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教学目的】
了解元杂剧有关知识以及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把握窦娥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生、旦、净、丑
生行,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文小生、武小生)。
老生,中老年人物,因戴胡须,又称须生。
小生,青年人物,不挂胡须,分文小生、武小生。
旦行,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可分为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花旦,多扮演性格明快或活泼放荡的青年女性。表演常带喜剧色彩。
正旦,主要扮演娴静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因常穿青素褶子,故又名青衣。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按扮演人物的身份和技术特点,又分刀马旦和武旦两种类型。
老旦,老年妇女。
彩旦,又叫“丑旦”、“丑婆子”,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女性人物。表演富于喜剧、闹剧色彩,实属女丑,故常由丑行兼扮。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
丑行,扮演喜剧角色,由于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武丑。
文丑,除武夫外各种丑脚均由文丑扮演。
武丑,扮演机警幽默、武艺高超的人物。
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
元曲四大悲剧之首
中国十大悲剧之一
关汉卿
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王国维
关汉卿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她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花部等四种基本形式。
《西厢记》--王实甫
《牡丹亭》--汤显祖
《桃花扇》--孔尚任
《长生殿》--洪 昇
中国四大名剧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元杂剧
元曲
散曲
杂剧
小令:独立的只曲,相当于单调的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套数:即套曲,由同一宫调的至少两个曲牌联成的组曲。
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曲
关汉卿 代表作《窦娥冤》
马致远 代表作《汉宫秋》
白朴 代表作《墙头马上》 郑光祖 代表作《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
《拜月亭》--关汉卿
《西厢记》--王实甫
《墙头马上》--白 朴
《倩女离魂》--郑光祖
元曲四大爱情剧
《窦娥冤》--关汉卿
《汉宫秋》--马致远
《梧桐雨》--白 朴
《赵氏孤儿》--纪君祥
元曲四大悲剧
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之外可以加一到两个楔子。
剧本构成——曲词,宾白,科介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结构——四折一楔子
对白、旁白
独白、带白
散白、韵白
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就好比词有词牌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有白无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音乐
元杂剧的体裁特点
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杂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末:男角,男主角叫正末。
旦:女角,女主角叫正旦,还有贴旦、花旦、老旦、小旦等。
净: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或反面角色。净的配角叫副净。
杂:孛(bó)老、卜儿、孤、徕儿、驾、洁郎、细酸、邦老 。
关汉卿:
字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代杂剧代表作家,“元曲四大家”之首,被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一生“不屑仕进”。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流传较广的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
“我是蒸不烂、煮不熟、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关汉卿此语反映了他的个性。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
窦娥七岁时,父亲为进京赶考需要盘缠, 同时借有蔡婆婆二十两银子(本息四十两)无法偿还,便把窦娥卖给蔡家做童养媳。不料窦娥丈夫早死,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勤俭操家,奉养婆婆。蔡婆婆外出向赛卢医讨账,被骗荒郊野外害命,张驴儿和他父亲路过,救了她。张氏父子以此强迫要娶她婆媳俩。
【故事梗概】
张驴儿见窦娥不肯嫁他,便在窦娥为蔡婆婆所做羊肚儿汤里下毒药,想药死蔡婆婆来作要挟,不料竟药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反咬一口,给窦娥安上用毒杀人的罪名,把她扭上公堂。昏庸的官吏,不问青红皂白,严刑拷打她。窦娥宁死不屈,被判处斩含冤曲死,其鬼魂托梦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父亲窦天章,最终平反了冤狱,惩治了仇人。
【故事梗概】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速感知读,整体把握】
1.请速读课文,看看课文节选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2.请概括讲述本课故事情节
30个曲牌 分属:仙吕 南吕 正宫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整体把握】
楔 子:窦天章抛幼女上京都取应,蔡婆婆以旧账买窦娥为媳; 第一折:蔡婆婆索旧账途中遭暗算,苦命女守贞节拒嫁张驴儿; 第二折:张驴儿下毒药误杀亲爹,窦娥受酷刑屈打成招; 第三折:受冤屈无辜窦娥遭死罪,斩前留下三桩愿。
学生自读文章第一、二折,分析蔡婆和张驴儿形象
泼皮 无赖 品行卑劣
蔡婆婆:
善良 逆来顺受 怯懦 意志不坚定
张驴儿:
分析课文第三折
文本探究
在这一折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于什么宫调?
10个曲牌 同属正宫
根据曲牌和故事情节,本折戏可分为几层?分别写什么?
第一层:指斥天地 (端正好、滚绣球)
第二层:诀别婆婆 (倘秀才—鲍老儿)
第三层:三桩誓愿 (耍孩儿——煞尾)
三个场景各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流露出她怎样的情绪?
第一场景:指斥天地
女生齐读(端正好),男生思考:此曲中哪些字词说明窦娥是冤枉的,而且冤枉得很深
学生读(滚绣球)思考:窦娥为何指斥天地?她对天地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流露出她怎样的情绪?
天道不公,平白受冤,内心悲愤而指斥
信赖(天道)——怀疑——控诉——悲愤
怨愤、埋怨、控诉
第二场景:诀别婆婆
学生自读:该场景表现了窦娥怎样的性格?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
善良、孝顺
绕后街而走,怕婆婆伤心;
怕连累婆婆,屈招药死了“公公”;
临别对婆婆的劝导和嘱托
第三场景: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的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其他同学思考:
1、窦娥为什么要立下这三桩誓愿?表现了其怎样的性格?
2、三桩誓愿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甘心平白受冤,想要昭雪冤情,惩罚世道
勇于反抗的精神
时间——越来越长
地点——范围越来越广
情感——态度越来越强烈
分析窦娥形象
善良孝顺 安分守己 刚强有主见 具有反抗精神
文本探究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窦娥善良孝顺,安分守己,刚强有主见,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女性毁灭的原因是什么?
张驴儿的陷害
太守的昏庸无能和草菅人命
蔡婆婆的引狼入室
窦天章的典卖女儿
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的不公的社会
作者通过窦娥的悲惨故事,深刻揭露和控诉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黑暗,愤怒地鞭挞了无心正法、草菅人命的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残暴,热情讴歌了窦娥的美好心灵、反抗精神和坚强性格。
文章主旨
文本探究
第三折首尾表现出了窦娥对天地的不同态度是否矛盾,为什么
前者——无助之下的怨恨,实质上怨恨的是现实社会
后者——无助之下的依靠和寄托,是中国人思想最深处的精神依靠
前后所指不同,二者并不矛盾
第三折中窦娥许下三桩誓愿应验了吗?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的,剧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情节呢?
屠刀砍了窦娥,但砍不到天理;
邪恶毁灭了窦娥,但战胜不了正义。
内容上: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监斩官的态度)
艺术上: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手法,将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在艺术上实现
《孔雀东南飞》中的“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在心理上得到一丝慰藉。
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拓展思考】
【拓展思考】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
清白如玉,天理昭昭;
含冤就死,心存不甘;
冤情感天,冤狱重现;
孝行天鉴,人神共愤。
【典故知识】
苌弘化碧:
望帝啼鹃:
六月飞霜:
东海孝妇:
动地惊天 怕硬欺软 顺水推船 前合后偃 吞声忍气 杳无音讯
怨气冲天 不明不暗 负屈衔冤 古陌荒阡 六出冰花 葫芦提
【熟语把握】
①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嗟怨jiē 盗跖zhí 提dī防 前合后偃yǎn B.罪愆qiān 苌chánɡ弘 变徵zhǐ 湛湛zhàn青天 C.亢旱kànɡ 错勘kān 桃杌wù 哥哥行hánɡ
D.埋mái怨 阡陌mò 甘霖lín 官吏每měi
(mán)
【课堂巩固】
2、 关于元杂剧的分析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A.元杂剧是在金宫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折相当于现代话剧一幕,是戏剧故事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B.元杂剧中的说白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用以展开剧情和揭示人物性格冲突。白,有散文,也有韵文。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一般的舞台程式和武打、舞蹈。
C.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还有净、丑、杂等。
D.元代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词一套曲子,每支曲子用一个宫调。
解答D每套曲子用一个宫调。
3、对窦娥临刑前发出三桩誓愿的分析判断不准确的一项是
A.这三桩誓愿典出于《庄子》、《太平御览》、《汉书》。
B.三桩誓愿使主人公的反抗性格达到了顶点,使全剧达到了高潮,悲剧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C.它塑造了一个勤劳、正直善良而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妇女形象。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强烈的愤怒之情以及坚决的反抗精神。
[解答] C[分析] 三桩誓愿中没有体现主人公身上勤劳、正直善良的性格特征。
4.对课文中涉及的元杂剧的有关术语,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外 ②云 ③净 ④科 ⑤唱 ⑥卜儿 ⑦鲍老儿 ⑧倘秀才 ⑨叨叨令 ⑩正旦 ⑾正宫
A.①③⑥⑩/②④⑤/⑦⑧⑨/⑾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
C.①③④/②⑤/⑥⑦/⑧⑨⑾⑩
D.①④⑥/②③⑤/⑦⑧⑨/⑩⑾
解答:A
5、对下列句中红色字词解释全对的一项是()
①刽子磨旗、提刀:摇旗;②锣三下科:戏剧称角色动作叫“科”,又称“介”;③行动些:行动起来;④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这边那边,这里那里;⑤不提防遭刑宪:拷打; ⑥兀的不痛杀我也:这;⑦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每每,常常,往往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⑦
C①③⑤⑥ D②③④⑥⑦
答:A
6.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混淆)
则是看你死去的孩儿面上(只当是)
B. 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糊涂) 你道是暑气暄(温暖)
C.也不见得湛湛青天(清明)
此后遇着冬时年节,月一十五(每月十五)
D.念窦娥从前以往干家缘(操劳家务)
不知亢旱三年的说话准也不准(抵御旱灾)
7.下列成语典故和传说中的相关的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望帝啼鹃②苌弘化碧③六月飞霜④亢旱三年
A.①邹衍②苌弘③燕惠王④东海孝妇
B.①邹衍②庄周③燕惠王④窦娥
C.①杜宇②苌弘③邹衍④东海孝妇
D.①杜宇②庄周③邹衍④窦娥
8.下列关于元杂剧的术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外,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净,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子。
B.科,指示角色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
C.正宫,端正好,滚绣球等均是曲牌名。
D.折,相当于现代的“幕”,所有的杂剧都只能是四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