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弦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学习本章之前,已经研究过有关三角形、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平面向量等知识,解三角形是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对任意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作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实质是学生已经学习的勾股定理的延伸和推广,通过研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运用它们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培养学生的归纳、猜想、论证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对称美与和谐美;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知道: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唯一确定的,对此有一个定性的认识,不过还不能定量去描述它们的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学习余弦定理之前已经学习了向量和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具备自主探究推导余弦定理的知识储备.
三、教学目标
1. 通过问题探究,学生能运用向量推导出余弦定理,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达到逻辑推理核心素养水平一的要求;
2. 通过多种方法证明余弦定理,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达到数学抽象核心素养水平一的要求;
3.通过解决简单的解三角形问题,巩固学生对余弦定理的理解于与应用,达到数学运算核心素养水平一的要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余弦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及证明.
五、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用豆包和剪映生成视频:航海船甲板上,船员手持望远镜观察两座灯塔,背景是海洋和天空。画面从实景渐变为 GeoGebra AI 生成的平面几何模型:- 标注 “船的位置 O”“灯塔 A”“灯塔 B”- 显示已知数据:OB=8 海里(船到 B 灯塔距离),OA=6 海里(船到 A 灯塔距离),∠AOB=60°(两视线夹角)- 用红色问号标注 “AB=?”(待求距离)
问题1:你能将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吗?
在 ABC中,已知:a,b,∠C,求c
追问:这个三角形是唯一确定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 AI 可视化呈现非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计算问题,引发学生对 “勾股定理局限性” 的思考,自然导入余弦定理。
2.研究探讨
探究:在中,三个角所对的边分别是,怎样用和表示?
问题2:在中,记,,, 那么在中,用和表示的本质就是用和向量的夹角来表示,你能表示出来吗?
因为
故
所以
同理可得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由向量证明余弦定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概括能力.
3.概念生成
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得到了三角形边角关系的一个重要定理:
余弦定理 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 即
探究思考:你还能用其它方法证明余弦定理吗?
问题3:在问题1中我们是用向量的线性运算和数量积来得到余弦定理的,那你能否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证明余弦定理呢?
学生解答:
如图所示,以点为坐标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可得则,则有
,
所以
同理可得
问题4:我们发现,当三角形其中一个角为时,余弦定理就是初中阶段所学的勾股定理,那你能否用平面几何方法证明余弦定理呢?
学生解答:
当为直角时,根据勾股定理得;
当为锐角时,如图1,,, ,
在中, ;
当为钝角时,如图2,, , , 在中, ;
综上,.
同理可得:
【设计意图】学生刚学完向量,通过问题2的引导,可以得到问题2的解答,从而得到余弦定理.问题2的解答是利用向量的线性运算和数量积运算,向量还有坐运算,由此设计了问题3,帮助学生更全面的应用向量,在运算过程中需要注意B点坐标的求法.问题4的设置目的是鼓励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解题思维的灵活性,也更进一步说明了向量强大之处!
4.概念深化
问题4 (1)根据余弦定理,我们可以从三角形已知的两条边及其夹角直接求出第三边,其余的两个角如何求呢?
学生解答:
根据余弦定理,可以得到下列推论:
(2)一般地,三角形的三个角和它们的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元素. 已知三角形的几个元素求其它元素的过程叫做解三角形.余弦定理及推论可以解已知三角形哪些元素的三角形?
学生解答:
可以解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和已知三边的三角形.
【设计意图】问题设置帮助学生加深对余弦定理的记忆,并掌握余弦定理的应用方向. 通过问题的设置,培养学生自主研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5.应用举例
例1:(教科书第43页例5)在中,已知,,,解这个三角形(角度精确到,边长精确到)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做点评和总结.(选取学生解答,拍照上传deepseek检验是否正确)
解:由余弦定理,得
所以
利用计算器,可得
所以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应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完善并规范步骤,体会解三角形的过程,培养数学运算核心素养.
例2:在中,已知,,,则等于?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本题与上一个例题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两道题都是已知两边一角,不同在于例1是已知两边及其夹角,例2是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针对例2,可以利用余弦定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求出第三边. (选取学生解答,拍照上传deepseek检验是否正确)
解:由余弦定理,得
所以
解得或(负值舍去).
所以
设计意图:进一步熟练、巩固定理,强化学生求解“已知两边及一角”这类基本解三角形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运算核心素养.
例3:(教科书第44页练习2)在中,已知,,,解这个三角形.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规范书写,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做点评和总结. (选取学生解答,拍照上传deepseek检验是否正确)
解:由余弦定理推论,得
由于,可得,
同理可得,
由于,可得,
进而.
6.归纳小结
问题5:请你带着下列问题回顾本节课内容,并给出回答:
(1)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余弦定理及其推论的内容是什么?从公式中你能分析出哪些特点?
(2)什么是解三角形?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可以解决哪两类解三角形问题?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回答,教师补充点评,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进一步反思巩固所学知识,厘清公式中的特点,让学生在将余弦定理纳入知识体系时能够清晰地抓住结构特点、明确解三角形问题的类型,同时能够提升思维,发展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