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9张PPT。第一讲 优选法六、多因素方法讲授新课一、纵横对折法 用x,y表示两个因素的取值,z=f(x,y)表示
目标函数(并不需要z=f(x,y)的真正表达式).双因
素的优选问题,就是迅速地找到二元目标函数
z=f(x,y)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及其对应的(x,y)点
的问题.假设函数z=f(x, y)在某
一区域内单峰,其几何意义
是把曲面z=f(x,y)看作一座山,
顶峰只有一个.双因素的优选
问题就是找出曲面z=f(x,y)的
最高峰.讲授新课 把试验范围中z=f(x,y)取同一值的曲线叫作
等高线,就如山上同一高度的点的连线在水平
面上的投影. 等高线一圈套一圈,越高越在里边.所以双
因素问题就是通过试验、比较的方法来寻找比
较靠里边的等高线,
直到找到最里边的
一圈等高线(即最佳
点)为止.讲授新课 以横坐标表示因素I,纵坐标表示
因素II.假设因素I的试验范围为[a1, b1],
因素II的试验范围为[a2, b2].讲授新课讲授新课 然后再在因素I的新范围即(c1,b1]的中点
d1,用单因素方法优选因素II,如果最佳点为
A2,而且A2比B1好,则沿坏点B1所在的线,丢
弃不包括好点A2所在的
半个平面区域,即丢弃
平面区域:c1≤I?b1,a2≤II≤c2.讲授新课 如此继续下去,不断地将试验范
围缩小,直到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这
个方法称为纵横对折法.思 考 是否每次都要固定在该因素试验的
中点?还有没有改进的余地?讲授新课 如此继续下去,不断地将试验范
围缩小,直到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这
个方法称为纵横对折法.思 考 是否每次都要固定在该因素试验的
中点?还有没有改进的余地? 不一定.实践证明,用以下的方法
更好.讲授新课二、从好点出发法 先固定因素I于原生产点(或0.618点)c1,用
单因素方法优选因素II,得到最佳点为A1(c1,c2),
然后把因素II固定在c2,用单因素法优选因素I,
得到最佳点B1(d1,c2),则去掉A1右边的平面区
域,试验范围缩小到
a1≤I<c1,a2≤II≤b2.
再将因素I固定在d1,
优选因素II,得到最
佳点A2(d1,d2),讲授新课二、从好点出发法则去掉B1以上部分,试验范围缩小到:
a1≤I<c1,a2≤II<c2再将因素II固定在d2,用
单因素方法在[a1,c1)范围内优选因素I,这样继
续下去,就能找到所需要
的最佳点.讲授新课 这个方法的要点是:对某一因素进
行优选试验时,另一因素固定在上次试
验结果的好点上(除第一次外),所以称
为从好点出发法.讲授新课 案例1 阿托品是一种抗胆碱药.为了
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利用优选法选择
合适的脂化工艺条件.根据分析,主要因
素为温度与时间,定出其试验范围为
温度:55℃~75℃,
时间:30min~210min.用从好点出发法对工艺条件进行优选:讲授新课 (1) 参照生产条件,先固定温度为
55℃,用单因素法优选时间,得最优时
间为150min,其产率为41.6%. (2) 固定时间为150min,用单因素
法优选温度,得最优温度为67℃,其
产率为51.59%. (3) 固定温度为67℃,用单因素法
再优选时间,得最优时间为80min,其
产率为56.9%.讲授新课 (4) 再固定时间为80min,又对温度进行优选,结果还是67℃好.试验到此结束,可以认为最好的工艺条件为温度:67℃,时间:80min.实际中
采用这个工艺进行生
产,平均产率提高了
15%.讲授新课三、平行线法 设影响某试验结果的因素有I、II两个,而因素
II难以调整.首先把难以调整的因素II固定在0.618处,
用单因素方法对另一个因素I的进行优选,例如最佳
点在A1处.然后再把因素II固定在0.618的对称点0.382
处,再用单因素方法对因素I进行优选,例如最佳点
在A2处.比较A2和A1两点上的试验结果,如果A1比A2
好,则去掉A2以下的部分(图中
阴影部分),即好点不会在因素
II的0~0.382之间(如果A2比A1好,
则去掉A1以上的部分,即好点
不会在因素II的0.618~1之间).讲授新课 然后按0.618法找出因素II的第三点
0.764.第三次试验时,将因素II固定在
0.764,用单因素优选方法对因素I进行
优选,例如最佳点在A3处.比较A3和A1,
如果仍然是A1好,则
去掉0.764以上部分(图).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找到满意的结果为止.讲授新课 这个方法的特点是,每次试验都是
在相互平行的直线上做,因此叫做平行
线法.讲授新课 在用平行线法处理两因素问题时,
不能保证下一条平行线上的最佳点一定
优于以前各条平行线上的最佳点,因此,
有时为了较快地得到满意的结果,常常
采用平行线加速法. 因素II上的取点方法是否一定要按
0.618法?不一定,也可以用其他方法,
例如可以固定在原有生产水平上,这样
可以少做试验.讲授新课 所谓“平行线加速”是在求得两条平
行直线l1与l2上的最佳点A1与A2后,比较
A1与A2两点上的试验结果,若A1优于A2,
则去掉下面一块.然后在剩下的范围内过A2,A1作直线L1,在L1上用单因素法找到最佳点,设为A3.讲授新课 显然A3优于A1.如果对A3的试验结果还不满意,则再过A3作l1的平行线l3,在如l3上用单因素法求得最佳点A4.显然A4优于A3(若A4与A3重合,则可以
认为A4即为最佳点),
因此可去掉图的下边
一块.讲授新课 若A4的试验结果还不满意,则在剩
下的试验范围内过A1,A4作直线L2,在
L2上用单因素法进行优选.依次进行,直
到结果满意为止. 对于A2优于A1的情况也可以类似地
讨论.讲授新课 案例2“除草醚”配方试验中,所用
原料为硝基氯化苯,2.4一二氯苯酚和碱,
试验目的是寻找2.4一二氯苯酚和碱的最
佳配比,使其质量稳定、产量高.讲授新课 碱的变化范围:1.1~1.6(克分子比); 酚的变化范围:1.1~1.42(克分子比). 首先固定酚的用量1.30(即0.618处),对碱的用
量进行优选,得最优用量为1.30,即图上的点A1. 再固定酚的用量1.22 (即0.382处),对碱的
用量进行优选,得碱的最优用量为1.22,即图
上的点A2.过A1,A2作直线L(直线L上的点是酚:
碱=1:1),在直线L上用单
因素法进行优选(因为A2
优于A1,所以酚的用量低
于1.22时就不必做了),
最佳点为A3,即酚与碱
的用量均为1.27.讲授新课四、双因素盲人爬山法 是否一定要找出第一个因素的最佳点,
然后再找另一个因素的最佳点呢?讲授新课四、双因素盲人爬山法 是否一定要找出第一个因素的最佳点,
然后再找另一个因素的最佳点呢? 不一定,在双因素寻找最佳点的过程,
就像盲人爬山可以朝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前
进一样.盲人在山上某点,想要爬到山顶,
怎么办?从立足处用明杖向前一试,觉得
高些,就往前一步;如果前面不高,向左
一试,高就向左一步;不高再试后面,高
就退后一步;不高再试右面,高就向右走
一步;四面都不高,就原地不动.讲授新课 总之,某个方向高了就朝这个方向走一
步,否则试其他方向,这样一步一步地走,
就一定能走上山顶.在寻找最佳点时也可以以
起点为中心,向四周探索一下,找出有利于
寻找目标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上跨一步,然
后再探索.这样边探索边前进,直到找到最佳
点为止.这就是双因素问题的盲人爬山法.讲授新课 案例3 对某种物品镀银时,要选择
氯化银和氰化钠的用量,使得镀银速度
快,质量好.讲授新课 为此采用爬山法选择最佳点.起点:氰化钠
85g/ml,氯化银55g/ml,步长:氰化钠10g/ml,
氯化银5g/m1.试验过程如图所示. 从起点1开始,向右试探,结果2比1好,
继续向右试探,结果3比2好,
再向右试探,结果4不如3好,
回到3再向上试探,5比3好,
继续向上试探,6比5好,再
继续试探,直到其他三个方向
不如6号,并且6的结果满足
生产条件,即可以停止试验.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P. 23-P.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