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汪曾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影响,他的散文刻画民俗、民风,形象、生动,蕴涵着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切情感。他提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蒲桥集》、《塔上随笔》等散文集。 他的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生活的妙处和自己独特的感受。文风闲适自由,不事雕饰,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中体现了整体的严谨与和谐。汪曾祺其人: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说说本文具体写了哪些内容?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请速读第1段,并用笔划出这些风俗。)局部阅读,把握内容端午
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炒苋菜、油爆虾、咸鸭蛋 …)朗读课文(2-3),作者在这部分具体写了些什么?说咸鸭蛋特点:质细而油多名声:肃然起敬必用纸条特别标明清代袁枚的《随园食单》有专门记载。双黄鸭蛋可以成批输出作者为什么要专门提及袁枚的《随园食单》,还引用了其中的文字?因为《随园食单》较客观地介绍了高邮咸蛋的优点,也证实了高邮咸蛋之著名,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的一份自豪之情。速读课文(4-6),作者在端午的鸭蛋部分写了些什么?端午
玩鸭蛋挂“鸭蛋络子”鸭蛋壳装萤火虫挑鸭蛋吃鸭蛋“品一品鸭蛋”在对家乡端午的鸭蛋的描写中,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家乡由衷的热爱与自豪,
对儿时生活的怀想与留恋。在平淡的生活中
发现情趣
找寻诗意
即便是一只平平常常的咸鸭蛋
都能尝出生活的滋味
快乐无小事!生活的滋味,从一个鸭蛋开始。品一品语言 读一读课文,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其中的“吱”字能否去掉?为什么?不能。“吱”字写出了筷子一扎下去,红油冒上来的动感,以及吃鸭蛋时的痛快的感觉。品一品语言汪曾祺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
语言特点:
口语色彩浓厚。
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
“空头”、“白嘴”等词语,都带有较明显的地方特色。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淡青色的蛋壳就比白色蛋壳更有“格调”,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生活中的情趣是无处不在。语言平淡而有味。 “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这一“文白夹杂”的句让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一种淡淡的幽默。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十分朴素的“大白话”,使文章生活气息更为浓厚。再比如“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均是信口而出,自然而然,让人倍感亲切。可见汪曾祺的语言口语色彩浓厚。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口语色彩浓厚。表现在好用短句,有时一句一断,大有生活中说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后再接着说的神态。 “高邮鸭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为别处所不及。” 在这里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相应成趣,让人不由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极雅与极俗的两种语言如此自然和谐地捏到一处并倍添韵味的艺术功力。 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汪曾祺
品读汪曾祺的散文好象聆听一位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谈话,虽然话语平常,但饶有趣味。其散文的平淡质朴,不事雕琢,缘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即使身处逆境,也心境释然。——刘爱芹《汪曾祺散文的特色》品一品生活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呢?
你的家乡在过这些节日时有哪些风俗?
说给大家听吧。春 节
元宵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重阳节风俗习惯:春节,我国城乡张灯结彩,常举行一系列喜庆活动,如放鞭炮、贴春联、贴年画、舞龙、舞狮、吃年糕等。年初一早晨人们相见,总要以"恭贺新禧"、"祝君如意"等来互相祝福。 春节
日期: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相传,汉室皇帝汉文帝和元宵节有关。这位汉文帝是大将周勃勘平“诸吕之乱”时即位称帝的,而那勘平叛乱的日子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正月十五夜晚,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并且确定这天为元宵节。不过,这时的元宵节活动只是祭太一、游玩,并无张灯、放火的记载,汉室的另一位皇帝———汉明帝则敕令元宵燃灯,从而形成了后世张灯、观灯的习俗。 清明节“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4月5日左右。
唐代 杜牧
风俗习惯:拜祭祖先
?中秋节
八月十五是秋天的正中,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闲吟秋景外,
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
一年虚过秋。
——(唐)司空图中秋节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我国政府于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每年
九月初九,全国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
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娱演出等。民俗习惯:
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望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