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2026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模拟卷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3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10 16:12: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模拟卷二
历史
(考试时间:60分钟,分值:75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测试范围:八上新教材第1~12课。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中国近代史时间轴”内容截取,这部分的主题是()
A.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B.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C.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太平天国运动 D.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2.如图所示,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Y轴的数值也在不断增加,“Y轴”的100%,对应着()
A.近代中国抗击外来侵略的历程 B.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历程
C.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 D.近代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程度
3.下图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一张思维导图,其中“?”处最合适的填写是()
A.清朝皇帝昏庸愚昧 B.外国列强船坚炮利 C.参战官兵忍辱偷生 D.封建制度腐朽没落
4.张史同学在中国某海军博物馆看到了如下展板,该展板从侧面可以反映出当时()
1869年,福州船政局第一艘轮船下水。 1874年,清廷向福州船政局发出谕旨,提出自主造船要求。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 1888年,北洋水师成立。
A.维新变法呼声高涨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海防建设十分紧迫 D.海军衙门指挥得当
5.陈独秀在《敬告青年》提到:“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这说明()
A.甲午战败唤醒民族觉醒 B.社会各界已寻富强之路
C.中体西用思想广泛传播 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6.《中华文明史》叙述道:“(1898年)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成功之处”是指这场政治运动()
A.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B.推翻了腐朽落后的清王朝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7.李明同学搜集了近代名人名言,制作了下面表格。这些名言体现的共同时代诉求是()
名人 名言
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邓世昌 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谭嗣同 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A.发展资本主义 B.实行君主立宪 C.挽救民族危亡 D.反对专制制度
8.1843年,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1847年徐继畬撰成了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瀛寰志略》,率先突破天朝意识;1859年洪仁玕写成主张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的《资政新篇》。这表明鸦片战争后()
A.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业有所发展 B.晚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
C.有识之士主动探索救国新出路 D.国人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9.下表中所列内容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史实。据此判断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洋务派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 1862年,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成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戊戌变法法令)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嗣同诗)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C.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10.观察下面两首诗,相关事件()
A.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使制度近代化探索起步
C.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 D.使列强染指长江下游地区
11.章士钊在《孙逸仙·自序》中写道“孙逸仙者,非一氏之私号,乃新中国新发现之名词也。有孙逸仙,而中国始可为……”他意在表明孙中山()
A.早年开展大量革命 B.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C.三民主义已经实现 D.完成了反帝反封建任务
12.毛泽东曾言:“辛亥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其功绩在于结束帝制,传播民主,虽未成功,然为后续革命积累经验。”材料描述了辛亥革命的()
A.经过 B.背景 C.目的 D.影响
13.李建同学展示了如下示意图。该图反映出民国初年()
A.民主科学思想兴起 B.民主专制反复较量 C.军阀割据民不聊生 D.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14.“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运动,这场运动()
A.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15.下表为《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有关孔子的文章篇数统计表(1915—1919年)。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年代 1915年 1917年 1919年
篇数 70 50 25
A.辛亥革命的推动 B.袁世凯“尊孔复古” C.新文化运动开展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6.从1920年9月起,《新青年》成为上海共产主义组织的机关刊物,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此同时,《新青年》发表诸如《汉口苦力状况》《武昌织布、纺纱、铜币、银币、麻布五局工人状况》等文章。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B.工人运动已经得到蓬勃的发展
C.中国共产党成立条件趋于成熟 D.工人生活状况成为当时的焦点
17.某班历史兴趣小组制作了一期历史小报,以下是他们准备的素材,据此推断该小报的主题是()
▲三元里平英团遗址——三元古庙(照片) ▲《金田起义:天国南征路不平》(期刊文章) ▲《辛亥黄花岗起义》(书籍) ▲《红潮——五四运动》(油画)
A.资产阶级革命派英勇斗争与探索 B.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辉史诗
C.近代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与反抗 D.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历程
18.有西方史学家认为,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导致的后果就是整个中国陷入“大动乱”,但中国史学家普遍认为这一后果具有里程碑意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他们评论的是()
A.二次革命 B.护国战争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19.制作时间轴是中学生常用的学习方法。根据下列时间轴所探究的主题推断,问号处对应的是()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秋收起义 D.井冈山会师
20.某学者提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确实也在缓慢地向前发展,黑暗中也酝酿着光明”。这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一二·九运动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5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1)客观叙述和分析历史,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是“历史解释”素养的要求。如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第一幅浮雕——虎门销烟,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2分)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炮声震撼了中国,也震撼了亚洲。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了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走入近代的最初一步。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什么?为什么“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3分)
材料三 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对该战的影响,有如下一些反应:
日本史学家藤村道生指出,这一场战争的胜利,“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
福泽谕吉说:日清战争,使大日本帝国受到尊重。
日本有作品记载:日清战争、连战皆捷,军人万岁。家有女儿的父母,都希望找一个军人作女婿。
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
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弃台民之事小,亡国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
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对交战双方和国际关系的影响。(6分)
22.近代经济·跌撞发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3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之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因条约而陆续开放的通商口岸积久渐多,其趋向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这些口岸,在中国封闭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通过这些窟窿,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城乡社会的演变由此缓缓发生。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6分)
材料二
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部分)
时间 农民税收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数额(万两) 比重(%)
1849年 3281 77 969 23 —— ——
1885年 3071 40 3923 51 714 9
——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财政收入结构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引发这一变化的相关历史事件。(3分)
材料三1895年7月,清政府发布上谕,确定了"以筹饷练兵为急务,以恤商惠工为本源"的基本经济政策。1896年2月,总理衙门奏请准各省设立商务局,以显示"恤商之诚""行护商之政"。1898年,清政府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又设农工商总局。1899年,清政府令沿海省份设立保商局,保护回国侨商。
-﹣摘编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中国近代经济发生变化的因素。(4分)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
材料一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五四运动的胜利发展,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不少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他们帮助工人组织工会,开办劳动补习学校和工人识字班,出版反映工人生活的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马克思主义开始与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三 历史证明,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蓝本”无法在中国“复制”。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
——摘编自张乾元《中国共产党自信的底气从何而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了哪些贡献?(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表现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与什么事件有关?(3分)
(3)根据材料三,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C A D C C B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D B D C C C C B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5分。
21.(11分)
【答案】(1)示例:1839年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2分)
(2)战争:鸦片战争。(1分)
原因: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3)对日本: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刺激日本称霸和奴役亚洲的野心;改变日本社会观念(军人地位提升);巨额赔款有助于日本近代化发展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对中国:丧失更多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赔款增加人民负担;促进中国救亡图存运动深入发展;促进民族觉醒;清政府腐败进一步暴露,统治进一步削弱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对国际:刺激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改变东亚国际格局;改变西方侵略方式,进入资本输出阶段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
22.(13分)
【答案】(1)影响:使中国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逐渐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6分)
(2)变化:农业税收入比重减少,工商杂税收入和其他收入比重增加;1885年工商杂税收入所占比重超过农业税收入。(2分)
事件:洋务运动。(1分)
(3)历史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巨额战争赔款加剧财政危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加剧,清政府为维护经济利益,调整经济政策;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等等。(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共4分)
23.(11分)
【答案】
(1)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或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早期共产主义(党)组织等。(回答2点,意思相近即可,共4分)
(2)表现:深入到工人群众中;组织工会;创办学校;出版刊物等。(回答2点,意思相近即可,共2分)
事件:新文化运动。(回答“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提倡新文学”“发表《文学改良刍议》”等意思相近也可,共1分)
(3)国内: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等。(回答1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共2分)
国际: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等。(回答1点,意思相近、言之有理也可,共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