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1张PPT。蜡 烛1.认识战地通讯的特点,理解“老妇人”的人物
形象,学习掌握通过人物的动作表现人物内心
世界的方法。
2. 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3. 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
情谊。 西蒙诺夫,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2年加入共产党。
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获斯大林奖金。1959年至1971年发表的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的夏天》获1974年度列宁奖金。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目的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这样,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通讯注意人和事的典型性,常用表现手法是叙事,也常用描写、抒情、议论,以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事件更加生动,突出事件的本质意义。通讯: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 它和新闻一样,要求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
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报道的人和事更系统。记叙文体中的又一实用文体。
揣 ( ) 瓦砾 ( ) 地窖( ) 城堡 ( )
腋窝( ) 鞠躬 ( )
名副其实:
永垂不朽: 颤巍巍: 匍匐: 烧灼: 瓦砾:chuāilìjiàobǎoyè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抖动摇晃(多形容老人或病人的动作)。爬行。烧、烫,使烫伤。破碎的砖头瓦片。jū ɡōnɡ
1.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地点: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人物:老妇人、红军战士。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起因),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经过),最后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 (结果)。通览全文,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
般的爱。 试分析本文的内容令人感动的原因。 1.题材感人:重点描写老妇人掩埋苏联烈士的过程,突出蜡烛、烛光。 2.着力描写感人因素:环境危险,炮火连天;老妇人年老体弱,不顾个人安危,艰难地掩埋苏联战士。 (强烈反差) 3.蜡烛的珍贵意义:老妇人珍藏了45年的结婚蜡烛一直不舍得用,现在拿出来点在烈士的坟头,
陪伴烈士的英灵。特殊环境里,烛光显示出了特
殊的意义。 本通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通过对一位南斯拉夫老妇人亲手埋葬牺牲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的苏联红军战士,并插上自己珍藏了45年的结婚红烛的感人事迹的描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小 结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红军战士们“小声地谈论着”请展开想象,写一段他们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