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统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期中专题训练:选择题
1.在鸦片战争中,陈连升父子英勇喋血沙场,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陈化成在吴淞英勇战死。他们的行为( )
A. 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C. 保卫了国家领土的完整 D. 展现出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2.作为鸦片战争的胜利者,英国人很失望,因为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购买力低下、输华产品不符合中国人习惯、开放口岸太少、享受特权太少,提出修约又遭拒。为此,英国( )
A. 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在北京划定使馆界
C. 成立了“洋枪队” D. 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
3.学者蒋廷黻说:“我们的军器和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他主要想说明鸦片战争( )
A. 发生的可能性 B. 爆发的根本原因 C. 失败的必然性 D. 带来的深远影响
4.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抗英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
A. 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 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愿望
C.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D.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5.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贪图享乐,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忘记了起义的任务,消极对敌。不仅如此,还制定了严格的阶级制度和一些有损百姓利益的政策,让大家都对他们失望到了极点。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是( )
A. 武器装备的落后 B. 推翻了君主统治 C. 主张平均分配土地 D. 领导集团的腐败
6.下列关于两次鸦片战争共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两次战争都是外国列强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
B. 两次战争的侵略者都只有英国
C. 两次战争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D. 两次战争都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和主权
7.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事件是1856年发生的( )
A. 金田起义 B. 北伐和西征 C. 天京事变 D. 安庆陷落
8.“晚清政府就是一棵结满果实的大树,英法联军使劲地摇晃这棵树,但许多果子却被另外一个人给拾走了。”材料中的“另外一个人”最有可能指的是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 )
A. 日本 B. 美国 C. 俄国 D. 德国
9.太平天国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都城定在( )
A. 天京 B. 金田 C. 武昌 D. 上海
10.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 德国 B. 意大利 C. 奥匈帝国 D. 俄国
11.小华在参观圆明园遗址时,看到残垣断壁,愤怒之情油然而生。火烧圆明园的是( )
A. 葡萄牙殖民者 B. 荷兰殖民者 C. 英法联军 D. 八国联军
12.《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均有“修约”条款,由此引起后续交涉。这最终导致了()
A.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起义 C. 三元里人民抗英 D. 英国攻陷定海
13.在太平天国运动中,西方侵略者领导和指挥的“洋枪队”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这说明()
A. 太平军已攻陷北京城 B. 清军已没有抵抗能力
C. 外国势力开始侵华 D.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
14.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各地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为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温床。材料表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
A. 背景 B. 经过 C. 影响 D. 地位
15.英国殖民者在通过《南京条约》获得了在广州、上海等五处通商的权利后,又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获得了在汉口、南京等十一处通商的权利。由此可见,殖民者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 打开中国市场 B. 镇压农民起义 C. 获得大量赔款 D. 惩罚清朝政府
16.1898年3月,德国在“租借”的名义下,强占了胶州湾,并把山东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4月,法国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5月,俄国租借了旅顺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对这一局势描述最准确的是( )
A. 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 B. 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得到落实
17.张謇是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下列能够佐证这一理念的实践是( )
A. 湖北织布局 B. 汉阳铁厂 C. 福州船政局 D. 大生纱厂
18.19世纪70年代,中国边疆形势严峻。面对外来入侵,清政府任命钦差大臣,率领装备新式武器和进行了新式训练的清军,成功收复新疆。这位收复新疆的钦差大臣是( )
A. 张之洞 B. 左宗棠 C. 曾国藩 D. 李鸿章
19.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这说明以刘古思为代表的维新人士主张()
A. 自强求富 B. 实业救国 C. 变法图强 D. 民主共和
20.康有为1899年从美洲回国途经某地时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七言绝句:“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与此诗相关的史事是()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戊戌变法的失败
C. 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 D. 义和团运动兴起
21.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近代英雄人物事迹(部分)。他们的事迹共同体现了()
◆葛云飞等三位总兵保卫定海,力战殉国 ◆李秀成率太平军击败洋枪队 ◆平壤战役中,左宝贵血战到底、中炮牺牲 ◆天津保卫战中,聂士成壮烈殉国
A. 艰苦奋斗的品质 B. 敢为人先的精神 C. 助人为乐的品格 D. 爱国主义的情怀
22.1905年,邹容病逝狱中,《革命军》再引万众瞩目;陈天华的革命檄文《警世钟》《猛回头》亦再引万人传诵,甚至被“奉为至宝”。这表明,当时()
A. 清朝统治全面崩溃 B.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 辛亥革命席卷全国 D. 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23.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这表明他主张()
A. 平均地权 B. 君主立宪 C. 实业救国 D. 民主共和
24.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认为“海战唯恃船炮”,军事优势是战争的关键。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三十万两”以建造颐和园。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 军备废弛 B. 观念落后 C. 资金短缺 D. 制度腐败
25.历史学家金冲及说:“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甲午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这一“新的起点”的论断是基于甲午战争( )
A.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 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转型
C. 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 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26.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不仅创办近代军事工业,还主动接触西方军事训练体系,将西方军事体操引入中国,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这一举措()
A. 废除了八股取士制度 B. 完全取代传统武术训练
C. 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D. 革新了封建军事制度
27.在以“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为主题的历史情景剧演出中,剧中主人公吟诵了清朝诗人杨昌浚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这句诗盛赞的民族英雄是()
A. 郑成功 B. 林则徐 C. 邓世昌 D. 左宗棠
28.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我国边疆危机不断。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入侵我国台湾的国家是( )
A. 英国 法国 B. 法国 美国 C. 日本 英国 D. 美国 日本
29.1887年,张之洞创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聘请洋人教授轮机、枪炮、矿学、化学、电学等课程。此外,他还创办了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企业。依据所学判断其践行的救国思想是( )
A. 自强求富 B. 变法图强 C. 民主共和 D. 民主科学
30.1905年,邹容病逝狱中,《革命军》再引万众瞩目;陈天华的革命檄文《警世钟》《猛回头》亦再引万人传诵,甚至被“奉为至宝”。这表明,当时()
A. 清朝统治全面崩溃 B.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C. 辛亥革命席卷全国 D. 革命思想广泛传播
31.2025年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的日子。这位伟大的革命先驱,以“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唤醒民族觉醒。下列属于孙中山先生历史功绩的是()
A. 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B. 提出三民主义
C. 领导萍浏醴起义 D. 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
32.“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材料中“誓死戮此民贼”的原因是袁世凯()
A. 制造“宋教仁案” B. 武力镇压二次革命
C. 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实现皇帝梦,复辟帝制
33.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按照孙中山的命令自上海潜回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司令部,宣布江西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重庆等地也纷纷举兵讨袁,宣布独立。上述事件发生的原因是袁世凯()
A. 解散国会 B. 建立独裁统治 C. 迁都北京 D. 镇压护国战争
34.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文章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A. 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 封建专制的政治基础稳固
C. 思想解放潮流闸门打开 D. 民主共和道路的艰难曲折
35.1925年1月,中共四大明确提出要“宣传并扩大农民自卫军的组织”;1927年4月,北伐军开到豫南地区,确山、信阳等县农民武装“亦与吴佩孚军队残部大起冲突,驱逐县知事”。此举()
A. 首辟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 丰富了中共革命实践内容
C. 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D. 扩大敌后抗日根据地范围
36.1915年末,袁世凯决定第二年登基。蔡锷宣誓讨袁,用枪捍卫共和。云南、贵州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的两员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这表明()
A. 复辟帝制不得人心 B. 军阀割据争抢地盘 C.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D. 策划刺杀宋教仁
37.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十多次起义,这些起义的发动()
A. 延缓了清朝的灭亡 B. 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
C. 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 D. 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38.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成果。它是()
A. 《资政新篇》 B.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定国是诏》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9.“中国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在本国封建统治和外国殖民压迫下,逐渐病入膏肓。为挽救中国于危难,不少“名医”寻找济世良方,展开一场场“救治行动”。他们觉得用“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思想疗法”来形容这一场场“救治行动”非常恰当”材料中“猛药重治”中的指导思想是()
A. 新文化运动 B. 三民主义 C. 新三民主义 D. 维新思想
40.10月10日晚,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发动起义。起义军迅速夺取军械库,然后攻打总督衙门。经过一夜激战,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材料描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 辛亥革命 B. 黄埔军校创建 C. 义和团运动 D. 太平军攻占南京
41.《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中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被逼到生死攸关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能看到出路……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面临着两种形势的史实是( )
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C. 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D. 《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42.“北洋政府统治中国短短16年时间里,更换了14名国家元首。内阁变更37次,有26人担任过总理,任期最长的17个月,最短的仅两天。”究其根源是由于()
A. 辛亥革命 B. 北伐战争 C. 人地矛盾 D. 军阀割据
43.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它”是( )
A. 华兴会 B. 光复会 C. 兴中会 D. 同盟会
44.2025 年是孙中山先生逝世 100 周年纪念。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毕生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以下哪一项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重要革命纲领?( )
A. “民主与科学” B.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C. “变法图强” D. 三民主义
45.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
A. 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 B. 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历史潮流
C. 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推动作用 D. 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
46.鲁迅的小说《药》中,革命者夏瑜因试图推翻清政府被捕,在狱中他宣扬“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段剧情意在()
A.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C.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D.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47.“南湖的船,党的摇篮”。一百多年前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诞生。这一“精神之源”是指( )
A. 建党精神 B. 长征精神 C. 延安精神 D. 抗战精神
48.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以广大下层劳动群众为主要启蒙对象,以反蒙昧、反守旧、反奴化、反迷信为主要任务的文学变革。这一文学变革()
A. 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 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C. 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D. 促进民族工业产生
49.图漫画《工学商打倒曹、陆、章》创作于1919年6月。该漫画表明()
A. 科举考生积极备考 B. 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C. 罢市风潮席卷全国 D. 爱国群众联合斗争
50.1919—1920年,全国学生刊物有400多种,刊登内容均采用白话文;一些著名的老牌刊物也改用白话文刊登作品。材料表明()
A. 民主科学成为时代的呼声 B. 传统文化滋养了新文学发展
C. 文化出版助力白话文普及 D. 文学革命促进国民思想觉醒
51.1915年一位《新青年》杂志的读者提到:“它的出现像一声雷鸣,把我们从骚扰不宁的梦中震醒了。”这主要是因为《新青年》()
A. 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B. 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 倡导“实业救国”道路 D. 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思想
52.1920年,毛泽东从北京返回湖南后,创办了一个文化书社。在开业初期,最热卖的中文书刊有《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以及《新青年》《新生活》和《劳动界》等杂志。这一现象说明()
A.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传播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 D. 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53.某著作把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秩序的崩溃,第二阶段是改良与革命,第三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探索。请你为作者补充第三阶段的史料加以论证,恰当的是()
A. 清政府创办近代海军 B. 严复宣传了维新思想
C. 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 D.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54.“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材料最能体现的建党精神是()
A.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B.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C. 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D. 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55.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其意在强调()
A. 思想解放 B. 政治变革 C. 文学革命 D. 科学进步
56.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惊醒”了中国某知识分子,他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或许就是拯救中国的“天火”。自此,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一系列文章与演说,热情讴歌十月革命,旗帜鲜明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他是()
A. 陈独秀 B. 李大钊 C. 胡适 D. 康有为
57.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红船精神”在这里孕育。这一“大事变”是指()
A. 新文化运动 B. 中国共产党诞生 C. 红军长征 D. 新中国正式成立
58.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宇宙”。毛泽东曾回忆道:“《青春》让我看到,救中国必须有彻底的思想觉醒”。下列反映同一时期思想的是()
A.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李鸿章
B.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梁启超
C. “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孙中山
D. “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胡适
59.五四运动时,在较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下,产生了“三多”:社团多、主义多、期刊多。这说明()
A. 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 B. 社会思想比较活跃
C.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D. 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60.“五四爱国运动是与新文化运动紧密结合的,而五四运动的发生和成功,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材料中“当时社会多元力量”主要是指()
A. 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
B.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C. 工人、商人、学生各阶层积极参与五四运动
D. 五四运动是一场完全胜利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精神。
根据所学分析题意可知,陈连升父子、关天培、陈化成等人都是因在鸦片战争中抗击英国侵略而牺牲的,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不畏牺牲、顽强抵抗的英雄气概,D项正确。发动鸦片战争的侵略者是英国,不是日本,所以“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是在19世纪末,鸦片战争中,列强才开始用大炮打开中国的国门,所以“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也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鸦片战争以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割地赔款而告终,最终国家的领土完整遭到了破坏,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鸦片战争后,英国未达到预期的侵略目的;英国人将原因归结为开放口岸太少、享受特权太少,于是提出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为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联合法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A项正确。在北京划定使馆界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B项;“洋枪队”的成立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C项;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A项。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材料中蒋廷黻认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处于落后的状态,意在强调鸦片战争失败的必然性,C项正确;
材料中蒋廷黻强调的是落后就会挨打,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具有必然性,材料没有体现鸦片战争发生的可能性、根本原因及深远影响,排除ABD三项。
故选C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
根据所学分析题干材料可知,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关天培、陈化成等民族英雄,三元里抗英的人民,定海血战的三位总兵等,都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D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不是主权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描述了地主阶级代表和农民阶级的抗英斗争,且此时英国还未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清政府的制度腐败,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根据材料“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贪图享乐……让大家都对他们失望到了极点”并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领导人在定都天京后封建腐朽思想日益严重,未摆脱旧式农民起义的窠臼,使得人民失望,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领导集团的腐败,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在强调太平天国领导人的腐化思想,没有体现武器装备落后的因素,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以失败而告终,没有推翻君主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但是具有空想性,题干没有涉及土地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共同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发动的,B项符合题意。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都是因为列强在完成工业革命后,想要打开中国市场,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将九龙半岛南端割让给英国,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天京事变。
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和所学可知,1856年,杨秀清意图篡位被杀,韦昌辉被处死,石达开率部出走,太平军损失惨重,人心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C项正确。金田起义发生在1851年,是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标志,排除A项;北伐和西征在1853年到1856年期间,太平天国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排除B项;安庆陷落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防御的事件,标志着太平天国在军事上的重大挫败,并非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起点,排除D项。故选C项。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相关史事。
由所学知识可知,1856—1860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所以材料中的“另外一个人”最有可能指的是俄国,C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日本和德国尚未崛起,没有侵占我国领土,排除A、D项;美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没有割占中国领土,排除B项。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都城的知识点。
结合所学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为“太平军”。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农民革命政权,A项正确。金田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地点,排除B项;武昌与上海是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的地区,但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都城,排除C项、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近代俄国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
依据所学可知,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趁火打劫,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费一兵一卒,共割占中国东北、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历史。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为了掩人耳目,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C项正确。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葡萄牙殖民者于1553年攫取了澳门居住权,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火烧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荷兰殖民者盘踞我国台湾38年被郑成功驱逐,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八国联军于1900年侵华,占领北京但没有火烧圆明园,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A
【解析】据题干“《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均有"修约"条款,由此引起后续交涉。”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西方列强便以《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均有"修约"条款,希望通过修约满足心理预期。结果被清政府拒绝,由此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A项正确;太平天国起义是农民起义,与"修约"条款无关,排除B项;三元里人民抗英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与"修约"条款无关,排除C项;英国攻陷定海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与"修约"条款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洋枪队”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说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D项正确;太平军并没有攻陷北京城,排除A项;“洋枪队”与清政府共同镇压太平军并不是指清军没有抵抗能力,排除B项;鸦片战争时期外国势力开始侵华,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各地农民反抗斗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为太平天国运动提供了温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了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的影响,鸦片战争失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太平天国运动因此爆发,A项正确;经过指的是事件的具体过程,起义爆发、军事行动等,题干未提及,排除B项;影响指事件带来的结果或变化,题干未涉及,排除C项;地位是对事件历史意义的评价,题干未直接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五处通商”和“十一处通商口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在中国获取的通商口岸,比鸦片战争后有所增加,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市场。由此殖民者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镇压农民起义与清政府维护统治相关,与殖民者发动侵华战争的根本目的不符,排除B项;战争赔款,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题干内容只是反映通商口岸的增加,排除C项; 列强侵华的主要目的并非单纯为了“惩罚”清朝政府,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的狂潮,C项正确。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大生纱厂。
张謇主张“父实业、母教育”,大生纱厂是其创办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体现“实业救国”思想,同时他兴办学校,资助教育,践行教育与实业结合,D项正确。湖北织布局是张之洞在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官办企业,与张謇无关,排除A项;汉阳铁厂由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创办,属于洋务派军事工业的配套产业,排除B项;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创办的洋务企业,以军事工业为主,与张謇的实业和教育理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可知,左宗棠是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洋务派代表。一生经历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举办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巩固了祖国的西北塞防,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主权。因此,B项正确。张之洞是晚清名臣,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未曾收复新疆,A项排除;曾国藩是中国晚清时期政治家,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未曾收复新疆,C项排除;李鸿章认为海防重而塞防轻,主张将塞防经费移办海防,他未曾收复新疆,D项排除。故选B项。
19.【答案】C
【解析】据题干“刘古愚是近代陕西维新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办学校、出书报,认为只有行君主立宪之法,中国才能走上强国之路”和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变法图强”直接对应维新派通过政治改革(如君主立宪)实现国家富强的核心主张,C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目标,与政治改革无关,排除A项;“实业救国”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经济救国思想,与题干中“君主立宪”这一政治主张不符,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目标,与维新派保留君主的立场矛盾。题干明确强调“君主立宪”,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碧海沉沉岛屿环,万家灯火夹青山。有人遥指旌旗处,千古伤心过马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途经马关时,因联想到甲午战败的屈辱而作诗。诗中“过马关”直接指向《马关条约》的签订地——日本马关(今下关)。《马关条约》签订于甲午战争后(1895年),康有为1899年途经此地,触景生情,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与“马关”无关,排除A项;戊戌变法失败发生于1898年,但诗中未涉及变法内容,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但与此诗的历史背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三位总兵保卫定海,力战殉国”反映了鸦片战争中葛云飞等人誓死保卫祖国领土;“李秀成”“击败洋枪队”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中李秀成的反侵略斗争;“左宝贵血战到底、中炮牺牲”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左宝贵的不畏强敌、视死如归;“聂士成壮烈殉国”反映了聂士成在天津抵御八国联军侵华的英勇事迹。四位英雄人物的事迹共同体现了他们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D项正确;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不畏艰难、奋发图强、争取胜利的思想品格、斗争精神、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敢为人先是指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如改革开放中的勇于创新,与题干不符,排除B项;助人为乐精神是指以帮助他人为快乐,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2.【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邹容、陈天华”的信息,结合所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D项正确;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政府统治结束,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无关,排除B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3.【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张謇认为中国要振兴,必须以棉、铁两种工业为中心,1910年,他正式提出‘棉铁政策’。认为‘至柔唯棉,至刚唯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謇是近代著名实业家,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发展实业(如棉纺织、钢铁)实现救国,即“实业救国”,C项正确;“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内容,与实业无关,排除A项;“君主立宪”是维新派政治主张,张謇虽曾参与立宪运动,但题干未涉及政治制度,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革命派主张,与题干经济主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根据题干“但慈禧太后的意识比李鸿章的见识更能发挥影响:每年“由海军经费内腾挪30万两”以建造颐和园”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的腐败,因此,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制度腐败,故D项正确。军备废弛、观念落后、资金短缺都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具体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5.【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历史学家金冲及的论断强调甲午战争促使中国反思与觉醒,推动变革。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兴起,都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标志着中国政治近代化转型的开端,符合材料中“新的起点”的积极意义,B项正确。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签订,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但材料侧重“新起点”而非危机加深,排除A项;列强侵华方式转变不能体现中国自身新的发展开端,排除C项;揭开完全意义上近代民主革命序幕是以辛亥革命为标志,属于中国政治近代化转型的一种,不够全面,排除D项。故选B项。
26.【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洋务派将西方军事体操引入中国,创办军事学堂,开设体操课程”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训练体系相关举措,有利于提升军队士兵身体素质等,进而提高军队战斗力,C项正确;废除八股取士制度是1905年科举制废除时,与题干时间和内容无关,排除A项;“完全取代”表述过于绝对,传统武术训练在当时依然存在,排除B项;洋务派只是学习西方军事训练体系部分内容,并未革新封建军事制度,封建军事制度依然存在诸多弊端,排除D项。故选C项。
2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和所学知识可知,“筹边”“湖湘子弟满天山”描述的是清朝时期左宗棠收复新疆并在新疆地区采取措施进行治理的事迹,左宗棠是湖南人,率领湖湘子弟前往新疆平乱、戍边,D项正确;郑成功主要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与诗句描述不符,排除A项;林则徐主要事迹是虎门销烟等,与收复新疆无关,排除B项;邓世昌是在甲午中日战争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与诗句情境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8.【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中后期美、日侵略台湾的相关内容。
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入侵我国台湾,19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支持日本侵略台湾,根据材料要求“19世纪六七十年代”“入侵我国台湾”的侵略国是美国和日本,D项正确。英国侵占香港地区,法国是在19世纪80年代侵略台湾,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法国侵略台湾是19世纪80年代,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英国是在19世纪40年代、19世纪60年代及90年代侵占香港地区,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29.【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洋务运动的口号。
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洋务运动以“自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发展民用企业为宗旨,广东水陆师学堂教授轮机、枪炮等军事技术体现“自强”,湖北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企业对应“求富”,A项正确。变法图强是1898年戊戌变法的核心,主张制度变革,与洋务派仅学习技术的主张不同,排除B项;民主共和是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提出的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目标,与洋务派维护清朝统治的立场相悖,排除C项;民主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强调思想文化革新,与张之洞兴办实业的举措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0.【答案】D
【解析】依据题干“邹容、陈天华”的信息,结合所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知识可知,《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这些著作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D项正确;1912年,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政府统治结束,排除A项;题干描述的是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无关,排除B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31.【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成为辛亥革命指导思想,是其重要历史功绩,B项正确;“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是洋务运动的内容,洋务派(如李鸿章等)为代表,和孙中山无关,排除A项;“领导萍浏醴起义”的是刘道一、蔡绍南等,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孙中山未直接领导,排除C项;“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是袁世凯等北洋军阀势力所为,孙中山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以拯吾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孙中山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共和制度,因此材料中“誓死戮此民贼”的原因是袁世凯实现皇帝梦,复辟帝制,D项正确;宋教仁案是袁世凯打击异己的行为,但未直接否定共和政体,排除A项;镇压二次革命属于武力维护独裁,但材料未提及革命或镇压,排除B项;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破坏了共和制度,但材料强调“冠冕”(称帝)这一更彻底的背叛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
33.【答案】B
【解析】据题干“1913年、纷纷举兵讨袁”和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上台之后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妄图独裁专制,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斗争,B项正确;解散国会在1914年初,排除A项;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想要独裁专制的野心尚未暴露,排除C项;护国战争爆发是在1915年底,排除D项。故选B项。
34.【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建立后,社会秩序仍然很混乱,表明探索民主共和道路艰难曲折,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鲁迅的观点,体现不出民众参政,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因此封建专制的政治基础稳固说法错误,排除B项;思想解放潮流闸门打开,与辛亥革命相关,而与题干“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5.【答案】B
【解析】据题干“1925年1月,中共四大明确提出要‘宣传并扩大农民自卫军的组织’;1927年4月,北伐军开到豫南地区,确山、信阳等县农民武装‘亦与吴佩孚军队残部大起冲突,驱逐县知事’”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四大关注农民自卫军组织,后来豫南地区农民武装积极行动,参与到反对军阀的斗争中,这是中共在革命过程中,重视农民力量、开展农民武装斗争的实践,丰富了中共革命实践内容,B项正确;首辟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是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间不符,排除A项;彻底摧毁封建剥削土地制度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排除C项;题干时间是国民革命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蔡锷宣誓讨袁,用枪捍卫共和……段祺瑞和冯国璋均称病,婉拒就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袁世凯复辟,蔡锷宣誓讨伐袁世凯,且袁世凯大将段祺瑞和冯国璋拒绝担任征讨护国军的统帅,这反映了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民心,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军阀割据争抢地盘,军阀割据争抢地盘应强调各军阀之间的混战,排除B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发生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主要体现在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等侵略行为,排除C项;刺杀宋教仁是指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国民党领导人宋教仁在上海北站检票口突遭枪击,22日凌晨不治身亡的事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3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萍浏醴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10多次起义推动了当时革命形势的发展,推动各地革命形势日益成熟,C项正确;革命起义的目的就是推翻清政府,排除A项;北伐战争基本结束了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排除B项;辛亥革命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排除D项。故选C项。
38.【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于1912年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它明确规定了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并赋予公民民主自由权利。作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它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巩固共和政体,B项正确;《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的改革纲领,排除A项;《定国是诏》是戊戌变法的纲领,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宪法,排除D项。故选B项。
39.【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思想疗法”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排除A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孙中山主张新三民主义,排除C项;维新思想是戊戌变法时期的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4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他们夺取军械库,打开城门迎接驻守城外的炮兵入城,然后步炮联合,进攻总督衙门。一夜之间,武昌全城被起义军占领。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这是辛亥革命的过程, A项正确;1924年黄埔军校创建,为北伐战争培养了军事人才,排除B项;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是反抗外来侵略的爱国运动,排除C项;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与题目中的武昌、新军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符合“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符合“奋起救亡,勇于变革”,B项正确;《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排除A项;瓜分狂潮出现在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9世纪末,时间不符合20世纪的要求,排除C项;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属于19世纪末,与题干“20世纪”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2.【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北洋政府统治中国的短短16年时间里,频繁更换了14名国家元首。”可知,北洋政府统治时间政治不稳,这主要是由于军阀混战导致的,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陷入军阀混战之中,各派军阀争权夺利,致使政局动荡,D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与北洋政府统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与材料北洋军阀统治表现不符,排除B项;人地矛盾表现为人多地少,与材料政局动荡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43.【答案】D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1905年8月孙中山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它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D项正确;华兴会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团体,于1904年2月在湖南长沙正式成立,会长为黄兴,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光复会是是清朝末年的反清革命组织,于1904年11月在上海成立,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兴中会是是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创建的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4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民族主义主张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建立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总统和议员由国民选举产生;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D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与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纲领并无关联,排除 A项;“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纲领没有关系,排除 B项;“变法图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并非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纲领,排除 C项。故选D项。
4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从刘邦的“刘天下”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胜利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体现了君主专制最终被民主共和取代,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项正确。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帝制,加快了历史进程,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历史变迁的意义,而不是杰出人物,排除C项;传统社会主要矛盾在于君权与相权、地方与中央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B项。
46.【答案】A
【解析】据题干“革命者夏瑜因试图推翻清政府被捕”“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和所学知识可知,夏瑜的宣言直接否定封建皇权“家天下”的专制本质,主张政权归属全民(“是我们大家的”),这与民主思想中“主权在民”的理念高度契合。鲁迅通过夏瑜这一革命者形象,批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呼吁民众觉醒并争取政治权利,因此,该剧情意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A项正确;夏瑜的行为冲击了封建伦理(如忠君思想),但宣言本身聚焦政权归属问题,未涉及道德或文学改革,排除BD项;小说中“人血馒头治病”情节体现民众迷信愚昧,但夏瑜的宣言未直接关联科学议题,排除C项。故选A项。
4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建党精神。
据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期间因受到法租界巡捕的干扰,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最终完成会议议程,因此这一“精神之源”是指建党精神,A项正确。长征主要在我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与浙江嘉兴无关,排除B项;延安是抗战期间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与浙江嘉兴无关,排除C项;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而材料嘉兴红船体现的是建党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48.【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通过提倡白话文、批判封建礼教(如反蒙昧、反迷信),将启蒙对象扩展到下层群众,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文学变革(如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使思想传播更通俗化,直接推动了反封建思想的普及,显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C项正确;民主革命的序幕早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就已开启(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新文化运动属于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并非民主革命的开端,排除A项;中国近代化进程始于 19 世纪 60 年代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而非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思想启蒙,属于近代化在思想层面的深化,而非“开启”,排除 B项;民族工业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和外商企业刺激下),而新文化运动时期(1915 年后)民族工业已进入短暂发展阶段(“一战”期间出现“黄金时期”)。题干强调的是思想文化变革,与民族工业的“产生”无直接关联,排除 D项。故选C项。
49.【答案】D
【解析】据漫画信息“商、学、劳动”等可知,1919年正在进行五四运动,工学商体现了工人、学生和商人一起打倒卖国贼,反映了工学商联合斗争,D项正确;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还涉及学生和商人,并非仅体现工人的行动,排除B项;罢市与商人相关,材料还涉及工人和学生,排除C项。故选D项。
5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1919—1920年,全国学生刊物有400多种,刊登内容均采用白话文;一些著名的老牌刊物也改用白话文刊登作品”可知,题干指出1919—1920年全国学生刊物大量采用白话文,老牌刊物也改用白话文,这说明文化出版助力白话文普及,C项正确;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但与题干中白话文使用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传统文化滋养新文学不符合史实,因新文化运动主张批判旧文化,排除B项;促进国民思想觉醒是文学革命的深层影响,但题干未直接提及思想觉醒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5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它的出现像一声雷鸣,把我们从骚扰不宁的梦中震醒了。”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青年》的出现唤醒国人,因其宣传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阵地,主张“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反对封建旧思想,D项正确;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排除A项;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排除B项;实业救国为民族资本家主张,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及《新青年》(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劳动界》等均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俄国革命和劳工问题,体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进一步的传播,C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以三民主义为核心,主张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中《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新俄国之研究》等马克思主义著作无关,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属于经济领域,材料聚焦思想文化传播(书刊销售),两者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全国性工人运动高涨始于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1920 年尚未形成规模,而且材料仅提及工人刊物,无法证明“运动高涨”,排除 D项。故选C项。
53.【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民国时期是指1912—1949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是民国时期的重要事件,体现了知识分子和民众对民主、科学的探索,符合第三阶段特征,C项正确;清政府创办近代海军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属于第一阶段“传统秩序的崩溃”,排除A项;严复宣传了维新思想是在戊戌变法时期,属于第二阶段“改良与革命”,排除B项;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辛亥革命前,属于第二阶段“改良与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54.【答案】A
【解析】据题干“‘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些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誓言生动表达了共产党人对远大理想的坚贞”和所学知识可知,“主义真”体现对真理的坚持,“不动摇我们的信仰”体现对理想的坚守,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契合,A项正确;题干中未体现依靠群众以及勇于胜利相关内容,排除B项;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在题干誓言里无对应体现,排除C项;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并非题干誓言所表达的建党精神,排除D项。故选A项。
5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可知陈独秀强调必须清除国民脑中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以巩固民主共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思想启蒙(如批判儒家伦理、提倡民主科学)改造国民观念,因此其意在强调思想解放,A项正确;“政治变革”是辛亥革命的任务,与题干中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但题干未涉及文学内容,排除C项;“科学进步”虽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之一,但题干重点在思想而非科学本身,排除D项。故选A项。
56.【答案】B
【解析】据材料“他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一系列文章与演说,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并结合所学可知,该知识分子为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之一,1918年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明确将十月革命视为社会主义革命,并撰写《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系统宣传马克思主义,与题目完全吻合,B项正确;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但早期以民主科学思想为主,后期转向马克思主义,时间稍晚于李大钊,排除A项;胡适主张实用主义和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康有为是清末维新派代表,主张君主立宪,与马克思主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57.【答案】B
【解析】据题干“1921年7月,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红船精神”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1921年7月”“嘉兴南湖游船”直接指向中共一大的召开。中共一大最初在上海召开,后因故转移至嘉兴南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排除A项;红军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在1949年,排除D项。故选B项。
58.【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胡适“白话文学将为中国文学之正宗”,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主张,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和李大钊《青春》一样,都体现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解放、倡导新思潮的特点,属于同一时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D项正确;李鸿章“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是洋务运动中“师夷长技”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技术,与新文化运动思想不同,排除A项;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思想,倡导政治变革、君主立宪,属于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思潮,和新文化运动不属同一时期主流思想,排除B项;孙中山“临时政府成立以后,当尽文明国应尽之义务”,是辛亥革命后对临时政府的诉求,围绕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权建设,与新文化运动思想侧重点不同,排除C项。故选D项。
59.【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
【解答】
B.据所学可知,题干指出五四运动时“社团多、主义多、期刊多”,这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多元化和活跃性,说明不同思想流派并存且广泛传播,B项正确。
A.马克思主义虽在五四后传播加速,但题干未体现其“主流”地位,排除A项。
C.国民革命运动始于1924年,与题干五四运动时期不符,排除C项。
D.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与思想文化现象无关,排除D项。
60.【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也仰赖于当时社会多元力量的威力”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学生率先发起,随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各阶层广泛参与,体现了“社会多元力量”,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准备了条件”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属于思想层面的准备,并非“社会多元力量”所指,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社会多元力量”(参与运动的阶层)无关,排除 B项;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并非“完全胜利”,且该选项说的是运动结果,不是“社会多元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第1页,共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