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8张PPT。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A),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B)。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B)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C)本单元课标要求与其他模块知识的联系、比较必修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第四单元)
--思想解放与救国民主斗争实践的关系
必修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三单元)
--经济基础与思想意识之间的关系
必修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第二单元)
--东西方思想解放的异同
与其他模块知识的联系、比较选修1:戊戌变法(第九单元)
--维新思想的传播对变法改良的影响
选修2: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第六单元)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中国资
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选修4: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第六单元)
--洋务运动对中国的积极影响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学习器物、技术?学习政治制度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学习政治制度?学习思想文化 学习资本主义?接受社会主义单元知识结构 近代民主思想的演进,既不是一条长流,也不止一个洪峰,而是以一个接一个思潮的涨落相继出现的。
——历史学家陈旭麓一条线索: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的思想解放渐进过程。
五个内容:
(1)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潮
(3)“维新变法思潮”
(4)新文化运动
(5)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单元知识结构一、“开眼看世界”(经世思潮)
——向西方学习的开始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思潮)
——西学的进一步传播
三、维新变法思想
——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封建传统思想对新思想的滞阻“华尊夷卑”的文化观念
“中国中心”的地理观念
“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自给自足”的经济观念“夷狄之有君,不如华夏之亡也。”
——《论语》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子》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内容:
设立译馆,翻译外国书籍
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资料
评价: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1785—1850)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魏源编撰《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魏源(1794—1857)和《海国图志》 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夷之长技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
——《海国图志》
当默深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惜者昔言之而不为,今日为之而犹徒袭皮毛也。
——王韬《扶桑游记》
一部有价值的书就是一盏智慧之灯,总有人不断从中提取光明。19世纪下半叶几乎所有比较先进的中国人都受过《海国图志》的影响,日本的有识之士也曾分沾其益。……他不见用于当时,倒值得人们深思。
——袁伟时《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
“中体西用”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校邠庐抗议》
夫强中御外之策,唯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
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
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圣道也,非机械
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张之洞《劝学篇》
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既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
离经叛道之弊。
——张之洞给光绪帝的奏折(1898年)
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
主张用西方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洋
务
派
创
办
的
军
事
工
业上海洋
务
派
兴
办
的
民
用
工
业上海汉阳开平开平煤矿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湖北织布局武昌洋
务
派
建
成
的
近
代
海
军
及
基
地洋务运动B京师同文馆,?亦称同文馆。清末洋务派创办用以培养“译员”、“通事”的外国语学校。1862年在北京成立。京师同文馆,在中国最早采用了班级授课制,被视为中国近代新式学校的发端。馆内还附设印刷所,译印西方近代科技、世界历史和外国法典等书籍。京师同文馆的创办,是第一次改革旧传统教育的尝试,也培养了一批外国语人才。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京师同文馆(东城区东堂子胡同) 1872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初八,一批年龄在9到15岁的中国少年,从上海出发,目的地是美国的旧金山。他们是中国最早派出的留学生。他们在美国生活,学习,先后进入了哈佛、耶鲁、麻省理工等著名院校,回国之后,他们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几乎所有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被人们称为“留美幼童” 。 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汇总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国,然驯至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证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
——《张靖达公奏议》卷8
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体则有负远之用,未闻以牛体以为马用者也。……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则并立,合则两亡。
——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特点:
反对西方殖民侵略,维护国家主权;
“立商求富”,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君民共主”,追求政治改革。早期维新思想 康有为
(1858--1927)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广东南海县人。他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自幼学习儒家思想,1879年开始接触西方资产阶级文化。1882年,他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没有考取。南归时途经上海,购买了大量西方书籍,吸取了西方传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观点,初步形成了维新变法的思想体系。 康有为的思想及活动1.开办万木草堂,阐发维新思想
2.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道理(特点)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托之先王,既不惊人,又可避祸。”】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理论基础3.评价(既反映……也暴露……)发表《变法通义》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
宣传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梁启超梁启超
(1873——1929)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天行者以物竞为功……物各争存,宜者而立者强,强皆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
——严复《天演论》 《天演论》出版以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耻辱之后,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
——胡适《胡适自传·在上海》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
──严复《辟韩》 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看其形式,则殊多缺点……看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立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成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此戊戌维新之真相。
——梁启超《康有为传》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2.《新青年》诞生
3.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十月革命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15年上海创办陈独秀蔡元培(1858--1940)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1904年创立光复会,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6年任北大校长,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
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
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2.提倡新道德?, 反对旧道德
3.提倡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民主 科学民主: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
科学: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陈独秀 追本溯源,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o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世称近世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宗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
——陈独秀《敬告青年》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
……
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宇宙间之事理无穷,科学领土内之膏腴待辟者,正自广阔。青年勉乎哉!
——《敬告青年》 旧道德 新道德旧道 德:指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历代统治者以此来束缚人们的思想。
新道德: 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率天下之男女,为臣、为子、为妻,而不见有一独立自主之人格者,三纲之说为之也。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已属人之奴隶道德也。
——陈独秀(《青年杂志》1卷5号 )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李大钊《孔子与宪法》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旧文学 新文学
《文学革命论》《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
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
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胡 适
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 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 在救亡、变政、启蒙的近代多重奏中,新文化运动在其中的作用主要的不是变政,也不是救亡,而是思想变化上的启蒙。它的根本目的在于“立人”(改造国民性),摧毁旧传统,重建崭新的华夏文化。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上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7.11-1919.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得到初步发展(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1919.5-1920.4:马克思主义系统地全面地被介绍到中国(五四运动期间)
1920.5-1921.7: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开始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促使中国共产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