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6.15.2 人体内废物和多余水的排出 第2课时(导学案)含答案-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6.15.2 人体内废物和多余水的排出 第2课时(导学案)含答案-新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11-12 09:34:03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5.2.2 人体内废物和多余水的排出(导学案)
1.阐明尿液形成的两个关键过程: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描述尿液排出的途径及意义,说出皮肤排汗这一其他排泄途径的成分和影响因素。
3.能结合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数据,分析尿常规异常的可能原因,为泌尿系统健康提出建议。
4.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养成多喝水、不憋尿等保护泌尿系统的习惯。
【学习重点】
尿液形成的滤过与重吸收过程;尿液排出的途径及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肾小球和肾小管作用的选择性;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解释尿液异常现象。
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其他物质可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形成的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
活动一:分析尿液的形成
滤过作用
观察尿液形成示意图,结合血浆、原尿成分表思考: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等大分子物质不能滤过,、、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等可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重吸收作用
对比原尿与尿液成分,讨论: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被全部重吸收,水大部分被重吸收,无机盐部分被重吸收,剩余物质形成尿液。
数据解读
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 180L,排出尿液仅 1.5L,原因是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 180L,排出尿液仅 1.5L,原因是肾小管对原尿中的大部分水进行了重吸收。_。
活动二:探究尿液排出与健康
尿液排出途径:→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排尿的意义:排出,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功能。
小组讨论:
某同学尿常规显示 “尿蛋白 3+”,可能的原因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异常(滤过膜通透性增大,导致大分子蛋白质漏出)。 。
活动三:其他排泄途径
皮肤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成分包括水、尿素、无机盐等,可排出废物和调节体温。
影响汗液分泌的因素有劳动强度、温度等。
一、选择题
1.若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后,血液中的尿素浓度明显降低,则该器官最可能是( )
A.肾脏 B.肺 C.心脏 D.小肠
【答案】A
【分析】尿素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主要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外。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将血液中的尿素等废物排出,从而降低血液中的尿素浓度。其他器官如肺、心脏、小肠的功能与尿素排泄无直接关联。
【详解】A.肾脏是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血液流经肾脏时,尿素被滤出形成尿液,故血液中尿素浓度明显降低,符合题意。
B.肺负责气体交换(排出二氧化碳,吸入氧气),与尿素排泄无关,B不符合题意。
C.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不参与代谢废物的处理,C不符合题意。
D.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与尿素浓度变化无直接关系,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健康人形成尿液的过程中,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被重新吸收的物质是(  )
A.水 B.无机盐 C.尿素 D.葡萄糖
【答案】D
【分析】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详解】A.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水大部分被重吸收,但并非全部,故A不符合题意。
B.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无机盐仅部分被重吸收,故B不符合题意。
C.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尿素不被重吸收,直接进入尿液,故C不符合题意。
D.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葡萄糖在健康人体中会被肾小管全部重吸收,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某人在长期服用特定药物后,体检时发现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等异常成分。据此推测,该药物可能损伤了( )
A.肾小囊和肾小管 B.肾小管和肾小球
C.肾小球和肾小囊 D.肾动脉和肾静脉
【答案】C
【分析】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的滤过膜会阻止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和血细胞进入原尿。若尿液中出现红细胞和蛋白质,说明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异常,导致这些物质泄漏到原尿中。
【详解】A.肾小囊和肾小管:肾小囊负责收集原尿,肾小管负责重吸收,二者受损不会直接导致红细胞和蛋白质泄漏,故A不符合题意。
B.肾小管和肾小球:肾小管受损会导致葡萄糖或水分重吸收异常,而非红细胞和蛋白质泄漏,故B不符合题意。
C.肾小球和肾小囊:肾小球的滤过膜受损会导致血细胞和蛋白质进入肾小囊形成异常原尿,而肾小囊的脏层(属于肾小球结构的一部分)可能同时受损,故C符合题意。
D.肾动脉和肾静脉:血管损伤不会直接导致尿液成分异常,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科学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突破性应用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了福音,如图中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体内的代谢废物经半透膜过滤到透析液中,以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患者通过血液透析主要是为了去除血液中的(  )
A.尿素 B.葡萄糖 C.蛋白质 D.红细胞
【答案】A
【分析】肾脏是人体泌尿系统的重要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排出尿素,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将体内的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分、无机盐等以尿液的形式排出体外,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
【详解】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可见,人工肾中容纳血液的膜管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与肾单位中肾小球的功能相似,肾小球也是只允许小分子物质滤过到肾小囊中。血液透析使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如尿素等小分子物质通过透析膜滤过到透析液中,相当于尿液形成过程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人体每天排出尿液约1.5升,下列对排尿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排出代谢废物 B.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C.促进血液循环 D.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答案】C
【分析】排尿的主要意义包括排出代谢废物、调节水和无机盐平衡,以及维持内环境稳定,从而保证组织细胞的正常功能。
【详解】A.尿液中含有尿素等代谢废物,排出这些废物是排尿的重要作用,故A正确。
B.肾脏通过调节尿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含量,帮助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故B正确。
C.排尿过程本身并不直接促进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的促进主要依赖心脏和血管系统的功能,故C错误。
D.通过排出废物调节体内环境,排尿有助于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故D正确。
故选C。
6.正常人的尿液大多数为淡黄色液体,尿液检查可以诊断出许多的疾病,若用药物将肾小管麻痹,则尿液中将出现(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葡萄糖 D.蛋白质
【答案】C
【分析】尿液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球滤过血液形成原尿(含葡萄糖),肾小管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大部分水和无机盐重吸收回血液,未被重吸收的物质形成终尿。
【详解】A.当肾小球发生病变,其通透性增大时,原本不能滤过的血细胞会滤过到肾小囊腔中,进而随尿液排出,形成血尿。而肾小管的主要功能是重吸收,将肾小囊腔中的有用物质重新吸收回血液,肾小管麻痹并不会导致红细胞出现在尿液中,故A不符合题意。
B.白细胞出现在尿液中通常是由于泌尿系统存在炎症,白细胞会通过尿液排出以对抗炎症。这与肾小管是否麻痹无关,故B不符合题意。
C.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会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若用药物将肾小管麻痹,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就会受到影响,无法将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那么尿液中就会出现葡萄糖,故C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可以阻止大分子蛋白质通过,只有少量小分子蛋白质会滤过到肾小囊腔中,且这些少量蛋白质又会被肾小管重吸收回血液,所以尿液中一般不会出现蛋白质。若尿液中出现蛋白质,通常是肾小球滤过功能出现问题,而不是肾小管麻痹导致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某兴趣小组利用橡皮管、注射器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塑料颗粒不能透过橡皮管),模拟尿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部位①模拟肾小球,其两端的血管都为动脉
B.塑料颗粒代表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C.部位③末端流出的液体是原尿
D.部位④流经的血液中尿素和氧气的含量减少
【答案】C
【分析】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囊腔与肾小管相通。
图中,①模拟肾小球、②模拟肾小囊、③模拟肾小管、④模拟肾静脉。
【详解】A.肾小球是入球小动脉分支形成的毛细血管球,其后端又汇集成出球小动脉,所以肾小球两端的血管都为动脉。图中部位①模拟肾小球,其两端的血管都为动脉,A正确。
B.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塑料颗粒不能透过橡皮管,可代表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B正确。
C.图中部位③模拟肾小管,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所以部位③末端流出的液体应该是尿液,而不是原尿,C错误。
D.血液流经肾单位时,经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其中的尿素等废物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所以血液中尿素的含量减少;同时,血液流经肾脏时,氧气扩散进入组织细胞,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也减少。部位④模拟肾静脉,流经的血液中尿素和氧气的含量减少,D正确。
故选C。
二、综合题
8.下表是一个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尿液的三个样品中主要物质含量表(单位:克/100毫升),下图为一个肾单位结构模式图(甲、乙表示过程,1~5表示结构)。据图、表回答问题:
物质 样本A 样本B 样本C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9 0.9 1.1
蛋白质 微量 7.0 0
尿素 0.03 0.03 1.8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样本C是 。据图分析,肾单位由 (填序号)组成。
(2)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由于过程甲的作用,使得样品 变成样品 。图中的乙表示当原尿流经图中标号[ ] 时发生 作用。
(3)图中3处的末端所流的液体是尿液,某人尿液中含大分子蛋白质,可能是[ ] 发生病变。
(4)健康成年人通过泌尿系统每天排出尿液约1.5升,但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升,这是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 (多选)等成分被重新吸收送回到血液里。
e.葡萄糖;f.水分;g.尿素;h.无机盐;i.氧气;j.二氧化碳
【答案】(1) 尿液 2、3、5
(2) B A 3肾小管 重吸收
(3)5肾小球
(4)efh(注意字母为小写)
【分析】题表中:样本A是原尿,样本B是血浆,样本C是尿液。题图中:1入球小动脉,2肾小囊,3肾小管,4出球小动脉,5肾小球。甲处箭头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乙处箭头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详解】(1)液体A中含有葡萄糖,但是只有微量的蛋白质,因此是原尿,取自肾小囊。液体B中含有葡萄糖,也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因此是血浆。液体C中没有葡萄糖和蛋白质,且尿素含量较高,因此是尿液。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肾单位。每个肾单位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肾小体由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管细长而曲折,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的结构,就像一个“小漏斗”。所以,图中肾单位由2肾小囊、3肾小管、5肾小球组成。
(2)尿的形成要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壁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浆通过肾小球的滤过作用,除了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即由样品B血浆变成样本A原尿。原尿流经3肾小管时发生重吸收作用,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
(3)正常情况下肾小球不能过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若肾小球病变,肾小球的通透性增大。原本不能过滤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进入了原尿。而肾小管又不重吸收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因此尿液中会出现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所以若某人出现大分子蛋白尿,则此人可能出现病变的部位是5肾小球。
(4)健康成年人通过泌尿系统每天排出尿液约1.5升,但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升,这是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重吸收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efh符合题意,gij不符合题意。
故选efh。
9.肾脏是人体形成尿液的重要器官。若不当服用某种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有可能会诱发肾脏疾病。我国某大学研究团队成功研究了肾单位芯片,为研究肾脏损伤机制和筛选用药带来新方向。如图甲为肾单位及其相关结构模式图(①~④代表结构,A、B代表形成尿液的过程),图乙为该团队构建的新型肾单位芯片结构示意图(Ⅰ~Ⅳ代表结构,C、D代表装置名称)

(1)肾单位由图甲中 (填序号)代表的结构组成。
(2)研究人员用荧光素钠(表示小分子物质)和荧光葡萄糖(表示大分子物质)制成溶液,以适宜的流速分别从血液入口注入,稳定运行后,在Ⅲ处依次抽取液体检测这两种物质浓度,结果发现只有荧光素钠从Ⅰ进入到Ⅲ,由此推测图乙装置C的作用类似于图甲中[ ](填字母)表示的过程,经该过程后形成的液体为 ,图甲中参与该过程的结构有 (填结构名称)。
(3)研究人员从血液入口处注入含1.8mg/mL葡萄糖缓冲液,稳定运行后,检测到缓冲液出口处葡萄糖浓度小于Ⅲ处,由此推测装置D模拟的结构是图甲中的[ ] ,此时血液出口尿素含量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血液入口尿素含量。
【答案】(1)①②③
(2) A 原尿 肾小囊、肾小球
(3) ③肾小管 小于
【分析】(1)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都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形成了尿液。
(2)图甲中:①肾小球,②肾小囊,③肾小管,④集合管,A肾小球和小囊内壁的过滤作用,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图乙中:C模拟肾小球,D模拟肾小管。
【详解】(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肾小体包括呈球状的肾小球和呈囊状包绕在肾小球外面的肾小囊,肾小囊腔与肾小管相通。结合题图甲可知,每个肾单位由①肾小球、②肾小囊和③肾小管组成。
(2)研究人员用荧光素钠(表示小分子物质)和荧光葡萄糖(表示大分子物质)制成溶液,注入图乙装置进行模拟实验。结果发现只有荧光素钠从Ⅰ进入到Ⅲ,这说明图乙装置C的作用类似于图甲中A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即只允许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则被阻挡,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之后,会形成原尿。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经过该滤过作用后形成的液体为原尿,参与该过程的结构在图甲中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
(3)结合题图可知,缓冲液出口处葡萄糖浓度小于Ⅲ处,这说明葡萄糖在D装置的Ⅳ位置被上皮细胞吸收,进入到上侧的血液中。可见,图乙装置D模拟了图甲中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肾小管能够重新吸收原尿中的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当血液流经C装置中的I侧时,血液中的尿素是小分子代谢废物,会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进入到缓冲液,而D装置IV处,上皮细胞不会重吸收尿素,故这些滤过出来的尿素会随缓冲液经过出口排出,所以血液出口的尿素含量应小于血液入口尿素含量。
记录自己一天的饮水量和排尿次数,结合本节课知识分析饮水习惯对泌尿系统健康的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15.2.2 人体内废物和多余水的排出(导学案)
1.阐明尿液形成的两个关键过程:肾小球和肾小囊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2.描述尿液排出的途径及意义,说出皮肤排汗这一其他排泄途径的成分和影响因素。
3.能结合血浆、原尿、尿液成分数据,分析尿常规异常的可能原因,为泌尿系统健康提出建议。
4.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养成多喝水、不憋尿等保护泌尿系统的习惯。
【学习重点】
尿液形成的滤过与重吸收过程;尿液排出的途径及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肾小球和肾小管作用的选择性;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解释尿液异常现象。
肾单位由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组成,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_______和_______外,其他物质可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_______被全部重吸收,形成的尿液经_______排出体外。
活动一:分析尿液的形成
滤过作用
观察尿液形成示意图,结合血浆、原尿成分表思考: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等大分子物质不能滤过,、、_______、_______等可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
重吸收作用
对比原尿与尿液成分,讨论:
原尿流经肾小管时,_______被全部重吸收,_______大部分被重吸收,_______部分被重吸收,剩余物质形成尿液。
数据解读
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 180L,排出尿液仅 1.5L,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探究尿液排出与健康
尿液排出途径:→肾盂→_______→_______→尿道。
排尿的意义:排出,调节_______平衡,维持_______正常功能。
小组讨论:
某同学尿常规显示 “尿蛋白 3+”,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其他排泄途径
皮肤通过_______分泌汗液,成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可_______和调节体温。
影响汗液分泌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等。
一、选择题
1.若血液流经人体某器官后,血液中的尿素浓度明显降低,则该器官最可能是( )
A.肾脏 B.肺 C.心脏 D.小肠
2.健康人形成尿液的过程中,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被重新吸收的物质是(  )
A.水 B.无机盐 C.尿素 D.葡萄糖
3.某人在长期服用特定药物后,体检时发现尿液中出现红细胞、蛋白质等异常成分。据此推测,该药物可能损伤了( )
A.肾小囊和肾小管 B.肾小管和肾小球
C.肾小球和肾小囊 D.肾动脉和肾静脉
4.科学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突破性应用给人类生命健康带来了福音,如图中肾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时,体内的代谢废物经半透膜过滤到透析液中,以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可以挽救患者生命。患者通过血液透析主要是为了去除血液中的(  )
A.尿素 B.葡萄糖 C.蛋白质 D.红细胞
5.人体每天排出尿液约1.5升,下列对排尿的意义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排出代谢废物 B.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C.促进血液循环 D.维持组织细胞正常生理功能
6.正常人的尿液大多数为淡黄色液体,尿液检查可以诊断出许多的疾病,若用药物将肾小管麻痹,则尿液中将出现( )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葡萄糖 D.蛋白质
7.某兴趣小组利用橡皮管、注射器等材料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塑料颗粒不能透过橡皮管),模拟尿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部位①模拟肾小球,其两端的血管都为动脉
B.塑料颗粒代表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C.部位③末端流出的液体是原尿
D.部位④流经的血液中尿素和氧气的含量减少
二、综合题
8.下表是一个健康人的血浆、原尿、尿液的三个样品中主要物质含量表(单位:克/100毫升),下图为一个肾单位结构模式图(甲、乙表示过程,1~5表示结构)。据图、表回答问题:
物质 样本A 样本B 样本C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9 0.9 1.1
蛋白质 微量 7.0 0
尿素 0.03 0.03 1.8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样本C是 。据图分析,肾单位由 (填序号)组成。
(2)在尿液形成过程中,由于过程甲的作用,使得样品 变成样品 。图中的乙表示当原尿流经图中标号[ ] 时发生 作用。
(3)图中3处的末端所流的液体是尿液,某人尿液中含大分子蛋白质,可能是[ ] 发生病变。
(4)健康成年人通过泌尿系统每天排出尿液约1.5升,但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80升,这是因为原尿流经肾小管时 (多选)等成分被重新吸收送回到血液里。
e.葡萄糖;f.水分;g.尿素;h.无机盐;i.氧气;j.二氧化碳
9.肾脏是人体形成尿液的重要器官。若不当服用某种具有肾毒性的药物,有可能会诱发肾脏疾病。我国某大学研究团队成功研究了肾单位芯片,为研究肾脏损伤机制和筛选用药带来新方向。如图甲为肾单位及其相关结构模式图(①~④代表结构,A、B代表形成尿液的过程),图乙为该团队构建的新型肾单位芯片结构示意图(Ⅰ~Ⅳ代表结构,C、D代表装置名称)

(1)肾单位由图甲中 (填序号)代表的结构组成。
(2)研究人员用荧光素钠(表示小分子物质)和荧光葡萄糖(表示大分子物质)制成溶液,以适宜的流速分别从血液入口注入,稳定运行后,在Ⅲ处依次抽取液体检测这两种物质浓度,结果发现只有荧光素钠从Ⅰ进入到Ⅲ,由此推测图乙装置C的作用类似于图甲中[ ](填字母)表示的过程,经该过程后形成的液体为 ,图甲中参与该过程的结构有 (填结构名称)。
(3)研究人员从血液入口处注入含1.8mg/mL葡萄糖缓冲液,稳定运行后,检测到缓冲液出口处葡萄糖浓度小于Ⅲ处,由此推测装置D模拟的结构是图甲中的[ ] ,此时血液出口尿素含量应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血液入口尿素含量。
记录自己一天的饮水量和排尿次数,结合本节课知识分析饮水习惯对泌尿系统健康的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