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闻两则★新闻六要素(记叙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文体知识★狭义:指消息。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新闻的特点:真实性
时效性
简洁性内容真实准确,不能虚构夸张。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新闻多采用记叙的表达方式,兼有议论。2、新闻结构的五个部分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引标、主标、副标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领起下文。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两部分有时在主体中,有时可省略。必不可少的三部分辅助 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的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新闻背景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认识到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高屋建瓴 瑰宝 荻港 溃退
歼灭 锐不可当 要塞 殷
绥靖 阻遏 禧 鄂 豫 字词注音língguīdíkuìjiāndāngsàiyīnsuí jìngèxǐèyù1、这篇新闻的六要素是什么?人物:
时间:
地点:
原因: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1949年4月20日至4月22日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问题讨论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是看标题;是看导语;是看主体部分。3、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全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人数之多(兵力)(战线)之长攻势之利地点和事件结果导语:从“人民解放军”到“渡江区域”。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战况)议论句(分析原因)承上启下句课文结构第1、2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标题标题主体导语标题导语导语导语主体主体主体主体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课外延伸: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比较阅读相同点:1.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
2.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
3.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
4.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
1.《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
《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
2.《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
《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3.《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
《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
4.《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
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
《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
5.《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
“白描”,深刻生动;
《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九江2、主体部分写了什么?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具体叙述人民解放军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情形,并分析了我军克敌制胜的原因。20日夜——21日夜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安庆——芜湖九江——安庆南京——江阴30万2/3大部21日下午5时起——22日22时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质疑析疑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不含"是不包括,体现本文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思考本文可划分
几个层次?请找出本则新闻
的导语和主体。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民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背景?两则新闻的语言特色:
准确、鲜明、生动,
富有表现力。
课堂小测 一、给画线字注音。(每个10分)
1、歼灭 2、锐不可当 3、要塞 4、炽烈
二、填空。(每空10分)
1、新闻结构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 )( )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作者是( )
jiāndāngsàichì标题 导语主体毛泽东3、新闻的表达方式多用( ),有时也用( )记叙议论新闻两则原文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绥靖,安抚,平定。,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但是随即纠正了,普遍地利用了抗日时期的经验,执行了减租减息的社会政策和各阶层合理负担的财政政策。这样,就将一切可能联合或中立的社会阶层,均联合或中立起来,集中力量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及乡村中为最广大群众所痛恨的少数恶霸分子。这一策略,是明显地成功了,敌人已经完全孤立起来。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南阳守敌王凌云统率的军队是第二军、第六十四军以及一些民团,现向襄阳逃窜。襄阳也是国民党的一个所谓“绥靖区”,第一任司令官康泽被俘后,接手的是从新疆调来的宋希濂。最近宋希濂升任了徐州的副总司令兼前线指挥所主任去代替原任的杜聿明。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惨败,又逃到了葫芦岛。王凌云到襄阳,大概是接替宋希濂当司令官。但是从南阳到襄阳,并没有走得多远,襄阳还是一个孤立据点,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课件31张PPT。新闻两则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新闻的五个结构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注音:
鄂 ( )豫( )绥靖( )
阻遏( )( )泄气( )
溃退( )歼灭( )管辖( )
锐不可当( )上当( )
要塞( )瓶塞( )
阻塞( ) è yù suí
zǔ è xiè
kuì jiān xiá
dāng dàng
sài sāi
sè
思考题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问题讨论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课文结构第1、2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标题标题主体导语标题导语导语导语主体主体主体主体导语议论句(分析原因)承上启下句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九江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质疑析疑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重点品读
找出本文议论句,思考讨论:
1、议论句写了什么内容?
2、议论句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
内容?为什么?
3、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
官兵区分开?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课外延伸:①阅读下面新闻,并与课文作比较。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
“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比较阅读相同点:1.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
2.都报道了渡江战役情况。
3.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的无能。
4.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洁的特点。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
1.《人》文统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情况作介绍。
2.《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3.《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
4.《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
5.《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本文的结构。
2、思考本文主体可划分几个层次?
3、归纳出本文的新闻“六要素”?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新浪体讯 。
在雅典奥运刚刚结束的女子10米气步枪决
赛中,中国选手杜丽在第九环时还落后对
手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0.4环,第10环杜丽
10.6环超过对手的9.7环,最终逆转,以总成
绩502.0环夺金牌,而且这是中国奥运健儿
在本届雅典奥运会上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同时也是本届奥运会所产生的第一枚金牌,
杜丽的成绩同时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
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501.5环获得银牌,另
一名中国选手赵颖慧获得第四名。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
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
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
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
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
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
平。
作业布置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第一课的作业。
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课件23张PPT。新闻两则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认识
到人民解放战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
伟大的奇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
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最基本特征:及时性、准确性)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消息的重要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之中。
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注音:
鄂 ( )豫( )绥靖( )
阻遏( )( )泄气( )
溃退( )歼灭( )管辖( )
锐不可当( )上当( )
要塞( )瓶塞( )
阻塞( )堵塞( )è è yù suí
zǔ è xiè
kuì jiān xiá
dāng dàng
sài sāi
sè sè思考题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问题讨论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课文结构第1、2两句其余部分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标题标题主体导语标题导语导语导语主体主体主体主体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议论句(分析原因)承上启下句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
江阴安庆芜湖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35万)(30万)(35万)九江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又被我军突破了”。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质疑析疑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毛泽东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思考本文可划分几个层次?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第四层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五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
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
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
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
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
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
平。
毛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
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
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
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初中部 七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1 月 日 学案编号:1-1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执笔: 余显波 审核: 审批: 印数: 390
1《新闻两则》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难点预见〗1、了解新闻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1)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2)新闻结构:每则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3)新闻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应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新闻写法:以叙述为主,兼有议论、描写。
〖学习流程〗
一、自学检测: 1、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鄂( ) 豫( ) 绥靖( )( ) 阻遏( ) ( )泄气
溃退( ) 歼灭( ) 管辖( ) 锐不可当( ) 上当( )
要塞( ) 瓶塞( ) 阻塞( ) 堵塞( )
2、新闻,又称 ,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 中。
二、自主学习:1、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2、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3、从文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并说说你从文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结合课后练习二,找出文中语言准确、精炼的语句品味分析。
三、合作探究:1、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2、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四、展示提升、课堂小结
五、达标测评:(一)1、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 ”,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 情绪。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 ”与“
”,对比的作用是 。
3、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 ,其作用是( ) (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 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
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 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二)课外拓展: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用横线画出这篇新闻的导语,并回答导语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
(2)文中用“风平浪静”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哪些词语描述了我军的“英勇”和“英雄式的战斗”?请在文中勾画出来。
(4)从结构看,这篇新闻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部分。
备注
(此栏为教师复备、学生补充笔记及师生教学反思用)
初中部 七 年级 语文 导学案 授课时间:2011 月 日 学案编号:1-2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执笔: 余显波 审核: 审批: 印数: 390
1《新闻两则》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
〖重点难点预见〗1、了解新闻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相关背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1、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并概括在下面。
人物:
地点:
时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2、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3、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概括层意。
4、?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二、合作探究:1、?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2、?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3、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中的比喻?
三、展示提升、课堂小结:
四、达标测评
(一)小组内交流一份报纸,小组讨论。
你读到了那些消息?
分别找出这些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分析那些句子或词语体现出了新闻的特点。
(二)请根据你所了解的校内外新近发生的事件,写一则新闻消息。要求包含新闻结构的基本要素,
备注
(此栏为教师复备、学生补充笔记及师生教学反思用)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案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袁煜明
●教学目标
一、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二、体会新闻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三、了解战役的经过,树立热爱祖国,珍惜幸福生活的观念。
●学法指导
学习新闻,可以分为三步走:
第一步,了解它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第二步,重点掌握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按照结构特点,理清层次,掌握文章内容,了解各部分联系。
第三步,细读消息,考虑作者为什么按照这样的顺序安排新闻内容?新闻中的议论性语言,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检查预习。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代背景
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打击。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谈判。20日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主席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人民,保卫中国人民领土主权的独立完整”。21日清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最高统帅的进军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反动派惨淡经营了长达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派政权覆灭。
2.作家作品
毛泽东(1893.12.26——1976.9.9),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一生致力于革命工作,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在文学、书法等方面均有相当深的造诣,他的《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长征》等古体诗词的艺术成就很高,他的政论文,如《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也堪称政论文的典范。
3.字词积累
①退: 形容败退的样子。②签定: 订条约或合同。③气: 泄劲。④灭: 消灭。⑤阻: 阻挡。⑥高屋建: 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⑦业已:已经。⑧锐不可:锋利无比,不可抵挡。⑨:安抚平定。
三、摘读六要素
1. 知识简介
新闻的六要素指的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与记叙的要素基本相同。
①人物有时是个体,有时是群体,这两则消息的人物可能都是群体。
②时间有时指具体的某一时间点,有时也指某一时间段。
③地点有时指具体的某一个点,有时也指一段距离, 要注意分别。
④事件发生的原因要仔细阅读,查找文中隐含的信息。
⑤经过和结果要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
2. 阅读两则消息,并进行对应摘读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 年4 月20 日夜起至4 月22 日22 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三十五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四、摘读五部分
1. 知识简介
①标题:就是消息正文之前的题目,一般能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有时还有引题、副题。
②导语:一般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和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
③主体:是新闻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④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有时明显表达,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⑤结语:消息结束时总结性的话,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 再次阅读,并进行对应摘读。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 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第一层,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第二层,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第三层,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背景和结语暗含在主体中
时 间
兵 力
渡江兵力
中路军 安庆——芜湖
20日夜~日夜
30万
30万
西路军 九江——安庆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2/3
东路军 南京——江阴
21日17时~22日22时
35万
大部
五、摘读三特点
真实性: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及时性:新华社长江前线22 日22 时电/ 在21 日下午至22 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准确性:24 时内即已渡过30 万人/ 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
六.难点精讲
谋篇布局探究: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分述三路战况,为什么又能一气呵成?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这篇新闻的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就可以捂出全文一气呵成的道理。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中路一层开头是“二十日夜起”,西路一层开头是“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七.小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作特色。
①依时叙事。三路大军渡江作战的情况,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样安排,场面虽大,但大而不乱;内容虽多,但多而不杂。
②详略得当。报道各路现实并没有平均用笔力,对东路军的战况写的较为详细突出。这是因为敌军的防线比较巩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军进展时,和中西两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具体地写了战果。
③叙议结合。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议论,这种议论即交待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④去粗取精。对如此广阔史无前例的伟大战役的报道,仅选取了最能表现这场战役基本情况和最突出中心的我三路大军作战的事件、地点、人数、战绩以及胜利原因,余则不及。这固然是新闻题材的特殊需要,也体现了作者善于撮要记事的功力。
⑤语言精炼。新闻报道对于语言要求很高,特别是对重大事件的报道,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当然还要鲜明生动。这篇新闻稿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
八、布置作业。
发挥想像,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我军万船齐发,直逼南岸的壮观场面。
[资料整合平台]
1. 课文背景资料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七律] 毛泽东(1949 年4 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2. 课文扩读材料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毛泽东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 年4 月22 日2 时电: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 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 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24 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使用建议: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教后反思: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教案
●教学目标
1.文体上 新闻的特点和知识
2.题材上 战争的主题和思想,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语言上 用语的准确和精炼
4.进一步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5.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教学内容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军事上具有重大意义,标志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亲自撰写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解放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检查预习:背景资料交流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三、自主学习,摘读要点。
1.复习巩固。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2、摘读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 年11 月4 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 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7 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3、摘读五部分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导语: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主体:第一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军溃败的背景。第二层,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第三层,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背景: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4、摘读三特点
真实性: 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在去年下半年的一个极短时间内,我们在这一区域曾经过早地执行分配土地的政策,犯了一些策略上的“左”的错误。
及时性:1948 年11 月5 日电/南阳守敌王凌云于4 日下午弃城南逃
准确性:一年多时间内/ 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人。
四.合作学习,探究难点。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为什么不仅仅报道了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有力地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五、探究学习,比较阅读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且都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所作,语言、情感极为相似,但同中有异,虽是同一作者所写,也都是写胜利,但情感的强烈程度、写法等方面存着较细微的差别。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能更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写作特色, 进而训练思维,进入较高层次的阅读境界。
1、求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 鼓舞士气, 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2、寻异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 年4 月22 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 月5 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地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发生在长江沿线;《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发生在地处中原的南阳。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六、全课小结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
教后反思:
《新闻两则》教案设计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本课目标
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景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彩。
第三课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1、新闻两则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走进新闻。? 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个有意义的新事物,如果我们要尽快地把它告诉尽可能多的人,可以采用怎样的办法呢?? (报纸上、电视上或者广播里发布消息。)是啊,在现代社会里,新闻在传播信息方面起着巨大作用。?“新闻”这个名称,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消息(新闻)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四条。一是事实说话。正如陆定一同志所说的:“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二是迅速及时。迅速,是指它能很快地向读者(或听众、观众)传播;及时,是指快而得当,适合需要。三是高潮在前。写消息时,通常把最主要、最新鲜、人们最关心的事实写在前面,把比较次要的内容写在后面,形成所谓“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四是简明扼要。简明,就是既简洁又明白;扼要,就是准确地把握住事物的主要之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课文,就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由毛泽东亲自撰写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新闻。?
二、走进新闻——新闻有哪些特点和要素??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基本结构:? 标题:是整篇新闻的眼睛,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它可以是只有一个主标题,也可以是多行标题。多行标题包括:主标题、引题、副标题。? 导语: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新闻的基本事实或主题,给读者以总体印象。? 主体:是主要部分,对导语中已披露的新闻要素作进一步的阐释和拓展。? 括号内的部分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此“电头”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三、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锐不可当(dang)?业已?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3、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新闻的要素。?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20日夜起,—————————课文最后。
4、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四、研读反思?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看标题。?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 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分述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一;教师参与)?
五、品味语言?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六、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七、布置作业?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三、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绥靖(suijing)?阻遏(e)?杜聿(yu)明?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标题? ②?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⑴同:
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⑵异: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六、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七、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新闻两则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
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学生朗读新闻)
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三、研读反思
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 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 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 划分层次
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
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
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
② 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
四、品味语言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战役的壮阔。
②“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③“渡至”:有横渡与到达的两层意思。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
⑤“不料”:有嘲讽意味。
2、课堂训练
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同时,我们也大致了解新闻的特点,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的。新闻有它记叙的六要素,其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希望大家利用所学,再读一读报纸,进一步掌握新闻这种文体。
六、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磅礴大气;
2、观看录像片段《百万雄师过大江》;
3、预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扫清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我们要充分利用上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探究,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二、检查作业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
二十八宿(xiu) 绥靖(suijing) 阻遏(e) 杜聿(yu)明
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四、自主研讨
1、细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2、理清新闻的结构 ① 标题 ② 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
③ 背景资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④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⑤ 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⑥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3、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
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
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
五、质疑反思
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语言生动形象,森林的形象、枝叶茂盛的形象,生机勃勃,富有气势。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 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
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大气磅礴;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纵横挥写,儒雅广博。
六、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七、布置作业 1、做一回小小节目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1 新闻两则课堂练习
1、查阅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有关背景资料。
2、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 ) 溃( )退 锐( )不可当 歼( )灭
要塞( ) 绥靖( ) 阻遏( ) 管辖( )逃窜( )
4、常识填空:
新闻,又叫 ,它的结构通常包括 、 、 、 、
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 。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 、 、 、 、 。
5、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6、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
第二则:
7、精读第一则新闻,思考:
(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2)在第一则新闻中找出表现我军英勇的词语和敌人溃不成军的词语。
8、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9、交流自己搜集的报纸新闻,与小组同学一起分析它的要素和结构。
10、能力提高: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间、内容都有连续性。两则联合起来读,可以更好地了解渡江战役的全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详略处理。
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24小时,30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在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1)用横线画出这篇新闻的导语,并回答:导语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文中用“风平浪静”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用“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哪些词语描述了我军的“英勇”和“英雄式的战斗”?请在文中勾画出来。
(4)从结构看,这篇新闻包括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部分。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2
自读目标:
一.知识目标:有关新闻的基本常识。
二.理解目标:新闻主体内容及其安排(包括背景、结语)与新闻中心的关系。
试卷内容:
一.整体把握
1.新闻就是及时快速、简要明了、真实准确地报道社会上最新发生的事件的实用文体。它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 。其中 是新闻的生命。
2.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 的六要素,即 、 、 、事件的发生的 、 、 。
3.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 、 、 、 、 五个部分。
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部分是第 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部分是第 句。
5.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具体介绍了三路军渡江情况,它们分别是 军、 军、
军;各层的起始语句分别是 , ,
。(只需填分句)
6.第二则新闻主体部分详细介绍了我军解放南阳的背景,这些文字是
。
7.简单分析题:(前两小题任选其一,后两小题任选其一)
(1)以本文的任一则新闻为例,说明新闻的三大特点之一。
。
(2)以两则新闻的任一段叙述文字为例,介绍新闻写作必须注意的六个要素。
。
(3)本文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古人云:“文如其人。”毛泽东作为一位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一位指挥若定的军事家,文章也自然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你从两则文章的哪些内容安排上能看出毛泽东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以某一则为例)
。
(4)第一则新闻主体部分介绍的东西两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为什么作者先介绍西路军?
。
二.片段阅读理解
(一)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2.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3.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4.“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5.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7.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二)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三.拓展阅读
中新网酒泉10月15日电?本社记者孙自法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现场报道,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十多分钟后,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太空之旅。 北京时间十五日上午九时整,(略)载人飞船由“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从此间载人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神箭”升空十多分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宣布,“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成功。 这是中国首次进行载人航天飞行,也是全世界第二百四十一次载人飞行和第九百五十二人次进入太空。同时,本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七十一次飞行, 也是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九次获得成功。
给这则新闻拟一个合适的标题。(3分)
用“ ”在文中划出新闻的导语部分。(3分)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太空之旅”,你能举出例子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飞天的梦想吗?(3分)
新闻结构的五部分考虑,第3段属于结构中的那一部分?说一说它的作用。(4分)
我们看到电视转播中,胜利归来的杨利伟叔叔多么潇洒自豪!如果你是迎候英雄凯旋的一名少先队员,请你对他得体地说几句话。(4分)
参考答案:
一.1.及时、真实、简明;真实2.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3.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4.第1、2句;第一句5.中路、西路、东路;二十日起,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6.南阳为古宛县……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去年七月……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7.(1)以第二则为例,4日下午解放南阳,5日已作报道,可见新闻报道的及时性特点。(2)以叙述中路军渡江内容为例。时间:20日夜;地点:长江安庆、芜湖线;人物: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起因:渡江战役;经过和结果: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等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3)第一则新闻毛泽东从军事、政治两方面分析敌军溃退的原因,既鼓舞了我军斗志,又揭示了国民党失败根源,暗示国民党前景的暗淡。简短的议论体现作者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敏锐深刻的眼光,使这则新闻主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第二则新闻介绍南部战线我军已建立了六个军区,守敌苟延残喘的大背景,揭示了南阳守军弃城逃窜是出于被迫无奈。从而借报道解放南阳一事让广大人民感受到我军势不可挡的胜利趋势,不是就事说事,可谓站得高,看得远。这样的新闻报道必能更加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4)先介绍西路军,因为它与中路军所遇敌情相似,放在一起介绍,以引出后文关于战争形势的精辟议论;其次,东路军守敌顽强,战斗激烈,战斗胜利的意义更大,放在最后,以便能独立详细地报道;另外,这种安排,使整则新闻由略而详,气势逐步增强,更能显示我军锐不可当的力量。二.(一)1、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2、“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3、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4、“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5、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6、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7、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二)1.C 2.B 3. 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介绍背景,说明南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突出解放南阳的重要意义。(三)1、(略) 2、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十多分钟后,已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由此踏上中国人期待了千年之久的太空之旅。3、(略)4、背景,补充介绍“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在我国乃至世界航天史上的历史意义。
5、(略)
《新闻两则》同步练习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横渡(hénɡ) 歼灭(qiān) B.锐不可当(dānɡ) 要塞(sài)
C.阻遏(jié) 鄂(è) D.绥靖(suǐ jīnɡ)
2.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句是( )
A.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依然负隅顽抗。
B.渡江战役打得非常急烈。
C.国民党拒决签定国内和平胁定。
D.杜聿明则刚从徐州飞到东北,一战残败,又逃到了葫芦岛。
3.一则消息通常不可少的三部分是( )
A.标题 主体 结尾 B.标题 导语 主体
C.标题 时间 正文 D.标题 时间 人物
4.填空。
(1)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闻的六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5~8题。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5.与“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形成鲜明对比的词语有哪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文中“此种情况“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分析造成“此种情况”的原因时,前一个略写,后一个详写,这样安排材料有什么作用?
7.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记叙 说明 B.记叙 议论 C.议论 抒情 D.说明 议论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16题。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 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8.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9.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11.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
12.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13.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
14.对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原因,宇航局的专家们作了几种推测,各是什么?
15.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意思。
三、试一试
17.简析下面对话的言外之意。
50年代初,周总理接受美国记者的采访,随手将一支美国派克钢笔放在桌上。
记者: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生产的钢笔呢?
总理:提起这支笔啊,那可话长了。这不是一支普通的笔,而是一个朝鲜朋友在朝鲜战场上得到的战利品,是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这支笔。
(1)美国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总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B(A.歼jiān;C.遏è;D.suí jìnɡ)
2.C 3.B 4.略
5.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藐视敌军,赞扬我军。
6.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详略得当,略写点明我军渡江英勇善战是不言而喻的,详写则有力证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在政治上完全正确。
7.B
二、8.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
9.导语
10.“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11.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2.概述“挑战者”号爆炸情况及事故严重的程度。
13.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美国宇航局官员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14.两种:燃料箱尾部断裂;助推器燃料外泄。
15.“据……专家说”“可能”“有的专家认为……的迹象”等词语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
16.报道事故原因的调查情况。
三、17.(1)中国连派克钢笔都生产不出来。(只要答出讥讽之意即可)
(2)钢笔是战利品,这支钢笔是美国的耻辱,是美国败于中朝人民之手的明证。(只要答出针锋相对之意即可)
《新闻两则》精选习题2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锐不可当( ) 歼( )灭 星宿( )
kuì( )退 豫wǎn( ) suí( )靖
2、按要求填空。
①新闻的六要素也就是 的六要素,即 、 、 、事件的发生的 、 、 。
②新闻的特点一般有: ; ; 。
③新闻的结构通常包含 、 、 、 、 五个部分。
3、品味语言,对加点词作简要分析。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二、课内精读。
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阌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已全部为我解放(编者注:河南全省共有一百一十一座城市,我已占一0一座,敌仅余十座)。去年七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实行英勇的进军以来,一年多时间内,除 (击溃、歼灭、消灭、打垮)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以外,最大的成绩,就是在大别山区(鄂豫区)、皖西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江汉区、江淮区(即皖东一带)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并极大地扩大了豫皖苏军区老根据地。除江淮军区属于苏北军区管辖外,其余各军区,统属于中原军区管辖。豫皖苏区、豫西区、陕南区、桐柏区现已联成一片,没有敌人的阻隔。这四个军区并已和华北联成一片。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二十万左右,今后当有更大的发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在我强大的野战报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困守各个孤立据点内的敌人,如像开封、南阳等处,不得不被迫弃城逃窜。
4、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5、文中横线上应填的词语是 。
6、“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中的“消耗”一词的意思本指物质和能量上的减少,这里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说?
7、引用白崇禧的话有什么作用?
8、文中加点的“恢复”和“建立”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9、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三、美文美读。
狂风扬尘昨日肆虐江城四十五分钟
本报讯 昨日傍晚5时30分至6时15分,扬尘袭击江城,造成部分地区暂时断电,街、路两旁的树干折断,砸伤路人、车辆等混乱不堪的现象。
当日5时30分,随着大风渐渐加强,傍晚时分的天气变得如同黑夜。此时正值下班时间,路上行人匆匆“乱窜”,有的行人被刮断的树干、楼上掉下来的玻璃砸伤头部,被送至吉林市中心医院;第23中学门口一辆捷达被树干将前挡风玻璃砸碎;在去往黄旗屯火车站沿途上,大部分粗树干被风刮断,当地百姓都纷纷跑出来哄抢折断的树枝,造成那里的交通阻塞;松江西路的路灯杆亦被刮倒数十根;最“倒霉”的要算临江的某单位的自行车棚,被大风连根拔起,带着一辆自行车“飞”到路中央的隔离带处。
大风给当晚泰山路的夜市造成不少的麻烦,因为所有临时搭建的棚子全部被刮走。大风还造成江南变电所、红旗变电所城变甲线B——C项短路,导致该区域停电。当日6时20分,记者拨通122事故报警台,了解到扬尘期间的报警台共接到事故报警5起。截至记者发稿时,停电区域已恢复供电,有关部门正在抢修被刮坏的路灯,医院的伤者经治疗后回家。
10、这则消息的标题中“肆虐”的意思如何理解?用这个词的作用是什么?
11、这则消息的导语部分概括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12、这则消息的主体部分报导了狂风、扬尘给吉林市造成了哪些破坏?(请概括五点)
13、文中“某单位的自行车棚,被大风连根拔起,带着一辆自行车‘飞’到路中央的隔离带处”一句中的“拔”“飞”二字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14、这则消息去掉“四十五分钟”是否可以?为什么?
15、请你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消息报导的中心内容。(不超过15个字)
16、读完这则消息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创新探要。
17、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适当的语句,把句子补充完整。
溪流、湖泊、山泉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因为有了水而有了灵性,有了生机。水是有灵魂的。水的灵魂如少女一般韵味十足,如 ,如 。
18、请写出解放战争史上三大战役的名称 、 、 。
五、文学撷要。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取得伟大的胜利,并于23日解放南京。南京的解放标志着国民党对中国22年的统治被推翻。毛泽东在北平双清别墅闻讯后,欣然命笔,写下了光辉的史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附参考答案:
一、1、dāng jiān xiù 溃 皖 绥 2、①记叙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②用事实说话 报道迅速及时 简明扼要 ③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3、①“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渡至”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②“较为”表示程度,表明是与他处相较而言,十分准确。
4、南线人民解放军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5、歼灭。6、这里指导因战争而伤亡的人数。表达了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7、从侧面说明革命根据地的建议对战争胜利所起的重要作用。
8、不能。因为前文里介绍的是老根据地,而后文里是新根据地,所以前面只能用“恢复”。9、比喻 形象地说明了我军的稳步胜利。10、任意干残暴的事。作者用拟人手法,更生动地表现狂风、扬尘给江城造成的破坏和灾难。11、狂风、扬尘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造成的损害程度。
12、①行人被刮掉的玻璃、刮断的树干砸伤头部。②大树被风刮断,造成交通阻塞。③自行车棚被掀翻。④夜市的棚子被全部刮走。⑤部分区域停电。13、突现狂风之大,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破坏的程度。14、不可以。强调消息的真实性、准确性。15、狂风、扬尘给吉林市造成的破坏程度。16、①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不要乱砍滥伐。②人类要不断地同自然斗争,多植树,减弱狂风和沙尘暴对人类的袭击。17、略。18、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新闻两则练习测试基础知识 一、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溃( )退 歼( )灭 芜( )湖 荻( )港 诸( )县 锐不可当( ) 二、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 殷( )切 殷( )红 殷( )勤 朱殷( ) A yīn B yān 2 当( )选 妥当( ) 当( )面 恰当( ) A dāng B dàng 3 要塞( ) 阻塞( ) 堵塞( ) 边塞( ) A sài B sè C sāi 三、给下列各组字注音并组词: 四、解词并解释加黑的字: 1锐不可当: 2 击溃: 3 业已: 六、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冲破敌镇 江阴要塞 B 纷纷溃退 锐不可当 C 横渡长江 毫无斗志 D 都很懈气 英勇善战 六、将恰当字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 立( ) ( )然 A 即 B 既 2 欢( )佳节 ( ) 来( )去 A 踱 B 度 3 拒( ) ( )裂 A 决 B 绝 七、选词填空: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坚强、顽强、顽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 (战争、战斗、激战)中,我已歼灭及 (击溃、击败、击退)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 (控制、限制、制服)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八、辨别下列词词在文章中的感彩: 英勇善战 锐不可当 溃退 激战 泄气 顽强 毫无斗志 歼灭 抵抗 微弱 冲破 占领 击溃 褒义词语: 中性词语: 贬义词语: 九、语文常识填空: 1 新闻也叫 ,是报纸、广播中最常见的一种文体,它 地报道国内外 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 2 一条新闻,通常包含 、 、 、 、 五个部分。 3 从表达方式上看,新闻一般以 为主,也可以适当做些 ,还可穿插适当的 和 。阅读 十、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十一、阅读导语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 导语的电头所写内容包括 ;这些内容说明了 , 。 2 导语点明新闻人物是 ,其中“百万”说明了 , 。将“大军”改为“解放军”行不行?为什么? 。 3 导语点明的事件是 ,“横渡”写出了怎样的气势? 4 导语在新闻中的作用是 。 5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中“不含”的意思是 。去掉可以吗?为什么? 。 6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在这里表示的意思是 ,它在这里的作用是 。 十二、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1 这段文字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 这段话分几层?层意是什么? 3 文中“此种情况”的“此”,在词类划分中属 词,它具体指 。 4 “这”指的是什么?“国民党的广大官兵……泄气”一句与上一句的关系是什么? 5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是巧妙地交代这则新闻的 ,揭示了敌军溃退的 ,增强了新闻的思想性。 6 这段文字既有记叙,也有评论。第 句是记叙,第 句是评论;评论的语句有什么作用? 十三、读《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大学》,完成文后各题。 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 本报彭泽讯 张金扬、记者朱晓峰报道:盛夏7月,鼓泽县爆发出一则新闻:龙城镇马湖村青年、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和爱人高晓华,同时接到中国人民大学录取通知书,夫妻双双以优异成绩考上了该校新闻学系经济新闻专业,自费攻读经济新闻理论。日前,记者来到王求晓家采访了他们。 今年36岁的王求晓和33岁的高晓华,有10多年的驾船历史,是远近闻名的水上运输专业户。王求晓1984年购买了两艘110吨位的机帆船,同时代管村里5艘机帆船,担任马湖村农民船队队长。他常年驾驶机帆船,装载着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武汉,跑江浙,闯上海,航线遍及10多个省市,每年纯收入数万元。 王求晓劳动致富后并不满足,他有新的追求。他说:“金钱上、物质上的富有是暂时的、有限的,精神上、知识上的富有,才是真正的富有,它是金钱买不到的。”王求晓和高晓华分别于1966年初中和小学毕业,在学业上是被耽误了的一代。他们在多年的驾船生涯中,深感搞经营、办企业,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必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经济理论,只有学了文化科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致富。近几年,王求晓买了许多有关专业书籍,订阅了不少报刊,夫妻刻苦自学,潜心钻研,互相帮助,进步很快。今年5月,他俩一试身手,勇敢地参加了全国高等院校成人自学考试。辛勤的汗水浇开了“并蒂莲”,王求晓夫妻双双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7月,当他们接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不已,喜泪盈眶。 王求晓夫妇将于9月初启程赴中国人民大学深造。他俩准备把家里的两艘机帆般承包给乡亲们管理。王求晓仍兼任马湖村农民船队名誉队长,他将在北京通过通信工具,为船队出谋献策,传递经济信息。他表示:在校努力学好本领,毕业后,回来更好地为家乡建设出力。 1 一般新闻常用的标准有多行形式:主题、引题和副题。“致富不忘求知 更望知识富有”是本文的 ,起的作用是 , 。“专业户王求晓夫妻双双考上大学”是本文的 ,交代了 ,包括 和 。 2 指出哪是背景介绍,这个介绍对新闻有些什么作用? 3 第三段王求晓的话,在文章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4 指出哪是新闻的结尾?结尾的内容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答案: 一、kuì jiān wú dí zhū dāng 二、1 A、B、A、B 2 A、B、A、B 3 A、B、C、A 三、1 qiān 签字 jiàn 鉴定 2 xiè 发泄 xiè 泻肚 3 kuì 溃退 kuì 馈赠 4 xié 协作 xié 威胁 四、1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当:阻挡; 2 打垮,打散。溃:溃败。3 已经。已:已经。 五、C 六、1 A、B。 2 B、A。 3 B、A。 七、顽强、激战、击溃、控制。 八、褒义词: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激战、顽强、歼灭、击溃。中性词:抵抗、冲破、占领。贬义词:溃退、泄气、微弱、毫无斗志。 九、1 消息、及时、新近。 2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3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十、 十一、1 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消息发得及时,材料真实可靠。 2 人民解放军;渡江人数之多,声势之浩大;不行,因为没有力量,没有气势,没有感染力。3 横渡长江;遇难而上,所向披靡的气势。4 概括报道的事实或中心。5不包括;不可以,因为时九江还没有解放,这样写语意准确。6 都:表示战线之长、胜利之大。 十二、1 写我西路军所遇敌人毫无斗志,抵抗甚微。2 分两层;第一句一层,写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后两句为第二层,写敌人溃退无斗志的原因。3 代,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4 指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具体分析上一句的原因。5 背景;原因。6 ①;③;突出我军英勇善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及士气低落、不堪一击的军情,有力地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1 引题;点明新闻的中心,揭示新闻的背景;主标题;主要事实;人;事。2 第二段是背景介绍,简略介绍了王求晓的致富经过和富到什么程度,增强了这条新闻的真实性,提高了可信度。3 这段话揭示了新闻人物的思想,也是这条新闻的主题。4 第四段是新闻的结尾。这个结尾有两个点值得注意:一是王求晓仍兼任名誉队长,这说明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学习、事业两不误。二是毕业后更好地为家乡建设服务,表明了他学习的目的仍然是为家乡服务。
?
文章 来源莲山课件 ww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