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三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8《指南录后序》课件(55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三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8《指南录后序》课件(55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0 16:12: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5张PPT)
指南录后序
文天祥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序、跋: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作或出版意旨,编作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文天祥,华夏杰出民族英雄,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
公元13世纪初,蒙古在塞外强大起来,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他的儿子窝阔台继位后,又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侵犯大宋。从1235-1279年,大宋抗击了40多年,最终君臣军民蹈海殉天下。
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壮烈的民族存亡抗击战争相始终。
状元及第
  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题出自《易经》,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宋理宗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
理宗觉得很“文天祥”这个名字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人们就以“宋瑞”为天祥的字。
绝命词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 或为击贼笏,逆竖头破裂。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三纲实系命,道义为之根。嗟予遘阳九,隶也实不力。 楚囚缨其冠,传车送穷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阴房阗鬼火,春院閟天黑。(閟天黑 同:闭) 牛骥同一皂,鸡栖凤凰食。一朝蒙雾露,分作沟中瘠。如此再寒暑,百疠自辟易。 哀哉沮洳场,为我安乐国。岂有他缪巧,阴阳不能贼。顾此耿耿存,仰视浮云白。 悠悠我心悲,苍天曷有极。哲人日已远,典刑在夙昔。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
正气歌
指南录后序
德祐 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当时元军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
满朝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没有谁知道该怎么办。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
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语打动的。
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 ,我就更想窥视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
于是,不接受丞相职位,第二天,凭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刚到元营时,我陈词不屈,意气激昂,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没敢立刻轻视我国。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先在元人面前说我坏话(陷害我),贾余庆又紧跟着向敌人献媚献计,
于是我被软禁不能返回,国事就不可收拾了。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责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
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想他们杀死我,不再考虑个人的安危。
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
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朝廷了。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
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行列(名单)。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我理当自杀,然而仍然含垢忍辱地前往。正如古人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刻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与他们约定联兵讨元。
复兴我朝的机会,差不多就在此一举了。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
不得已,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荒草间行走,在露天下住宿,每天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周旋在长江淮河之间。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困窘饥饿,没有依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
天高地远,高声呼喊,没有人应答。
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不久找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
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
唉!我濒临死亡的情况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辱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
与元军重要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多次该当死;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
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而死;
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盘查,几乎投江喂鱼而死;
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
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彷徨无路,几乎死掉;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
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
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在贾家庄几乎被巡查的军兵凌侮逼迫而死;
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天亮时,到竹林躲避哨兵,巡逻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
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
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
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敌人杀死;
到海陵,到高沙去,经常担心无罪而死;取道海安、如皋,共计三百里路,元军与土匪往来于这一带,没有一天不可能死;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到通州,几乎因为不准进入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来已置之度外了!
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叠交错出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第一部分:
(第1 — 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探讨
文天祥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外,交战、防守、转移全都来不及做了)的严重形势下出使北营的。
探讨
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图怎样?
心情是:予不得爱身,即已抱定了为国捐躯的决心。
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企图以外交手段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
探讨
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国之策。
探讨
北行路上逃脱的文天祥遭遇了怎样的尴尬境遇?第4段写了几层意思?
敌方追捕而已方怀疑,被误为叛徒。
第1层,得脱后的喜悦;
第2层,受误会后的困境;
第3层,得舟后急于南下的急迫心情。
探讨
文天祥被拘留时“但欲求死”后来随祈请使北行,理当自杀而“隐忍以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矛盾?
不矛盾。“求死”是因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国之策。
探讨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这句话是否可以删去?
删去后并不影响上下文的连贯性,但此句是下文的纲,作者历尽艰险而不死,就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坚强的信念。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
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
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
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
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通州的,作为一卷;
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
我将把这些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世的人读了他,(同情)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 ;
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侥幸的了,可侥幸地活下来为了什么呢?
所要求做忠臣的是,如果国君受到侮辱,臣子即使死了也有罪过;
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
所要求做孝子的是,如果用父母赐予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我要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我要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
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
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仍要做个凶恶的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
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整治我的武器,跟从君王投身军旅,作为先锋,洗雪国家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立誓不与敌人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嗟乎!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
唉!像我这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我的死地。以前,如果我的尸骨抛弃在荒草丛中,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和父母的面前无法掩饰自己的过错,国君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我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重新穿上汉族的衣服,又见到皇帝,
即使早晚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这一年夏季五月改年号为景炎,
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了这篇序,
诗集题名为《指南录》。
探讨
结集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文天祥的志向是中兴复国。
探讨
为什么要以《指南录》命名?
取诗集中《渡扬子江》一诗“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句意命名,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一片忠贞爱国之情。
课文第5节连用22个“死”字,历来受到读者关注。这一段的内容与后文“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一段的议论有什么样的关系?
第5段痛定思痛,扣住一个“死”字,概括九死一生的经历,表现出“生”之不易。作者万死不辞,是为了“将以有为也”。
第7段“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角度阐述报国之志,论述为臣者为子者的人生选择。前面说“死”,这里说“生”,理性地述说生的目的,表明自己死里逃生正是要为国家作出新的牺牲。这一段表白性的议论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展开,对自己克服万难坚定南归的目的作进一步说明,阐述自己为国牺牲的决心,文章的主旨在此得以提升。
通假字
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具,通“俱”。全,都。)
层见错出(见,通“现”。)
道中手自钞录(钞,通“抄”)
缙绅(缙,通“搢”。插)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陵,同“凌”。欺侮)
臣死有余僇(僇,通“戮”。罪)
词性活用
A.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貌:表面上)
予分当引决(分:按名份)
草行露宿(草:在荒野里。露:在露天下。)
日与北骑相出没(日:每天)
B.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道:取道)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前:走上前)
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下:下达)
古今异义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古:没有依托。今:单调,没有价值。)
以至于永嘉(古:到达。今: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古:十分激烈。今:大方。)
为巡船所物色(古:搜寻。今: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几彷徨死(古:走投无路。今: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去好。)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古:出使一次。今:一群人)
句式解析
①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
莫知计所出(此句活译为“谁都想不出办法来”。)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住的……”作“舍”的定语)
②“为”与“所”相呼应,表示被动
为巡船所物色
为巡徼所陵迫死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约以连兵大举
避哨(于)竹林中/出入(于)乱尸中
将请罪于君/请罪于母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被动句式
予羁縻不得还
真州逐之城门外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