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真题·江苏省】专项04 计算题-2025-2026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江苏省期中真题培优精练苏教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真题·江苏省】专项04 计算题-2025-2026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江苏省期中真题培优精练苏教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10 16:3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2025-2026学年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真题培优精练苏教版
(江苏省)专项04 计算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直接写得数。


2.(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2.83+0.7= 1-0.11= 0.85-0.5= 2.8万+1.4万=
4.3+7.09= 3.6+2.4= 0.25+0.15= 2.5+5.2-2.5+5.2=
3.(24-25·五上·江苏南京·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0.88-0.8= 5+7.5= 7.2+1.8= 0.44+0.56=
6.4-4= 0.5-0.41= 1-0.07= 8.6-2.9+1.4=
4.(24-25·五上·江苏徐州·期中)直接写得数。
2.1-0.4= 7.5+3.2= 3×0.06= 0.9+5.05=
7.2-5.2= 9×400= 0.16-0.06= 0.45×10=
2.2×3= 3.6-1.3= 5.4+2.6= 0.94-0.4=
0.45-0.05= 0.98-0.68= 0.78+0.22= 7+8.3=
7.6+4.02= 5×1.6= 0.1-0.09= 1.8×4=
5.(24-25·五上·江苏徐州·期中)直接写得数。
5.4+3.6= 4.45+5.55= 1-0.01= 8+0.2=
7.6-2.6= 0.76-0.24= 6.7+4.3= 9.5-5=
6.(24-25·五上·江苏·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7.(24-25·五上·江苏扬州·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6.4+4.6= 8-3.2= 0.27÷3= 0.99÷10=
10+1.08= 2.6-0.26= 0.5×2.4= 1.39×100=
8.(24-25·五上·江苏无锡·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0.66-0.6= 9.25+1.65= 31.2÷100= 0.24×200=
4.8+4.2= 0.2-0.09= 1.2×20= 3.5÷5=
9.(24-25·五上·江苏南通·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0.05+1.3= 3.5-0.3= 1-0.01= 0.06+0.4=
0.24×4= 6+3.4= 500×0.9= 0.7+0.3-0.7+0.3=
10.(24-25·五上·江苏常州·期中)直接写出结果。
2.42+0.8= 0.42÷7= 4.4-1.07= 0.52×100= 5.4÷100=
0.48÷0.8= 21.5×10= 1÷0.5= 0.9×0.9= 3.6÷0.6=
0.8+0.2-0.8+0.2= 0.3×2÷0.3= 2.5×4÷2.5×4=
11.(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9.6+4= 8.8-4.5= 6.43-0.43= 0.64-0.6=
2.8+3.2= 10-0.09= 24×5= 5-3.4=
12.(24-25·五上·江苏徐州·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0.8+0.2= 0.65-0.25= 7+4.3= 1.6-0.4=
8×0.9= 1.5×4= 8.4÷100= 40÷1000=
13.(24-25·五上·江苏淮安·期中)直接写得数。


14.(24-25·五上·江苏扬州·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0.1-0.01= 9.08+0.2= 2.1-0.01= 0.99×1000=
2.4×5= 0.64-0.6= 1-0.85= 0.8+0.22=
15.(24-25·五上·江苏宿迁·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0.25+4= 0.3+10.4= 0.72+0.18= 3.8-1.4=
2.3+0.18= 4.6+5.3= 3-0.88= 7.51-7.41=
16.(24-25·五上·江苏连云港·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8.03-0.03= 5.6+4= 4.6-0.34= 6.5÷2÷5=
0.65×6= 5.6÷8= 1000×2.4= 1.25×7×8=
17.(24-25·五上·江苏淮安·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10-0.3= 0.37+0.3= 0.88-0.08= 8.7-7.8= 2-0.2+0.8=
125×0.8= 0.72÷8= 40÷1000= 10×0.14= 2.14×3÷2.14×3=
18.(24-25·五上·江苏宿迁·期中)直接写出得数。
0.28+0.2= 0.6+0.3= 8.80.5= 0.880.08=
10.69= 3.4+5.6= 0.38+5.52= 0.820.22=
19.(24-25·五上·江苏泰州·期中)口算。
5-0.6= 0.8+3.2= 0.2×3= 0.12×0=
4.6+6.4= 0.28×100= 0.61+0.02= 0.63-0.3=
7.2+0.8= 4.5+0.5= 6÷2.4= 0.84-0.24=
20.(24-25·五上·江苏南京·期中)直接写得数。
0.02+1.8= 6.02+0.18= 1.4+0.46= 1.2+0.02=
0.75+2.8= 0.1-0.01= 0.6+0.55= 1.7-1.07=
7-5.08= 14-3.9= 9.8-4.8= 5.38-0.18=
21.(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列竖式计算(带*需验算)。
*
22.(24-25·五上·江苏南京·期中)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0.63-0.27= 34.9+25.42=

23.(24-25·五上·江苏徐州·期中)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7.98+5.05= ★50-13.56= 45×0.26=
24.(24-25·五上·江苏常州·期中)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0.86+1.4﹦ 1.05×0.84= 54.9-12.05﹦ ★10.75÷0.5=
25.(24-25·五上·江苏徐州·期中)用竖式计算。
5.46-0.6= 15-3.8= 0.83+2.5=
3.24×65= 0.465÷15= 4.2÷4=
26.(24-25·五上·江苏扬州·期中)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7.5-2.35= 0.076+0.54= ※0.38×15= ※2.1÷25=
27.(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竖式计算(有*题验算)。
6.8+17.58= 10.25-0.76= *12.36÷12=
28.(24-25·五上·江苏无锡·期中)用竖式计算,带★的题目要验算。
★9-6.795= 7.4+12.86= 6.4÷80= 80.6×5=
29.(24-25·五上·江苏扬州·期中)竖式计算。(打★的要验算)
★14.7+0.65= 9.62÷0.1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0.(24-25·五上·江苏徐州·期中)用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3.4+6.6= 0.37×46= ★5.9-2.89=
20-8.42= 1.08×25= ★7.37+2.73=
31.(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列竖式计算。
13.8-2.75= 7.85+0.875= 99-10.24=
10.98+8.43= 8.24-3.56= 50.2-37.5=
32.(24-25·五上·江苏宿迁·期中)列竖式计算。(带★的要验算)
★25.72+18.8= 52.2-16.67= ★20-4.96=
33.(24-25·五上·江苏扬州·期中)用竖式计算。
7.5-3.28= 9.3+6.98= 1.05×24=
34.(24-25·五上·江苏常州·期中)用竖式计算。(带☆要验算)
3.97+1.3= 23-7.82= ☆38.6-5.74=
35.(24-25·五上·江苏宿迁·期中)用竖式计算。(带★的验算)
10.7-0.37= ★5.68+3.03= ★31.2-8.5= 13.48+3.92=
36.(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用竖式计算,带※的验算。
37.5-2.35= 87.8+3.32= ※99-10.24=
37.(24-25·五上·江苏泰州·期中)用竖式计算,其中(3)题要验算。
(1)7.9+18.4= (2)2.05×18= (3)8.6-5.74=
38.(24-25·五上·江苏南通·期中)用竖式计算。(加※号的要验算)
1.78+28.3= 45×0.24= ※100-24.75=
39.(24-25·五上·江苏淮安·期中)竖式计算。
34-14.48 6.55+17.35 1.26×14
40.(24-25·五上·江苏淮安·期中)用竖式计算。
5.86+1.4= 20.3-7.68= 0.54÷15=0.036 4.08×0.35≈1.43(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41.(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2.(24-25·五上·江苏徐州·期中)用简便方法计算。
24.7+14.6+15.4 78.5-(18.5+6.9)-3.1 32.54-10.46-4.54
43.(24-25·五上·江苏常州·期中)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01×0.41-0.41 78.5÷2.5÷4 95-6.4-3.6
44.(24-25·五上·江苏常州·期中)灵活计算下面各题。
8.37+1.98+11.63 23+7.82-5.48 10.9-4.4-5.6
45.(24-25·五上·江苏宿迁·期中)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23.7+0.9+19.1 10-0.82+0.18 9.6-0.75-0.25
46.(24-25·五上·江苏淮安·期中)能简便的简便计算。
0.48+3.2+10.52 42.24-(12.24+9.9) 2.5×162×4
47.(24-25·五上·江苏淮安·期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48.(24-25·五上·江苏南京·期中)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7.6-3.65+2.4 7.6-2.45-5.1 4.8+0.36+5.2+0.64
47.6+3.6-9.6 21.78-5.14+8.22-4.86 41-7.7-3.3
49.(24-25·五上·江苏·期中)用简便方法计算。


50.(24-25·五上·江苏扬州·期中)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用简便方法算。
17.5×2.3-7.5×2.3 6.25÷0.25×6
51.(24-25·五上·江苏淮安·期中)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40-21.3+10.34 2.25+0.74+0.75+1.26
45.55-(0.98+0.55) 19×2.8+7.2×19
52.(24-25·五上·江苏连云港·期中)下面各题,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
7.86+6.5-4.36 1.39-0.81-0.19 6.32+2.7+7.3+3.68
53.(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计算下面各题。
7.4-3.34-1.66 5.49+3.32+1.51 57.1-13.81+3.81
54.(23-24·五上·江苏常州·期中)计算下面各题。
9.28—6.79+3.25 5.23+1.76+4.77 8.3+0.98-2.16
55.(24-25·五上·江苏·期中)怎样简便怎样算。
3.2+25.69+6.8 16.1-(4.85+6.1) 15.3-4.65+4.7-5.35
56.(23-24四年级上·江苏·课后作业)50×4×2 360÷2÷30 90÷3×2
50×(4×2) 360÷(2×30) 90÷(3×2)
57.(24-25·五上·江苏南京·期中)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4.37+2.59-0.63 10.97+2.84-0.97
57.29-60.31+42.71 34.6-(9.38+14.6)-0.62
58.(22-23·五上·江苏盐城·期中)简便计算。
5.2+3.6+6.4 28.2-(8.2+6.4) 3.53+8.29+5.47+11.71
59.(24-25·五上·江苏苏州·期中)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2.84-0.55+0.45 37.32-5.37+2.68-4.63 0.9+9.9+99.9+999.9
60.(24-25·五上·江苏徐州·期中)能简算的要简算。
0.34+3.9+12.6 15.7-4.8-5.2 9.64-2.4+3.36-5.6
61.(24-25·五上·江苏苏州·期中)计算下面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62.(24-25·五上·江苏南京·期中)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63.(24-25·五上·江苏常州·期中)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64.(24-25·五上·江苏扬州·期中)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65.(24-25·五上·江苏连云港·期中)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66.(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计算下列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
67.(24-25·五上·江苏无锡·期中)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cm)
68.(24-25·五上·江苏徐州·期中)算一算: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69.(24-25·五上·江苏连云港·期中)下图中有两个正方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70.(24-25·五上·江苏扬州·期中)求下面图形面积。

71.(24-25·五上·江苏·期中)先在图上画出你的想法,再算出它的面积。
72.(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计算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73.(24-25·五上·江苏盐城·期中)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74.(24-25·五上·江苏宿迁·期中)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75.(24-25·五上·江苏徐州·期中)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76.(24-25·五上·江苏淮安·期中)求阴影部分面积。(单位:厘米)
77.(24-25·五上·江苏南通·期中)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
78.(24-25·五上·江苏扬州·期中)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阴影部分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79.(24-25·五上·江苏淮安·期中)求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80.(24-25·五上·江苏扬州·期中)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期中真题培优 | 数学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6.59;11.2;3.2;0.91;
10;5;3;0.2
2.3.53;0.89;0.35;4.2万;
11.39;6;0.4;10.4
3.0.08;12.5;9;1
2.4;0.09;0.93;7.1
4.1.7;10.7;0.18;5.95;
2;3600;0.1;4.5;
6.6;2.3;8;0.54;
0.4;0.3;1;15.3;
11.62;8;0.01;7.2
5.9;10;0.99;8.2;
5;0.52;11;4.5
6.10.4;0.65;1;
0.8;1.71;0.91;
3.7;0.6
7.11;4.8;0.09;0.099
11.08;2.34;1.2;139
8.0.06;10.9;0.312;48;
9;0.11;24;0.7
9.1.35;3.2;0.99;0.46
0.96;9.4;450;0.6
10.3.22;0.06;3.33;52;0.054
0.6;215;2;0.81;6
0.4;2;16
11.13.6;4.3;6;0.04;
6;9.91;120;1.6
12.1;0.4;11.3;1.2
7.2;6;0.084;0.04
13.9.5;380;0.09;1.2;9;
3.6;0.12;0.68;1.2;64
14.0.09;9.28;2.09;990;
12;0.04;0.15;1.02
15.4.25;10.7;0.9;2.4;
2.48;9.9;2.12;0.1
16.8;9.6;4.26;0.65
3.9;0.7;2400;70
17.9.7;0.67;0.8;0.9;2.6
100;0.09;0.04;1.4;9
18.0.48;0.9;8.3;0.8
0.31;9;5.9;0.6
19.4.4;4;0.6;0
11;28;0.63;0.33
8;5;2.5;0.6
20.1.82;6.2;1.86;1.22
3.55;0.09;1.15;0.63
1.92;10.1;5;5.2
21.20.26;4.27;27
【分析】第一、二题,计算小数加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没有小数点,小数点在整数最后一位末尾,加数、被减数小数数位不够,0补齐。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减法进行验算时,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
第三题,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
【解析】14.86+5.4=20.26 30 25.73=4.27 25×1.08=27
验算:
22.0.36;60.32;38.04;7.74
【分析】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时,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结果中的小数点和相加减的数里的小数点对齐。被减数或加数小数点后数位比减数或另一个加数数位少时,需要用0补齐。
【解析】0.63-0.27=0.36 34.9+25.42=60.32 28.6+9.44=38.04 10-2.26=7.74

23.13.03;36.44;11.7
【分析】第1题,计算小数加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
第2题,计算小数减法时,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小数点对齐。用差加减数等于被减数来验算。
第3题,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
【解析】7.98+5.05= 13.03 ★50-13.56=36.44
验算
45×0.26=11.7
24.2.26;0.882;42.85;21.5
【分析】第一题,小数加法,对准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小数部分有空位,用0补足,直接做加法,再在小数点正下方和的位置点小数点即可。
第二题,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即为点上小数点,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小数部分尾数的0要去掉。
第三题,小数减法,对准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小数部分有空位,用0补足,直接做减法,再在小数点正下方和的位置点小数点即可。
第四题,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是它变为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最后根据被除数=除数×商,进行验算即可。
【解析】0.86+1.4﹦2.26 1.05×0.84=0.882

54.9-12.05﹦42.85 10.75÷0.5=21.5
验算:
25.4.86;11.2;3.33;
210.6;0.031;1.05
【分析】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上下对齐,按照整数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从右边最末一位减起,不够减时,借一当十,差的小数点要与被减数、减数的小数点上下对齐;
计算小数加法时,把各个加数的小数点上下对齐,按照整数加法的法则进行计算,从右边最末一位加起,满十进一,和的小数点要与加数的小数点上下对齐;
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需要在前面补0占位;
计算小数除法时,当除数是整数时,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取出,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再计算除即可。
【解析】5.46-0.6=4.86 15-3.8=11.2 0.83+2.5=3.33

3.24×65=210.6 0.465÷15=0.031 4.2÷4=1.05

26.35.15;0.616;5.7;0.084
【分析】37.5-2.35: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减起,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1当10。
0.076+0.54: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加起,满十进一。
0.38×15:按整数乘法计算38×15,再看因数共有两位小数,从积的右边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验算时用积除以其中一个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个因数。
2.1÷25:按照小数除法法则,将除数变为整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0),再进行计算;验算时用商乘除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
【解析】37.5-2.35=35.15 0.076+0.54=0.616

0.38×15=5.7 2.1÷25=0.084
验算: 验算:
27.24.38;9.49;1.03
【分析】(1)小数加法竖式计算时,先将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确保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方法从低位到高位依次相加,满十进一;最后在相加结果中,对齐加数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据此计算。
(2)小数减法竖式计算,首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使相同数位一一对应;接着按照整数减法的方法,从低位到高位依次相减,若某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1当10再减;最后在差的位置上,对齐减数与被减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据此计算。
(3)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除法验算可用商乘以除数,看结果是否等于被除数。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需要在前面补0占位。积的小数末尾如果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据此计算。
【解析】6.8+17.58=24.38 10.25-0.76=9.49 *12.36÷12=1.03
验算:
28.2.205;20.26;0.08;403
【分析】(1)小数减法竖式计算,首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使相同数位一一对应;接着按照整数减法的方法,从低位到高位依次相减,若某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借1当10再减;最后在差的位置上,对齐减数与被减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小数减法可用差加减数看是否等于被减数进行验算。据此计算。
(2)小数加法竖式计算时,先将两个小数的小数点对齐,确保相同数位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法的方法从低位到高位依次相加,满十进一;最后在相加结果中,对齐加数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据此计算。
(3)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据此计算。
(4)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如果小数的位数不够,需要在前面补0占位。积小数末尾如果有0,根据小数的性质化简。据此计算。
【解析】★9-6.795=2.205 7.4+12.86=20.26 6.4÷80=0.08
验算:
80.6×5=403
29.15.35;64.13
【分析】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先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位置,点上小数点,加法的验算可以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
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先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几位(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然后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除不尽时,要求得数保留几位小数,要除到它的下一位,再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
【解析】14.7+0.65=15.35 9.62÷0.15≈64.13
验算:
30.10;17.02;3.01;
11.58;27;10.1
【分析】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法则:(1)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2)从低位算起;(3)按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4)结果中的小数点和相加减的数里的小数点对齐。
小数乘法法则:(1)按整数乘法的法则先求出积;(2)看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根据差+减数=被减数,和-加数=另一个加数,进行验算。
【解析】3.4+6.6=10 0.37×46=17.02 ★5.9-2.89=3.01
验算:
20-8.42=11.58 1.08×25=27 ★7.37+2.73=10.1
验算:
31.11.05;8.725;88.76;
19.41;4.68;12.7
【分析】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面的数字相加减,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据此解答。
【解析】13.8-2.75=11.05 7.85+0.875=8.725 99-10.24=88.76

10.98+8.43=19.41 8.24-3.56=4.68 50.2-37.5=12.7

32.44.52;35.53;15.04
【分析】计算25.72+18.8:列竖式时,将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加起,满十进一,最后得出结果,再用结果减18.8看是否等于25.72进行验算。
计算52.2-16.67: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位数不足用0补齐,从最低位减起,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当十,依次计算。
计算20-4.96:把20写成20.00,小数点对齐后,从最低位减起,不够减时向前一位借一当十,得出结果后,用差加上减数4.96看是否等于被减数20来验算。
【解析】25.72+18.8=44.52 52.2-16.67=35.53
验算:
20-4.96=15.04
验算:
33.4.22;16.28;25.2
【分析】(1)7.5-3.28:将7.5补0为7.50,小数点对齐后从低位减起,按整数加减法法则计算,最后得数对齐小数点后点上小数点。
(2)计算9.3+6.98:将9.3补0为9.30,小数点对齐后从低位加起,按整数加减法法则计算,最后得数对齐小数点后点上小数点。
(3)计算1.05×24,先忽略小数点,先计算105×24的积为2520,因为1.05是两位小数,所以2520补上小数点为25.2。
【解析】7.5-3.28=4.22 9.3+6.98=16.28 1.05×24=25.2

34.5.27;15.18;32.86
【分析】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面的数字相加减,据此解答。验算时根据被减数=差+减数。
【解析】3.97+1.3=5.27 23-7.82=15.18 ☆38.6-5.74=32.86
验算:
35.10.33;8.71;22.7;17.4
【分析】依据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答。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小数加法中,利用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进行验算;在小数减法中,利用差+减数=被减数进行验算。
【解析】10.7-0.37=10.33 ★5.68+3.03=8.71
验算:
★31.2-8.5=22.7 13.48+3.92=17.4
验算:
36.35.15;91.12;88.76
【分析】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在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减法的验算用加法。
【解析】37.5-2.35=35.15 87.8+3.32=91.12 ※ 99-10.24=88.76
验算:
37.(1)26.3;(2)36.9;(3)2.86
【分析】(1)小数加法,小数点对齐,从最末尾开始加起,有进位时,要往前进位,再继续加;
(2)小数乘法计算方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3)小数减法,小数点对齐,从最末尾开始减起,不够减时,要往前借位再减;减法可以根据差+减数=被减数进行验算;
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1)7.9+18.4=26.3 (2)2.05×18=36.9 (3)8.6-5.74=2.86
验算:
38.30.08;10.8;75.25
【分析】(1)(3)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在小数减法中,利用差+减数=被减数进行验算;
(2)计算小数乘法时,先按照整数乘法计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据此解答。
【解析】1.78+28.3=30.08 45×0.24=10.8 ※100-24.75=75.25
验算:
39.19.52;23.9;17.64
【分析】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法则: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然后按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结果中的小数点要和上面的小数点对齐。
小数乘法法则:按整数乘法的法则先求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据此解答。
【解析】34-14.48=19.52 6.55+17.35=23.9 1.26×14=17.64

40.7.26;12.62;0.036;1.43
【分析】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先把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点上小数点(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法则:(1)按照整数除法的法则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2)如果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补0,继续除。
积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是几,根据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即可。
【解析】5.86+1.4=7.26 20.3-7.68=12.62 0.54÷15=0.036 4.08×0.35≈1.43

41.1;18
【分析】(1)利用减法的性质变算式为:进行简算;
(2)利用同级运算搬家的方法变算式为:,再利用减法的性质变算式为:进行简算。
【解析】
42.54.7;50;17.54
【分析】(1)根据加法结合律(a+b)+c=a+(b+c)把24.7+14.6+15.4变成24.7+(14.6+15.4)进行简算;
(2)先根据减法的性质a-(b+c)=a-b-c把78.5-(18.5+6.9)-3.1变成78.5-18.5-6.9-3.1,再根据减法的性质a-b-c= a-(b+c)把算式变成(78.5-18.5)-(6.9+3.1)进行简算;
(3)根据减法的性质a-b-c= a-(b+c)把32.54-10.46-4.54变成32.54-(10.46+4.54)进行简算。
【解析】(1)24.7+14.6+15.4
=24.7+(14.6+15.4)
=24.7+30
=54.7
(2)78.5-(18.5+6.9)-3.1
=78.5-18.5-6.9-3.1
=(78.5-18.5)-(6.9+3.1)
=60-10
=50
(3)32.54-10.46-4.54
=32.54-(10.46+4.54)
=32.54-15
=17.54
43.;;
【分析】可将后一个“”看作“”,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先求的差,再用差乘,据此解答;
根据除法的运算性质,先求的积,再用除以它们的积,据此解答;
根据减法的性质,先求的和,再用减去它们的和,据此解答。
【解析】
44.21.98;25.34;0.9
【分析】8.37+1.98+11.63,根据加法交换律,交换后两个加数的位置,先算8.37+11.63,再加1.98;
23+7.82-5.48,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10.9-4.4-5.6,根据减法的性质,将后两个数先加起来再计算。
【解析】8.37+1.98+11.63
=8.37+11.63+1.98
=20+1.98
=21.98
23+7.82-5.48
=30.82-5.48
=25.34
10.9-4.4-5.6
=10.9-(4.4+5.6)
=10.9-10
=0.9
45.43.7;9.36;8.6
【分析】(1)根据加法结合律(a+b)+c=a+(b+c)把算式写成23.7+(0.9+19.1),再进一步计算即可;
(2)根据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即可;
(3)根据减法的性质a-b-c=a-(b+c)把算式写成9.6-(0.75+0.25),再进一步计算即可。
【解析】23.7+0.9+19.1
=23.7+(0.9+19.1)
=23.7+20
=43.7
10-0.82+0.18
=9.18+0.18
=9.36
9.6-0.75-0.25
=9.6-(0.75+0.25)
=9.6-1
=8.6
46.14.2;20.1;1620
【分析】(1)利用加法交换律:a+b=b+c和加法结合律a+b+c=a+(b+c),把原式变为3.2+(0.48+10.52),再根据运算顺序计算即可;
(2)利用减法的性质:a-(b+c)=a-b-c,把原式变为42.24-12.24-9.9,再根据运算顺序计算即可;
(3)利用乘法交换律:a×b=b×c,把原式变为2.5×4×162,再根据运算顺序计算即可;。
【解析】0.48+3.2+10.52
=3.2+(0.48+10.52)
=3.2+11
=14.2
42.24-(12.24+9.9)
=42.24-12.24-9.9
=30-9.9
=20.1
2.5×162×4
=2.5×4×162
=10×162
=1620
47.13.28;3.7;36.36
5.2;14.656;0.16
【分析】根据加法结合律把原式化为3.28+(4.3+5.7)进行简算;
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原式化为3.7×(2.5×0.4)进行简算;
先把10.1拆成10+0.1,再根据乘法分配律把原式化为3.6×10+3.6×0.1进行简算;
根据减法的性质的逆运算把原式化为14.26-4.26-4.8进行计算;
先算乘法、除法,再算加法;
先算小括号里的减法,再算中括号里的除法,最后算中括号外的乘法。
【解析】
=3.28+(4.3+5.7)
=3.28+10
=13.28
=3.7×(2.5×0.4)
=3.7×1
=3.7
=3.6×(10+0.1)
=3.6×10+3.6×0.1
=36+0.36
=36.36
14.26-(4.26+4.8)
=14.26-4.26-4.8
=10-4.8
=5.2
3.6×4+6.4÷25
=14.4+0.256
=14.656
0.5×[(7.2-2.4)÷15]
=0.5×[4.8÷15]
=0.5×0.32
=0.16
48.16.35;0.05;11;
41.6;20;30
【分析】(1)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先算17.6+2.4=20,再算20-3.65即可解答。
(2)从左往右计算即可解答。
(3)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先算4.8+5.2=10,0.64+0.36=1,再算10+1即可解答。
(4)从左往右计算即可解答。
(5)根据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先算21.78+8.22=30,再算30-5.14-4.86,再根据连减的性质a-b-c=a-(b+c),所以30-5.14-4.86=30-(4.86+5.14)=20。
(6)根据连减的性质a-b-c=a-(b+c),所以41-7.7-3.3=41-(7.7+3.3)=41-11=30。
【解析】(1)17.6-3.65+2.4
=17.6+2.4-3.65
=20-3.65
=16.35
(2)7.6-2.45-5.1
=5.15-5.1
=0.05
(3)4.8+0.36+5.2+0.64
=(4.8+5.2)+(0.64+0.36)
=10+1
=11
(4)47.6+3.6-9.6
=51.2-9.6
=41.6
(5)21.78-5.14+8.22-4.86
=21.78+8.22-4.86-5.14
=(21.78+8.22)-(4.86+5.14)
=30-10
=20
(6)41-7.7-3.3
=41-(7.7+3.3)
=41-11
=30
49.21.88;4.5
6;13.82
【分析】通过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先计算15.27与4.73的和,再加上1.88即可算;
,根据减法的性质,先计算17.83与7.83的差,再减5.5即可运算;
先计算8.96与0.04的和,添加小括号计算2.28与0.72的和,再计算减法即可;
打开小括号将减法变成加法,先计算16.4与6.4的差,再计算加3.82即可运算。
【解析】
50.23;150
【分析】根据乘法分配律逆运算进行简便计算;
根据同级运算计算法则,从左往右依次进行计算。
【解析】17.5×2.3-7.5×2.3
=(17.5-7.5)×2.3
=10×2.3
=23
6.25÷0.25×6
=25×6
=150
51.29.04;5;
44.02;190
【分析】第一道从前往后依次计算;
第二道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把原式化为:(2.25+0.75)+(0.74+1.26)进行简算;第三道根据减法的性质和带符号搬家的方法把原式化为:45.55-0.55-0.98进行简算;
第四道根据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a×b+a×c=a(b+c),把原式化为:19×(2.8+7.2)进行简算。
【解析】40-21.3+10.34
=18.7+10.34
=29.04
2.25+0.74+0.75+1.26
=(2.25+0.75)+(0.74+1.26)
=3+2
=5
45.55-(0.98+0.55)
=45.55-0.55-0.98
=45-0.98
=44.02
19×2.8+7.2×19
=19×(2.8+7.2)
=19×10
=190
52.10;0.39;20
【分析】7.86+6.5-4.36,根据带符号搬家,原式化为:7.86-4.36+6.5,再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1.39-0.81-0.19,根据减法性质,原式化为:1.39-(0.81+0.19),再进行计算;
6.32+2.7+7.3+3.68,根据加法交换律,原式化为:6.32+3.68+2.7+7.3,再根据加法结合律,原式化为:(6.32+3.68)+(2.7+7.3),再进行计算。
【解析】7.86+6.5-4.36
=7.86-4.36+6.5
=3.5+6.5
=10
1.39-0.81-0.19
=1.39-(0.81+0.19)
=1.39-1
=0.39
6.32+2.7+7.3+3.68
=6.32+3.68+2.7+7.3
=(6.32+3.68)+(2.7+7.3)
=10+10
=20
53.2.4;10.32;47.1
【分析】7.4-3.34-1.66,根据减法的性质,将后两个数先加起来再计算;
5.49+3.32+1.51,利用加法交换律,先算5.49+1.51,再加3.32;
57.1-13.81+3.81,将后面两个数用小括号括起来,括号前边是减号,添上括号,括号里的加号变减号,然后先算括号里的减法,再算括号外的减法。
【解析】7.4-3.34-1.66
=7.4-(3.34+1.66)
=7.4-5
=2.4
5.49+3.32+1.51
=5.49+1.51+3.32
=7+3.32
=10.32
57.1-13.81+3.81
=57.1-(13.81-3.81)
=57.1-10
=47.1
54.5.74;11.76;7.12
【分析】第一个:根据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即可;
第二个:根据加法交换律,原式化为:5.23+4.77+1.76,在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即可;
第三个:根据运算顺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即可。
【解析】9.28-6.79+3.25
=2.49+3.25
=5.74
5.23+1.76+4.77
=5.23+4.77+1.76
=10+1.76
=11.76
8.3+0.98-2.16
=9.28-2.16
=7.12
55.35.69;5.15;10
【分析】(1)根据加法交换律,将原式变成3.2+6.8+25.69,进行简便计算。
(2)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减法的性质,将原式变成16.1-6.1-4.85,进行简便计算。
(3)根据加法交换律和减法的性质,将原式变成(15.3+4.7)-(4.65+5.35),进行简便计算。
【解析】3.2+25.69+6.8
=3.2+6.8+25.69
=10+25.69
=35.69
16.1-(4.85+6.1)
=16.1-(6.1+4.85)
=16.1-6.1-4.85
=10-4.85
=5.15
15.3-4.65+4.7-5.35
=15.3+4.7-4.65-5.35
=(15.3+4.7)-(4.65+5.35)
=20-10
=10
56.400;6;60;
400;6;15
【分析】算式50×4×2从左至右依次计算乘法即可;
算式360÷2÷30从左至右依次计算除法即可;
算式90÷3×2从左至右依次计算除法、乘法即可;
算式50×(4×2)先算小括号内的乘法,再算小括号外的乘法;
算式360÷(2×30)先算小括号内的乘法,再算小括号外的除法;
算式90÷(3×2)先算小括号内的乘法,再算小括号外的除法。
【解析】50×4×2
=200×2
=400
360÷2÷30
=180÷30
=6
90÷3×2
=30×2
=60
50×(4×2)
=50×8
=400
360÷(2×30)
=360÷60
=6
90÷(3×2)
=90÷6
=15
57.6.33;12.84
39.69;10
【分析】4.37+2.59-0.63,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10.97+2.84-0.97,交换加数和减数的位置,先算减法,再算加法;
57.29-60.31+42.71,交换减数和加数的位置,先算加法,再算减法;
34.6-(9.38+14.6)-0.62,去括号,括号里的加号变减号,再交换两个减数的位置,根据减法的性质,转化成(34.6-14.6)-(9.38+0.62),同时算出小括号里的减法和加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减法。
【解析】4.37+2.59-0.63
=6.96-0.63
=6.33
10.97+2.84-0.97
=10.97-0.97+2.84
=10+2.84
=12.84
57.29-60.31+42.71
=57.29+42.71-60.31
=100-60.31
=39.69
34.6-(9.38+14.6)-0.62
=34.6-9.38-14.6-0.62
=34.6-14.6-9.38-0.62
=(34.6-14.6)-(9.38+0.62)
=20-10
=10
58.15.2;13.6;29
【分析】(1)运用加法结合律化为5.2+(3.6+6.4),据此进行计算即可;
(2)运用减法的性质,把原式化为28.2-8.2-6.4,据此进行计算即可;
(3)运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化为(3.53+5.47)+(8.29+11.71),据此进行计算即可。
【解析】5.2+3.6+6.4
=5.2+(3.6+6.4)
=5.2+10
=15.2
28.2-(8.2+6.4)
=28.2-8.2-6.4
=20-6.4
=13.6
3.53+8.29+5.47+11.71
=3.53+5.47+8.29+11.71
=(3.53+5.47)+(8.29+11.71)
=9+20
=29
59.12.74;30;1110.6
【分析】第一题依据减法的运算性质:一个数减去一个数再加上一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差,用字母表示为:a-b+c= a-(b-c);
第二题利用加法交换律:a+b=b+a,先将37.32-5.37+2.68-4.63写成37.32+2.68-5.37-4.63,先算出37.32+2.68的结果即40-5.37-4.63,再利用减法性质:a-b-c=a-(b+c)将式子写成40-(5.37+4.63),最后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即可;
第三题把0.9看作1-0.1,9.9看作10-0.1、99.9看作100-0.1、999.9看作1000-0.1,即1-0.1+10-0.1+100-0.1+1000-0.1,然后利用加法交换律:a+b=b+a将式子写成1+10+100+1000-0.1-0.1-0.1-0.1,再利用减法性质:a-b-c=a-(b+c)和加法结合律:(a+b)+c=a+(b+c)将式子写成(1+10+100+1000)-(0.1+0.1+0.1+0.1),最后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即可。
【解析】12.84-0.55+0.45
=12.84-(0.55-0.45)
=12.84-0.1
=12.74
37.32-5.37+2.68-4.63
=37.32+2.68-5.37-4.63
=40-5.37-4.63
=40-(5.37+4.63)
=40-10
=30
0.9+9.9+99.9+999.9
=1-0.1+10-0.1+100-0.1+1000-0.1
=1+10+100+1000-0.1-0.1-0.1-0.1
=(1+10+100+1000)-(0.1+0.1+0.1+0.1)
=1111-0.4
=1110.6
60.16.84;5.7;5
【分析】0.34+3.9+12.6,只有加法运算,且不能简便,所以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15.7-4.8-5.2,按照减法的性质,即a-b-c=a-(b+c)将算式变形为15.7-(4.8+5.2),再进行简便计算;
9.64-2.4+3.36-5.6,按照加法交换律将算式变形为9.64+3.36-2.4-5.6,再根据减法的性质,将算式变形为9.64+3.36-(2.4+5.6),再进行简便计算。
【解析】0.34+3.9+12.6
=4.24+12.6
=16.84
15.7-4.8-5.2
=15.7-(4.8+5.2)
=15.7-10
=5.7
9.64-2.4+3.36-5.6
=9.64+3.36-2.4-5.6
=9.64+3.36-(2.4+5.6)
=9.64+3.36-8
=13-8
=5
61.302平方厘米
【分析】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用大长方形的面积-中间空白梯形的面积,即可解答。
【解析】26×15-(10+12)×8÷2
=390-22×8÷2
=390-176÷2
=390-88
=302(平方厘米)
所以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是302平方厘米。
62.3770平方厘米;660平方厘米
【分析】(1)这个组合图形是由一个底为65厘米,高为42厘米的平行四边形和一个底为65厘米,高为32厘米的三角形组成的,根据,,代入数据分别计算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再相加即为组合图形的面积;
(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从一个上底为18厘米,下底为32厘米,高为30厘米的梯形面积里减去一个底为18厘米,高为10厘米的三角形的面积。根据,,代入数据分别计算出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再相减即为组合图形的面积。
【解析】(1)65×42=2730(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
2730+1040=3770(平方厘米)
所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为3770平方厘米。
(2)
(平方厘米)
(平方厘米)
750-90=660(平方厘米)
所以组合图形的面积为660平方厘米。
63.96m2;24cm2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代入计算即可。
【解析】12×8=96(m2)
6×8÷2
=48÷2
=24(cm2)
64.左图:28cm2;右图:146cm2
【分析】左图(三角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面积=底×高÷2。观察图形,以14cm为底,4cm为高,把数据代入公式计算即可。
右图,将图形分割为长方形和三角形,长方形部分:长16cm,宽8cm,面积为16×8=128(cm2)。三角形部分:底为16-10=6cm,高为14-8=6cm,面积为6×6÷2=18(cm2)。然后把长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相加即可。
【解析】左图:14×4÷2=28(cm2)
右图:16×8=128(cm2)
16-10=6(cm)
14-8=6(cm)
6×6÷2=18(cm2)
128+18=146(cm2)
左图面积为28cm2,右图面积为146cm2。
65.325dm2
【分析】组合图形的面积=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据此列式计算。
【解析】(10+20)×15÷2+10×10
=30×15÷2+100
=225+100
=325(dm2)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325dm2。
66.26平方厘米
【分析】图中阴影部分是一个梯形,根据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算出它的面积即可。
【解析】(5+8)×4÷2
=13×4÷2
=52÷2
=26(平方厘米)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6平方厘米。
67.75cm2;48cm2
【分析】第一个图阴影部分的面积=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
第二个图阴影部分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代入计算即可。
【解析】(10+15)×10÷2-10×10÷2
=25×10÷2-100÷2
=250÷2-50
=125-50
=75(cm2)
20×10-(18+20)×8÷2
=20×10-38×8÷2
=200-152
=48(cm2)
68.18cm2;28cm2
【分析】
如图,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梯形面积+长方形面积,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长方形面积=长×宽;
如图,第二个图形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相等,可知梯形的下底是(5+4)cm,根据梯形面积公式,列式计算即可。
【解析】(2+4)×(5-3)÷2+4×3
=6×2÷2+12
=6+12
=18(cm2)
(5+4+5)×4÷2
=14×4÷2
=28(cm2)
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18cm2、28cm2。
69.40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阴影部分可看作底为10cm,高为8cm的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代入数据计算出面积即可。
【解析】
()
70.272dm2;105cm2
【分析】第一题求图形的面积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加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第二题求图形的面积用长方形的面积减直角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解析】12×16+20×8÷2
=192+160÷2
=192+80
=272(dm2)
图形的面积是272dm2。
14×12-(7+14)×(12-6)÷2
=168-21×6÷2
=168-126÷2
=168-63
=105(cm2)
图形的面积是105cm2。
71.84平方厘米
【分析】想法一:把图形分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梯形,则图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根据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代入数据计算求解。
想法二:把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则图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代入数据计算求解。
想法三:把图形补全成一个长方形,则图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代入数据计算求解。
【解析】想法一: 想法二: 想法三:
想法一:
6×6+(6+10)×(12-6)÷2
=6×6+16×6÷2
=36+48
=84(平方厘米)
想法二:
12×6+(12-6)×(10-6)÷2
=12×6+6×4÷2
=72+12
=84(平方厘米)
想法三:
12×10-(6+12)×(10-6)÷2
=12×10-18×4÷2
=120-36
=84(平方厘米)
图形的面积是84平方厘米。
72.14平方厘米;18平方厘米
【分析】
(1)由图可知,阴影部分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小正方形的面积-红色三角形的面积-绿色三角形的面积;
(2)由图可知,阴影部分是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底是6厘米,高是6厘米,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据此解答。
【解析】(1)6×6+4×4-(6+4)×4÷2-6×6÷2
=6×6+4×4-10×4÷2-6×6÷2
=36+16-40÷2-36÷2
=36+16-20-18
=52-20-18
=32-18
=14(平方厘米)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4平方厘米。
(2)6×6÷2
=36÷2
=18(平方厘米)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8平方厘米。
73.30平方米;26平方分米
【分析】(1)用梯形的面积减去白色三角形的面积即可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
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这个梯形的上底为4米,下底为10米,高为6米;
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个三角形的高为6米,底为4米,代入即可求解阴影部分面积。
(2)用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和减去两个白色三角形面积即可求出阴影部分面积;
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8分米和6分米,正方形的面积;
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高为6分米,底为(6+8=14)分米,另一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均为8分米,据此即可求出阴影部分面积。
【解析】(1)
(平方米)
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30平方米;
(2)
(平方分米)
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26平方分米。
74.(1)1300平方分米(2)192平方厘米
【分析】(1)根据题意,左侧图形是平行四边形。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现在已知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0分米,高是26分米,所以只需要把底和高的数值代入公式,就能算出它的面积。据此解答。
(2)根据题意,右侧图形可拆分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正方形的边长为8厘米,三角形的底为24-8=16厘米,高为8+8=16厘米。我们可以分别利用正方形面积公式“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和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底×高÷2”来计算它们的面积,最后把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加,就能得到右侧图形的总面积。据此解答。
【解析】(1)50×26=1300(平方分米)
(2)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因为正方形的边长是8厘米,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可得,面积为8×8=64(平方厘米)。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三角形的底是24-8=16厘米,高是8+8=16厘米,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可得,面积为
16×16÷2
=256÷2
=128(平方厘米)
计算右侧图形的总面积:将正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相加,即64+128=192(平方厘米)。
75.77平方厘米;24平方厘米;224平方厘米
【分析】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可以看作底和高,三角形面积=底×高÷2;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据此列式计算。
【解析】11×7=77(平方厘米)
8×6÷2=24(平方厘米)
(8+20)×16÷2
=28×16÷2
=224(平方厘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77平方厘米,三角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梯形的面积是224平方厘米。
76.49.5平方厘米
【分析】从图中可知:阴影部分面积=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三角形的面积。已知大小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9厘米和6厘米;三角形的底是9+6=15厘米,高是9厘米。根据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代入数据分别计算出面积,再相减即可。
【解析】9×9+6×6-(9+6)×9÷2
=9×9+6×6-15×9÷2
=81+36-15×9÷2
=117-67.5
=49.5(平方厘米)
阴影部分面积是49.5平方厘米。
77.(1)36;(2)400
【分析】(1)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由图可知三角形的底是9,该底所对应的高是8,由此导入公式求面积。
(2)该图形可以用分割法将它分成一个梯形和一个长方形,分割图见详解,然后由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和长方形面积等于长×宽,再加起来求图形面积。(方法不唯一)
【解析】(1)三角形面积
(2)如下图将图形分割成梯形和长方形,分割后梯形的上底是12,下底是30-10=20,高是18-8=10。长方形的长是30,宽是8。
梯形面积=


长方形面积=
所以原图面积=160+240=400
78.36平方厘米
【分析】观察图形可知,阴影部分是一个面积是8平方厘米、高为4厘米的三角形,根据三角形的底=三角形的面积×2÷高,求出阴影三角形的底,再加上5厘米,即是平行四边形的底;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解析】阴影三角形的底:8×2÷4=4(厘米)
平行四边形的底:5+4=9(厘米)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9×4=36(平方厘米)
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36平方厘米。
79.224平方厘米;60平方厘米
【分析】第一个图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加上三角形的面积;
第二个图形看作是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组成的,如图:。
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可以看成是三角形面积与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代入数据计算即可。
【解析】9×16+20×8÷2
=144+160÷2
=144+80
=224(平方厘米)
图形的面积是224平方厘米。
(12-5)×(5+5)÷2
=7×10÷2
=70÷2
=35(平方厘米)
5×5=25(平方厘米)
35+25=60(平方厘米)
图形的面积是60平方厘米。
80.22m2
【分析】把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长方形,即组合图形的面积=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和,根据长方形的面积=长×宽,代入数据解答即可。
【解析】如图:
(5-2)×(6-2)
=3×4
=12(m2)
2×5=10(m2)
12+10=22(m2)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22m2。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