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
一、课标要求
知道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了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中的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本课在单元中对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和第12课《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起着承接作用,与下一课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并列作为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的当代政策延伸与发展,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本课主要讲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个子目,三个子目之间呈现递进式的结构与关系,顺着时空顺序叙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过程,强调与突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
三、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通过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前期的学习较为简单与零散,未能形成更具备逻辑性的知识体系,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不够深入。高中阶段侧重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背景、重要内容和实施意义等方面进行材料教学和深度学习。
四、教学目标
1. 能借助 AI 地图工具精准识别五个民族自治区及建立时间,形成空间认知。
2.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涵,从地理、历史、现实和理论等角度分析理解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 利用 AI 时间轴工具梳理制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及时间节点,构建时序框架。
4. 结合 AI 数据分析呈现的自治区发展成果,深刻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
5.通过 AI 模拟外交发言场景,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建立正确民族观,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
工具准备:AI 地图交互工具、AI 史料整合平台、AI 时间轴生成器、AI 数据可视化软件、AI 模拟发言训练系统。
资源准备: AI 生成的民族自治区发展数据图表、AI 优化的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美国及其盟友针对我国新疆地区散布不实信息,污蔑当地存在所谓“强迫劳动”等人权问题,要求在联合国举行的第52届人权理事会上,对新疆的“人权状况”举行一次辩论会。
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指出:中国的少数民族政策比美国的好得多,公平得多。在中国的少数民族比在美国的少数民族幸福、平等、有尊严得多。
【课程教学】
概念阐释
民族政策: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易错点拨: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自治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利,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新中国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目前,全国共有159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24个。
——《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1991年。
(学生活动1)借助 AI 地图工具,从地图中找出①②③④⑤,并指出与之相符的民族自治区名称及建立时间。
【学生活动2】指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及时间。
、
(一)人民的需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
(创设情境:播放抖音视频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通过观看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视频,探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适应“人民的需要”,请举例说明。
问题1:通过观看介绍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视频,探讨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如何适应“人民的需要”,请举例说明。
民族平等团结:宪法规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歧视和压迫。
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文化:采取特殊政策和措施扶持,动员发达地区支援。
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如培养人才、招生优惠、引进技术等。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各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主要的民族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创设情境:文字材料教学)请阅读以下材料,并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拥有哪些自治权?
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
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
(提示: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
(创设情境:地图材料教学)请根据地图信息概括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从行政层级上看: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从国家层面上看:统一与自治的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
(创设情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
材料1 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紧扣民生抓发展,重点抓好就业和教育;发挥资源优势,重点抓好惠及当地和保护生态;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加强边疆建设,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国家通过这“四个要”,来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材料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习近平中共十九大报告。
(学生活动3)动动手:阅读教材P78-P79正文及“探究与拓展”,了解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完成下面的框架图。
(二)历史的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背景
(创设情境:地图教学)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呈现什么特点
总结归纳: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在文化、经济、情感上存在多元一体的国情。
(创设情境:文字材料教学)请根据材料概述旧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状况。
在旧西藏,95%以上的藏族人民是世代人身依附于官家、贵族和寺庙的农奴……并用包括“挖眼、刖足、割舌、砍手、推崖、溺死”等残酷的刑法来维持这种三等九级的封建农奴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劳动群众当然毫无人权可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少数民族地区……有的还处于原始氏族公社状态,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少数民族的生活极端贫困,疾病流行……
——《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1991年11月
总结归纳:现实因素——长期被压迫,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创设情境:地图教学)旧知回顾: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有何特征?
总结归纳:经验积累—历代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提供借鉴。
(创设情境:文字材料)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因尊重边疆人民的自主,促成蒙古、西藏、回疆三自治邦,再联合成为中华联邦共和国,才是真正民主主义的统一。
——中共二大宣言
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的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
——毛泽东
(三)民族的未来: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的意义
【创设情境】AI 收集 2013-2023 年民族自治区经济、民生、生态等数据,生成动态增长曲线图、产业结构饼图、贫困人口下降柱状图等,直观展示制度实施后的发展成果,设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材料1 第二条……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第十五条……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行政机关,都服从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28日修正)
材料2 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438名,占14.7%。近年来全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少数民族考生的比例保持在13%以上,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8.49%的比例。各民族自治地方依法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包括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自主管理权。
——《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2019年9月
材料3
师生共同总结: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课程总结和升华】
(学生活动4)面对西方频频干涉我国民族问题,如果你是外交部发言人,你该如何简要阐明我国的民族政策。
参考答案:用AI生成
各位媒体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近期,我们注意到西方一些势力频频对我国的民族政策进行干涉,对此,我们表示坚决反对和谴责。(亮明立场)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们始终秉持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原则,致力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体现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上,这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满足了各民族人民的需求,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理念。这一制度不仅符合中国国情,也符合各民族的根本利益。(人民的需求)
中国境内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多元一体分布格局。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通过总结历代政府的治理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起来,逐步探索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历史的选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让各民族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环境中共同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相信,这一制度将继续为中国各民族的繁荣进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民族的未来)
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中国的内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容置疑。我们将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表明态度)
七、总结反思与学习评价
本课的亮点在于用AI进行教学设计和构思,辅助教学。教学思路清楚,设计合理,学生学起来较为容易。学生能够轻易学习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况,实施原因及意义。但学生在最后总结升华阶段存在表达能力不强的缺点,在后面的教学中要进行侧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