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阿 Q 正 传 作者:鲁 迅 主要目录:
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
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
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点
阿Q与辛亥革命
《阿Q正传》的黑色幽默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比较长的短篇小说,或者说是一部比较短的中篇小说。它最初是以连载的方式发表在1921年《晨报副刊》上。小说在发表过程中,就引起巨大的凡响。茅盾在小说刚发表四章的时候,就说它是一篇杰作。“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后来,很多人都称赞《阿Q正传》。 甚至,连鲁迅的论敌陈源也认为《阿Q正传》是非常杰出的作品:
“阿Q不仅是一个典型,而且是一个活泼泼的人,他是与李逵、鲁智深、刘姥姥同样生动、同样有趣的人物,将来大约会同样 的不朽的”(《新文学运动以来的十部著作》,《西滢闲话》)。
在30年代,苏雪林也《阿Q正传》具有巨大的魅力,她说:“自新文学发生以来像《阿Q正传》魔力之大的,还找不出第二例子。”毛泽东在解放以后也读《阿Q正传》,而且发表了自己看法。前几年,出版了一部书《说不尽的阿Q》(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收集了自《阿Q正传》发表以来,中国与外国对《阿Q正传》的各种观点。《阿Q正传》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其思想深度的原因。这种思想深度体现在,它一方面是对中国人精神弱点的批判,另一方面却又涉及到普遍的人性。作品本身既有很强的文化批判的针对性,又有巨大的超越性。优秀的作品往往是既有现实性,同时又有永恒性。作品主要是写人的,关键就在于人物的塑造。作品成功就是因为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作品是思想深度主要从这个阿Q性格中体现出来。
一、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揭示、鞭挞“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改造国民性。这是鲁迅作品的一个基本的思想。
阿Q的性格就是鲁迅眼中的中国人的性格。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鲁迅眼中的中国人劣根性。阿Q是一个农民流浪汉,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妻无儿,是农村社会中的最下层的农民。他与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有类似的性格,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如,男女授受不亲,男女之大防,看到男人与女人在一起就义愤填膺,装出正人君子面目。又如,狭隘、封闭,拒绝接受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明显地带有夜郎自大的那种狭隘性。凡是不合于他的生活经验的,他一律否定,排斥。未庄把长凳子,叫长凳,他认为应该叫长凳,而城里人却叫条凳,他认为城里人是不对的;油煎大头鱼,未庄人放葱叶,而城里人却放上葱丝,他认为城里人是错误的。看到假洋鬼子没有辫子,他也愤愤不平,认为假洋鬼子是里通外国的,没有做人的资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封闭的宗法农村农民的精神愚昧、落后。阿Q性格的独特之处是精神胜利法。他的愚昧落后主要体现在精神胜利法上。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对于民族性格弱点的深刻发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不敢正视现实,以一种自我欺骗的方法掩饰自己的悲剧处境,从而在获得精神上的平衡,甚至满足感、幸福感。无论自己处在怎样的困境之中,无论自己怎样悲惨,不幸,都能够在精神上寻找到解脱的方法。转悲为喜。在作品的二章《优胜纪略》,第三章《续优胜纪略》中有详细的刻画。 这种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是: 1. 妄自尊大 他总是认为自己的天下第一了不起的人,从而满足自己莫名其妙的虚荣心。方法是陶醉在虚无缥缈的过去,或者未来。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却说我先前比你阔多了。连老婆都没有却说,我将来会比你阔多了。别人稍微表扬他一点,立刻就高兴起来。对于未庄的人,他都不放在眼里,就是文童的父亲赵太爷、钱太爷也不放在眼里。总之,未庄的人,没有一个看得上的。 2. 化丑陋为荣耀 他的头上有一个癞疮疤,别人都嘲笑他,他开始是忌讳别人说“癞”以及一切相关的字。但是,别人偏是那样嘲笑他,他就说,你还不配。变成了一种高尚的标志了。3. 化痛苦为幸福 别人打他,就说是儿子打老子。人家硬让他说是打虫豸,他就说我是虫豸。然后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除了自轻自贱不算以外,剩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你算什么东西呢?赌博时被抢劫,钱没有了。他自己打自己二个嘴巴,似乎自己打了别人一样,于是心满意足地睡着了。 4. 惧强凌弱 他在强者那里受了屈辱,不敢反抗,不敢复仇,反而能够把屈辱很快忘记。他被王胡打了,又被假洋鬼子打了,接连受了两次屈辱。在被假洋鬼子打了以后,似乎觉得完结了一件事情,反而觉得轻松了些,而且马上就忘了屈辱和痛苦。但是,在弱者面前却威风凛凛,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弱者施暴,看到了小尼姑却拿小尼姑出气,调戏小尼姑,在人们的大笑中,他忘了今天的二次屈辱,好象把今天的一切晦气都驱散了似的。又得意起来。他通过对于弱者的凌辱解脱了自己的痛苦。 在作品中有这样一段:? 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如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当克服一切之后,看见死的死了,降的降了,“臣诚惶诚恐死罪死罪”,他于是没有了敌人,没有了对手,没有了朋友,只有自己在上,一个,孤另另,凄凉,寂寞,便反而感到胜利的悲哀。然而我们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总之,他不论遭遇到怎样的不幸,怎样的痛苦,都能够使自己在精神上获得胜利,和满足。可见,精神胜利法实际上是人的精神上的麻醉剂,精神鸦片。能够使人在没有痛苦感受的情况下,幸福死亡。在悲剧中毁灭,不意识不到自己的可悲。在鲁迅心目中,中国人最大的弱点就是这种精神胜利法。二、精神胜利法的文化批判性 这种精神胜利法是国民劣根性的最真
实写照,具有强烈现实的文化批判性。 1、是对复古心理的否定 是几千年文化历史积淀的结晶。中国是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传统,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中国文化在唐代以后就衰落了,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挑战之下,不断溃败。一些清醒的知识分子开始面向现实,面向西方寻求真理,以解决民族危机。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大中华主义情结,一些人不是面对残酷的现实,发奋图强,而是回到过去,回到传统,在辉煌的传统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五四时期的文化复古主义思潮,这就是精神胜利法。复古主义无论是国粹派,还是学衡派,还甲寅派,他们在表面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共同的特点都是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文言,胜于民主、科学现代文化,和白话。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胜于西方现代文化。用传统的辉煌安慰自己现实悲惨。也就是阿Q所说的“我先前比你阔多了。” 鲁迅在对复古主义进行批判的时候说,在中国只有“合群的自大”、“爱国的自大”,鲁迅把它归结为五种:?
甲云:“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 这是完全自负。
乙云:“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
丙云:“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过;某种科学,即 某子所说的云云”,这两种都是“古今中外派”的支流; 依据张之洞的格言,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物。
丁云:“外国也有叫花子,——(或云)也有草舍,——娼妓,——臭虫。”这是消极反抗。 戊云:“中国便是野蛮的好。”又云:“你说中国思想昏乱,那正是我民族所早成的事业的结晶。从祖先昏乱起,直要昏乱到子孙;从过去昏乱起,直要昏乱到未来。……(我们是四万万人,)你能把我们灭绝么?”这比“丁”更进一层,不去拖人下水,反以自己的丑恶骄人;至于口气的强硬,却很有《水浒传》中牛二的态度。
这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完全一致的。其实,甲乙丙丁全是说自己好,与Q妄自尊大一样,而戊却是阿Q的那种化丑恶为荣耀的心理。 2、对空想主义否定 五四时期各种文化都活跃在文化界。如无政府主义,新村运动等。都是把目光投向了渺茫的将来。就是阿Q的那种,我将来会阔多了。
鲁迅说,中国人不是喜欢回到过去远古,就是要到将来黄金时代。可是,惟独对于现实却交了白卷。回避现实,用过去,将来这些虚幻的东西,麻醉自己。3、对“瞒”和“骗”批判 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鲁迅认为中国人的一个最大的弱点是“瞒”和“骗”。这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在《论整了眼看》中说:中国的文人,
“万事闭眼睛,聊以自欺,而且欺人,那方法是瞒和骗。”“中国人的不敢正视现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忽然想到(4)》中说: “中国虽然完,自己的精神是不会苦的,——因为都能变出合适的态度来。……然而这一流人是永远胜利的,大约也将永远存在。在中国惟他们最适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着的时候,中国便永远免不掉先前的运命。”4、鲁迅对“羊与凶兽”的双重性格的批判 鲁迅认为中国人具有一种卑鄙的双重性格。就是羊与兽双重性格。“羊”就是驯服的奴性。而兽性却是恶性。中国人能够把这两种对立性格合在一起。体现了中国人的那种惧强凌弱的弱点。中国人见到羊的时候,就是凶兽,而见到真正的凶兽时,就变成了羊。
这阿Q是一样的。他见到强者,自己可以骂自己是虫豸,见到小尼姑时候,就可以调戏她。这里,凝聚着人性的狡诈与残忍。鲁迅曾经说,中国人的吃人,是狮子似的雄心,狐狸似的狡猾,兔子一样的怯懦。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因为古代传来而至今还在的许多差别,使人们各各分离,碎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各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阿Q是被吃的人,但是,也同时是吃人的人。总之,精神胜利法概括了鲁迅对民族劣根性认识,体验。
精神胜利法在本质上应该是生命力的匮乏,生命意志的衰败。周作人说精神胜利法批评了中国人的“乏”。乏就是生命力的匮乏。就是没有正视现实的勇气和力量。鲁迅是在生命意义上展开了民族弱点的剖析、批判。这里的生命意志衰败,既指向民族集体,也指向个体人格。鲁迅改造国民性,是从人性的多种层面展开的。如在人的理性层面上,主要是缺乏基本的政治觉悟。主要是以辛亥革命为参照系。在潜意识层面,是人性的残忍。那么,缺乏生命意志,也是潜意识中。在鲁迅心目中,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
三、精神胜利法与普遍的人性心理弱点 1、是正常的心理调节机制 人,总是无法逃避困难的,人的意愿总是无法完全获得满足的,那么,在很多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只好进行心理调节。否则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是,也不能没有这种理想。这就不应该算是精神弱点,而应该看作是正常的健康的心理机制。 2、作为精神弱点的精神胜利法 如果调节机制过于膨胀,无论遇到任何困境,都不是面对现实,努力克服,而总是寻求精神的宽慰,那就是弱点了。我们在现实中,就会发现,总有人喜欢寻找客观理由,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归因理论。寻找行为失败原因。如果,无论什么都寻找客观理由的话,这也是精神胜利法。
另外,强者凌辱弱者,都是很普遍的。
90年代的国学热,也是一种精神胜利法。盲目地陶醉在精神幻想之中。 3、涉及到普遍人性的 就是说精神胜利法,和人性的心理需要有关。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告诉人们去战胜困境,获得自己的幸福的。但是,对于任何人来说,困境总是无法完全摆脱的。你越是要战胜它,它的数量就越多。你可以战胜很多困境,从困境中突围,但是,却无法战胜一切困境。这样,任何人对于困境都要作出无奈的选择,就是进行一种自我安慰。这种安慰,实际就是精神胜利法。比如说,我们在现实中没有自由,却要造出精神自由。比如,中国道家文化的精神自由,庄子的逍遥游。认为摆脱了现实种种诱惑,就可以获得精神上的逍遥马克思说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全面解放。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自由就是我的意志和激情。可以这样说,人类文化中的自由,与精神胜利法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鲁迅自己也同样具有精神胜利法。鲁迅的自由是在战斗、搏斗中获得的。只有战斗,鲁迅才有一种自由感。鲁迅的战斗不是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而是为战斗而战斗。战斗本身就是意义。只有战斗才感到满足和快乐。这就是鲁迅。四、阿Q与辛亥革命。 阿Q是流浪汉,这种社会地位就决定阿Q必然向往革命,任何革命都是底层民众所向往的。列宁曾经说: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他几乎对于革命有一种本能的向往。在作品中,他排斥一切经验以外的事情,但是,惟独对革命很快就接受了。 起初,阿Q也是本着正统观念反对革命的。作品写:“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但是,当他看到举人老爷和未庄的一群鸟男女都惊慌失措的时候,就认为革命是好的。“革命也好罢”,“革这伙妈妈的命”,于是决定自己投降革命党。
这里,阿Q革命的动机,是一种阴暗的心理。别人害怕革命,他就要革命。革命是他对所有人的复仇。在这样动机的驱使下,他展开了关于革命的想象。在激动的革命情绪中,他好象已经是革命党了。未庄的人都是他的俘虏,喜欢谁就是谁。所有的人都跪在他 的面前,祈求饶命。他决定杀谁,留谁。一切金银财宝都归他所有,要什么有什么。然后,把未庄的女人想象一边。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泡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革命就是个人欲望的满足,也是他阴暗心理的暴露。革命就是权利,杀人,财物,女人。权利欲望、物质欲望以及身体欲望。这样的革命,根本就不可能是社会进步意义上的革命,而只能是改朝换代。说到底,阿Q革命,就是要自己由奴隶而变成统治者。
对于阿Q革命的态度,反映了鲁迅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在鲁迅心目中,辛亥革命就是改朝换代,民国只是一个招牌。社会并没有什么变革、进步。 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不过我却又怀疑于自己的失望,因为我所见过的人们,事件,是有限得很的,这想头,就给了我提笔的力量。——全集,455页。《〈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 我觉得仿佛就没有所谓中华民国。
我觉得革命以前,我是奴隶;革命以后不多久,就受了奴隶的骗,变成他们的奴隶了。
我觉得有许多民国国民而是民国的敌人。
…… ……
我觉得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人们踏灭了,然而又不是故意的。
我觉得什么都要从新做过。——《忽然想到1-4》,《华盖集》五、《阿Q正传》的黑色幽默 《阿Q正传》是一部讽刺小说,以幽默见长。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幽默,而是那种的黑色幽默。它是一部喜剧,同时,也是一部严肃的悲剧。它是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沉重的悲剧内蕴。即中国人的性格悲剧和人性普遍的弱点。我们在发笑的同时,也感到无奈的痛苦、悲哀。 由此可以看出鲁迅的思想个性,他很幽默,但是,这种幽默可以说是黑色幽默。是令人痛苦的幽默。鲁迅杂文的幽默,也是这种黑色幽默。他是用幽默的笔调讽刺一切丑恶现象。就是所谓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鲁迅对文明和文化批判,都往往切入到文明的底部。从而显示出文明与人性的错位。人在文明中的尴尬,无聊。
作品的喜剧性主要表现在夸张、变形、讽刺、幽默等手法的广泛运用。阿Q明显地存在喜剧式的夸张和变形。比如,阿Q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特别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往往给人非常荒唐的感觉。别人打他,他就说是儿子打老子,然后心满意足。他看到王胡在墙根底下抓虱子,自己也抓,但是,看到王胡抓的虱子比自己多,而且嚼得响,也愤愤不平,于是骂王胡。被假洋鬼子打了,仿佛觉得完结了一件事,轻松起来,走到酒店门口就已经高兴起来。在他被杀头的时候,要签字画押,但是,他不会写字,就画圈,“立志要画得圆”,却没有画圆,他却说,只有孙子才画得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