调的是要明确AI和医生在决策中的主次,避免因主次颠倒而违背伦理红线,并非是说医生自己不出力享受成果,所以该词语不恰当。
D.“本末倒置”指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与前文对AI和医生在医疗决策中主次关系的分析一致,所以该词语恰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被打破了。”《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却是一个A__________的解释性命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红楼梦》用多重嵌套的手法惨淡经营小说的大结构。以扑朔迷离而又精巧自如的序曲为引线,用悲剧主体故事之外的神话寓言,来隐括全书深广的社会内容。全书有三重结构:“石—玉—石”的象征结构,“政治与爱情”的写实结构,“预言与应验”的谶纬结构。全书情节B__________,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或成漩涡,或成潜流,形成无比复杂而广阔的局面。
答案:A.见仁见智(众说纷纭)B.跌宕起伏C.长盛不衰(如火如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A.前文提出“《红楼梦》究竟是如何在思想和写法上进行突破的”,这个问题是一个“解释性命题”,不同的人自然就有不同的看法,可填“见仁见智”或“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众说纷纭:表示人多嘴杂、议论纷乱,形容多种说法混杂且不一致。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B.由后文“有时好像飞流直下,有时又如细水涓涓;忽而巨浪排空奔腾澎湃,忽而清浅见底游鱼可数”可知,语境描述的是《红楼梦》情节起伏多变,可用“跌宕起伏”。跌宕起伏: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C.根据前文“时至今日,围绕小说《红楼梦》而展开了持续不断的创作,形成了独特的‘红学’现象”可知,“红学”研究持续兴盛,可用“长盛不衰”。长盛不衰:长时间兴盛而不衰落。可填“长盛不衰”或“如火如荼”。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如火如荼: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此人可以说是其貌不扬。长脸,很长。鼻子下面的人中也特别的长。他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脾气好。多会也没见他和人红过脸嚷嚷过。不论是开会,还是私底下,他总是慢条斯理地说话,脸上带着笑,眯缝着眼,有一粗结巴,不厉害。他不是随风倒的人,凡事自有主见。但是表达的方式很含蓄,很简短。对某人的行为不以为然,只是说:“看看!——这人!”对某种意见不同意,只是说:“嗯!——说的!”因此得了个外号:老蔫。另一个特点是:内秀。
3.下列句子中的“厉害”与文中加粗的“厉害”,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日高三丈,镇上人乱哄哄地都说强盗厉害。
B.不给他们一粗儿厉害,总觉着我们光宽大,不严惩。
C.他的心跳得厉害。
D.这么简单的事都可以搞成这样,你也未免太厉害了吧!
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文中的“厉害”表示程度很深。
A.凶狠。
B.猛烈的手段。
C.表示程度很深。
D.讥笑人差劲、笨拙。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鸡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食材之一,也是营养价值丰富的健康食品。很多人认为,生食鸡蛋更有营养,市面上也有可生食鸡蛋在销售,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鸡蛋从生的变成熟的,本身的营养成分并不会有特别大的变化,但是我们人体对熟鸡蛋的营养的吸收效果远比生鸡蛋好。这是为什么呢?生鸡蛋中含有两种可以影响营养吸收的抗营养因子:一种是抗生物素因子,其能与生物素不可逆结合,生成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物质;另一种是抗胰蛋白酶因子,这是一种抑制胰蛋白酶活性的物质,可以影响蛋白质消化。这两种抗营养因子经过高温烹饪后会被破坏,生物素和鸡蛋的优质蛋白质也就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因此,生鸡蛋的营养价值其实是比不上熟鸡蛋的。
生吃鸡蛋不仅不会带来更高的营养价值,还可能引起致病菌感染,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家禽本身会携带各种病菌,鸡蛋在鸡体内蛋壳形成前就有可能被感染。再加上鸡产蛋的时候,鸡蛋和粪便一样都通过直肠由肛门排出,蛋壳也容易受到污染。蛋壳上有很多微小的气孔,使得外部的细菌和污染物有机会进入到鸡蛋内部。
4.下列句子中“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其能与生物素不可逆结合,生成不能被消化和吸收的物质。
B.生物素和鸡蛋的优质蛋白质也就更容易被人体吸收。
C.再加上鸡产蛋的时候,鸡蛋和粪便一样通过直肠由肛门排出。
D.蛋壳上有很多微小的气孔,使得外部的细菌和污染物有机会进入到鸡蛋内部。
C
解析:A、B、D三项中的“和”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C项中的“和粪便一样”作状语,“和”是介词。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歌德有一句名言:“生活之树常青,而理论往往是灰色的。”这道出了一个_______的真理,那就是任何理论包括美学理论,如果只满足于体系建构和逻辑自洽,而不关心现实生活及其变化,其结果只能是灰色的。美学要回归大众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不能单纯追求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体系。只有这样,美学才能接地气,获得源源不断地滋养,具有强大生命力。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与人们_______的艺术和审美实践还有距离,与现实生活的_______仍不够,还有一些需要改进之处。当代西方美学已出现“生活转向”,即突破单纯聚焦于艺术的局限,转向对自然与生活的关注,由此掀起了“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的新潮。虽然西方的情况与我们并不完全一样,但美学走进生活确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而美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一朵云在大人眼中是一团水汽,在孩子眼中是大象、城堡乃至一整个奇异世界,而美育就是回归对孩子生命直觉的引导,用美来_______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成功的美育,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什么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什么是中国画的“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什么是诗词书画背后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也正是在这种可感可知的审美中,引导孩子领略古今中外的艺术瑰宝,让美进入日常生活,进而在审美中感受我们的历史与文化。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颠扑不破 日新月异 贴近度 温润
B.不落窠臼 蒸蒸日上 吻合度 浸润
C.颠扑不破 蒸蒸日上 贴近度 浸润
D.不落窠臼 日新月异 吻合度 温润
A
解析: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破不了。比喻言论、学说等牢固可靠,永远不会被驳倒推翻。不落窠臼:意思是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语境是说歌德名言道出的真理非常可靠,经得起检验,而不是强调独创性,应用“颠扑不破”。
日新月异: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蒸蒸日上:形容事业、生活或生意等不断进步和繁荣。语境强调人们的艺术和审美实践发展变化迅速,选择“日新月异”。
“贴近度”指靠近、靠拢的程度,“吻合度”指吻合的程度。文中想要表达的是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要“接地气”,要有生活气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但是美学理论不可能与现实生活完全吻合、一致,因此选“贴近度”。
温润:指温暖湿润。浸润:指液体渐渐渗入或附着在固体表面。文中想要表达的是美能够滋润孩子的眼睛,温暖孩子的心灵,侧重于形容美对孩子的作用,选择“温润”。
[2025届·双鸭山市·模拟考试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双鸭山以其独特的城市风景、淳朴的民俗风情、浓郁的地方味道、厚重的人文底蕴、鲜明的地域特色及动人的历史故事,构建了一座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宝库。
王勃的“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恰好地印证了双鸭山这颗镶嵌在黑土湿地上的“北国明珠”的独特魅力。春日,草长莺飞,万物复苏;夏日,荷花盛开,碧波荡漾;秋日,芦花摇曳,候鸟翔集;冬日,冰封雪覆,静谧如诗。此外,双鸭山还有雁窝岛、青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人文景观,将秀美的湿地风光与深厚的历史文化完美结合,生动展现了边疆人民勤劳质朴的生活风貌与乐观向上的精神气质,呈现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风景画。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让人仿佛置身于双鸭山那片稻香四溢的黑土沃野。肥沃的黑土地滋养出优质稻米,口感细腻,香气四溢,堪称“东北大米”的典范。
双鸭山,这片黑土湿地的诗意栖居之地,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东北的生态之美、人文之魅与转型之力。富有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精神的双鸭山人民,正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6.文中量词的使用很有意味,画波浪线的句子称“双鸭山”为“颗”,而后面画横线的句子称“双鸭山”为“片”,请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答案:①这是因为“颗”与“北国明珠”搭配恰当;②“片”与“黑土湿地”搭配得当:③用不同的量词来揭示了“双鸭山”的内涵;④恰恰表明了本文语言的精确性。
解析:①“颗”作为量词,通常用于小而圆润的物体,如珍珠、星星,这里与“北国明珠”的比喻形成完美呼应,形象地表现出双鸭山在黑土湿地中的珍贵与璀璨。
②“片”作为量词,多用于平坦宽广的事物,如土地、水域,与“黑土湿地”的搭配既符合地理特征,又暗示了双鸭山作为生态区域的辽阔壮美。
③两个量词的交替使用形成了修辞上的“双重视角”:前句以微观视角突出城市的珍贵特质,后句以宏观视角展现地域的生态特征,共同构建了双鸭山“小而精、大而美”的立体形象。
④这种量词的精准运用,体现了文本语言的艺术性,通过最简练的词汇选择,既确保了描写的准确性,又增强了文学表现力,使读者能同时感受到城市的人文价值与自然禀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