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抛砖引玉与草蛇灰线,
你pick谁?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文学类阅读
知识点讲解
【铺垫的定义】
也称铺叙衬垫,指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
【铺垫的作用】
铺垫是主要情节的基石,能突出主要人物、事件,增加情节张力,制造悬念,使情节具有合理性。
显性
笔墨多
突出主要人/事
课内例题讲解
《孔乙己》一文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
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
知识点讲解
【伏笔的定义】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做的提示或暗示。
留意脚下
【伏笔的作用】
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前因后果更分明。
隐性
一两笔
前后呼应,
严丝合缝。
课内例题讲解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写到:“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带在身上。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
林冲买刀,(伏笔)只是在前面文章里提了一句,后来就不再提刀的事,等到他杀陆虞侯的时候从手边抽出一把刀来,我们才明白了作者在前文中说他买那把刀的构思意图,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
课外阅读衔接
《惹祸的大衣》是李显写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我”坐“大胡子”的车,却因误解而“遇险”,“我”在医院得知真相后决定免费给“大胡子”的妻子做手术的故事,小说反映了关于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信任危机加剧的主题。
课外阅读衔接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是否正确?
A.大胡子起初向“我”脱下的大衣游去,把“我”救上后又抱怨“我”害得他的大衣被水冲走。这为后文“我”的忏悔埋下了伏笔,可谓匠心独运。
原文展示:
……
7跳到河里我才发觉身上穿着大胡子的大衣,很笨拙,不好游动,于是,我慌忙脱下大衣,扔到河里,开始往河对岸游。这时,大胡子也跳进河里。让我意外的是,他并没有追我,而是朝漂向下游的大衣游去。
8我正高兴,突然,双腿开始抽筋,不听使唤了,身子开始往下沉。我拼命挣扎,大喊教命。大胡子听到我的呼救后,赶紧掉头向我游来,几下便游到我身边,抓住我的衣服,把我拖上了岸。
9上岸后,我像虚脱了一样,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而大胡子表情复杂地瞪着我,我心里害怕极了,刚要开口求大胡子不要伤害我,谁知他突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边哭边气呼呼地埋怨我:“你这个妹子,好端端的,你骗俺干吗?跑什么呀!害得俺……俺的大衣被水冲跑了……”
……
这为后文“我”了解到被大水冲跑的大衣里装着“大胡子”为妻子做手术的钱,这让“我”倍感自责,从而决定免费为其妻子做手术做了铺垫。
知识点总结
铺垫与伏笔的区别
表现手法
铺垫
伏笔
铺垫是“显性”的
(往往大肆渲染,
惟恐读者不见)
伏笔是“隐性”的
(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形态上
笔墨上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使用的笔墨也往往较多,
可谓浓墨重彩
目的和作用上
其着眼点却是
主要的人物或事件。
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作提示或暗示,
以求前后呼应,
情节严丝合缝。
过关检测
十二个洋葱
张燕峰
①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行事毛糙的小青年。
②春节临近,母亲做了土豆粉条和炸年糕,让我给住在山里的二姨送去。二姨很热情,用最好的饭菜款待我,并留我过夜。看到二姨家三个年幼的表弟、卧病在床的姨夫,我不愿再给她增添麻烦,便借口要去城里找同学借书,执意告辞。临出门时,二姨硬往我手里塞了一袋洋葱。二姨要强且懂得感恩,无论生活多么困苦,在与亲友的交往中,一向讲究礼节。我了解二姨的个性,也不忍拂她的好意,便接了过来。
③路上,我仔细看了看这些洋葱,一个个都个儿大饱满,圆润可爱,一看便知是二姨精心挑选出来的。我数了数,正好十二个。这些年里,经常听母亲说二姨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难。此次相见,只见四十出头的二姨,鬓角已染上厚厚的霜雪,眼角爬上了深深浅浅的鱼尾纹,曾经红润光洁的皮肤也晦暗了许多,手指因长期劳作弯曲变形。再看看手中沉甸甸的洋葱,我的内心酸酸的,也暖暖的。
④走了一段路,我见日影渐渐西斜,估摸着在天黑前到不了家,想到这里离县城更近一些,干脆去县城住一晚,明天再步行回家。走到县城,已是万家灯火,我找了一家旅馆住下。与我住同一房间的是邻镇一个做皮毛生意的大哥。大哥很健谈,告诉我他叫周亮。他说:“做生意就是要讲诚信,这些年我凭着一颗诚心,生意越来越好。”他还告诉我他的住址,邀请我去他家做客。我也聊起自己的村庄、家庭,讲述了洋葱的来历。
过关检测
⑤第二天出门吃早餐时,居然遇到了同学。他说他的父亲今天要到我们乡调研,可以把我捎回去,我自然高兴坏了。想到住宿的押金正好抵一晚房费,我便决定不再回旅馆,直接去同学家。那袋洋葱,早已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回家之后,母亲询问二姨家的情况,我把看到的、听到的一五一十地告诉母亲。母亲为妹妹没有尽头的苦日子怅然叹息,看到我两手空空地回来,也没有多问。
⑥这时,那袋洋葱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怎么把洋葱给忘了?那可是二姨的一片心意呀!我内心慌乱,怕母亲责怪,便什么都没有说。
⑦我深深地自责,充满了对二姨的愧疚。原以为那一袋洋葱会像一粒小小的石子,落入岁月之河,再无人提及。出乎意料的是,三天后,一个陌生男子来到我家,他手里拎着的正是二姨给我的那袋洋葱。
⑧原来,他是邻村村民,到县城皮毛市场卖羊皮时遇到了与我同屋住的周亮大哥。周亮那天晚上回到旅馆,发现了那袋洋葱,意识到我忘记带回家了,于是第二天在皮毛市场做买卖时,到处打听谁是我们村的,终于遇到了邻村的这个男子。周亮回忆起我聊天时提及的住址、姓氏,一一告知男子,拜托他把洋葱送到我家。
⑨看到洋葱的那一刻,我的脸烧得通红,感到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扎进去。
过关检测
⑩得知了原委,母亲连声致谢,并拿出五个洋葱执意塞给他。来人摆摆手,如释重负般地微笑着说:“我没有辜负陌生人的信任,东西捎到我就放心了。”我连忙说:“谢谢你,你也是一位陌生人啊!”我打开装洋葱的袋子,数了数,十二个,一个都不少。那天晚饭,我们吃的是洋葱炒肉。洋葱爽口,格外清甜。
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回忆起往事,唇齿间似乎仍萦绕着洋葱的清香。
(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2月28日15版)
1.洋葱失而复得,前文已有伏笔,请你作出分析。
周大哥主动告知姓名和住址,说明他的坦诚;做生意诚信待人,说明他不会贪恋外财;我告知了我的住址和洋葱的来历,周大哥记住了。这些都暗示了周大哥会送回洋葱。
过关检测
桂圆
李春华
①家乡的北边是蒙山,东边是沂河,距离临沂有30公里。村里有条古道,老辈人说是古驿站。就凭大街两边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店铺,便知昔日的繁华。
②太爷爷从祖上接手“惠仁堂”中医大药房。从先祖到爷爷这辈,都思想开明,医术精进,救治乡邻不计其数,“惠仁堂”的名号,在十里八乡叫得响。谁曾想,倭寇入侵,战火燃遍齐音大地,接着又是内战起硝烟。好在家乡有蒙山做屏障,深居深山,兵家不愿光顾。
③每年春秋两季,爷爷都带着家族男丁,到十几里外的蒙山采药。蒙山雾气迷蒙,像迷魂阵,让人猜不透到底藏着多少玄机。爷爷站在山顶,捋着花白的胡子说,蒙山四季分明,有山有水,是中药材的生长宝地。这里中药材有1005种之多,是天然的药材库啊,咱要用之于民……
④每年冬天,爷爷都让我跟他睡,让我背诵古诗词和稀奇古怪的药材书,记得有《药性赋》《汤头歌诀》等。我最犯怵他脱掉我的棉袄掐着我的骨头问,这块儿骨头叫啥?哎哟喂,皮肉是滋溜滋溜地疼呀。他那架势,是想把中医栽进我的骨头里。我在心里叫苦,嘴上可不敢吭声。
⑤我有事没事就去中药房,翻腾一层层的方格药匣子,摩挲圆圆的拉手。管家安叔人和善,笑眼眯成一条缝,透着暖意。我淘得满头大汗,他拿毛巾给我擦汗,又拉开中药匣子,摸出几颗土褐色、圆圆的干果。孩子,拿着,桂圆好吃哪。桂圆?我眨巴眨巴眼睛,迟疑一下。他点点头,示意我尝尝。我三下五除二,剥了果皮,把褐黑色的桂圆肉扔进嘴里。呀!薄薄的果肉,真甜哪!我来回嚼着已是光溜溜的果核。嘻嘻,敢情药房也有好吃的。
过关检测
⑥每次,安叔从山里采购药材回来,药房就来一队马车。爷爷和安叔老远把车队迎进大院。安叔探出头,四下打量,“咣当”关上大门,跟着一溜小跑进了后院。
⑦我顾不上那些事,药匣子太诱人了。我瞄着药房没人,溜进去直奔药匣子。拉开抽屋,抓一把桂圆,觉得不解渴。四下眼瞅,又抓一大把塞进兜里,直到衣兜鼓鼓囊囊的,才跑出院子。我分给早就巴望着的小伙伴。我们嚼着桂圆肉,用桂圆籽砸着对方,桂圆籽撒了一地。我像个猎人,伺机眼着药房,抽屉里的桂圆,成了我的猎物。逮着机会就装满衣兜,跟几个伙伴共享桂圆肉。我暗自得意,安叔没发现。我的胃口也大了,拿的数量也成倍增加。蹊跷的是,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⑧安叔跟伙计赶着马车回来了。爷爷说,安叔去蒙山采药材,再送到临沂。当然,爷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就麻溜去了后院。安叔沉着脸跟爷爷小声嘀咕。我好奇地跟过去,母亲拽住我,我不情愿地跟着母亲回了前院。
⑨我像不安分的鲤鱼,在炕上来回打挺。干脆蹬上裤子,披上褂子,刺溜下炕,穿过漆黑的前院,悄悄溜进后院。伙计举着火把,后院灯火通明。安叔正吩咐伙计装药材,马车上摞起了小山包。安叔带着几个伙计上了马车,马蹄敲打得青石板嗒嗒响,不一会儿,马车消失在黑漆漆的夜里。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过关检测
⑩安叔他们回来时,碰上了国民党的散兵,要征用马车回乡。安叔和伙计哪肯,那帮兵痞举起枪托对他们一阵乱砸。幸好来了武工队,缴了散兵的武器,安叔和伙计才得以脱身。安叔鼻青脸肿的,胳膊也用纱布缠着,渗出斑斑血迹。我问,疼吗?安叔说,不疼,药材送到教急了,俺这不算啥!
安叔要回乡了,我跑进后院说,安叔,你别走!他笑吟吟地拉着我说,孩子,总要说再见的,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他说的话,我似懂非懂。
安叔说:天不早了,回吧!明儿一早,俺就走了。我边回头边迈过门槛。
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在我头上轻抚了一下说,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我做个鬼脸,吐吐舌头,笑着跑出后院。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会,授予爷爷一块“岐黄①传薪火,悬壶济苍生”的牌匾和一枚“支前模范”奖章,颁奖人竟是安叔。
[注]①岐黄:岐伯和黄帝,相传为中医之祖。后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过关检测
2.选文多处巧设伏笔,在后文有照应,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填到下面的表格中。
前文伏笔 后文照应
爷爷说,咱要用之于民…… ①
② 桂圆甜吧?安叔神秘地笑了。
没准儿哪天咱又见面了! ③
④ 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爷爷说,药材送到临沂一带的敌占区。 药匣子像个魔法盒,总有满满的桂圆。 颁奖人竟是安叔。 往后啊,好吃的多了,日子甜哪。
过关检测
等他静心来沉淀
①“我还管不了你了,我是你老子!”
②“你一年十个月在外头打工,一没管过我功课,二没管过我吃喝,一回来就数落不休,你倒是有理了?”
③幸而,就在父子俩用目光顶牛时,来家访的老师夺门而入,父亲的怒气就僵在脸上。老师心平气和地招呼学生说:“我要跟你爸谈一谈,你先去做功课。”
④老师和孩子的父母一起去了门廊上,一面散漫交谈,一面将玉米棒子剥去包衣,一个一个用绳子串联起来。【A】老师才建议说:“孩子正在叛逆期,千万不要跟他硬杠。你瞧,大家一同干活时,谈话的氛围才会变好。所以,我建议你可以拉着孩子做点吃食,最好是那种需要发酵或者沉淀的,费工费时的,你带着孩子一起做,让他看到细心、耐心还有责任心,怎么从手上长出来。这比你跟他说一万句大道理,可能都管用。”
⑤父亲陷入了沉思,隔了两天,他主动跟儿子搭话说:“你奶奶一直在为给你做夜宵的事头疼,这次我回来,想多做一些橘香葛根粉,留着给你当夜宵。”【B】父亲强调说,“所有的材料都在山里面,明天周六,你跟我一起进山去?”儿子有点吃惊,父亲竟没有唠叨他的功课和排名,犹豫片刻,孩子终于点头。
⑥山里到处都是圆润的鸟鸣,像一把把彩色玻璃弹珠一样,被一双无形之手一股脑儿抛向天空。太阳升起的时候,在雾气的边缘,出现了轮廓模糊的彩虹。四伯娘背着大竹篓在前面带路,她解释说人工太贵,自家个头小点的青柑都没人摘,“你们不来,多半这些果子也烂在山里了”。
过关检测
⑦【C】回到家,父亲削了趁手的小竹刀,示范给儿子看,怎样在一压一转间,将小青柑的果肉旋掉。成篮的小青柑果壳,要在溪水中漂洗数遍,将柑汁淘尽,然后,沥干水分,在绿色的空壳中灌入绿豆。
⑧开柑、清洗、灌豆,所有这些活计做起来可都太解压了,它们是重复的,充盈着新鲜水果气息的,也是可以放空脑袋,什么都不想的。
⑨紧接着,父子俩再次出发,上山打葛根。儿子吃惊地发现,每一枝粗如手臂或细如拐杖的葛根都要刨地九尺,才能挖出来。儿子与父亲轮流使用镢头,出了一身汗,他一直困惑于父亲怎会有这样的眼力,他是怎么判断出,这黏性十足的红土地下有葛根呢?
⑩打回来的葛根,洗净表面的泥土,斩成小段、放入独木舟般的舂槽里,父子俩轮流上阵,从下午搞到黄昏,才将葛根舂碎,获得葛根的浆液与纤维。父亲将它们一股脑儿用大水瓢舀入一个大水缸中,又在水缸中注入清水。父亲将袖管挽起,反复在水中挤压,让葛根的粉浆从麻丝状的粗纤维中洗出。接着,他在另一个大水缸上搁一个竹匾,竹匾上铺白纱布,将葛根粉浆连同纤维一同舀入纱布中,他一丝不苟地拧转纱布包,使出浑身的力气,挤压出其中的粉浆,最后,将白布袋里的纤维倒出来。此时,儿子发现,葛根的纤维摸上去是刺手的,滑溜溜的黏浆不见了,这说明葛根粉已经全部滤出,一点也没有浪费。儿子不免感慨:早知做葛根粉这么麻烦,不如上网去买。
过关检测
父亲笑道:网上买的葛根粉,哪如自家做的,吃得那么放心,再说,这材料都是大山给的,咱们只是费了一点人工而已。此时,水缸里的葛根粉浆还是灰褐色,别急,父亲说了,这是因为葛根粉浆中含有少量的纤维没有析出,而山上有贯众,这种药性植物的根富含胶质成分,可加速葛根纤维的析出。
果然,捶打并过滤出贯众根的汁液,加入水缸里,搅拌,并沉淀一晚,小心倾倒出上层浅褐色的水,儿子惊讶地看到,缸底沉淀的葛根湿粉已经脱胎换骨、雪白如玉,它再也不是从山里挖出来时,曲里拐弯、傲慢不羁又灰头土脸的模样。父亲探身巨缸,手持铲刀,把比豆腐还要丝光水滑的湿粉取出来,晒到七成干,准备装填小青柑。
盛满葛根粉的小青柑,在连续的晴日下充分晒干,父亲也将返回城里的工地。【D】临行前,父亲没有再检查儿子的作业,也没有对儿子的行为举止进行弹压,他牢记老师的话:“如果教育孩子时,我们充满了怒气与质问,那就相当于不停地去搅动那一缸浑水,孩子的心永远定不下来。”
家里的葛粉小青柑,收在儿子的书房抽屉里。父亲相信,在自己离开的那些日子里,儿子冲饮葛根粉,就能解除烦躁,脸上红肿的痘痘也能由此收敛。也许,在沸水冲粉的那一刻,儿子会回想起自己与老爸一起上山寻贯众、摘青柑的日子,想起老爸一把推开儿子,将山上的蛇挑落在灌木丛中的场景,想起父子俩挖出半筐葛根,躺倒在大山深处,被清亮稠密的鸟鸣包围的日子。
是的,就在那一刻,他们不再是管教与被管教、命令与反抗命令的关系,他们是两个山野中的赤子,不着一言就能明白对方的部分心思,那是汗水浇灌出来的情谊,多年父子,在那一刻,终于有了兄弟般的默契。
(作者:明前茶。有删改)
过关检测
3.关于文章以父子的争吵作为开头,对其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迫切想要了解后续发展。
B.营造一种真实的境况,渲染了亲切、愉悦的气氛。
C.为下文老师的出场劝解作铺垫。
D.与下文父子在劳动过程中的和谐相处形成了对比。
B
过关检测
青春是岁月最锋利的矛
仇士鹏
①我曾无数次在网上刷到北大的课堂与实验室,尤其是在韦东奕火了后,经常能刷到他的教学视频,但我从来不看;在一家网络课程平台上有很多清华北大的课程,我也从来不学。
②有一个潜在的声音告诉我:没必要!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虽然共存于同样的天地之间,但我们并不会相遇,并不会产生交集。无数人终其一生都不会进入“清北”的校园里,哪怕只是旅游。我也是其中的一个。
③刚刚,我却生出了深深的遗憾,因为刷到了北大夜奔的视频:操场上竖着大屏幕,播放着演唱会片段,清亮的音色在空旷的操场上盘桓,隐隐的回声赋予了它更悠扬的韵味。黑压压的人群在操场上一圈圈地奔跑,所有的喘息声都收拢在轻快的节奏中。而后他们聚在一起高举着手机,打开闪光灯,齐声唱着《当我们一起走过》。身后的高楼变得无比遥远,每个人的眼中都有明亮的光点。这也曾是我高中时所畅想的大学时光,也是我在浑浑噩噩中走到今天才惊觉错过了的最好的青春。我后悔了。
④看过一则美国迈阿密庭审现场的短片:身材魁梧的嫌犯原本背着手,昂着头,摆出一副无所谓的表情,甚至还有几分不屑。但当女法官突然问起,他是否在某所中学读过初中时,他迅速认出了台上的女法官居然是曾经的同学。他先是尴尬一笑,然后用手捂住了脸。在女法官陈述他以前是多么善良、多么优异时,他低下了头,揉着眼睛,搓着脸。那一刻,他的冷酷和蛮横变得不堪一击。
过关检测
⑤曾经的我们,在一起踢球,在一起读书,可后来,我们渐行渐远,失去了联络,失去了相伴的脚步。仿佛毕业是一个岔路口,连通着两个互不接壤的世界。无法改变的是,我们的生命总归有着一块小小的重合,飞鸟与蚂蚁认领同样的青春印记。可正是这种一样,将现在的不一样衬托得愈发刺眼。
⑥我的初中同学高二就保送进了清华,我的本科同学也保研去了北大,一个师弟转博成功,师从院士……我的身边从不缺少鱼跃龙门、扶摇直上的故事,他们是平凡的传奇,也是寻常的奇迹。而“他们”这个词中,从不包含“我”。
⑦原本一起听着《当我们一起走过》的人,如今有的在北大校园里用响亮的青春高歌,天上没有星光,地上却有无数冉冉升起的星子。而有的人居于斗室,强撑着如金鱼般红肿的双目,修改着被退稿的论文,满心满眼皆是生活的局促与不安。岁月的洪流之中,有人前路漫漫,征途皆是繁花相送,未来可期;有人却似过早被缚于命运的茧,青春尚在,但已窥见前路的黯淡无光,徒留怅惘与叹息。
⑧所以我遗憾我的自甘堕落,遗憾我的懒惰与懈怠,遗憾我沉迷在一些无谓的庸俗的快乐里。当别的麻雀努力练习凤凰的飞行技巧时,我却一点点把自己喂得肥胖,直到跌落在地,成为圆滚滚的土鸡。无数个“如果”在喉咙里冒着泡,却只能一个个地咽下。
⑨所以我想说,为了在一个有大屏幕和音响的操场上,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在温柔的晚风里肆意奔跑、尽情欢唱,为了这般美好的青春图景,就请你在当下这宝贵的时光中拼尽全力去奔跑吧。当你再次听到“天上风筝在天上飞,地上人儿在地上追”,你应当是一只快乐的风筝,而不是像我这样灰头土脸,在弥散的灰尘中上气不接下气。
(摘编自《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过关检测
4.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②段提到自己从未观看过清华北大的教学视频,旨在表达自己与清华北大的人属于不同世界,不会产生交集的想法。
B.第③段写刷到北大夜奔的视频,表达了作者对理想大学生活的向往和对错过这种经历的遗憾,为后文的反思与劝诫做了铺垫。
C.第④段描述庭审现场短片中嫌犯与法官对话的场景,是为了说明再冷酷、蛮横的人也有不堪一击的时候。
D.文章以犀利的自省剖析了青春的残酷分野,揭示懈怠与奋斗是如何将同龄人推向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唤醒读者对平庸的警惕与对拼搏的渴望。
C
过关检测
炖马靴
迟子建
①父亲说头道岭有条母狼,它双眼瞎。他们不止一次撞见它与乌鸦同食腐肉,看着它被漆黑的乌鸦挤在一角,像条瘪了的布袋。父亲可怜瞎眼狼,做了几个鼠夹子,将拍死的老鼠扔给它。从此,它像一团飘浮的阴云,蔫巴巴地尾随着队伍。它得了食物后会叫几声,像小孩子没吃饱奶时的吭叽声。后来,瞎狼在他们视野里消失了,但父亲还会在队伍偶尔开荤时,将吃剩的骨头,扔到附近的山洞。瞎眼狼喜欢山洞,当它走投无路寻到那儿的话,总不会饿着。
②袭击守备队发生在1938还是1939年,父亲记不清了。他说那天是小年,雪粉飞扬,常迷了人的眼睛。他们抗联部队的一个支队,二十多号人,清晨从四道岭的密营出发,晚饭时分,袭击了位于中苏边界的一个日军守备队。
③当队伍冲向弹药库和粮库时,没想到这两座库居然还有碉堡的功能。父亲说大部分战友牺牲在那里。副支队长下达了撤退令,只有五个人撤了出来。父亲撤得并不顺利,一个日本兵始终在追击他,两个人之间的周旋和战斗,进行了大半夜。父亲说自己太走运了,最后一颗子弹,击中了敌人的左肩。而那人开的一枪,穿过了他制造运动假象时用树枝挑起的秋衣,后面两枪都成了献给夜的森林的小礼花。
④雪越下越大,敌人紧追着父亲,他们就这样在飞雪中又行进了两个多小时。父亲实在走不动了,在靠近河岸的灌木丛停下。飞雪中林木模糊,可狼的叫声愈发清晰。父亲饿得肚子咕咕叫。他打算与敌人决一死战。如果幸运,再燃起一堆火,化点雪水喝。对付狼,火光就是子弹。
过关检测
⑤父亲说他卸下锅,手握钢刀,身体绷紧,做好了决战准备。可是敌人踩着父亲趟出的脚印,趔趔趄趄靠近他时,既没做出战斗的姿态,也没举手投降,而是一头栽倒在雪地里。
⑥父亲说本来可以一刀子扎在敌人心口上,让他立即毙命。但见他气息奄奄,挺不了多久了,再说狼的嚎声越来越近,父亲就准备先点火。他从灌木丛划拉了一抱干枯的树枝,把锅支上,放上雪,生起火来。躲在灌木丛后的狼,交替发出叫声。父亲看到灌木丛里始终只有两个黄绿色的光点在闪烁,那是狼眼发出的光。父亲说,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为啥有一条狠的叫声,令他有熟悉的感觉。
⑦敌人最后挣扎了一阵,凌晨时分死了。父亲说这时雪停,他再次搜敌人的身,只在军服的口袋里搜出一个金属外壳的镜盒。父亲凑近篝火一看,里面竟夹着张相片,“是个穿印花和服的姑娘,她微微垂头,浅浅笑着,满眼都是甜蜜。父亲想,这相片中的人,也许是敌人远在家乡的恋人。父亲将镜盒放回了敌大的口袋。父亲突然发现,敌人穿着马靴。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大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灭,用钢刀切割靴子。他划开靴帮,撩猪毛似的,将靴筒绒毛在火上处理掉,再尽力刮掉所染的颜色,让牛皮恢复本色。一双马靴,经他分解,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使它们更为清洁,然后加柴调旺篝火,把马靴皮下到锅里,开始炖马靴了。这口锅散发的水蒸气,被篝火映照得像一条腾空的金龙。半小时后,牛皮仿佛被熬煮得苏醒了,淡淡的香气飘了出来。父亲用桦树枝做筷子,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用刀切下一小块,努力填进嘴里,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我问他食物如此短缺,为啥还要喂狼 他说可能是习惯吧,毕竟瞎眼狼在那里。再说狼得了吃的,就不会过来。
过关检测
⑧父亲本来是想天亮前出发,雪夜的森林,就像打了数不清的烟幕弹,分辨不出东西南北。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走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借着残余的篝火,父亲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击了后狼就是瞎眼狼。父亲“嗨—嗨—”地喊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父亲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前狼的尾巴绷得直直的,像一支在弦之箭,尾巴随时有被扯掉的危险,估计痛到极点,它的叫声格外瘆人。最终瞎眼狼将前狼生生地拖回了灌木丛。父亲长吁一口气,又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揣进裤兜然后划拉了一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
⑨越走越没有方向。就在父亲走投无路时,他听见了背后走兽的声音,还是那两条狼!前狼追上父亲,停下的一瞬,它身后的瞎眼狼立马放下前狼的尾巴,上前两步,用嘴温柔地触着前狼的脸。前狼发出撒娇又委屈的叫声。父亲说,只有母亲对孩子才能表现出如此的怜惜和爱抚。他说瞎眼狼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啊。
⑩每到小年,父亲都要讲一遍这个故事。后来的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母子两条狼最终带着他,靠近了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松开嘴,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刨着地,洗尘似的,快乐地躺倒,在雪地打了几个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
过关检测
父亲离世后,每年这时,我也给儿子讲这个故事。我怀疑过,父亲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编造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东北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还在,弹孔边缘处的烧灼痕迹还清晰可见。
(原文有删改)
1.本文在叙述过程中设下多处伏笔,请你选择其中一处,简要分析其作用。
示例1:文章开头写父亲怜悯瞎眼狼,总会投喂它和“父亲‘嗨一嗨一’地喊了两声”照应,为下文瞎眼狼拖住前狼,救了父亲埋下伏笔,使故事合乎情理。
示例2:前后交替的嚎叫声与只有两个黄绿色的点在闪烁,为下文父亲认出瞎眼狼,瞎眼狼阻止前狼伤害父亲埋下伏笔,使情节更加严谨。
示例3:本文开头写瞎眼狼消失为后面“它怀孕产子”埋下伏笔,解释了这条狼突然消失了原因,使情节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