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是( )
A.两极格局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多极化趋势 D.经济全球化
2.“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特权。”这一条约的签订( )
A.使中国收回了关税自主权 B.体现了各国间国际地位的平等
C.缓和了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矛盾 D.使中国面临更严峻的国际形势
3.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写道:“一九二二年……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以下对这个“公约”解读正确的是( )
A.该公约是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
B.为美国扩大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提供了便利
C.该公约是在英国的主导下签订的
D.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
4.华盛顿会议最大的获益者( )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英国
5.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获取德国在山东的权益,然而,在华盛顿会议上,美英又支持中国收回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这说明( )
A.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B.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
C.美英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 D.美国企图独占山东的权益
6.华盛顿会议中签订的《九国公约》有这样的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下列哪个国家借助该规定在中国的扩张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
A.日本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7.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宣称,各国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
A.开始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B.开始形成美国控制中国的局面
C.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D.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8.列宁在评价一战后的国际局势时说:“近几十年来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积下了无数的易燃物,因此这两个国家必然会为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而展开激烈的搏斗。”材料中的“两个国家”是指( )
A.英国与日本 B.德国与英国 C.美国与日本 D.德国与法国
9.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有( )
①本质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②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并充满矛盾和斗争
③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④涉及中国问题并侵犯中国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的是( )
A.雅尔塔会议 B.波茨坦会议 C.华盛顿会议 D.巴黎和会
二、填空题
11.“门户开放”政策反映出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 上的矛盾。
12.
华盛顿 会议 目的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
召开 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
★结果 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 》等条约
影响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 的关系
《九国公约》 议题 针对 问题
内容 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顶 原则
★影响 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 ”等目的,使 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然而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 ”
1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美、法、日等战胜国于1919年1月至6月在法国 召开所谓的“和平会议”。
14.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了和会,最后与德国签署了 。
15.
巴黎和会 召开 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 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参与国 27个战胜国,苏维埃俄国未被邀请,德国等战败国被排斥在和会之外。
三巨头 英国首相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结果 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 》;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凡尔赛条约》 领土 重划德国疆界, 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军事 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 ,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
政治 德国承认奥地利、 等国独立
赔款 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等国瓜分
凡尔赛体系 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决定建立 ,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三、综合题
16.近代中国伴随着庚子剧变,跌入无尽深渊,但“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的中华民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和磨难之后,终于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01年初,经过反复谈判,列强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议和”条件。慈禧太后对列强没有把她作为“祸首”来惩办,感激涕零,保证今后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
(1)依据材料一呈现的历史场景,推断当时清政府的处境。
材料二 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放弃其全部海外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
——义务教育《世界历史地图册》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 在世界范围内,欧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备受赞赏的西方文明的弱点。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废除沙皇的在华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摘编自《剑桥中华民国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委任统治”的实质。材料中的“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引发了我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所指的历史事件和“新的道路”的指导思想。
材料四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
(4)回顾中国近现代历史,结合对材料四的理解,概述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材料五
(5)依据材料五,解读图一到图二香港历史的变化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近代工业分布图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与扩张,从而对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张謇急于建立庞大的企业体系,投资领域过于宽泛,其结果不仅影响大生纱厂的正常生产,还导致整个大生资本集团的恶性信用膨胀。
——朱英《张謇,“状元实业家”的商海生涯》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近代工业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状元实业家”张謇所创办的工厂。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阻碍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矛盾,美国主导签订了哪一条约?综上,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因1917年对德宣战与以后派遣劳工服役于战场,已站在战胜国一边,并且因为宣战而早已卸除了对德的条约关系。但是英、法、美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议定巴黎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时,完全接受日本的提议。中国代表对和会的这种做法提出抗议。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巴黎和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代表“提出抗议”合理性。
材料二 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附约》中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从而使日本在山东仍保留不少权益。尽管如此,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利权,是对凡尔赛条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美、英的压力也是日本被迫让步的一个因素。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山东问题”上取得重大外交成果的原因。综合材料一、二,就“山东问题”谈谈你的认识。
四、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三巨头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现场
1919年1月18日,人们翘首以待的 巴黎和会开幕了。和会一开始,使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中。帝国主义列强经过三个多月的激烈争吵仍未打破和谈僵局,于是,巨头们开始大搞秘密 交易。最终,在和约问题上勉强达成了一致。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 略》中指出: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 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 配的局面。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帝国主义在哪些问题上进行了激烈争吵 巨头们勉强达成一致的“和约”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一个公约”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以上两次国际会议有哪些相同之处
(3)综上两次会议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新秩序是什么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新秩序的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C B D D C D C
1.B
【详解】据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和所学知识可知,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召开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分别确立了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最后形成了战后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项正确;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多极化趋势是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实力的增强形成的一超多强的趋势,排除C项;经济全球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形成的经济发展趋势,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依据题干材料“为适用在中国之门户开放,或各国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更为有效起见,缔约各国,除中国外,协定不得谋取或赞助其本国人民谋取”,可知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使中国面临更严峻的国际形势,D项正确。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才终于获得关税自主权,排除A项;该条约中中国处于被动地位,说明各国间国际地位并不平等,排除B项;《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美日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1922年华盛顿会议召开,会议签订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这个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遵守各国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这实际上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又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根据题意,B项正确;《九国公约》是在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排除A项;《九国公约》是在美国的主导下签订的,排除C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引发了五四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为了解决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日、中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与会九国签署了《九国公约》。主要内容有尊重中国主权和独立及领土和行政的完整;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公约打破了日本企图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侵略扩张提供了方便,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华盛顿会议最大的获益者是美国,C项正确;中国是华盛顿会议的受害者,排除A项;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企图独霸中国的局面,所以日本不是华盛顿会议最大获益者,排除B项;英国不是华盛顿会议最大的获益者,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根据题干“巴黎和会上,美、英支持日本获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然而华盛顿会议上,美、英又支持中国收回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可知,美、英等国态度的变化是因为日本在亚洲积极地进行扩张,威胁到了英、美等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因此它们才会在华盛顿会议上想要去削弱日本,进而转向去支持中国收回山东主权,这表明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重重,B项正确;一战后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际地位并未得到提高,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美英对日态度转变的原因是因为利益冲突,与美英与中国结成友好关系不符,排除C项;美国企图独占山东的权益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根据题干“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华盛顿会议。1922年与会九国签署了《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对列强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从而为美国等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D项正确;《九国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排除A项;英国在中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受到《九国公约》的“均等”原则冲击,排除B项;法国在中国影响力主要集中在租界,在《九国公约》中未显著受益,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九国公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国公约》宣称,尊重各国独立与领土完整,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改变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便利;因此实质上是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D项正确;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而不是“开始形成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排除A项;《九国公约》实质是使中国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不是“开始形成美国控制中国的局面”,排除B项;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说法错误,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仍然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获实利,随即将目光转向了东方,加快了同日本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步伐。1921年-1922年间,美、英、法、日等九国在华盛顿举行国际会议,1922年2月,与会九国签署了《九国公约》;公约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从而为美国等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在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但是华盛顿会议没有彻底解决美日矛盾。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时期日本跟英国是同盟国,一战后,英国和日本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排除A项;英国与德国是一战前夕的帝国主义的主要矛盾,排除B项;法国与德国是一战后欧洲地区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形成了一战后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以两次会议本质上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②巴黎和会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国、法国和英国。华盛顿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所以两次会议都由少数帝国主义国家操纵并充满矛盾和斗争。③通过巴黎和会形成的凡尔赛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④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提出了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等合理要求,但被英、法、美等列强拒绝,《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华盛顿会议上九国带表签署了《九国公约》,使中国由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所以①②③④都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之处,D项正确;ABC项概括不全,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加剧,尤其是美、英、日等国争夺激烈。1921-1922年,为重新调整和确立战胜国在这一区域的关系,召开了华盛顿会议。会议签订了《九国公约》等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华盛顿体系,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C项正确;雅尔塔会议是二战后期的会议,协调对德日作战等,和一战后东亚太平洋秩序无关,排除A项;波茨坦会议是二战期间,主要是处理战后德国等问题,不符合一战后背景,排除B项;巴黎和会主要是一战后主要调整欧洲、西亚、非洲国际秩序,并非东亚太平洋地区,排除D项。故选C项。
11.侵华政策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发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美国政府想在中国谋求更大利益,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热潮。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西方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其核心思想是主张美国与同中国通商的各国在华利益均等,这一政策反映了美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侵华政策上的矛盾。
12. 1922 英法 《九国公约》 太平洋地区 中国 机会均等 门户开放 日本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详解】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由美国倡议,1921年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九国公约》是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内容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然而中国仍未摆脱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3.巴黎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至6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会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英、法、美、意、日等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会议签订了《凡尔赛和约》,非法决定让日本继承战前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另外,还策划干涉苏维埃俄国,并决定成立国际联盟。故答案为:巴黎。
14.《凡尔赛条约》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了巴黎和会,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操纵了和会。巴黎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因此,题干空格处应填写《凡尔赛条约》。
15. 凡尔赛宫 劳合·乔治 《凡尔赛条约》 阿尔萨斯一洛林 义务兵役制 波兰 国际联盟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巴黎和会三巨头是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结果,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凡尔赛条约》的内容有: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一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德国陆军的人数。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等。
巴黎和会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16.(1)处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2)实质:瓜分殖民地(分赃);事件:五四运动。
(3)事件:十月革命;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4)变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变化:由殖民地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历史意义: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
(2)实质:根据材料“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澳、日等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加以瓜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战胜国对德国的处置实质上是瓜分殖民地(分赃)。事件:根据材料“德国在中国山东的重要权益交给日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五四运动。
(3)事件:根据材料“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废除沙皇的在华特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尔什维克的胜利”所指的历史事件是俄国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以列宁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俄国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因发生在俄历(儒略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故称“十月革命”。指导思想:根据材料“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连同其废除沙皇的在华特权,则为中国的解放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的道路”是指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其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无产阶级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4)根据材料“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5)变化: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了英国霸占香港,图二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因此,其历史变化是由殖民地变成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香港回归祖国,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7.(1)特点: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口岸周围)。原因:沿海和长江流域最先遭受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被开辟为通商口岸, 开放较早;交通便利等。(任答一点即可)
(2)大生纱厂。因素: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张謇急于建立庞大的企业体系,投资领域过于宽泛等。
(3)《九国公约》;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民族工业才能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等。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国近代工业分布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工业分布的特点是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长江流域(通商口岸周围)。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沿海和长江流域最先遭受西方经济侵略;自然经济较早解体;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开放较早和交通便利等是造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其结果不仅影响大生纱厂的正常生产,还导致整个大生资本集团的恶性信用膨胀”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所创办的工厂是大生纱厂。根据材料二“ .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渗透与扩张,从而对民族资本企业的发展形成强大的压力;另一方面,张謇急于建立庞大的企业体系,投资领域过于宽.....”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可知,阻碍以张謇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张謇急于建立庞大的企业体系,投资领域过于宽泛等。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矛盾,美国主导签订了《九国公约》,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综上,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启示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有实现民族独立,中国的民族工业才能发展,才能实现国家富强等。
18.(1)特点:被大国强权操纵。合理性: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对德作战中作出贡献;中国已卸除了对德的条约关系,各国无权干涉山东问题;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答两点)
(2)原因:中国人民的坚持斗争;帝国主义国家因利益争夺矛盾不断。认识:弱国无外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根本出发点。(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特点:据材料一中“英、法、美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议定巴黎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的条款时,完全接受日本的提议。”可知,巴黎和会被英、法、美等大国强权操纵。
合理性:据材料一“中国……已站在战胜国一边……已卸除了对德的条约关系”结合所学可知,中国代表“提出抗议”的合理性在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对德作战中作出贡献;中国已卸除了对德的条约关系,各国无权干涉山东问题;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答两点)
(2)原因:据材料二“尽管如此,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利权,是对凡尔赛条约有关山东问题的不公正条款的重要修正,这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可知,中国在“山东问题”上取得重大外交成果的原因有中国人民的坚持斗争;据材料二“美、英的压力也是日本被迫让步的一个因素。”可知,中国在“山东问题”上取得重大外交成果的原因有帝国主义国家因利益争夺矛盾不断。
认识:本问属于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弱国无外交,国家利益是国家外交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根本出发点。
19.(1)问题: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国际联盟成立问题。
“和约”:《凡尔赛条约》。
(2)公约:《九国公约》。
相同之处: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新的国际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两次会议都涉及中国问题。
(3)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看待: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新秩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之间矛盾。(或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
【详解】(1)问题:据材料一“巴黎和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国际联盟成立问题。
“和约”:结合所学可知,巴黎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最后,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2)公约:据材料二“1922年美国召开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可知,“一个公约”指《九国公约》,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与材料信息相符。
相同之处:结合所学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知识可知,会议签订了带有大国强权色彩的一系列条约,如《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结合所学可知,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新的国际体系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和平;结合所学可知,两次会议都涉及中国问题。
(3)秩序:结合所学可知,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看待:结合所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知识可知,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的世界新秩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之间矛盾。(或答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战胜国妥协分赃的产物,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争夺世界的矛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