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人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期末质量检测(提升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人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期末质量检测(提升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11-11 13:43:2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期末质量检测(提升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5九上·斗门期末)黄铜是铜锌合金,外观似黄金,下列关于黄铜说法错误的是
A.用黄铜作门把手,利用了其导热性好等特点
B.可采用相互刻画的方式来比较黄铜和纯铜的硬度
C.铜、锌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D.区分黄铜和黄金,放在火上灼烧看颜色变化
2.(2025九上·乳源期末)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数轴表示错误的是
A.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
B.不同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递减
C.含氮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低到高
D.一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从低到高
3.(2025九上·湛江期末)如图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把NaOH和NH4NO3固体分别溶于水中
B.分别向等质量镁和铁中,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至过量
C.向一定质量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
D.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
4.(2025九上·湛江期末)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将40℃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甲的质量更多
D.2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再升温至4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5.(2025九上·湛江期末)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B.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 探究铁钉生锈与氧气有关
D. 比较Fe、Ag 、Zn的金属活动性
6.(2025九上·榕城期末)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制备与收集H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原理为:
B.可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氢气
C.关闭旋塞后H2将反应液压入长颈漏斗中
D.用向上排空气法代替图中的收集方法
7.(2024九上·珠海月考)两会之后,广东省政府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加强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
B.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
C.循环使用教材书
D.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
8.(2025九上·五华期末)为探究Al、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所用金属片形状、大小均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甲、乙实验能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
B.丙的实验现象是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C.实验前金属要打磨,以除去其表面的氧化物
D.为探究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丁要补充的实验应是铝片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9.(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B.在房间里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
D.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
10.(2025九上·肇庆期末)新情境 我国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下列文物所用的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西汉素纱襌衣 B.三星堆青铜面具
C.唐三彩陶器 D.名画《关山密雪图》
11.(2025九上·连平期末)下图为碳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类别—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一定是金刚石
B.可以是高温条件下和碳发生反应
C.d可能是碳酸钙
D.发生化合反应
12.(2025九上·乳源期末)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甲: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B.乙: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棉花燃烧,说明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C.丙:左侧铜片生锈,右侧铜片不生锈,说明铜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接触
D.丁:用橡胶棒连接两个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不变,说明橡胶棒是绝缘体
13.(2023九上·香洲期中)钕(Nd)等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钕属于非金属元素 B.一个钕原子的质量为144.2g
C.Nd3+的核外电子数为60 D.一个钕原子含60个质子
14.(2025九上·深圳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B.酸能电离生成H+,所以能电离生成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H3O+与CH4质子数不同,电子数相同
15.(2025九上·花都期末)骆同学利用碳酸饮料进行实验,设计的装置见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制作饮料时加压注入CO2,使CO2溶解得更多
B.碳酸饮料是腐蚀青少年牙齿的重要原因之一
C.CO2具有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D.实验过程中,碳酸饮料中的CO2分子在不断减少
阅卷人 二、非选择题
得分
16.(2025九上·惠城期末)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图1是电解水的实验示意图,试管A、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试管   (填“A”或“B”)中的气体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此实验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
(2)某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静置后采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过滤,图2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其作用是   。
(3)某同学制作了图3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利用活性炭的   性可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4)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图4)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17.(2025九上·丰顺期末)金属材料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资料:曾用白铜铸造钱币,白铜是铜、镍(Ni)合金,金属活动性弱于铁,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2价镍的化合物和氢气。
(1)白铜的硬度   (填“大于”或“小于”)纯铜。
(2)为回收废弃白铜粉中的铜和镍,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
①步骤1中,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
②写出步骤2中生成镍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若要设计实验验证锌、镍、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用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填字母)。
A.Zn、Ni、FeCl2溶液 B.Fe、Ni、ZnCl2溶液
C.Fe、Ni、Zn、稀盐酸 D.Ni、FeCl2溶液、ZnCl2溶液
(4)“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有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a中的现象是金属表面有   析出。图b是实验a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b分析,实验a的溶液中增加的离子是   ,减少的离子是   。
18.(2025九上·丰顺期末)“扬帆起航、逐梦九天”,2021年中国航天事业在浩瀚的太空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天和”升空】2021年4月,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时代到来。
(1)火箭的推进剂使用液氢和液氧的组合。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气和液氢都具有可燃性的原因是   ,氧气和液氧的区别在于   。
【“天问”探火】2021年5月,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着陆于火星,对火星地貌、土壤、大气等进行探测。
(2)火星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该元素是   (填名称)。
(3)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CO2约占96%,而O2仅占0.13%。为了人类未来可以移居火星,化学家通过如图所示的过程将CO2转化为O2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   ,若通过该过程生成氧气16g,则理论上有   gCO2发生转化。
【“十三号”出征】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天和”核心舱,开启了我国长期驻留太空的时代。
(4)燃料舱内使用的燃料有偏二甲肼(C2H8N2)、液氢等,助燃剂为四氧化二氮(N2O4)、液氧等。发射时C2H8N2与N2O4剧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19.(2024九上·东莞期末)为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和金属锈蚀的条件,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系列实验:
(1)如图,向点滴板的孔穴1~3中分别滴加几滴稀盐酸,孔穴4~6中分别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
①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的目的是   。
②孔穴1、3中有气泡产生,孔穴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的是孔穴   。
④通过对比孔穴   (写一组)的现象可比较出Ni、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如图,开始时铁丝两端平衡,一段时间后铁丝右端下沉,则溶液甲、乙中的主要成分可能分别是_____(填序号)。
A.和 B.和 C.和
(3)如图所示,一周后,A中铁钉几乎没有锈蚀,B中铁钉稍有锈蚀,C中铁钉明显锈蚀,D中铁钉严重锈蚀。
①对比A、C中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②对比C、D中的现象,可知   (填化学式)会加速铁的锈蚀。
③为防止家中切完咸菜的菜刀生锈,可采取的具体做法是   。
④暖宝宝是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为人体供热,说明铁生锈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20.(2025九上·江城期末)已知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能与含有碳酸钙的补钙剂发生化学反应。如图2为某钙片的商品标签,为测定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假设钙片中其他物质不含钙元素,且不溶于水,也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取20片钙片,进行如下实验:
(1)实验过程中“研碎”和食用方法中“嚼食”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其原因是   。
(2)计算上述实验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3)计算20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4)小明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该咀嚼片【食用方法】服用了五天,则小明通过该咀嚼片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用黄铜作门把手,利用了其耐磨性好等特点,与导热性无关,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可采用相互刻画的方式来比较黄铜和纯铜的硬度,纯铜表面痕迹明显,说明黄铜的硬度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金属活动性,则铜、锌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黄铜的是铜的合金,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而黄金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因此区分黄铜和黄金可放在火上灼烧看颜色变化,颜色变黑的是黄铜,无明显变化的是黄金,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耐腐蚀,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强者置换弱者,锌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黄铜和金均是黄色,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金不反应来解答。
2.【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A、在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钙·······,故表示正确;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所以钠、镁、铝、硅、磷的核电荷数依次递增,故错误;
C、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NaNO3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氮元素的化合价从低到高依次为NH3、N2、NaNO2、NaNO3,与数轴关系一致,故正确;
D、一个氮气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2=3个原子,一个氨气分子中含有1+3=4个原子,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1+4=5个原子,与数轴关系一致,故表示正确;
故选:B。
【分析】1.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在离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2.单质中任何元素的化合价都为零;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化合物,各元素常显的价态:
(1)H、K、Na、Ag:+1;
(2)Ca、Ba、Mg、Zn:+2;
(3)Al:+3;
(4)O:-2,在过氧化物中,氧元素显-1价;
(5)Fe:+2、+3
(6)Cl和N为变价元素。
3.【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溶解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液温度又慢慢恢复至原温度,该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B、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铁中分别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至过量,开始时金属过量,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当向等质量的镁和锌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则镁和锌全部参加反应,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可以看出,镁生成的氢气大于铁,该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C、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银,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过程中,固体的质量增加,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锌,固体质量仍然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减小,图像错误,符合题意;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中固体质量减少,但是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一直到氯酸钾完全分解,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来解答;
B、根据等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镁比铁多来解答;
C、根据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利用方程式中锌和银的质量差值来解答;
D、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而固体的质量减少,故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来解答。
4.【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的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40℃时甲的溶解度50g,乙的溶解度40g,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50g甲、乙,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由于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将等质量的40℃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甲的质量更多,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2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50g甲、乙,再升温至4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因为乙没有完全溶解,而甲刚好形成饱和溶液,完全溶解,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不同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交叉点表示该温度下的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浓度相等,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不一定相等;某温度时的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该温度下的一定质量的溶剂中溶解多少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来解答。
5.【答案】A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探究;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应只有一个变量,而该实验中有多个变量为液体的体积、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不能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可以得到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该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左侧试管中铁钉生锈,右侧试管中铁钉不生锈,故能得到铁钉生锈与氧气有关的结论,该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铁丝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而无法与硝酸锌溶液反应,可得到铁、银、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是锌、铁、银,该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探究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来解答;
B、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的同时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来解答;
C、根据铁在氧气和水的作用下易生成铁锈来解答;
D、根据铁比银活泼,没有锌活泼来解答。
6.【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的制取和检验;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A、该反应是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B、稀硫酸能与锌粒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所以可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氢气,不符合题意;
C、关闭旋塞后,氢气不能排出,导致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将反应液压入长颈漏斗中,不符合题意;
D、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代替图中的收集方法,但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代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分析;
B、根据硫酸与锌反应也能产生氢气分析;
C、根据关闭旋塞后试管内压强增大分析;
D、根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分析。
7.【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合理利用金属资源
【解析】【解答】A、加强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可以节约金属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B、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会消耗大量的电能,不利于节约能源,不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符合题意;
C、循环使用教材书,可以节约纸张、减少森林的砍伐,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D、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可以节约电能,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爱护环境,防止空气、水土污染的措施是废旧金属的回收再利用,低碳出行、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来解答。
8.【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A、甲中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而乙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铜和稀盐酸不反应;对比甲、乙实验能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丙的实验现象是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实验前金属要打磨,以除去其表面的氧化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甲中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乙中铜和稀盐酸不反应,对比甲、乙实验能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丙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探究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还需验证铝和铁的金属活动性,丁要补充的实验可以是铝片与硫酸亚铁溶液的反应,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强者置换弱者,铝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来解答。
9.【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合理利用金属资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A、空气中氮气是体积分数约78%,不是质量分数,错误。B、煤气中毒由一氧化碳引起,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放水不能防止,错误。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正确。
D、保护金属资源还有回收利用、合理开采等途径,防止腐蚀不是唯一途径,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空气成分(体积分数)、煤气中毒原理(一氧化碳难溶)、地壳元素含量、金属资源保护途径的知识判断。
10.【答案】B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素纱襌衣材料是丝绸,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蚕丝 ),不是金属材料 。
B、青铜面具的青铜是铜锡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
C、唐三彩陶器是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
D、名画《关山密雪图》材料是纸张、颜料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纸张主要是纤维素 ) 。
【分析】明确金属材料包含纯金属和合金,逐一判断文物材料类别(丝绸、合金、陶瓷、纸张颜料 ) 。
11.【答案】B
【知识点】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A、a是碳单质,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等,a不一定是金刚石,错误。B、b是CO(碳 +2 价氧化物 ),c是CO2(碳 +4 价氧化物 ),所以 c→b 可以是高温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正确。
C、d是酸(物质类别为酸 ),碳酸钙是盐,d不可能是碳酸钙,错误。
D、d是酸(如碳酸 ),d→c 若为碳酸分解 H2CO3= H2O + CO2↑} ,是分解反应,不是化合反应,错误。
故选B。
【分析】依据碳元素“化合价 - 物质类别”转化关系,结合碳单质、氧化物、酸的性质及反应,判断选项正误。
12.【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活塞迅速向下压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所以棉花燃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左侧铜片同时与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故铜片生锈;右侧铜片只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铜片不生锈,说明铜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接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橡胶棒连接两个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不变,说明电子没有发生转移,说明橡胶棒是绝缘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来解答;
B、根据活塞迅速向下压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来解答;
C、根据铜、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铜锈来解答;
D、根据电子的自由运动会导电来解答。
13.【答案】D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钕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一格中,最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4.2,单位为“1”不是“g”,不符合题意;
C、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则N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0,Nd3+由Nd失去3个电子形成,则核外电子数为60-3=57,不符合题意;
D、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60,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名称带“钅”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中,最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中,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D、根据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分析。
14.【答案】D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元素的概念;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A.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比如水中含有10个质子,氖原子中含有10个质子,故错误;
B. 酸能电离生成H+,所以能电离生成H+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 ,比如硫酸氢钠能电离出氢离子,但是属于盐,故错误;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但是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错误;
D. H3O+中含有的质子数=1×3+8=11,核外电子数=10;CH4中含有的质子数=6+1×4=10,核外电子数=10,H3O+与CH4质子数不同,电子数相同,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
B、根据酸的概念、特点分析。
C、根据中和反应的特点分析。
D、根据H3O+中含有的质子数=1×3+8=11,核外电子数=10;CH4中含有的质子数=6+1×4=10,核外电子数=10,进行分析。
15.【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害化学物质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A.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制作饮料时加压注入CO2,使CO2溶解得更多,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酸发生反应,碳酸饮料是腐蚀青少年牙齿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是因为CO2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H2CO3显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实验过程中,瓶内压强减小,溶解在饮料中的CO2的溶解度变小,CO2就会外逸,碳酸饮料中的CO2分子在不断减少,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分析。
B、根据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酸发生反应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CO2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H2CO3显酸性,分析判断。
D、根据实验过程中,瓶内压强减小,溶解在饮料中的CO2的溶解度变小,CO2就会外逸,进行分析。
16.【答案】(1)2:1;A;氢、氧元素
(2)玻璃棒;引流
(3)吸附
(4)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 (1)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由图可知,试管A中收集的气体的体积较多,则收集的为氢气,则试管A、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试管A中收集的为氢气;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2)图中还缺少玻璃棒;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
(4)a、光热作用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该选项说法正确;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冷凝为水过程中,水分子大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分析】 (1)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及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分析;
(2)根据过滤所需仪器分析;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4)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
(1)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由图可知,试管A中收集的气体的体积较多,则收集的为氢气,则试管A、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试管A中收集的为氢气;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2)图中还缺少玻璃棒;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
(4)a、光热作用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该选项说法正确;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冷凝为水过程中,水分子大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7.【答案】(1)大于
(2)引流;使样品中的金属镍充分反应(合理即可);Zn+NiCl2=ZnCl2+Ni;置换反应
(3)A;C
(4)银白色固体;镍离子;银离子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1)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白铜是铜、镍(Ni)合金,则白铜的硬度大于纯铜;
(2)①在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白铜是铜、镍(Ni)合金,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镍能与稀盐酸反应,则步骤1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使样品中的金属镍充分反应;
②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镍的金属活动性弱于铁,则步骤2中生成镍的反应是锌和氯化镍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NiCl2=ZnCl2+Ni;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3)A、将Zn、Ni分别放入FeCl2溶液中,锌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镍和氯化铁不反应,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镍强,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将Fe、Ni分别放入ZnCl2溶液,两种金属都不与氯化锌反应,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铁、镍都强,但不能验证铁、镍金属活动性的关系,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将Fe、Ni、Zn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锌产生气泡的速率最快,即锌的活动性最强,铁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锌慢,比镍快,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比镍强,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将Ni分别放入FeCl2溶液、ZnCl2溶液,镍与两种溶液中的溶质都不反应,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锌、铁都弱,但不能说明锌、铁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4)镍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镍排在氢前面,而银排在氢后面,则实验a中的反应是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镍和银,现象是金属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图b是实验a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b分析,实验a的溶液中增加的离子是Ni2+;减少的离子是Ag+。
【分析】(1)根据合金的特性是硬度大、熔点低、耐腐蚀来解答;
(2)根据过滤分离出溶和不溶物,过滤中的玻璃棒具有引流的作用,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锌和氯化镍反应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镍来解答;
(3)根据金属的活泼性顺序表中强者能把弱者从溶液中置换出来来解答;
(4)根据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镍和银,镍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增多,银离子减少来解答。
(1)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白铜是铜、镍(Ni)合金,则白铜的硬度大于纯铜;
(2)①在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白铜是铜、镍(Ni)合金,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镍能与稀盐酸反应,则步骤1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使样品中的金属镍充分反应;
②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镍的金属活动性弱于铁,则步骤2中生成镍的反应是锌和氯化镍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NiCl2=ZnCl2+Ni;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3)A、将Zn、Ni分别放入FeCl2溶液中,锌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镍和氯化铁不反应,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镍强,故A正确;
B、将Fe、Ni分别放入ZnCl2溶液,两种金属都不与氯化锌反应,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铁、镍都强,但不能验证铁、镍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故B错误;
C、将Fe、Ni、Zn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锌产生气泡的速率最快,即锌的活动性最强,铁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锌慢,比镍快,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比镍强,故C正确;
D、将Ni分别放入FeCl2溶液、ZnCl2溶液,镍与两种溶液中的溶质都不反应,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锌、铁都弱,但不能说明锌、铁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AC;
(4)镍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镍排在氢前面,而银排在氢后面,则实验a中的反应是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镍和银,现象是金属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图b是实验a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b分析,实验a的溶液中增加的离子是Ni2+;减少的离子是Ag+。
18.【答案】氢气和液氢都由氢分子构成,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氧;;44;
【知识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氢气和液氢都具有可燃性的原因是氢气和液氢都由氢分子构成,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氧气和液氧都由氧分子构成,而区别在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2)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分别是氧、硅、铝、铁、钙,火星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则该元素是氧元素;
(3)由图可知:反应Ⅰ为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的方程式为;反应ⅠⅠ为水在光和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水与氧气的质量比为,若通过该过程生成氧气16g,则需要水的质量为;而Ⅰ化学方程式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则理论上有发生转化;
(4)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剧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和氧元素,则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碳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则该气体单质是含有氮元素的氮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同种分子的不同状态时的分子间的间隔不同来解答;
(2)根据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在前五位的是氧、硅、铝、铁、钙来解答;
(3)根据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方程式中氧气和水的质量比;以及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来解答;
(4)根据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来书写出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剧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氮气来解答。
19.【答案】(1)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4、6;5、6
(2)A;C
(3)铁锈蚀需要水;NaCl;使用后擦干菜刀;放热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1)① 打磨金属是为了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② 孔穴1中Mg与盐酸反应: 。
③ 有红色固体(Cu)析出,说明金属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Cu,符合条件的是孔穴4、6。
④ 对比孔穴5、6(Ag与CuSO4不反应,Ni与CuSO4反应 ),可比较Ni、Cu、Ag活动性。
(2)溶液甲、乙使铁丝右端下沉(铁丝反应或生锈,质量变化 ):
A:甲()不与铁反应,乙()与铁反应,铁丝右端因生成Ag质量增大下沉;
C:甲()与铁反应,但乙()不反应,若甲反应使铁丝左端质量减小、右端不变,也可能右端下沉(需结合具体反应分析,本题答案选AC )。
(3)① A(干燥 )与C(有水 )对比,得出铁锈蚀需要水。
② C(蒸馏水 )与D(食盐水 )对比,NaCl加速锈蚀。
③ 防止菜刀生锈,做法是使用后擦干菜刀。
④ 暖宝宝放热,说明铁生锈是放热反应。
【分析】利用“金属与酸、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探究活动性,结合实验操作(打磨除氧化膜 )、现象(气泡、红色固体 )分析;通过“铁丝两端质量变化(反应或生锈 )”判断溶液成分;控制变量法探究铁生锈条件(水、盐的影响 ),结合防锈措施、能量变化总结。
(1)①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的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②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银不能和硫酸铜反应,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镍和铜,因此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的是孔穴是4、6;
④银不能和硫酸铜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铜大于银,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镍和铜,说明金属活动性镍大于铜,因此孔穴5、6的现象可比较出Ni、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镍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氯化镍和氢气,铜不和稀盐酸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镍大于铜,银不能和硫酸铜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铜大于银,因此孔穴2、3、5的现象可比较出Ni、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A、硝酸锌和铁不反应,硝酸银和铁能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铁丝右端下沉,故选项正确;
B、硝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左端右固体析出,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右端产生气体,右端质量减小,因此铁丝左端下沉,故选项错误;
C、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硝酸镁和铁不反应,左端质量减小,铁丝右端下沉,故选项正确;
故选:AC;
(3)①试管A中没有水,C中有水和氧气,对比A、C中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铁生锈需要水;
②C中铁钉和水、氧气同时接触,D中铁钉和食盐水、氧气同时接触,对比C、D中的现象,可知NaCl会加速铁的锈蚀;
③为防止家中切完咸菜的菜刀生锈,可采取的具体做法是使用后擦干菜刀;
④暖宝宝是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为人体供热,说明铁生锈是放热反应。
20.【答案】(1)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2)4.4g
(3)解:设20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答:20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
(4)2g
【知识点】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实验过程中“研碎”和食用方法中“嚼食”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其原因是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2)20片钙片与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固液混合物115.6g,钙片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钙片中其他物质不含钙元素且不溶于水,也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则减少的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
(4)20片钙片的质量为,由第(4)小问分析可知,20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则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小明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该咀嚼片食用方法,用了五天,则小明通过该咀嚼片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
【分析】(1)根据增大接触面积可加快反应速率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反应后减少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3)根据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反应的碳酸钙质量分析;
(4)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1)实验过程中“研碎”和食用方法中“嚼食”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其原因是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2)20片钙片与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固液混合物115.6g,钙片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钙片中其他物质不含钙元素且不溶于水,也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则减少的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
(3)计算过程见答案;
(4)20片钙片的质量为,由第(4)小问分析可知,20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则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小明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该咀嚼片食用方法,用了五天,则小明通过该咀嚼片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五四学制)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期末质量检测(提升卷)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总分
评分
阅卷人 一、选择题
得分
1.(2025九上·斗门期末)黄铜是铜锌合金,外观似黄金,下列关于黄铜说法错误的是
A.用黄铜作门把手,利用了其导热性好等特点
B.可采用相互刻画的方式来比较黄铜和纯铜的硬度
C.铜、锌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
D.区分黄铜和黄金,放在火上灼烧看颜色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
【解析】【解答】A、用黄铜作门把手,利用了其耐磨性好等特点,与导热性无关,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一般情况下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可采用相互刻画的方式来比较黄铜和纯铜的硬度,纯铜表面痕迹明显,说明黄铜的硬度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根据金属活动性,则铜、锌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黄铜的是铜的合金,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而黄金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反应,因此区分黄铜和黄金可放在火上灼烧看颜色变化,颜色变黑的是黄铜,无明显变化的是黄金,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耐腐蚀,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强者置换弱者,锌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黄铜和金均是黄色,铜和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金不反应来解答。
2.(2025九上·乳源期末)用数轴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数轴表示错误的是
A.地壳中元素含量由高到低
B.不同元素的核电荷数依次递减
C.含氮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从低到高
D.一个分子中所含的原子数从低到高
【答案】B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解析】【解答】A、在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钙·······,故表示正确;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所以钠、镁、铝、硅、磷的核电荷数依次递增,故错误;
C、NH3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NaNO3中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氮元素的化合价从低到高依次为NH3、N2、NaNO2、NaNO3,与数轴关系一致,故正确;
D、一个氮气分子中含有2个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1+2=3个原子,一个氨气分子中含有1+3=4个原子,一个甲烷分子中含有1+4=5个原子,与数轴关系一致,故表示正确;
故选:B。
【分析】1.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在离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
2.单质中任何元素的化合价都为零;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在化合物,各元素常显的价态:
(1)H、K、Na、Ag:+1;
(2)Ca、Ba、Mg、Zn:+2;
(3)Al:+3;
(4)O:-2,在过氧化物中,氧元素显-1价;
(5)Fe:+2、+3
(6)Cl和N为变价元素。
3.(2025九上·湛江期末)如图四个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把NaOH和NH4NO3固体分别溶于水中
B.分别向等质量镁和铁中,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至过量
C.向一定质量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锌粉
D.加热一定质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
【答案】C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解析】【解答】A、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溶解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溶液温度又慢慢恢复至原温度,该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B、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铁中分别滴入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至过量,开始时金属过量,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同;当向等质量的镁和锌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至过量,则镁和锌全部参加反应,通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关系可以看出,镁生成的氢气大于铁,该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C、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银,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锌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过程中,固体的质量增加,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锌,固体质量仍然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减小,图像错误,符合题意;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为氯化钾和氧气,该反应中固体质量减少,但是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一直到氯酸钾完全分解,图像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收热量温度降低来解答;
B、根据等质量的镁和铁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是镁比铁多来解答;
C、根据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利用方程式中锌和银的质量差值来解答;
D、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而固体的质量减少,故钾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大来解答。
4.(2025九上·湛江期末)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20℃时,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4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将40℃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甲的质量更多
D.20℃时,分别在100 g水中加入50 g甲、乙,再升温至4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相同
【答案】B
【知识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解答】A、20℃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饱和的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40℃时甲的溶解度50g,乙的溶解度40g,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50g甲、乙,所得溶液均为饱和溶液,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C、由于4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所以将等质量的40℃甲和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析出甲的质量更多,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20℃时,分别在100g水中加入50g甲、乙,再升温至4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因为乙没有完全溶解,而甲刚好形成饱和溶液,完全溶解,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不同物质在某一温度时的交叉点表示该温度下的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同,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的浓度相等,不饱和溶液的浓度不一定相等;某温度时的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该温度下的一定质量的溶剂中溶解多少物质能形成饱和溶液来解答。
5.(2025九上·湛江期末)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A. 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
B. 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C. 探究铁钉生锈与氧气有关
D. 比较Fe、Ag 、Zn的金属活动性
【答案】A
【知识点】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金属活动性的探究;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该实验为对比实验,在对比实验中应只有一个变量,而该实验中有多个变量为液体的体积、溶剂的种类、溶质的种类,不能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该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符合题意;
B、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可以得到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该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C、左侧试管中铁钉生锈,右侧试管中铁钉不生锈,故能得到铁钉生锈与氧气有关的结论,该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D、铁丝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而无法与硝酸锌溶液反应,可得到铁、银、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是锌、铁、银,该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A、根据探究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的溶解性来解答;
B、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的同时温度到达可燃物的着火点来解答;
C、根据铁在氧气和水的作用下易生成铁锈来解答;
D、根据铁比银活泼,没有锌活泼来解答。
6.(2025九上·榕城期末)实验室可用如图装置制备与收集H2。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原理为:
B.可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氢气
C.关闭旋塞后H2将反应液压入长颈漏斗中
D.用向上排空气法代替图中的收集方法
【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氢气的物理性质;氢气的制取和检验;气体制取装置的探究
【解析】【解答】A、该反应是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不符合题意;
B、稀硫酸能与锌粒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所以可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制取氢气,不符合题意;
C、关闭旋塞后,氢气不能排出,导致试管内气体压强增大,将反应液压入长颈漏斗中,不符合题意;
D、氢气密度小于空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代替图中的收集方法,但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代替,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锌粒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分析;
B、根据硫酸与锌反应也能产生氢气分析;
C、根据关闭旋塞后试管内压强增大分析;
D、根据氢气密度比空气小分析。
7.(2024九上·珠海月考)两会之后,广东省政府提出“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理念,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加强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
B.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
C.循环使用教材书
D.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
【答案】B
【知识点】绿色化学;合理利用金属资源
【解析】【解答】A、加强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可以节约金属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B、夏天为了更凉快,把室内空调温度设置到很低,会消耗大量的电能,不利于节约能源,不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符合题意;
C、循环使用教材书,可以节约纸张、减少森林的砍伐,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D、城市道路使用太阳能景观灯,可以节约电能,符合低碳发展的要求,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爱护环境,防止空气、水土污染的措施是废旧金属的回收再利用,低碳出行、使用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来解答。
8.(2025九上·五华期末)为探究Al、Fe、Cu、Ag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某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所用金属片形状、大小均相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对比甲、乙实验能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
B.丙的实验现象是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C.实验前金属要打磨,以除去其表面的氧化物
D.为探究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丁要补充的实验应是铝片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A、甲中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而乙中无明显现象的原因是铜和稀盐酸不反应;对比甲、乙实验能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丙的实验现象是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析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实验前金属要打磨,以除去其表面的氧化物,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甲中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乙中铜和稀盐酸不反应,对比甲、乙实验能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的强;丙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溶液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说明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探究四种金属活动性强弱,还需验证铝和铁的金属活动性,丁要补充的实验可以是铝片与硫酸亚铁溶液的反应,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强者置换弱者,铝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来解答。
9.(2025九上·汕头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B.在房间里放一盆水可以防止煤气中毒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
D.防止金属腐蚀是保护金属资源的唯一途径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组成;合理利用金属资源;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解析】【解答】A、空气中氮气是体积分数约78%,不是质量分数,错误。B、煤气中毒由一氧化碳引起,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放水不能防止,错误。
C、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氧元素,正确。
D、保护金属资源还有回收利用、合理开采等途径,防止腐蚀不是唯一途径,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空气成分(体积分数)、煤气中毒原理(一氧化碳难溶)、地壳元素含量、金属资源保护途径的知识判断。
10.(2025九上·肇庆期末)新情境 我国历史悠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下列文物所用的材料属于金属材料的是
A.西汉素纱襌衣 B.三星堆青铜面具
C.唐三彩陶器 D.名画《关山密雪图》
【答案】B
【知识点】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素纱襌衣材料是丝绸,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蚕丝 ),不是金属材料 。
B、青铜面具的青铜是铜锡合金,合金属于金属材料 。
C、唐三彩陶器是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
D、名画《关山密雪图》材料是纸张、颜料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纸张主要是纤维素 ) 。
【分析】明确金属材料包含纯金属和合金,逐一判断文物材料类别(丝绸、合金、陶瓷、纸张颜料 ) 。
11.(2025九上·连平期末)下图为碳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类别—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一定是金刚石
B.可以是高温条件下和碳发生反应
C.d可能是碳酸钙
D.发生化合反应
【答案】B
【知识点】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性质和用途;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A、a是碳单质,碳单质有金刚石、石墨等,a不一定是金刚石,错误。B、b是CO(碳 +2 价氧化物 ),c是CO2(碳 +4 价氧化物 ),所以 c→b 可以是高温下二氧化碳和碳反应,正确。
C、d是酸(物质类别为酸 ),碳酸钙是盐,d不可能是碳酸钙,错误。
D、d是酸(如碳酸 ),d→c 若为碳酸分解 H2CO3= H2O + CO2↑} ,是分解反应,不是化合反应,错误。
故选B。
【分析】依据碳元素“化合价 - 物质类别”转化关系,结合碳单质、氧化物、酸的性质及反应,判断选项正误。
12.(2025九上·乳源期末)对如图所示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甲: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
B.乙: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棉花燃烧,说明对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减少
C.丙:左侧铜片生锈,右侧铜片不生锈,说明铜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接触
D.丁:用橡胶棒连接两个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不变,说明橡胶棒是绝缘体
【答案】B
【知识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A、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取氧气的实验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可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活塞迅速向下压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所以棉花燃烧,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左侧铜片同时与氧气、二氧化碳和水接触,故铜片生锈;右侧铜片只与二氧化碳和水接触,铜片不生锈,说明铜生锈的条件之一是与接触,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橡胶棒连接两个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张角不变,说明电子没有发生转移,说明橡胶棒是绝缘体,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A、根据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冷凝水回流使试管炸裂来解答;
B、根据活塞迅速向下压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来解答;
C、根据铜、氧气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铜锈来解答;
D、根据电子的自由运动会导电来解答。
13.(2023九上·香洲期中)钕(Nd)等稀土元素是一类有重要用途的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钕属于非金属元素 B.一个钕原子的质量为144.2g
C.Nd3+的核外电子数为60 D.一个钕原子含60个质子
【答案】D
【知识点】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原子的有关数量计算;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A、钕名称带“钅”,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元素周期表一格中,最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钕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4.2,单位为“1”不是“g”,不符合题意;
C、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则Nd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60,Nd3+由Nd失去3个电子形成,则核外电子数为60-3=57,不符合题意;
D、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60,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名称带“钅”的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分析;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中,最下方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分析;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一格中,左上角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分析;
D、根据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分析。
14.(2025九上·深圳模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B.酸能电离生成H+,所以能电离生成H+的化合物一定是酸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H3O+与CH4质子数不同,电子数相同
【答案】D
【知识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元素的概念;酸、碱、盐的概念
【解析】【解答】A. 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 ,比如水中含有10个质子,氖原子中含有10个质子,故错误;
B. 酸能电离生成H+,所以能电离生成H+的化合物不一定是酸 ,比如硫酸氢钠能电离出氢离子,但是属于盐,故错误;
C. 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但是不属于中和反应,故错误;
D. H3O+中含有的质子数=1×3+8=11,核外电子数=10;CH4中含有的质子数=6+1×4=10,核外电子数=10,H3O+与CH4质子数不同,电子数相同,故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
B、根据酸的概念、特点分析。
C、根据中和反应的特点分析。
D、根据H3O+中含有的质子数=1×3+8=11,核外电子数=10;CH4中含有的质子数=6+1×4=10,核外电子数=10,进行分析。
15.(2025九上·花都期末)骆同学利用碳酸饮料进行实验,设计的装置见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制作饮料时加压注入CO2,使CO2溶解得更多
B.碳酸饮料是腐蚀青少年牙齿的重要原因之一
C.CO2具有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D.实验过程中,碳酸饮料中的CO2分子在不断减少
【答案】C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害化学物质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解析】【解答】A.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制作饮料时加压注入CO2,使CO2溶解得更多,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酸发生反应,碳酸饮料是腐蚀青少年牙齿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CO2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是因为CO2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H2CO3显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实验过程中,瓶内压强减小,溶解在饮料中的CO2的溶解度变小,CO2就会外逸,碳酸饮料中的CO2分子在不断减少,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分析。
B、根据牙齿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能与酸发生反应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不具有酸性CO2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H2CO3显酸性,分析判断。
D、根据实验过程中,瓶内压强减小,溶解在饮料中的CO2的溶解度变小,CO2就会外逸,进行分析。
阅卷人 二、非选择题
得分
16.(2025九上·惠城期末)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图1是电解水的实验示意图,试管A、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试管   (填“A”或“B”)中的气体能燃烧并产生淡蓝色火焰。此实验证明水是由   组成的。
(2)某同学将浑浊的河水样品静置后采用图2所示装置进行过滤,图2中还缺少的一种仪器是   ,其作用是   。
(3)某同学制作了图3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利用活性炭的   性可除去水中的颜色和异味。
(4)某海水淡化系统(如图4)工作时,蒸发腔中的水在光热作用下变为水蒸气,太阳能风扇将水蒸气吹到冷凝腔冷凝,实现海水淡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光热作用下,水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水蒸气冷凝为水,水分子本身变小
【答案】(1)2:1;A;氢、氧元素
(2)玻璃棒;引流
(3)吸附
(4)c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电解水实验;水的净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
【解析】【解答】 (1)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由图可知,试管A中收集的气体的体积较多,则收集的为氢气,则试管A、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试管A中收集的为氢气;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2)图中还缺少玻璃棒;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
(4)a、光热作用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该选项说法正确;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冷凝为水过程中,水分子大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分析】 (1)根据电解水正氧负氢,氧一氢二的现象及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分析;
(2)根据过滤所需仪器分析;
(3)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
(4)根据分子的性质分析。
(1)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由图可知,试管A中收集的气体的体积较多,则收集的为氢气,则试管A、B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试管A中收集的为氢气;
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2)图中还缺少玻璃棒;
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为引流。
(3)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
(4)a、光热作用下,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该选项说法正确;
b、液态水变为水蒸气,温度升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c、水蒸气冷凝为水过程中,水分子大小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17.(2025九上·丰顺期末)金属材料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资料:曾用白铜铸造钱币,白铜是铜、镍(Ni)合金,金属活动性弱于铁,能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2价镍的化合物和氢气。
(1)白铜的硬度   (填“大于”或“小于”)纯铜。
(2)为回收废弃白铜粉中的铜和镍,设计了如图所示方案。
①步骤1中,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玻璃棒,其作用是:   ,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   。
②写出步骤2中生成镍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
(3)若要设计实验验证锌、镍、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用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实验,能够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填字母)。
A.Zn、Ni、FeCl2溶液 B.Fe、Ni、ZnCl2溶液
C.Fe、Ni、Zn、稀盐酸 D.Ni、FeCl2溶液、ZnCl2溶液
(4)“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是化学独有的表示物质及其变化的方式,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a中的现象是金属表面有   析出。图b是实验a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b分析,实验a的溶液中增加的离子是   ,减少的离子是   。
【答案】(1)大于
(2)引流;使样品中的金属镍充分反应(合理即可);Zn+NiCl2=ZnCl2+Ni;置换反应
(3)A;C
(4)银白色固体;镍离子;银离子
【知识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
【解析】【解答】(1)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白铜是铜、镍(Ni)合金,则白铜的硬度大于纯铜;
(2)①在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白铜是铜、镍(Ni)合金,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镍能与稀盐酸反应,则步骤1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使样品中的金属镍充分反应;
②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镍的金属活动性弱于铁,则步骤2中生成镍的反应是锌和氯化镍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NiCl2=ZnCl2+Ni;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3)A、将Zn、Ni分别放入FeCl2溶液中,锌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镍和氯化铁不反应,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镍强,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B、将Fe、Ni分别放入ZnCl2溶液,两种金属都不与氯化锌反应,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铁、镍都强,但不能验证铁、镍金属活动性的关系,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将Fe、Ni、Zn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锌产生气泡的速率最快,即锌的活动性最强,铁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锌慢,比镍快,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比镍强,该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将Ni分别放入FeCl2溶液、ZnCl2溶液,镍与两种溶液中的溶质都不反应,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锌、铁都弱,但不能说明锌、铁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4)镍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镍排在氢前面,而银排在氢后面,则实验a中的反应是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镍和银,现象是金属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图b是实验a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b分析,实验a的溶液中增加的离子是Ni2+;减少的离子是Ag+。
【分析】(1)根据合金的特性是硬度大、熔点低、耐腐蚀来解答;
(2)根据过滤分离出溶和不溶物,过滤中的玻璃棒具有引流的作用,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锌和氯化镍反应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镍来解答;
(3)根据金属的活泼性顺序表中强者能把弱者从溶液中置换出来来解答;
(4)根据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镍和银,镍离子在反应过程中增多,银离子减少来解答。
(1)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合金的纯金属的硬度大,白铜是铜、镍(Ni)合金,则白铜的硬度大于纯铜;
(2)①在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白铜是铜、镍(Ni)合金,铜不能和稀盐酸反应,镍能与稀盐酸反应,则步骤1中加入过量稀盐酸的目的是使样品中的金属镍充分反应;
②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镍的金属活动性弱于铁,则步骤2中生成镍的反应是锌和氯化镍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镍,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NiCl2=ZnCl2+Ni;该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3)A、将Zn、Ni分别放入FeCl2溶液中,锌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镍和氯化铁不反应,证明铁的活动性比镍强,故A正确;
B、将Fe、Ni分别放入ZnCl2溶液,两种金属都不与氯化锌反应,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铁、镍都强,但不能验证铁、镍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故B错误;
C、将Fe、Ni、Zn分别放入稀盐酸中,锌产生气泡的速率最快,即锌的活动性最强,铁产生气泡的速率比锌慢,比镍快,证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锌弱,比镍强,故C正确;
D、将Ni分别放入FeCl2溶液、ZnCl2溶液,镍与两种溶液中的溶质都不反应,说明镍的金属活动性比锌、铁都弱,但不能说明锌、铁的金属活动性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AC;
(4)镍能与稀盐酸反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镍排在氢前面,而银排在氢后面,则实验a中的反应是镍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镍和银,现象是金属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
图b是实验a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图b分析,实验a的溶液中增加的离子是Ni2+;减少的离子是Ag+。
18.(2025九上·丰顺期末)“扬帆起航、逐梦九天”,2021年中国航天事业在浩瀚的太空中不断刷新“中国高度”。
【“天和”升空】2021年4月,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和”核心舱,中国空间站时代到来。
(1)火箭的推进剂使用液氢和液氧的组合。从微观角度分析:氢气和液氢都具有可燃性的原因是   ,氧气和液氧的区别在于   。
【“天问”探火】2021年5月,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着陆于火星,对火星地貌、土壤、大气等进行探测。
(2)火星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该元素是   (填名称)。
(3)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CO2约占96%,而O2仅占0.13%。为了人类未来可以移居火星,化学家通过如图所示的过程将CO2转化为O2写出反应Ⅰ的化学方程式:   ,若通过该过程生成氧气16g,则理论上有   gCO2发生转化。
【“十三号”出征】2021年10月,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航天员送入“天和”核心舱,开启了我国长期驻留太空的时代。
(4)燃料舱内使用的燃料有偏二甲肼(C2H8N2)、液氢等,助燃剂为四氧化二氮(N2O4)、液氧等。发射时C2H8N2与N2O4剧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氢气和液氢都由氢分子构成,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分子间的间隔不同;氧;;44;
【知识点】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配平;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解答】(1)氢气和液氢都具有可燃性的原因是氢气和液氢都由氢分子构成,同种分子的化学性质相同;氧气和液氧都由氧分子构成,而区别在于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2)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分别是氧、硅、铝、铁、钙,火星土壤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地球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相同,则该元素是氧元素;
(3)由图可知:反应Ⅰ为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的方程式为;反应ⅠⅠ为水在光和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水与氧气的质量比为,若通过该过程生成氧气16g,则需要水的质量为;而Ⅰ化学方程式中,二氧化碳与水的质量比为,则理论上有发生转化;
(4)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剧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一种常见的气体单质,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偏二甲肼与四氧化二氮中含有碳元素、氢元素、氮元素和氧元素,则生成物二氧化碳和水中含有碳元素、氧元素和氢元素,则该气体单质是含有氮元素的氮气,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分析】(1)根据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同种分子的不同状态时的分子间的间隔不同来解答;
(2)根据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在前五位的是氧、硅、铝、铁、钙来解答;
(3)根据氢气和二氧化碳在光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水,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方程式中氧气和水的质量比;以及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来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来解答;
(4)根据化学变化中元素守恒,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来书写出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剧烈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氮气来解答。
19.(2024九上·东莞期末)为探究金属的活动性和金属锈蚀的条件,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系列实验:
(1)如图,向点滴板的孔穴1~3中分别滴加几滴稀盐酸,孔穴4~6中分别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
①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的目的是   。
②孔穴1、3中有气泡产生,孔穴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的是孔穴   。
④通过对比孔穴   (写一组)的现象可比较出Ni、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如图,开始时铁丝两端平衡,一段时间后铁丝右端下沉,则溶液甲、乙中的主要成分可能分别是_____(填序号)。
A.和 B.和 C.和
(3)如图所示,一周后,A中铁钉几乎没有锈蚀,B中铁钉稍有锈蚀,C中铁钉明显锈蚀,D中铁钉严重锈蚀。
①对比A、C中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
②对比C、D中的现象,可知   (填化学式)会加速铁的锈蚀。
③为防止家中切完咸菜的菜刀生锈,可采取的具体做法是   。
④暖宝宝是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为人体供热,说明铁生锈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答案】(1)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4、6;5、6
(2)A;C
(3)铁锈蚀需要水;NaCl;使用后擦干菜刀;放热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的探究;探究金属锈蚀的条件
【解析】【解答】(1)① 打磨金属是为了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② 孔穴1中Mg与盐酸反应: 。
③ 有红色固体(Cu)析出,说明金属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Cu,符合条件的是孔穴4、6。
④ 对比孔穴5、6(Ag与CuSO4不反应,Ni与CuSO4反应 ),可比较Ni、Cu、Ag活动性。
(2)溶液甲、乙使铁丝右端下沉(铁丝反应或生锈,质量变化 ):
A:甲()不与铁反应,乙()与铁反应,铁丝右端因生成Ag质量增大下沉;
C:甲()与铁反应,但乙()不反应,若甲反应使铁丝左端质量减小、右端不变,也可能右端下沉(需结合具体反应分析,本题答案选AC )。
(3)① A(干燥 )与C(有水 )对比,得出铁锈蚀需要水。
② C(蒸馏水 )与D(食盐水 )对比,NaCl加速锈蚀。
③ 防止菜刀生锈,做法是使用后擦干菜刀。
④ 暖宝宝放热,说明铁生锈是放热反应。
【分析】利用“金属与酸、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探究活动性,结合实验操作(打磨除氧化膜 )、现象(气泡、红色固体 )分析;通过“铁丝两端质量变化(反应或生锈 )”判断溶液成分;控制变量法探究铁生锈条件(水、盐的影响 ),结合防锈措施、能量变化总结。
(1)①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的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膜;
②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银不能和硫酸铜反应,锌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镍和铜,因此金属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的是孔穴是4、6;
④银不能和硫酸铜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铜大于银,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镍和铜,说明金属活动性镍大于铜,因此孔穴5、6的现象可比较出Ni、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镍和稀盐酸能反应生成氯化镍和氢气,铜不和稀盐酸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镍大于铜,银不能和硫酸铜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铜大于银,因此孔穴2、3、5的现象可比较出Ni、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2)A、硝酸锌和铁不反应,硝酸银和铁能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铁丝右端下沉,故选项正确;
B、硝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左端右固体析出,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右端产生气体,右端质量减小,因此铁丝左端下沉,故选项错误;
C、稀硫酸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硝酸镁和铁不反应,左端质量减小,铁丝右端下沉,故选项正确;
故选:AC;
(3)①试管A中没有水,C中有水和氧气,对比A、C中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铁生锈需要水;
②C中铁钉和水、氧气同时接触,D中铁钉和食盐水、氧气同时接触,对比C、D中的现象,可知NaCl会加速铁的锈蚀;
③为防止家中切完咸菜的菜刀生锈,可采取的具体做法是使用后擦干菜刀;
④暖宝宝是利用铁生锈的原理为人体供热,说明铁生锈是放热反应。
20.(2025九上·江城期末)已知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能与含有碳酸钙的补钙剂发生化学反应。如图2为某钙片的商品标签,为测定钙片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假设钙片中其他物质不含钙元素,且不溶于水,也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取20片钙片,进行如下实验:
(1)实验过程中“研碎”和食用方法中“嚼食”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其原因是   。
(2)计算上述实验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
(3)计算20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4)小明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该咀嚼片【食用方法】服用了五天,则小明通过该咀嚼片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   。
【答案】(1)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2)4.4g
(3)解:设20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答:20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
(4)2g
【知识点】含杂质物质的化学反应的有关计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解析】【解答】(1)实验过程中“研碎”和食用方法中“嚼食”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其原因是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2)20片钙片与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固液混合物115.6g,钙片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钙片中其他物质不含钙元素且不溶于水,也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则减少的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
(4)20片钙片的质量为,由第(4)小问分析可知,20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则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小明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该咀嚼片食用方法,用了五天,则小明通过该咀嚼片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
【分析】(1)根据增大接触面积可加快反应速率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反应后减少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分析;
(3)根据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及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反应的碳酸钙质量分析;
(4)根据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1)实验过程中“研碎”和食用方法中“嚼食”都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其原因是增大了反应物之间的接触面积;
(2)20片钙片与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固液混合物115.6g,钙片中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钙片中其他物质不含钙元素且不溶于水,也不与任何物质发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由于二氧化碳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所以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则减少的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
(3)计算过程见答案;
(4)20片钙片的质量为,由第(4)小问分析可知,20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则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小明在医生的指导下按该咀嚼片食用方法,用了五天,则小明通过该咀嚼片补充钙元素的质量是。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2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