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95张PPT。国殇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小人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屈子行吟图》怀王二十四年,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怀王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 屈原在流放地的困境:
环境险恶
无人理解
归郢无望汩罗江 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端午节屈原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根据刘向、刘歆(xīn)父子的校(jiào)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
《离骚》
《天问》
《九歌》(11篇)
《九章》(9篇)
《远游》
《卜居》
《渔父》
《楚辞》封面屈原的作品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屈原的 “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屈原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节操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矢志献身的决心。 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普希金《纪念碑》: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在人们走向那里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
我不会完全死亡——我的灵魂在圣洁的诗歌中,将比我的灰烬活得更久长。 王国维:
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
屈原祠屈子祠边的招屈亭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着无数中华儿女。 秭归清烈溢宇 ,?汨罗孤忠流芳 梁启超:
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西汉刘向编,东汉王逸注,全书以屈原的作品为主,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他各篇大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楚辞,是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本来泛指楚地的歌辞,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后成为专有名词,指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第二部古代诗歌总集。 宋本楚辞书影《楚辞》的特征:
①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有强烈的地域性)②常用兮、若、纷等字(主要的形式特征)③最后一般用“乱曰”、“辞曰”(诗的总结)④大量神话传说(神巫性、浪漫性)。恩施傩戏表演
湖北恩施是上古巴文化发源地,土家族等少数民族在此聚居。 土家族傩堂戏面具白面藏戏面具战国妇女服饰长沙马王堆出土帛画战 国 编 钟曾侯乙豆驭 龙 图 《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云中君 》(华三川) 《东皇太一》 (天神)
《云中君》(云神)
《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
《大司命》 (主寿命的神)
《少司命》(主子嗣的神)
《东君》(太阳神)
《河伯》(河神)
《山鬼》(山神)
《礼魂》(送神曲)
神人 《国殇》九 歌 《湘君》、《湘夫人》是姊妹篇,写的是一对配偶神热烈相爱中的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痛苦。 张大千作【湘夫人图】
《河伯》是一首描写河伯与洛水女神的思恋之情的恋歌,歌词清新婉丽,反映出人类爱情追求中扑朔迷离的心境。傅抱石《河伯》 徐悲鸿作《山鬼》图傅抱石作《山鬼》图思 考: 《九歌》所祭的都是自然神祇(qí),为什么最后要祭“人鬼”?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日益强大。秦楚交战,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写作·背景题 解:《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殇:①未成年而死者(男20岁,女15岁);
②为国家牺牲的将士(文中意)
《国殇》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这首诗是祭歌、挽歌,也是颂歌。
问:作者为什么把这些人鬼和天神、地祗同等祭祀?
、明确:对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怀着无限的崇高敬意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ɡǔ兮短兵接。
旌jīnɡ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liè余行,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援玉枹fú兮击鸣鼓。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xié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国殇毂躐左骖殪霾絷援玉枹怼挟惩shāngGǔ 车轴Liè 践踏Cān yìMái 通:“埋”Zhí 用绳索绊住马足Fú 援:拿Duì 怨恨Xié 用胳膊夹着 Chéng 悔恨全诗结构全诗可分两大段。从开头至“严杀尽兮弃原野”为第一段,是叙写将士们与敌人激战及壮烈牺牲的经过;从“出不入兮往不反”至结束,为第二段,是作者对牺牲将士的哀悼与颂扬。 楚军装备精良,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这是一群英雄战士,他们奔赴战场,去和敌人作殊死战斗。 戈:古代兵器。当时以吴国造的戈最为锋利。 戈是中国古代用于钩杀和啄击的冷兵器。由戈头和柄组成。戈头多为青铜铸造。柄多为竹、木制作,长度通常为1米左右,最长超过3米。戈盛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战国晚期,铁兵器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至西汉后期已绝迹。 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zhòu)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另外,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战国武士复原图犀甲:犀牛皮制成的甲。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 毂(gǔ)轴辐辋(wǎng)车错毂:指双方战车的轮子互相交错。 短兵:短的兵器,如刀剑之类。凌余阵兮躐余行, 侵犯 行列 践踏霾两轮兮絷四马,绊住拿起鼓槌。同“埋”,陷没左骖殪兮右刃伤。为兵刃所伤 死旌蔽日兮敌若云,
(修辞手法:夸张、比喻)矢交坠兮士争先。流箭在双方的阵地上纷纷坠落援玉枹兮击鸣鼓。 敌人的强大、声势的凶猛,以反衬楚国将士的英勇无畏;浓墨重彩地描绘出了战场的惨烈气氛: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 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土争先。矢(shǐ)交坠:流箭在双方的阵地上纷纷坠落。凌 余阵兮 躐 余 行, 凌:侵犯。行:行列。躐:践踏。左骖殪兮右刃伤。刃伤:为兵刃所伤。殪:死骖:在辕马两旁驾车的马。 右:指右骖。 中国古代用于战斗的马车。一般为独辀(辕)、两轮、方形车舆(车箱),驾四匹马或两匹马。车上有甲士三人,中间一人为驱车手,左右两人负责搏杀。骖马服马:在中间
驾车辕的马。骖马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絷:绊住。援玉桴:拿起鼓槌。霾:同“埋”,
陷没。严杀尽兮弃原野。惨烈,悲壮天时 怼 兮 威灵 怒,鬼神天象怨恨为 国 捐 躯 天时 怼 兮 威灵 怒,威灵:鬼神。天时:天象。怼:怨恨。严杀尽兮弃原野。严:惨烈,悲壮。操吴戈兮披犀甲,
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
矢交坠兮土争先。
手拿着长戈啊,身穿着铠甲,
战车轮毂交错啊,短兵器相拼杀。
旌旗蔽日啊,敌兵多如云,
箭矢交互坠落啊,战士冲向前。凌余阵兮躐余行,
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
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敌侵我阵地啊,践踏我队形,
驾辕左马死啊,右马又受伤。
战车两轮陷啊,战马被羁绊,
战士举鼓槌啊,击鼓声震天。
老天也怨恨啊,众神皆愤怒,
战士被杀尽啊,尸体弃荒原 第一段:
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塑造了楚军将士英勇牺牲、浴血沙场的悲壮形象。叙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同“返”渺茫无边遥远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的英雄形象 带 长 剑 兮 挟 秦 弓,
首 身 离 兮 心 不 惩。
诚 既 勇 兮 又 以 武,
终 刚 强 兮 不 可 凌。握着。因受打击而不再干。确实始终身 既 死 兮 神 以 灵,
魂 魄 毅 兮 为 鬼 雄。 精神永不泯灭鬼中的雄杰是写实,也是祝祷;是对死者的颂扬,也是对生者的激励。全诗激昂慷慨、悲愤壮烈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出不入兮往不反,
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英雄们此去啊,不再盼回还,
原野空茫茫啊,路途太遥远。
佩带着长剑啊,夹持着秦弓,
身首已分离啊,忠心永不变。
战士真勇敢啊,武力又威猛,
刚强彻始终啊,士气不可侵。
将士身虽死啊,精神永世存,
您的魂魄在啊,鬼中称英雄。赞
深切悼念阵亡将士,高度赞颂他们刚强勇武、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
第二段:本诗主旨 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英雄气概和为国捐躯的精神。表达了对烈士的深切悼念。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试用学过的一句诗来概括《国殇》所颂扬的精神。思 考: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检验个人行为的试金石。 《国殇》是一首祭歌,更是一首血泪交并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赞歌。古代流传至今的祭诗、祭文何止千数,但写得如此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却绝无仅有。 这首先是由诗歌所产生的时代环境决定的。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新点。由于王者的昏庸,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光荣爱国主义传统的人民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荡》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但更直接的原因,应归功于伟大诗人屈原自己所具有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屈原自己就是一个“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末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爱国志士,正因为屈原自已是一个从不考虑个人的荣辱得失,一心只想到国家的利益、前途的人,因此《国殇》对那些牺牲了的将士才会是充满了敬意的颂扬,而不是凄凄惨惨的哀悼和悲悲切切的同情。
1、选材宏大运用渲染、夸张塑造鲜明的群体形象
描写战斗场面,作者用“短兵接”句,“躐余行”句极力渲染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用“旌旗蔽日”句,“天时怼兮”句极力夸张敌军之强和战斗之残酷。这些手法有力的衬托了“矢交坠兮士争先”、“援玉枹兮击鸣鼓”等句。从而突出了战士们英勇顽强的爱国精神。艺术手法艺术手法2、描写抒情相结合采用赞许呼应,完美表现中心思想。
先具体描写战士们在战斗中的勇敢顽强,终因敌强我弱英勇牺牲,突出战士们为保卫祖国不怕牺牲的爱国形象,为下文讴歌做铺垫。下文以抒情的笔法对战士们勇武刚强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进行了歌颂和悼念,使战士们的爱国形象进一步升华。前者的描写与后者的抒情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富有光彩。试分析《国殇》“兮”字的表达效果 不仅增强了诗的节奏感,也是感情表达越显庄重,特别是最后两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写作特点:句式整齐精炼,增强庄严肃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