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面是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比重的变化图。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新经济政策实施 B.农业集体化运动 C.经济大危机影响 D.戈尔巴乔夫改革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起众多大型工业企业,煤炭、钢铁产量快速增长。同时大力发展军工产业,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方面开展集体化运动以统筹粮食等物资。二战期间,苏联依靠此前积累的雄厚基础,生产大量武器装备,借铁路高效运输兵员和物资,有力支撑了苏联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的持续作战。可见,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A.导致了苏联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B.只注重军事工业而忽视了民用工业
C.为赢得二战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D.完全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建设模式
3.下图是1930年的苏联宣传画《开足马力,全速前进:五年计划,四年完成!》,该宣传画( )
A.表达了争取国内战争胜利的迫切需求 B.体现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C.反映了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彰显执政者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精神
4.1930年6月初,仅有23%的农户留在集体农庄中;1932年,有62%的农户加入了隶属于集体农庄的农业中去。到了1936年,这个数字达到了90%。这主要是由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 B.斯大林模式的推行
C.新经济政策的实行 D.赫鲁晓夫改革的推行
5.苏维埃政府为了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实行征收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剩余产品,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这表明苏俄政府正在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社会主义工业化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农奴制改革
6.面对落后于先进国家五十至一百年的弱点,以及潜在的战争威胁,为了维护国家安全,苏联必须实行最快速度的政策,使国家尽快富强起来。因此,苏联领导人调整了政策,具体措施是(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颁布实施新经济政策
C.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 D.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7.列宁说:“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改为‘围攻’……”。这表明苏维埃俄国将( )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部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D.开始实施农业集体化
8.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如何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道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①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②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③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④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描述到“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是因为( )
A.经济大危机阻碍苏联发展 B.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
C.农奴制的废除带来新气象 D.苏联模式带来了严重弊端
10.苏俄在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争结束后其弊端逐渐显现。为解决问题,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营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据此可知,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基于(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 B.列宁的正确领导
C.苏俄的经济基础较好 D.国际形势的有利变化
二、填空题
11.1926年底,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
12.苏联模式
(1)确立: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 。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 的形成。
(2)评价: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 规律,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13.苏联模式经济方面:建立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
14.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 。
15.农业集体化
(1)原因:1927年到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
(2)开始时间:20世纪30年代。
(3)目的:为了适应 的需要。
(4)内容: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 。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 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
(5)影响:
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②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
三、综合题
16.中学历史课程将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唯物史观】
武帝与董仲舒的尊儒,一般均以文化专制主义论之近来学者多有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学术空气之消沉窒息归罪于此的。……他们的“独尊儒术”,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流地位,避免因“师异道,人异论”而妨碍了汉家王朝的一统。
——据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结合所学知识,客观评价汉武帝推行的“独尊儒术”政策。
【时空观念】
左图为中国共产党某次全国代表大会旧址。在这次党的代表大会上,重申了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制定了党的最低革命纲领。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该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地点。
【历史解释】
(3)结合所学知识,对1932年苏联主要工业品产量相比1928年变化的原因做出合理的解释。
17.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要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一位英国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
材料二 世界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中,但他们却没有担当此重任的胸怀,他们出于狭隘的私利,互相勾心斗角,大搞秘密交易,和会签署的……条约非但没有如它的制定者宣称的那样保证了世界的和平,反而加深了各国间的矛盾和仇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20世纪一系列灾难的根源。
——[美]戴维·辛克莱《镜厅:巴黎和会内幕》
材料三 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四 漫画《剪刀差》(下图,一边是农民,一边是机器和炮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
材料五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摘编自邓小平《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的根本目的和性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为什么没有保证世界的和平?
(3)材料三中“改良主义的办法”指什么政策?它的实质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的特点。
(5)综上所述,谈谈从俄罗斯的历史变迁中得到的启示。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在实行余粮收集中,懒汉和勤劳的人都同样摊派,这太不公平了。”……正是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修复自己的农具、房舍、各种设施等。农民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了恢复生产上,即使有的农民家庭还挣扎在饥饿的边缘,也保留下了用于来年春播的种子粮,为将来扩大土地播种面积而积极准备农具。
——黄立茀《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联社会》
材料二 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到1933年,富农首当其冲被消灭,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被纳入了社会主义大农业中;苏联从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农民对待生产的态度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农业集体化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苏联农业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四、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近代化(也指现代化),指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等各个方面的转变。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法、美为实现“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分别颁布的重要法律文献。它们实现“经济工业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围绕“近代化(现代化)”自拟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字数在200字左右)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B B A D C C D A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中可以看出,1928年到1937年,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比重显著上升。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苏联开展了农业集体化运动。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苏联为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把个体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使得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数量大幅增加,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1928年,其政策倾向是允许一定程度的私营经济和市场调节,与农业集体化的大规模集体农庄建设不符,排除A项;经济大危机主要影响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影响较小,排除C项;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时间上与图中所示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详解】根据题干“二战期间,苏联依靠此前积累的雄厚基础,生产大量武器装备,借铁路高效运输兵员和物资,有力支撑了苏联在反法西斯战场上的持续作战”可知,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工产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并通过农业集体化统筹粮食等物资,这些措施为二战期间苏联的生产和运输提供了条件,从而为赢得二战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C项正确;题干主旨强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为赢得二战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题干未反映农业发展“长期停滞”,且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忽视了民用工业”在题干信息中未提及,排除B项;苏联模式与西方资本主义模式存在本质差异,并非完全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建设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3.B
【详解】根据宣传画上的文字和手执锤子、铁锹从事工业生产的工人形象,表达了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建设,加快完成五年计划的决心和目标,体现了斯大林时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特点,B项正确;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排除A项;1924年1月,列宁逝世,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的,排除C项;斯大林时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企业缺乏自主权,排除D项。故选B项。
4.B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推行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他推行农业集体化,1930年6月初,仅有23%的农户留在集体农庄中,1932年,有62%的农户加入了隶属于集体农庄的农业中去,到了1936年,这个数字达到了90%,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是1918年到1920年,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推行固定的粮食税,不推行集体农庄,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的推行是在1953年到1964年间,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材料“苏维埃政府为了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实行征收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剩余产品,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调整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内容,A项正确;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尔巴乔夫改革 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与题干中的时间背景无关,排除C项;农奴制改革 是19世纪沙皇俄国的举措,与苏维埃政权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为了改变苏联工业落后的面貌,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 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 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D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调整了苏俄的经济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是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由题干“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改为‘围攻’……”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苏维埃俄国将实行新经济政策。经历了数年战争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部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生产,C项正确;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要废除,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排除A项;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于1928年,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推行,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开始探索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1921年春,苏维埃俄国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20世纪30年代初,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的颁布,宣告苏联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由此可知,①③④表述正确,C项正确;1924年1月,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可知,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在列宁的领导下进行,②表述错误,不能选,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依据“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结合课本所学可知,斯大林模式下,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模式下居民的生活状况,这是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弊端,与经济大危机无关,排除A项;粮食税代替了余粮收集制发生在192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发生在1861年,斯大林模式从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开始实行,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
10.A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内战结束后引发经济崩溃和社会矛盾,苏俄不得不调整政策,允许市场机制恢复经济,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是为了解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A项正确;列宁的正确领导强调领导因素,但非政策背景的核心,排除B项;苏俄的经济基础较好与史实矛盾(当时经济基础极差),排除C项;“国际形势的有利变化”错误,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是由于国际环境仍不利,排除D项。故选A项。
11.工业化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924年,列宁逝世。1925年,苏联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6年,在新领导人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故题干空白处应填工业化。
12. 新宪法 苏联模式 经济
【详解】(1)根据所学苏联模式的知识可知,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
(2)根据所学苏联模式的知识可知,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
13.计划经济体制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模式指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其在经济方面表现为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在经济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在政治方面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各级领导实际上由上级指派,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故空白处应填计划经济体制。
14.新经济政策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列宁领导的苏俄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故填:新经济政策。
15. 工业化 消灭富农运动 集体农庄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通过集中农业资源和劳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工业化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原材料支持,从而促进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的运动,这是为了打击和削弱富农势力,以便更好地推行集体化政策。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故本题的3个空应依次填入工业化、消灭富农运动、集体农庄。
16.(1)积极方面:维护了汉朝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思想统一;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促进了儒学的发展等。消极方面:造成文化专制:造成封建社会文化消沉等。
(2)1922年。上海。
(3)苏联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农业集体化等任一角度说明苏联工业品产值增加的原因均可。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无非是从思想大一统的政治目的出发,突出儒学的文化主流地位”和所学知识,要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客观地评价汉武帝推行的“独尊儒术”政策:积极方面:维护了汉朝大一统;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思想统一;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促进了儒学的发展等。消极方面:造成文化专制:造成封建社会文化消沉等。
(2)根据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共产党二大召开的旧址,所以召开的时间1922年,地点是上海。
(3)根据所学知识,1932年苏联主要工业品产量相比1928年大幅度提高的原因是苏联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实行农业集体化等。
17.(1)目的:瓜分世界,争夺霸权;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列强对世界的重新瓜分的产物,由于分赃不均而加深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对战败国的掠夺和压迫则为二战的爆发埋下隐患。
(3)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质:把社会主义经济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特点: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
(5)启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根本目的:根据材料“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要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可知,德国要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重现分割世界,使德国获得更多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说明一战的根本目的是瓜分世界,争夺霸权。
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帝国主义国家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一战的性质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2)原因:根据材料“他们出于狭隘的私利,互相勾心斗角,大搞秘密交易,和会签署的……条约非但没有如它的制定者宣称的那样保证了世界的和平,反而加深了各国间的矛盾和仇恨,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20世纪一系列灾难的根源”可知,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国家的分赃会议,加深了各国间的矛盾和仇恨。巴黎和会上形成的凡尔赛体系以及后来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形成的华盛顿体系形成了战后新的国际秩序,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激化了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加深了各国间的矛盾和仇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祸根,因而没有保证世界的和平。
(3)政策:根据材料“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可知,“改良主义的办法”指的是1921年开始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质:根据材料“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可知,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把社会主义经济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特点: 根据题干漫画可知,机器和炮弹代表的是重工业,农民代表的是农业,漫画反映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重工业比较突出,轻工业和农业相对落后。
(5)启示:综合材料,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到苏联的工业化的特点和影响可知,可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必须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等角度总结回答。
18.(1)态度变化:由消极到积极。原因: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影响: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为苏联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3)启示:要重视农民的利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国情。
【详解】(1)态度变化:根据材料一“农民说:‘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正是现在,农民精力充沛地、废寝忘食地重整自己的耕地”结合所学可知,农民对待生产态度的变化由消极到积极。原因: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农民对待生产的态度变化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损害了农民利益;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影响:根据材料二“为了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苏联农村出现了大跃进式的集体化浪潮。……从此,国家对农民有了强制征粮的稳定机制,以农民‘贡税’满足高速工业化的资金需求。”结合所学可知,农业集体化对苏联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为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促进工业迅速发展;农业集体化实现规模经营,为苏联农业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3)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可从要重视农民的利益、经济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国情等方面来分析。
19.(1)法律文献:英国《权利法案》;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答对一点即可)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等。(答对一点即可)事件:工业革命(或两次工业革命)。
(2)观点:①近代化(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②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之路具有多样性;③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④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等。
示例一:
观点: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之路具有多样性
论述:17-19世纪,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1年开始的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之后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改革开放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论述过程任答对两点即可)
结论: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之路多种多样,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示例二:
观点: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论述:晚清时期,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但都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的近代化。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艰苦斗争,赢得了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改革开放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结论: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真正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详解】(1)法律文献:根据所学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颁布了《权利法案》限制王权,推动了英国的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美国独立战争过程中,颁布了《独立宣言》,独立建国后于1787年制定了1787年美国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设计了一个联邦制共和国,1862年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废除美国的奴隶制,清除了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些法律文献都推动了美国的政治民主化、法制化;法国大革命期间,1789年颁布了《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1804年更是整理革命以来的立法成果,制定了《拿破仑法典》,体现了平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则,推动了法国的政治民主化、法制化。
事件:英国率先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法国、美国等国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先后进行工业革命,美国更是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迅速:由此可知,英美法三国们实现“经济工业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两次工业革命。
(2)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按照要求拟定观点明确的论题,论述时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根据材料中的“近代化……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结合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历程可知,西方的确是最早开始近代化的地区,但是近代化(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的基于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从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与探索史,以及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可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之路具有多样性,而中国式现代化根据中国国情而来,既能发展自身,又能惠及世界,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因此可以拟定观点如下:①近代化(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②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之路具有多样性;③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④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
可以根据西方的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拟定论题为“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之路具有多样性”。论述时,首先论述西方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等方式进行近代化的历程——17-19世纪,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革命或改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上开展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接着结合俄国的十月革命,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历史论述苏联的近代化历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1年开始的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之后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工业化;然后结合新中国的“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历史论述中国的近代化历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改革开放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论点——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现代化之路多种多样,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也可以根据中国近代的探索历程和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拟定论题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论述时,首先论述中国近代史上的近代化探索历程——晚清时期,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但都没有真正实现中国的近代化;接着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中国人民艰苦斗争,赢得了民族独立;然后论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与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基础,改革开放后,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中国的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完成论述后,进行总结,呼应论点——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才真正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的现代化之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