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12 14:54: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一、课程标准
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二、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辩证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中外文化交流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明确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发展历程,培养家国情怀。
三、重难点
1、重点:中外文化交流互动的发展历程。
2、难点:辩证认识中外文化交流的两面性,中外文化交流产生的重大影响。
四、导入:何为文化?何为中华传统文化?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树立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
五、新课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吸收外来文化-佛教传入中国、西学东渐)
1、佛教的传入
(1)历程:
①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
思考:两汉时期,佛教能不能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为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伦理纲常,忠孝仁义。
老庄玄学,阴阳哲学,自然规律,提倡孝道,修身养性,严重的抗拒和排斥。
佛教:众生平等慈悲普度剃度出家清规戒律。
②魏晋南北朝:佛教日趋兴盛,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
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
①时代背景:天灾人祸不断,社会动荡,人民凄苦。②统治者:通过佛教麻醉控制人民,维护统治。③民众:痛苦无奈,求佛满足精神上的慰藉。④儒学僵化,不能满足时代需要;佛道关注社会问题给人民精神寄托。⑤名士:质疑儒学,崇尚玄学。
探究:佛教兴盛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危害:①寺院经济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影响政府财政收入。②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社会生产。③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破坏家庭秩序。④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⑤士兵官吏浮于人事;⑥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举措: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帝都曾下令灭佛,毁寺庙、遣僧侣、收田亩。佛教遭受较大打击。
结合材料及所学分析封建统治者为什么会“灭佛”?
①不利于国家赋税徭役的征派,影响政府财政收入。②劳动力不事生产,影响社会生产。③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破坏家庭秩序④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⑤寺庙奢侈,僧侣不检。
③隋唐时期:出现了不同宗派,禅宗成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宗派 创始人 教义主张
天台宗 一切“皆由心生”,止(坐禅)、观(宗教理论)并重
华严宗 法藏 “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主观世界而存在的
唯识宗 玄奘 “万法唯识”、“心外无法”
净土宗 慧远 “念佛往生”
禅宗 达摩 “禅”即“坐禅”或“禅定”,意思是静坐沉思。主张佛在心内,无需苦练修行,只需净心醒悟。“见性成佛”禅宗还改造了传统佛教,废弃其违背儒家孝悌观念的戒律,强调“孝”是成佛的根本,也提倡为父母守丧三年等,使外来佛教更适合中国封建统治者的需求。 南宗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空前强盛的时期,南北政治统一,国家经济繁荣,中西文化融合,中国化佛教开始走上了相对独立发展的道路,呈现出鼎盛兴旺的局面。
中国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要有八宗。
④宋明时期: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宋明理学,是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而建立的“道学”。 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
佛教的中国化是文化的移植,是一个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吸收、磨合的连续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化不但没有被佛教“征服”,反而彻底同化了外来宗教,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极具包容性。
(2)影响:
积极: ①佛教思想中对宇宙、人生的分析,启迪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逻辑思维、语言词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②文学艺术:佛教的内容、理念,提升中国的文学艺术。中国传统的诗词、书法和绘画,很多体现了佛教的内容,同时吸收了佛教的理念,更加注重境界的表达。
③建筑:受佛教影响,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
中国建筑艺术受佛教影响,又融人了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建筑。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消极:①佛教文化宣扬的因果轮回、消极避世等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②不利于国家的赋税徭役;③出世态度有悖于儒家伦理纲常;④不利于军队和官府发展;
2、西方文化的传入——西学东渐
(1)明末清初:
A.背景:①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奠定基础 ②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③传教士的推动 ④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政府的支持
(3)中国对佛教文化发展的贡献:
①保存了佛教文化资料。(翻译佛教典籍;撰写佛教历史著作)②丰富和发展了佛教文化。③弘扬了佛教文化。
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近代西方学术思想(科技及思想文化)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
(1)明末清初:A.背景:
B.概况:
①明末意大利人利玛窦等带来天文、地理、数学等方面的新知识。
②《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西方科学著作相继被译介到中国。
中国文化的应对:
①徐光启等人:主张以开放的胸怀会通中西文化。
②17世纪,清政府任命汤若望、南怀仁等人主持钦天监工作并招揽人才。
C.性质:封建地主阶级士大夫经世致用。
D.结果:①对明清水利历法等产生一定影响②开阔了国人的眼界,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生机;
③西学只在少部分知识分子中传播,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根本性变化④在乾隆以后慢慢中断
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E.影响有限原因:
①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政策;②封建君主专制强化,统治者盲目自大③理学僵化、文字狱 八股取士束缚思想;④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约束
(2)晚清民初(近代):
1).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第一次高潮):
A.背景:①西方工业革命工业资本主义殖民扩张。②鸦片战争后沦为半殖半封,内忧外患。③西方科技军事传播对中国士大夫的冲击。
B.概况: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开眼看世界:主张学习西方,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②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推动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1895)
a.设立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 天文算学馆
b.派遣留学生赴欧美:严复、詹天佑
c.创办译书机构: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创办
C.性质:地主阶级学习西方科技军事富国强兵的自救。
D.影响:
①打破了华夷秩序和天朝上国观念的束缚,有利于思想解放。②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推动西学传播和对传统文化反思。③推动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④“中体”维护了封建伦理纲常。
舰船利炮下惊醒 ——开眼看世界;内忧外患下渐醒 ——中体西用
19世纪中叶,受两次鸦片战争刺激,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先后向西方学习,但只关注先进军事科技及器械之术,尚未涉及政治制度及思想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政治学说的传入)(第二次高潮):
A.背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西方资本输出瓜分世界②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
③民资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⑤先进中国人的探索救亡图存
B.概况:①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爱国知识分子意欲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展开。
②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学说在中国传播,成为辛亥革命的思想武器
C.性质:资产阶级的救亡图存实现民主政治的思潮
D.影响:①民主思想传播,标志从学习器物转变到学习政治制度。
②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推动中国民主政治进程。
3)20世纪初期(第三次高潮):
A.背景: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②辛亥革命民主共和思想传播③民资资本主义快速发展,④袁世凯复辟帝制尊孔复古
B.概况:
①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蔡元培等)主张吸收民主与科学思想。②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③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主流。
C.性质:资产阶级宣传民主科学的思想启蒙运动
D.影响:①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促进人们思想解放;②有利于政治民主化和自然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③推动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条件;④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不利于文化传承。
探究:通过西学东渐的过程思考有什么样的特点?
①主题:救亡图存②历程: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③途径:西学传播途径多元④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3)西学东渐的特点:
①主题:救亡图存②历程:“器物”-“制度”-“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③途径:西学传播途径多元④认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
对比明末清初和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不同
明末清初 近代以来
背景 国力较强的情况 下主动进行的 在中国落后于西方被迫向西方学习。
内容 内容涉及较少主要是自然科学 内容包括广泛,涉及器物、制度、思想等多个方面。
主体 以西方传教士为主 以中国知识分子为主体
目的 与中国士大夫进行合作,反映了向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目的 救亡图存
影响作用 社会影响小,文化上东西双向交流。 西学传播途径广泛,社会影响大;促进了中国社会转型。
(4)近代学习内容逐渐深入:器物—制度—思想
知识拓展:中国文化的三次历史性融合
①第一次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综合提升: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独尊儒术
②第二次是东方文化的局部融合: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③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全面交流融合:明末至近代的西学东渐,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推动中华文化逐渐开始转型。——中国近代化的转型
中华文化在一次次与外来文化的交融中实现转型,迈向新生。
问题探究(13页)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摘编自《毛泽东著作选读》
  接受外来思想,并不意味着无条件地照搬,而必须根据具体条件加以采用,使之适合中国的实际……我们中国人必须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决定什么东西能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
——摘编自毛泽东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看法。
①面对不同的文化,应采取宽容、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
②要善于虚心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③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地继承。
④要以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的文化,宣传、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亚洲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1)汉字
①时间: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
②表现: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了本国文字,朝鲜创造出谚文,日本创造出假名,越南创造出喃字。
③意义:推动了文化交流与传播。
学思之窗:
在古代朝鲜和日本有许多使用汉字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如:上国羁栖久,多惭万里人。那堪颜氏巷,得接孟家邻。守道惟稽古,交情岂惮贫。他乡少知己,莫厌访君频。
——9世纪朝鲜人崔致远《长安旅舍与于慎微长官接邻》
汉业乃公三尺剑,昭陵无骨一杯羹。元勋尽供菹醢(zū hǎi )肉,史册虚传带砺盟。久见中原争逐鹿,谁教四海始休兵。腐儒未解英雄志,却恨鸿沟不用诚。 ——17世纪日本人那波守之《读汉高帝纪》
阅读上列诗句,体会中华文化对朝鲜、日本的影响?
两首诗都是外国人使用汉字创作的律诗,既有律诗格式要求(对仗、平仄、押韵等),也有使用历史典故,充分体现作者对中华文化的熟悉和理解,可见中华文化对日本、朝鲜的深刻影响。
(2)儒学
①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
②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3)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4)社会制度:古代朝鲜、日本和越南的社会制度大多来自唐朝。
(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科举制度、教育体制)
大化改新的日本 中国唐朝
政治 中央 二官八省制 三省六部制
地方 设立国、郡、里 郡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 均田制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
社会制度:朝鲜的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国;7世纪日本大化改新,推行中央集权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都以唐制为蓝本。
教育体制:越南的教育体制主要移植于中国,科举制度跟中国的基本一样。
高丽王朝
政治 ①中央设三省六部②地方划分为十道③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仿效中国唐朝制度
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文化 学习儒家文化
越南科举士子中举后会被朝廷赐宴,宴席称为“鹿鸣宴”,还有一个是专门为为新科举人举行的恩荣宴。
(5)社会生活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6)文化传播①14世纪末,中国人进入琉球,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思想文化;②15世纪,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在当地传播中华文化;③郑和下西洋扩大并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中学西传)推动社会转型
(1)四大发明推动欧洲社会由封建到近代社会转型
①8世纪以后,造纸术传入欧洲,促进了教育、政治及商业发展。②13世纪火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粉碎骑士阶层,推动了封建社会瓦解。③14至15世纪印刷术传至欧洲,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④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指南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到欧洲,推动大航海时代到来。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2)中华文化在欧洲得到传播
①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
②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风尚。
学习拓展:结合所学,联系社会生活,举例说明中华文化在当今人类文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文化方面:孔子学院
科技方面:青蒿素、杂交水稻;
国际关系方面:首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一带一路”倡议——共享共富,和谐发展之路;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世界发展和人类未来的前进方向;等等。
①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然人文精神,为当今世界人民解决自然环境问题提供了智慧。
②中华文化主张的国家交往间的利益相关、合作共赢和和平共处等价值理念,是构筑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的文化基石。
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目标符合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利于解决各国人民所共同面临的恐怖主义、新殖民主义等问题,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六、课堂小结
七、板书设计
一、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发展
二、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三、当代中国文化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