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课内文言文阅读(第3期)(原卷版+解析版)-【好题精选】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8 课内文言文阅读(第3期)(原卷版+解析版)-【好题精选】2025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全国通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4.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9:52:04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课内文言文阅读
(2025·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月同辉 B.日新月异 C.来日方长 D.夜以继日
2.下列对“传不习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应该经常复习。
B.传授给别人的知识应该准确无误。
C.要经常温习史传文字记载的内容。
D.要不断学习流传后世的经典著作。
3.联系上面一则《论语》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交游之间,最宜审慎。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导人为恶者,损友也。以此求之,百无所失矣。但须克己修身,痛加检点。若自己偏僻卑污,不能从善,则益友日远,损友日近也。
(取材于朱熹《与长子受之》)
曾子反省自己“与朋友交”是否做到诚信;朱熹认为要交到“ ”的朋友,也须从自身出发“ ”,保持品行高洁,否则“益友日远,损友日近”。
(2025·天津·中考真题)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缘溪行 缘:沿着,顺着 B.具答之 具:详细
C.诣太守 诣:拜访 D.寻病终 寻:寻找
5.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便要还家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后遂无问津者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桃花源百姓劳作、穿戴与“外人”无异,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B.文中渔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做法是为了方便桃花源人走出“绝境”。
C.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2025·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心养性 B.朝服衣冠 朝思暮想
C.孰视之 熟能生巧 D.私我也 公而忘私
8.面对邹忌的讽谏,齐威王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推想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甲】本文写的是邹忌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乙】本文写的是齐威王接纳邹忌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
(2025·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0.小州对“趋、走、奔、赴”四个词的含义进行了梳理,错误的一项( )
A.A B.B C.C D.D
11.“以中有足乐者”中的“足乐”意蕴丰富。下列对“足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
A.“足乐”是以追求圣贤之道为精神寄托,体现专注学问的充实。
B.“足乐”是无惧求学途中自然环境的严酷,表现不怕吃苦的精神。
C.“足乐”是面对物质条件匮乏的自我安慰,隐含对现实的无奈。
D.“足乐”是对同舍生华丽衣着的不以为意,展现粗茶淡饭的知足。
12.小文学习本篇,从“劝”字出发,探寻古人“劝”的艺术。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宋濂劝学马生,娓娓道来,情真意切,以他人的故事勉励马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B.孙权劝学吕蒙,情真意切,现身说法,既有君主的严格要求,也有兄长的殷切期望。
C.邹忌劝谏齐王,以小见大,劝说巧妙,以日常小事,形象故事层层推进到治国之大道理。
D.诸葛亮劝谏后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有老臣对先主的感激,也有对后主的忠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08 课内文言文阅读
(2025·北京·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一则《论语》,完成下面小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1.“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日月同辉 B.日新月异 C.来日方长 D.夜以继日
2.下列对“传不习乎”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应该经常复习。
B.传授给别人的知识应该准确无误。
C.要经常温习史传文字记载的内容。
D.要不断学习流传后世的经典著作。
3.联系上面一则《论语》及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交游之间,最宜审慎。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谀轻薄,导人为恶者,损友也。以此求之,百无所失矣。但须克己修身,痛加检点。若自己偏僻卑污,不能从善,则益友日远,损友日近也。
(取材于朱熹《与长子受之》)
曾子反省自己“与朋友交”是否做到诚信;朱熹认为要交到“ ”的朋友,也须从自身出发“ ”,保持品行高洁,否则“益友日远,损友日近”。
【答案】1.B 2.A 3. 敦厚忠信,能攻吾过 克己修身,痛加检点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以儒家经典《论语》为核心,通过曾子“三省吾身”的修身之道,展现了儒家重视自省、诚信的伦理思想。朱熹的补充材料则深化了交友之道,强调“敦厚忠信”的择友标准与“克己修身”的内在要求。两则文本形成互补:前者侧重个人修养的内省维度,后者拓展到人际交往的外向维度,共同构建了“内修外治”的儒家道德体系。选文编排合理,由浅入深,既传承经典又联系实际,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吾日三省吾身”中的“日”,意思是“每天”;
A.“日月同辉”,意思是日月的光芒交相辉映,或者太阳和月亮同时出现。其中“日”指太阳;
B.“日新月异”,意思是指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其中“日”指每天;
C.“来日方长”,意思是未来的日子还很长,表示事有可为,或劝人不必急于做某事。其中“日”指日子;
D.“夜以继日”,意思是夜晚接上白天,后形容日夜不停,加紧工作或学习。其中“日”指白天;
故选B。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传不习乎”,意思是“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这句话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即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应该经常复习,以巩固记忆和理解。
A.对老师传授的知识应该经常复习,与“传不习乎”的意思相符;
B.传授给别人的知识应该准确无误,这句话强调的是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与“传不习乎”的意思不符;
C.要经常温习史传文字记载的内容,这句话强调的是温习史传文字,而“传不习乎”中的“传”指的是老师传授的知识,与史传文字不完全一致,因此与“传不习乎”的意思不符;
D.要不断学习流传后世的经典著作,这句话强调的是学习经典著作,而“传不习乎”强调的是复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与“传不习乎”的意思不符;
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曾子在《论语》中反省自己“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即反省自己与朋友交往时是否做到诚信;而朱熹在材料中明确指出“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这表明他认为应该交到敦厚忠信,能攻吾过的朋友,这样的朋友才是益友。同时,朱熹也强调“但须克己修身,痛加检点”,即要从自身出发,克己修身,痛加检点,保持品行高洁。如果自己偏僻卑污,不能从善,那么益友就会日渐远离,损友则会日渐接近。
因此,本题应填写的内容为:(1)敦厚忠信,能攻吾过;(2)克己修身,痛加检点。
【点睛】参考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材料: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最应当谨慎对待。一般来说,那些为人敦厚、忠诚守信,能够指出我的过错的人,是益友;而那些阿谀奉承、轻薄无礼,引诱别人做坏事的人,则是损友。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寻找朋友,就基本不会出错了。不过,关键还是要克制自己、修养身心,并且严厉地自我反省、检查。倘若自己心术不正、品行卑劣,不愿意听从好的建议,那么益友就会一天天疏远你,而损友则会一天天靠近你。
(2025·天津·中考真题)阅读《桃花源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③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④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缘溪行 缘:沿着,顺着 B.具答之 具:详细
C.诣太守 诣:拜访 D.寻病终 寻:寻找
5.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便要还家
C.不足为外人道也 D.后遂无问津者
6.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桃花源百姓劳作、穿戴与“外人”无异,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B.文中渔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做法是为了方便桃花源人走出“绝境”。
C.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文章既具有奇幻神奇的浪漫色彩,又具有真实感人的写实力量。这二者在文中相得益彰,交融得天衣无缝。
【答案】4.D 5.B 6.B
【导语】《桃花源记》以渔人偶入桃源为线索,构建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乌托邦。陶渊明通过细腻的白描手法(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与虚实相生的叙事(“遂迷,不复得路”),在浪漫想象中寄寓对现实的不满。结尾“无问津者”的留白,更赋予理想国以永恒的神秘感。
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
D.“寻病终”的意思是不久就病死了,加点词“寻”的意思是“随即,不久”,选项中“寻找”的说法有误;
故选D。
5.本题考查通假字。
B.句意:便邀请(渔人)回家,通假字“要”,同“邀”,意思是邀请;
故选B。
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根据文章第④段“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可知,渔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的做法是为了向太守报告并带领官兵寻找桃花源,而非“为了方便桃花源人走出‘绝境’”,该选项分析有误;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以捕鱼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范围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又继续往前划,想要走到桃花林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到头了,(渔人)于是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他)便丢下船,从洞口进入。起初洞口非常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林之类的景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向(他们)详细地说出,(他们听后)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便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先前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最终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2025·吉林长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7.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心养性 B.朝服衣冠 朝思暮想
C.孰视之 熟能生巧 D.私我也 公而忘私
8.面对邹忌的讽谏,齐威王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推想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你赞同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甲】本文写的是邹忌讽谏齐威王,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终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乙】本文写的是齐威王接纳邹忌劝谏,采纳群言,修明政治的故事。
【答案】7.B 8.齐威王庆幸有邹忌这样的贤臣(有勇气、有智慧、有语言艺术),能用家庭小事类比国家大事,把他受蒙蔽的情况分析得十分透彻;庆幸问题发现及时,并感到后怕;意识到开张视听、广开言路的必要。 9.示例一:我赞同【甲】,文章主体内容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纳谏是邹忌进谏的结果;题目的主语是邹忌;邹忌日常生活的小事是讽谏的缘起;《战国策》一书意在突出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本文主要展示的也恰是邹忌的讽谏艺术;课文的现实意义是劝说别人应该采用易于被人接受的语言和方式。
示例二:我赞同【乙】,邹忌进谏艺术只是齐威王采纳谏言的原因;齐威王纳谏,齐国大治是本文最终落脚点;课文的现实意义是虚心听取别人建议。
【导语】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邹忌由生活小事悟出治国之道的巧妙讽谏,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政治智慧。文章以“比美”为引,层层递进揭示“蔽甚”之理,最终促成齐王纳谏的政治佳话。其叙事简洁有力,对话生动,既体现了《战国策》的论辩特色,又彰显了“防壅蔽”这一永恒政治主题的深刻性。
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形容词,身高/动词,修养;
B.名词,早晨/名词,早晨;
C.同“熟”,仔细/形容词,熟练;
D.动词,偏爱/形容词,个人的,私人的;
故选B。
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基于邹忌以自身“比美”经历类比,指出“王之蔽甚矣”这一讽谏内容,齐威王的心理活动需围绕对此讽谏的反应展开。齐威王作为君主,心理应体现其清醒、纳谏的姿态,既要包含对邹忌讽谏合理性的认同,也要有对自身受蒙蔽现状的反思,以及推行改革的初步决心。
第①段中邹忌以“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为由,说明自己受蒙蔽,这让齐威王联想到第②段邹忌所言“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瞬间明白自己被蒙蔽之深,既佩服邹忌以家事喻国事的智慧,又后怕长期受蒙蔽可能误国。同时,他意识到邹忌的劝谏点醒了自己,当下最该做的就是广开言路,于是立刻决定推行纳谏之令,这“善”字里藏着对邹忌的认可和改革的决心。
示例:邹忌这番话太有道理了!他以自家琐事作比,把我受蒙蔽的缘由说得明明白白——身边人因私、因畏、因求而不直言,我竟一直被蒙在鼓里。亏得他如此巧妙进言,既点醒了我,又给足了颜面。若再不觉悟,国事堪忧啊!看来必须立刻广开言路,让大家敢说真话,这样国家才能清明。
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判断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概括的甲、乙两种说法中,哪一种更恰当,并说明理由。甲强调“邹忌讽谏”是核心事件,齐威王的“广开言路”是邹忌讽谏的结果,突出邹忌的作用。乙强调“齐威王接纳劝谏、采纳群言”是核心事件,突出齐威王的主动作为。需结合文章整体内容,看文本更侧重展现邹忌的讽谏过程及作用,还是齐威王纳谏后的行动及效果,以此判断哪种概括更贴合文意。
赞同甲:
根据第①段中“邹忌修八尺有余……暮寝而思之”可知,详细写邹忌由比美小事引发思考,悟出“妻私、妾畏、客求”的道理,这是讽谏的缘起,可见文章从邹忌的生活切入,为其讽谏做铺垫。
根据第②段“于是入朝见威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以自身经历类比,委婉指出齐威王受蒙蔽,完整展现其“以小见大”的讽谏艺术,是文章核心部分。
根据第③段齐威王“善”“乃下令”等,是邹忌讽谏的直接结果。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也以邹忌为主语,故甲更贴合文章以邹忌讽谏为核心的内容。
赞同乙:
第②段邹忌讽谏虽巧妙,根据③段中“王曰:‘善。’乃下令……”可知,才是关键,齐威王主动纳谏并颁布政令,体现其行动力。
根据第③段中“令初下,门庭若市……皆朝于齐”可知,写纳谏后齐国由乱到治的变化,是文章最终落脚点,突出齐威王纳谏带来的成效。文章结尾“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强调的是纳谏修明政治的结果,故乙更贴合文章聚焦齐威王纳谏治政的核心。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2025·四川达州·中考真题)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0.小州对“趋、走、奔、赴”四个词的含义进行了梳理,错误的一项( )
A.A B.B C.C D.D
11.“以中有足乐者”中的“足乐”意蕴丰富。下列对“足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 )
A.“足乐”是以追求圣贤之道为精神寄托,体现专注学问的充实。
B.“足乐”是无惧求学途中自然环境的严酷,表现不怕吃苦的精神。
C.“足乐”是面对物质条件匮乏的自我安慰,隐含对现实的无奈。
D.“足乐”是对同舍生华丽衣着的不以为意,展现粗茶淡饭的知足。
12.小文学习本篇,从“劝”字出发,探寻古人“劝”的艺术。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 )
A.宋濂劝学马生,娓娓道来,情真意切,以他人的故事勉励马生珍惜时间,刻苦学习。
B.孙权劝学吕蒙,情真意切,现身说法,既有君主的严格要求,也有兄长的殷切期望。
C.邹忌劝谏齐王,以小见大,劝说巧妙,以日常小事,形象故事层层推进到治国之大道理。
D.诸葛亮劝谏后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有老臣对先主的感激,也有对后主的忠心。
【答案】10.B 11.C 12.A
【导语】此文为宋濂自述求学经历的佳作。开篇以幼时嗜学却家贫无书,借书抄录之勤,凸显其求学渴望。继而写成年后百里求师,不惧先达严辞,虚心求教。又述从师途中环境恶劣、生活艰苦,却能安贫乐道。全文以质朴笔触,生动展现其求学之勤、之艰,激励后学,情感真挚,令人动容,堪称励志典范。
10.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
B.根据上下文“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可知,这里的“走”应是“跑”的意思,表示宋濂为了尽快将书归还,快速地跑着去送书,体现出他诚实守信的品质。选项所述“慢慢走”理解有误。
故选B。
1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C.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宋濂“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是因为内心有对圣贤之道的强烈追求,在钻研学问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并非选项所述“无奈的自我安慰”。他主动“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即便面对先达的“叱咄”也坚持求教,可见其专注于学问、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这种“足乐”是积极向上的、源于对知识热爱的充实与坚定,是在艰苦环境中仍能坚守求学初心的体现,和无奈无关。
故选C。
1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课文内容主旨。
A.根据文章第一段“余幼时即嗜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以及第二段“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等语句可知,“余”在此处是第一人称代词,表示“我”。在本文中,宋濂通过自身求学的经历,包括家贫借书抄录、百里求师叩问、忍受艰苦环境等,展现求学的勤且艰,传递对学问的追求和坚持,以此激励马生。选项所述“以他人的故事勉励马生”理解有误。
故选A。
【点睛】参考译文:
我年幼时就非常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时归还。天气特别寒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书。抄写完毕,跑着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遍各种各样的书籍。到了成年以后,我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门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大声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获得不少教益。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都不知道。到了学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只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好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别人。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下人都错误地称赞我的名字,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