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影响世界历史100名人排名(剑桥大学历史系) ? 1.穆罕默德? 2.艾萨克?牛顿? 3.耶 稣
? 4.释迦牟尼? 5.孔 子? 6.圣?保罗
? 7.蔡 伦……? 18.秦始皇……
? 20.毛 泽 东? 21.成吉思汗……
? 75.老 子
……
? 82.隋 文 帝……
? 92.孟子
……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1 课 第 2 课 第 3、4 课 单元解读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程标准的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学派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4、“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思想解放、文化基础“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哪些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经济:
政治:
阶级关系:
思想文化: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复杂;奴隶主没落;地主阶级壮大;小生产者出现;“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社 会 大 变 革合作探究——物质基础——舆论阵地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思想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 知识·梳理“仁政”“无为而治”“兼爱、非攻”“法治、集权”我仁;
我义;
我以柔克刚;
我顺其自然;
把他们全抓了。
战场上见高低!趣味百家孔子说:荀子说:老子说:庄子说:韩非子说:孙子说: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孔子的身世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被尊称“万世师表”或“至圣”。二、孔子和儒学的兴起孔子的从政经历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
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材料: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三则》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
孔子的成就①大思想家—创立儒家学派思想核心: 仁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任意刑杀提倡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根本目的: 礼“克己复礼”,正名,贵贱有序“爱人”要遵循“忠恕”之道统治方式:“为政以德”,以德、礼治国,逐步改良政治爱护自己的亲人,倡导孝悌积极性协调人际关系,强调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保守性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代表奴隶主利益——“克己复礼”对孔子政治思想的评价为儒家思想奠定基础,在世界上具有重要作用②大教育家——首创私学,发展教育 首创私学,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局面;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态度上“知之为知之”;教育方法上“温故而知新”。形成一整套教育思想;培养大批人才。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③整理古籍,便利了史籍的保存 《诗》、《书》、《礼》、《易》、《乐》、《春秋》,合称“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是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庙——杏坛2005年在山东曲阜举行的纪念孔子2555年诞辰公祭大典孟子的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有历史疑问),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尊称“亚圣”。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主要思想仁政:提出“政在得民”,反对苛政民本:提出“民贵君轻”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评价: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
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孟子荀子的简介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从道不从君”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主要思想★政治:主张“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以礼治国,礼法并重★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等唯物思想★伦理观:主张“性本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仁以德治民性相近仁的思想政治思想人性论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仁义君舟民水性恶论孔 子孟 子荀 子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 道家学派老子简介《史记》中关于老子的记载老子者
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
名耳
字聃
周守藏室史也
老子的思想
①哲学思想: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是天地万物的法则道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以柔克刚、以弱胜强——“弱者道之用”②政治观点:
主张“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客观唯心主义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朴素辩证法思想:庄子的思想③崇尚逍遥,追求精神自由②齐物论:万事万物没有界限差别,天地万物为一①道为根本,宣传自然无为庄 子2、法家学派代表
李 悝 吴 起
商 鞅 韩非子 申不害——代表新兴地主积极进取的风貌李悝推行“尽地力之教”,提高农业产量
以严酷刑法确立集权政治秩序
《法经》,古代第一部完整法典商鞅①废除世卿世禄,按军功授爵
②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
③重农抑商
④加强中央集权
⑤燔诗书、明法令,加强思想控制韩非子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阅读下列材料:请思考:韩非子哪些思想主张?韩非子观点主张集权观: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改革观:“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作用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和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理论基础知识梳理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
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
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
民,皆守株之类也。”守株待兔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①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知识点拔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
(兼爱) 主张 非攻 尚贤 节俭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②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③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核心思想3、墨家学派以下当今的思想观点
与古代百家争鸣哪一家学说相同?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儒家,礼治)团结友爱(墨家,兼爱)主张和平,反对战争(墨家,非攻)公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儒家,有教无类)廉政、廉洁、自律(儒家孟子,富贵不淫,贫贱不移)依法治国(法家韩非子,法治)以不变应万变(道家老子,无为而治)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有:
代表小生产者的有:诸子百家的阶级性老子、庄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墨子人才招聘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参考答案 法家小 结:一个时期:一种局面:四大学派:三大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道、墨、法孔子、孟子、荀子练习巩固
1. 战国时期之所以能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因为( )
①当时社会正处于大变革的过渡时期
②思想家的经历和性格各有不同
③儒家思想尚未处于支配地位
④各国的政治改革与竞争急需理论的指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C2.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 )
A、克己复礼
B、宽刑薄赋
C、仁
D、民贵君轻 C3. 2006年是孔子诞辰2557周年,由海峡两岸首次携手的同根一脉两岸祭孔2006曲阜孔子庙祭祀大典,于9月28日上午9时隆重举行。下列所述孔子的思想言论,不正确的是( )
A、“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D、“学在官府”不如“学在民间”D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学校图书馆参观时提出如下问题:
4. 问题:“The people are the most important,the state comes nest,while the weighs the least.”这句话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 )
A、Lao Dan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
c5. 问题:“The river carries a boat, yet, 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这句话最早见与中国哪位思想家的著作?( )
A、Li Er B、Zhuang Zhou
C、Meng Ke D、Xun KuangD
6. 对“百家争鸣”历史意义的认识,正确的包括( )
①形成了诸多学科领域的思想理论
②孕育了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③构成了我国穿思想的哲学基础
④提供了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②③④ D7. 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
B、“法不阿贵”
C、“民贵君轻”
D、“以法为本”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