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德阳市罗江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德阳市罗江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一)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30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0 19:52: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川省罗江中学校 2024-2025 学年度高三下高考模拟考试(一)语文
科目试卷
说明:
1. 考试时间 150 分钟,试卷满分 150 分。
2. 开考前,请在试卷上和答题卡上都要填写好自己的个人信息,然后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填写,
用 0.5mm 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书写。
3. 考试结束后,只交回答题卡即可。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搞好调查研究,一定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
正确认识的源泉,也是检验和深化我们认识的根本所在。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如何,形成的意见正确与否,
最终都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毛泽东 1930 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
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
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
值得我们学习。领导干部进行调查研究,要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和厂矿车间,同群众一起
讨论问题,倾听他们的呼声,体察他们的情绪,感受他们的疾苦,总结他们的经验,吸取他们的智慧。既
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既要让群众反映情况,也要请群众提出意见。尤其对群众最盼、
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
实效。
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具有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现在有
的干部善于察言观色,准备了几个口袋,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来提供材料。很显然,这样的调查是看不
到实情、得不到真知、做不出正确结论的。调查研究一定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不能带着事先定的调子下去,
而要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要
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摘自习近平《谈谈调查研究》)
材料二:
社会科学并不拥有像自然科学一模一样的实验室,那是没有人能否认的。但是,如果说社会科学研究
者并不能控制他所要观察的现象,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其实不过是控制的技术问题,而不是能不能控制的
问题。
第 1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在物理实验里用斜面滚球来实验引力,斜板这实验因子并不影响所要观察的引力现象,因为实验者在
计算球动的速率中会考虑到这斜板的因子——换一句话,所谓实验并不是孤立现象,而是把所有发生作用
的因子都加以充分考虑的意思。
观察社会现象时,如果我们能确知观察情境各种因子对于被观察现象所起的作用,我们同样可以达到
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所具备的条件。在技术上,观察社会现象比观察自然现象更为困难。社会现象并不限于
人的动作,而且包括人的动机;动机又受着人所接受的那一套认为应当如是的规律支配,这套规律是社会
所共有的,而且是在时间里累积下来的——这是人的生活适用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方法,是在人和物的
接触中,在动作里,给人的满足与否的结果里,选择和淘汰出来的,而且也永远在变动之中——在这里我
们可以见到社会现象有着不能分的两部分:一部分我们可以在体外看得到的,另一部分,在体外是看不到
的。这第二部分必须由经验者本人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旁观的人明白。观察社会现象的困难常发生在
第二部分。
谈到这里,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
充分合作。合作还不够,必须不分观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
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考虑到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这是实验
的真正意义。观察社会现象时,因为语言材料的重要,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
的现象的人事关系。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只提出一个“客观”的空洞概念。但是“客观”是什么
意思呢?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或是没有关系么?这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
的。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谈话,问问题。这些人必然要问:“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这问
题问得对的,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不论是好是坏。你说“客观”,人家
不能承认,而且人家是对的,因为实际受到影响的是他们,他们不能不防。于是调查者逢着“秘密”和“撒
谎”了。其实被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是调查者的“秘密”和“撒谎”的反映。人事很像镜子,你
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态度。
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如果你是想去“敲诈”被调查的人,那么你绝不会
得到可靠的材料。天下没有不知道自卫的人,社会科学绝不能从“斗智”的方法上得来。换一句话说,社
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你如果要研究乡村,你必须同情农民,为他们服务,你的研究结果必
须是有利于农民的,不但你存心是如此,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使农民相信你。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
人,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
第 2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不知”的地位,被问的是站在“已知”的地位。前者对后者是“学习”而不是
“拷问”,态度上应当是“尊重对方”“执疑待决”,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因而乐于
帮助你。
(摘编自费孝通《亦谈社会调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社会调查要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并特别提到要深入了解农民,二者有相同的出
发点和针对性。
B. 材料一以毛泽东在寻乌县的调查为例,论述调查要深入、唯实,这与毛泽东本人在《调查的技术》中的
倡导也是一致的。
C. 材料二指出,社会科学虽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展开研究,但倘若方法得当,观察社会现象时也
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D. 材料二认为,社会研究者只有像医生对待病人那样关心被调查者,才不会“逢着”被调查者的“秘密”
和“撒谎”。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的外在行为与内在动机可能并不一致,这给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观察带来挑战。
B. 一些无法看到的现象需要通过经验者的语言来表达,这可佐证语言材料的重要。
C. 如果调查者询问的问题也正是被调查者所关心的,被调查者就不会有防备心理。
D. 即便调查者出于友善的目的展开调查,调查的结果也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调查研究工作需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两方面展开论述。
B. 材料二第三段,主要论证人的动机受社会共有规律的支配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C. 材料一运用排比,既突出社会调查需广泛深入、求真务实,也增强了论证气势。
D. 材料二层层递进,采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
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永别了,武器①(节选)
(美)海明威
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
“博内罗呢?”我问。
第 3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
“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
“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
“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
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赶去。我
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
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
“走得发腻了。”“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
“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
“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
“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
“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就太好
啦。”
“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
“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过的桥。
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夹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下边隔着几尺便
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边站有一
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筒。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人。一名宪兵走进
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
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
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
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
“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宪兵狠狠
掐住了我的脖子。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第 4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
“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②。”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组人由宪兵看守
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是方才从撤退行列
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
“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他又说了。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
那些军官商量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簿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
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的一声掉进河里。
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口气,连忙又躲下去。
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
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
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了。
【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历了战争后,最终脱
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
第 5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
B.“我”机警灵活,看到被问话的都被枪决后,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找机会成功逃离。
C.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
D.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言精练,句子较为短小而且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突出体现了海明威“电报体”
小说的语言风格。
B.小说详细写了胖胖的中校被审问、枪毙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以点带面,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无情,甚至荒谬。
C.“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连起众多情节;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显
得冷静而客观。
D.小说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将紧张的气氛渲
染得扣人心弦。
8.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
合作品简要分析。
9.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所谓零度写作,是指作者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感情,完全客观地
陈述;零度写作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
语·先进》)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
矣。” 《论语·子路》)
材料二:
第 6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
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
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
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存.亡鲁,勇在害强齐
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
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
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僻.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
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
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
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
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
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诸 A 侯 B 有 C 相
D 伐 E 者 F 尚 G 耻 H 之 I 今 J 鲁 K 父 L 母 M 之 N 邦 O 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 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 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 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送东阳马生序》中“非天质之卑”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
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 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
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 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
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 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
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第 7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切为君恐。
(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14.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这是什么原
因?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0 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描写了一个耕田老人辛勤劳作的形象,回到家中与孩子嬉戏玩耍,放飞风筝的情景。
B.首联是说,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C.颈联妇子前来探看和取悦,直接表现农家耕作的繁忙。
D.五六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格,描绘了鸟儿上下翻飞相随的情景,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
议论做了铺垫。
16.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四、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荀子·劝学》指出,“ ______ , ______ ”,然而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
在于不停地走。
(2) 苏轼《赤壁赋》中“ ______ , ______ ”两句,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借助物和人的反应,把洞
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3) 雨是我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阅读唐代诗歌,处处听得到“雨”,如“ 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20 分。
第 8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明明是一项限期两个月的作业,你就是要怀着愧疚自责的心理,一直拖到交作业前一周才匆匆开始,结果
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匆忙赶完的作业也很不尽如人意,如果总是这样,那么①。拖延堪称当
代生活的“绝症”,身处其中的人会感到极度焦虑,但还是在截止日期之前满怀负罪感地干其他的事情,
任务一拖再拖,时间越少焦虑感越强,②,一次又一次地陷入恶性循环。 那么,有什么办法能③?答案就
是,制订明确具体的计划,将一个困难的大任务分解为容易完成的小任务。例如,你要写一篇报告,就可
以把你的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查阅资料、整理笔记、
撰写报告这三个小任务将来的完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写一篇报告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
成了,而小任务具有线索作用,更容易让你产生行动的欲望。一旦开始行动,完成任务也就不再遥不可及
了。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
字。
19.文中画线的部分表述烦琐,请删除冗余词语,使表达简洁通顺,但不得改变原意,将修改后的文段写在
答题卡上,不超过 75 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又是一年槐花儿飘香的季节,小伙伴们有没有想起儿时那些带有妈妈
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不过,槐花① 。常见的槐花有三种:淡黄色的国槐花,夏末开花,可以入药② ;
白色的刺槐花(也叫洋槐花),夏初开花,花香味甜,可食用但不可入药;红色的槐花(变种)仅供观赏,
既不能食用,③ 。也就是说,我们吃的槐花美食来自白色刺槐。白色刺槐是我国重要的蜜源、食花和景观
植物,原产北美。而我国土生土长的树种,是国槐。国槐在我国不只是一种常见的良木,而且作为一种文
化元素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比如被奉为“神树”,种植在敬神祭祖的社坛周围;作为吉祥的象征,种在庭
前屋后。古代社会,槐树还是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宰辅之位的象征,并出现了一些由“槐”字构成的
具有政治寓意的词,如槐岳(朝廷高官)、槐蝉(高官显贵)、槐第(三公的宅第)等,槐树因此也受到
读书人的喜爱。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8 个字。
(6 分)
2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槐蝉”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C.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 D.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六、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第 9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22. 高中学习阶段,我们从教材中认识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苏武、史铁生、别里科夫……请从
教材中任选一位,用文字为他(她)画像。
要求:贴合作品内容,描写细致,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面貌。150 字左右。
第 10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四川省罗江中学校 2024-2025 学年度高三下高考模拟考试(一)
语文科目参考答案
1-3.B C B
4①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社会调查中观察者对待被观察者的错误态度,从反面论证了观察者要认清自己的
立场和目的,摆正自己的态度的观点。②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较为深奥的学术问题。
5①材料一侧重于调查应从实际出发,而非带着现成调子;②材料二侧重于不能把客观曲解为对被调查
者的漠然态度;③材料一是就领导干部应坚持人民立场和实事求是原则而言,材料二是就社会科学调查者
应有的立场和目的而言。
6~7.B C
8①写他们认为撤退没危险,而博内罗逃走很傻,事实证明博内罗逃走是对的,没有逃走的人才是傻瓜,
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产生波澜。
②“反复说”别人傻,可以体现出撤退官兵内心的忐忑与不安。
9①让作品中的人物“我”直接说话,没有作者立场的直接表露。
②表达上,很少使用带有感彩的修饰性词语,多是中性的描写。
③客观、冷静的表达,能让读者更为独立、理性、深入地思考,从而更好地表达反战主题。
10~14.F I K 诸侯有相伐者 / 尚耻之 / 今鲁 / 父母之邦也 B C
13(1)现在拥有万辆战车的齐国,要占有只有千辆战车的鲁国,而与吴国争强,我深深为您担忧。
(2)他打仗失败了,是您的福分。他打仗胜利了,一定会以剩下的部队去攻打晋国。
14①子贡善于言辞,颜渊、子路长处不在此;②出使四方诸侯之事,在子贡向孔子请教学业的过程中
曾涉及过。
15C
16 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
嘲讽(批判、否定)。
17.【小题 1】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小题 2】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小题 3】
第 11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①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
②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③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18~19.①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②越是焦虑就越无法行动;③帮助我们克服拖延呢?、你要写一篇报
告,可以把这个大任务分解为查阅资料、整理笔记、撰写报告三个小任务,并且计划好这三个小任务的完
成时间,这样,你要完成的大任务就变得便于管理、容易完成了。
20.①并非都可以食用②但不可食用③也不可入药
21D
22.【答案】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表达方式:描写
关键词:用文字为他(她)画像
写作对象:苏武、史铁生、别里科夫……
写作要点:本题属于人物描写训练,从提示上看,要求“贴合作品内容”,即要符合教材中人物形象的特
点;“描写细致”即要求运用细节,可以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外貌等方面进行细致描写;“表现
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精神面貌”意即写作时应展现的人物特点,应重点通过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或精神面貌。
注意描写生动,形象,文字流畅,有一定文采,符合 150 字左右的字数要求。如果选择刻画苏武,“他宁
愿拔剑自刺”“手持汉节,卧雪吞毡,吃草根,抓老鼠,喝雪水”等为细节描写,展现的是苏武“坚定的
意志”和“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要保守自己的大汉气节”的爱国精神。
答案:
他是雪域高原上一支雪莲,寒冬中悄然恕放的梅花。莽苍苍的乌拉尔山,阻挡不了他前进的步伐;冰棱棱
的贝加尔湖,冰结不了他坚定的信念。因为他能够克服内心的欲望和坚持内心信仰,他有大丈夫气节,他
是苏武。为了不辜负汉朝,宁愿拔剑自刺;面对北海绝境,宁可当个牧羊人,手持汉节,卧雪吞毡,吃草
根,抓老鼠,喝雪水,一直不愿向匈奴低头,苏武以此方式向匈奴人表达了决心和意志,不会低下高贵的
头颅,要保守大汉气节。
第 12页,共 12页
{#{QQABKQAEogiIAJIAAQgCAQWgCAIYkACCCIgOABAQIAIAwRNABC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