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三年级下华东师大版1.1《阿Q正传(节选)》课件(5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三年级下华东师大版1.1《阿Q正传(节选)》课件(58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1 12:10: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8张PPT。鲁迅阿Q正传(节选)革命鲁迅在《灯下漫笔》中写道“中国的历史只有两部”: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郁达夫
1936年10月19日,20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文学大师鲁迅,放下了手中的笔;这位思想的巨人,停止了思想。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自动地来为他送行,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三个字:
“民族魂”幻想中,你凌驾于别人之上;
现实中,你被所有的人踩在脚下;
可怜你,甚至没有一名半姓;
可恼你,茫然如故,洋洋依然;
可悲你,糊里糊涂地活;
可叹你,莫名其妙地死。
你 ——旧中国的破产农民
——愚昧、麻木的化身!学习要求:1、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以及人物形象;鉴赏小说的艺术特点。 2、正确理解阿Q ,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国民的愚昧性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提高阅读小说的能力。《阿Q正传》简介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王冶秋先生认为,要读懂《阿Q正传》,至少要读14遍以上:
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
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
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
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
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
第六遍,阿Q还是阿Q;
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
第八遍,合而为一;
第九遍,又一一化为你的亲戚故旧;
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
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
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
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
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时 代 背 景    《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但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仍未完成,革命的历史经验仍有着重大意义。
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革命党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残酷屠杀革命派。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生活在痛苦中。 中国的出路何在?直到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鲁迅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与此同时,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这时的鲁迅,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上下求索,冷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于当日寂寞的悲哀。
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见《呐喊·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真实目的了。 鲁迅自述:创作本篇“实不以滑稽或哀矜为目的”,是想“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 ,“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 。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赤贫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冲突,再现了一幅广阔生动且不乏沉重的历史画面。阿Q的典型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充分揭示和批判了当时国民性的弱点,其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引起疗救的注意” 。暴露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革命的不彻底性且脱离人民大众。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在客观上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农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整体感知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为何写阿Q? 《阿Q正传》用“传”的形式结构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作“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为唯一线索,展开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Q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名人:阿Q三十出头不详社会最底层的“六无”人员打短工头上有癞疮疤精神胜利法欺负小尼姑1、向吴妈求爱,被拒
2、让小D抢了饭碗进过城并看过杀头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妈妈的年龄:
籍贯:
身份地位:
工作:
外形特征:
性格特征:
生平最得意的事:
生平最恼火的事: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
最受人欢迎的时候:
生前最后一句话:
口头禅: “六无”人员无 姓
无 名
无籍贯
无家
无亲人
无职业阿Q处在一个什么环境?只有一条乌篷船与外界相连交通不便、偏僻未庄社会地位如何?是一个无姓无名无籍贯无行状无家无固定职业的奴隶
是一个地位卑微的被践踏者与现实的社会地位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什么样的内心生活需求? 自尊:
A:自己看不起别人
对未庄人:全不在他眼睛里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没见城里的煎鱼
对城里人:鄙薄他们可笑。“条凳”“葱丝”
B:不准别人看不起自己
讳人说自己的癞疮疤行状 崇奉 口讷
虫豸 小觑 出言无状
非常 口碑 托庇
穿凿 敌忾 所以者何词语释义: 阅读课文,找一找文章各写了哪些事? 优胜纪略这章中,凸显阿Q的典型性格: 。先交代阿Q的经济地位,他是靠打短工谋生的无业游民,处在被压迫、被凌辱的社会最底层。接写他四个生活片断:
未娶妻而想像儿子会阔,
进了几回城而自负,
有癞疮疤而怕揭短,
押牌宝不幸赢了一回而失败。
这些突出了他的自欺欺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甚至自我摧残的性格,核心便是阿Q精神胜利法。 【名人趣事】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写阿Q精神胜利法。
——阿Q精神胜利法的进一步表现
先承上交待,阿Q被赵太爷打后,反而因此“得意了许多年”,表现了一种变态的奴性。接写他三个生活片断:
败在王胡手下,遭到“生平第一件的屈辱”;
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遭到“生平第二件的屈辱”;
调戏小尼姑,算是为自己的屈辱报仇。
三个片断,进一步从自我无聊、自觉卫道、自甘下流等方面丰满了阿Q的性格;“赶紧抽紧筋骨”等待挨打,又显出十足的奴性。【名人趣事】1、“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之类的话,表现阿Q怎样的心态?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视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心态?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八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优胜记略”(开头-“他睡着了”)问题探究:问题:1、这句话是阿Q面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飘渺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就是精神胜利法。问题:2、这说明了阿Q因为进过城而“更自负”,同时有很看不起城里的人,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的心态。他进过城就觉得了不起,是对于未庄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未庄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看不起城里的人则表明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问题3: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有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同样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问题4:这是阿Q的有一发明创造,实在达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过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他是不同于一般的万劫不复的奴才,所以他才得意。问题5:表面来看,“不幸”与“赢”是矛盾的,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那是这样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是面临失败的真正的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的发挥了作用。作者这句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他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他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问题6:是指阿Q已经麻木,没有思想了。优


略先前阔见识高真能做光荣的癞头疮挨打的荣耀痛苦的转移麻木、愚昧、落后、无赖的万劫不复的奴才相精神
胜利
法乃
立身
法宝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及用意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
2、“阿Q 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 得意什么?
3、阿Q 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
4、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
5、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
6、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续优胜记略”问题探究想一想?比一比!合作解答:问题1: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的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问题2:阿Q的“得意”是因受了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人们对他的“格外尊敬”。作者此处用反语,乃意在说明阿Q的可悲。问题3:“美不过他们,同他们比丑”,这就是阿Q的麻木愚昧。问题4:这个词用得妙在不仅表明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在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把奴性人格加深,变成某种受虐狂,阿Q的可悲之处也就在这里,不觉悟,反以之为然。问题5:这个词的意思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却充满占人便宜的色情成分,形象的表现出阿Q性格中一种流氓无赖的嘴脸。“呆笑”则写出了他欺软怕硬的丑态。问题6:作者在这里这样写,是要揭示出“酒店里的人”缺乏同情心,心灵卑微。他们虽然没有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却也不比阿Q好多少,只少一分,是九分。续



略怕硬篇欺软篇赵太爷的巴掌王胡的碰墙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调戏小尼姑因荣耀得意意外灭威风轻松高兴更轻松得意精神胜利法乃快乐之道小结: 所谓“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活动的外化。请找出“阿Q的名言”并细细揣摩,分析阿Q的内心世界,体会阿Q的精神胜利法。练习: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阿Q名言2.“你还不配……”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5.“谁认便骂谁! ”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6.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明确:这句话是阿Q面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飘渺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就是精神胜利法。2.“你还不配……” 明确:这句话表现了阿Q的内心的无奈。阿Q也照例发了怒——他们并不怕。阿Q没有办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社会地位和武力的劣势是明摆着的,但在心理和语言上不能亏着自己。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明确: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同样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明确:这是阿Q的又一独特之处,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过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他是不同于一般的万劫不复的奴才,所以他才得意。5.“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近来阿Q比较受人尊敬,自己也更高傲些。心里有几分底气,似乎也余勇可贾了;有了这来之不易的高傲,当然要呵护。于是便发出了这颇有几分叫板意味的“豪言壮语”。6.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赏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这表明阿Q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在他的潜意识中,还有性别“优势”,看别人的脸色行事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女人应该排在他的后面,尤其是做尼姑的。在尼姑那里,他可以获得心理平衡。 结合上述事例和阿Q的言行,我们可以分析总结阿Q的性格特点是:
蛮横霸道,懦弱卑怯

排斥异端,奴性十足
欺软怕硬,流氓恶习 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比较全面地概括了阿Q矛盾复杂的性格特征: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阿Q的性格探究阿Q有着一个十分复杂的性格。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
鲁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是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又可笑,可悲又可怜。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阿Q的思想是落后。他自私、封建、狭隘、保守,而集中地表现其落后性的便是“精神胜利法”。(五)、阿Q的性格探究革命性反抗性落后性盲目性精神胜利法酿成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 狭隘保守
自尊要强 自轻自贱
狭隘保守 又 盲目趋时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无赖霸道 懦弱愚昧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泯灭意志退回内心双重人格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
——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所谓“精神胜利法”:
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和满足。什么是精神胜利法?阿Q在课文中有哪些表现? 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阿Q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纪录。阿Q的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心理现象。
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实际上包孕着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抗议,是不甘心于失败、力图摆脱失败的心理表现。
当人们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时,往往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
事实上这是在想象和幻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只不过在大多数人身上,这是偶然的表现,并且往往是实际胜利的前导;而在阿Q身上,这种精神胜利法居于统治地位。
这种区别不仅仅在于前者的偶然性,后者的经常性、必然性 ;更主要的还在于前者是准备面对现实,后者则是逃避现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样形成的。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受践踏自尊反抗怒目主义腹诽战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自轻自贱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可憎可恨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鲁迅在《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中道:“可惜中国人 但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阿Q正是如此。 在洋鬼子面前,他是羊;在小尼姑、小D面前,他又变成了狼。他的性格经常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来回摆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都令人叹为观止。
他的超级麻木,则表现在他的惊人的健忘:被假洋鬼子打了一顿,一会儿就忘了,甚至觉得轻松些,以致于“有些高兴”了;更表现在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独立意识。
阿Q诸多方面的劣点,事实上也是全体国民的弱点。从阿Q身上完全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有时为什么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什么既能安于做奴隶,又能扮演非常傲慢的角色。因之,阿Q又是国民劣根性的典型。讨 论: 你对阿Q的 “精神胜利法”有何体会?你或周围的人身上有阿Q的影子吗?你觉得现实生活中精神胜利法可不可行?
阿Q的异国兄弟:阿Q形象诞生不久,法国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就满含热泪地说“法国也有阿Q”。
印度作家班纳吉、危地马拉作家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德里亚斯、美国鲁迅研究家莱伊尔等都说他们的国家也有阿Q。
莱伊尔1981年参加中国的鲁迅百年诞辰活动,曾到上海虹口公园瞻仰鲁迅墓,他向鲁迅像鞠了一躬,然后说:“我就是阿Q。”
这并不是说各国的“阿Q ”们以及莱伊尔本人可以与鲁迅笔下的阿Q画等号,只不过意味着鲁迅在阿Q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乃是全人类所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因此才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广泛认同。
·由此可见 ,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
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白描手法、心理描写
幽默、诙谐的笔调艺术特色作业:1.课文里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把这五次找出来,并说说阿Q每次动手打人或被人打时的心理、语言、动作等是怎样的;比较一下五次表现有什么不同,刻画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征。2.课外阅读小说《阿Q正传》全文,了解阿Q的性格发展的变化及情节。 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上都受到严重戕害的落后的不觉醒的农民形象。应该是: 1、喊口号
2、用一枝竹筷将辫子盘在头顶上
3、到静修庵“革命”
4、投降“革命党”假洋鬼子群众:既反映了农民的愚昧无知,也反映了革命党人没有去启发农民的觉悟。革命“革命对象”:“革命行为”:资产阶级势力和封建势力:趁机投机革命,夺取革命果实。揭露了辛亥革命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因此:
1、他地位屈辱低下——他无名、无姓、无籍贯。当他仿佛姓“赵”时,却遭到赵太爷的呵斥、打骂……
2、他处境艰难悲惨——他没有家,他没有固定的职业。虽然“能做活”,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却一贫如洗,只能住在土谷祠里。
3、他生活艰难——一副“瘦伶仃”的骨架,饿极了,不得不去“求食”,最终走上了偷儿的道路。

阿Q的形象特点4、他丧失了做人的权力——向吴妈求爱,却被视为“调戏”妇女。
5、他丧失了人格尊严——他成了任人使唤的帮工,任人发泄的活物,以及世人的笑料。
因此:
阿Q的物质和精神都受到戕害。
鲁迅曾说: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
——这是对阿Q人物形象的最好总结。
阿Q的形象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