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五单元
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一、设计思路
部编教材《文化交流与传播》第13课《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是该教材第五单元《战争与文化交锋》的最后一课,教学内容有“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三目,第一目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发了世界各地的民族民主意识,客观上促进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高潮的出现;第二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殖民主义的沉重打击,促使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很快土崩瓦解;第三目是二战后诞生的新兴民族国家在文化方面的新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对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据此笔者认为本课教学重心是战争对文化的双重作用,难点是辩证理解战争与人类文化交流和传播之间的关联。从学术研究看:本课主要讲述,现代战争即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不同地域的人们在认识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精神甚至是肉体的阵痛中,主动或被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从而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形成了今天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从教学资源角度看,二战的重要后果就是形成了美国和苏联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两种文化的对抗。笔者认为纲要下的这部分内容是应该增补进去的,这是符合课程标准“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的内容要求。
基于以上,笔者经过综合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立意:两次世界大战对亚非拉殖民地的双重影响。与此相对应,设计了由三个主问题构成的问题链:如何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在制造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怎样形成对两次世界大战全面公允的评价?。依据教学主题及问题链,将教材整合成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日不落帝国版图的破碎”,以英国及其殖民地为切口,梳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的历程;第二部分:印度:多元文化的统一体,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解释二战为何推动民族自觉成为国际公理;第三部分:新加坡:儒家文化的认同,以新加坡为例,讲授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将本地民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进行文化复兴与创新;第四部分:埃及:铁幕下的抉择和抗争,以埃及为例,探讨冷战格局下,两种文化对峙中,亚非拉国家的处境,以此点明本课教学立意:战争对文化的双重作用。
为了配合以上问题的解决,笔者设计了相应的学习任务——任务一:梳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的历程;任务二:绘制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图;任务三:整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表现;任务四:根据教材,梳理学案表格(印度、新加坡和埃及的文化复兴)。四个学习任务依据主题+问题链设计,从文化类型的角度出发,让学生理解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国家之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从而使印度及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并不断增强,促使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和瓦解。
二、教学目标
通过梳理两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和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史实,借助问题链的引导,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融会贯通,培养时空观念。设计学习任务,使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促进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的传播,使亚非拉地区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并不断增强,促使世界殖民体系走向崩溃和瓦解。运用唯物史观解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程和问题,客观认识现代战争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契机,认识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多样性特征,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统一与多样、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理解和评判,提升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并且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增强文化创新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次世界大战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国家间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难点: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复兴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一:印军研发抗疫“神装”、新加坡被称为“铁腕治SARS”、埃及卫生人口部部长哈莱(图片略)
问题1:结合印度、新加坡和埃及在抗疫过程中的表现,请谈一谈你对他们初步的印象?
教师总结并过渡:这三个国家似乎南辕北辙,然而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历史渊源深得超乎想象,因为它们原来同为英国的殖民地。同一个宗主国,却有这么大的差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的民族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和发展模式,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设计意图】抗疫新闻图片的引入作为本课的教学立意与主要线索:今日的印度、新加坡和埃及,它们作为英国的殖民地,经历了文化碰撞、文化认同再到文化糅合,最终有了自己新的独立的文化。基于唯物史观理论的科学指导,着眼于考生对重大史事的分析与比较、描述与阐释的思维方法与能力的考查,从而实现“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测量评价目标。
第一部分:“日不落帝国”版图的破碎
主问题之一:如何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教师介绍:有人曾说,大英帝国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总有一部分领土能够直接面对太阳神阿波罗,大英帝国成了真正的“日不落帝国”。
【学习任务一:根据教材,在学案上梳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进步的历程】
材料二:学生学案
国家 一战期间 一战后 二战期间 二战后
印度
埃及
新加坡
其他
问题2:结合学案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两次世界大战推动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表现。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在初中和纲要课程中已经涉及很多,因此采取设置主题+学习任务的方式,要求学生课前根据预习学案,梳理相关内容,达到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内容的融会贯通,指向历史解释素养水平3,即要求学生从单一角度跳出来,以更高的视角去辨析不同国家历史事实。
第二部分:印度:多元文化的统一体
材料三:印度诗人泰戈尔对一战充满了期待:我此刻站在您的面前——请帮我穿上铠甲!让艰难险阻成为烈火来锤炼我的生命。尽管我的心在痛苦中跳动——但它却在敲响胜利之鼓。
——【印】泰戈尔《泰戈尔诗集》
问题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印度士兵前往法国作战的原因及其对欧洲宗主国的认知?
材料四:硝烟弥漫在灰暗的天空里,拉卢快步前进却被一块石头绊倒,滚进一个炮弹坑里。他听见不远处有人向他低声呼救。他怕赶不上队伍,拉起那个人就跑,一路跑进了掩蔽部。他放下背上的伤兵,却发现满脸是血的这军官竟是白天见过的、穿着讲究外套的欧文上尉!
——【印】安纳德《黑水洋彼岸》
问题4:分析在参与作战的过程中,印度普通士兵对西方宗主国的看法有何变化?
教师总结:100万印度人,背井离乡来到欧洲战场,他们在民族意识的觉醒,在反思本民族与西方文明的异同中,则发挥了同样重要的影响,他们的出征是同本国及世界的命运密切相关。
【设计意图】从素养立意的角度,学生通过解读史料,总结出一战如何激发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指向历史解释素养水平2,即要求学生对史实进行有效筛选与组合,进行合理叙述,构建历史解释与历史事件之间清晰准确的逻辑关系。
教师过渡:表面看来,在一战期间,中国、印度、越南、新加坡诸国家之间,似乎没有多少共同联系。但仔细分析起来,这些国家则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和地域方面的密切联系。下面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
【学习任务二:绘制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图】
材料五:学生学案(地图略)
【设计意图】地图上标出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参与国。从相同时间,不同空间的角度分析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异同,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即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教师过渡: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殖民地人民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觉醒,民族民主运动高潮不断冲击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
【学习任务三: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表现】
材料七:为了使人们明白我们想尽一切办法阻止日本侵略,我以个人名义同意,盟军能够以跟我们签订条约的形式保持在印度的驻军,同时可以将印度作为抵抗日本的基地。
——甘地致信蒋介石(1942年6月14日)
材料八:1945年一名尼日利亚志愿兵西奥.阿约拉在印度写给当时谨慎处事的赫伯特.麦考莱的信中道:“我们所有在海外服役的士兵即将带着新思想返回家园……我们已得知我们是在为什么而战……是为‘自由’而战。除了自由,别无他求……”
——“麦考莱书信”(伊巴丹)第88卷第1件
问题5: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趋势并分析导致这种趋势的原因?
材料九:英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提供的 500万军队中,一半来自印度。印度军队一直坚守在非洲和中东战场,直到战争局势出现扭转。意大利以及整个欧洲战场的胜利,印度军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王建《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英帝国的衰落》
材料十:英驻印总督和皇家印度军队总司令致函英国内阁请求军事力量援助。新任首相艾德礼直截了当地拒绝说:“以现行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无力实现”。
——整理自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
问题6:根据材料,结合《纲要》所学,分析导致上述历史趋势的其他原因?
教师总结:以印度为代表的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在二战后获得独立,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瓦解,退出历史舞台。应当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合理的殖民体系终将完结,但这仍需要诸多人为因素的助推,即“历史是历史趋势与人为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史料,学生可以认识到从文化碰撞中获得的民族意识将在二战中继续生长并促使殖民地人民最终获得独立。但同时也应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指向时空观念素养水平2,即能够把握相关史事的时间、空间联系,并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术语对较长时段的史事加以概括和说明。
教师过渡:在印度人民反抗斗争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印度独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成为独立的自治领。20世纪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为共和国。独立后的印度,拥有极其多元包容的文化特征。
主问题之二:如何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在制造灾难的同时客观上为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与重构提供了契机?
材料十一:印度人捍卫文明的本能使其拿起了宗教作为武器,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宗教极度地被印度人在近代使用着,解放意味着宗教转向世俗的世界,印度的宗教文明至此发生了本质变异。
——整理自刘黎《印度文明的异化》
材料十二:英国殖民者用武力使印度次大陆在历史上首次实现地域统一,并实行有效统治,此外,英国殖民者带进的西方工业文明加剧了社会的分工,出现了低种姓与高种姓集团的冲突以及反对英国人的殖民统治运动。
——整理自林承节:《殖民时期的印度史》
问题7: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印度文化的特点?
教师过渡:独立后,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如行政机关对立法机关负责,实行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同时,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认识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在复兴民族文化时仍注重发扬传统文化,注重保持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即水平3,能够充分挖掘其信息、运用史料展开论证,进而由表及里地在辨别作者意图的基础上利用史料。
第三部分:“新加坡:儒家文化的认同”
材料十三:英国海峡殖民地当局以新加坡为桥头堡,发动对马来半岛蚕食鲸吞过程中而发展起来的橡胶种植业……既成为满足马来半岛各邦的需要和汇集它们出口物资的一个仓库,又是东西方航线上最佳途径的一个理想港口。
——皮尔逊《新加坡史》
材料十四:这个时期的新加坡转口贸易、社会经济有着长足的发展,而新加坡人的民族意识也在不断加强。新加坡人口的构成主要是华人……当然, 在强调华人在开发新加坡作出贡献的时候, 不应该忽略马来人、印度人等也用汗水和智慧开发、发展新加坡的贸易与经济……共同的遭遇促使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不断开展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皮尔逊《新加坡史》
问题8:怎样理解新加坡的文化复兴?
教师过渡:新加坡是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移民国家,其中的华人很大部分就是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我国东南、华南沿海地区的居民为了讨生活,大规模迁移到东南亚的海洋移民现象,俗称“下南洋”。华人大量移入新加坡,也随之带去了儒家文化与价值观念及生活习俗。儒家文化是新加坡华人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准则。
【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分析解读和图片观察,了解新加坡经济发展的模式,理解新加坡努力创造现代的东方文化。这一环节对应历史解释素养水平4,即在特殊情境下,即独立探究历史问题时,学生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
主问题之三:怎样形成对两次世界大战全面公允的评价?
第四部分:埃及:铁幕下的抉择和抗争
教师过渡:与此同时,埃及资产阶级政党华夫脱党提出“通过和平手段”争取埃及的完全独立,得到人民的支持。
材料十五:埃及的著名建筑(图片略)
问题9:谈谈你对埃及文化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展示埃及的多种宗教信仰并存的情况、欧美建筑与阿拉伯建筑并存的建筑特点以及传统的阿拉伯服饰和文字,使学生理解体会埃及现代新文化也具有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特征。
材料十六:英国和埃及就苏伊士运河协定的谈判让以色列深感不安……万隆会议为他(纳赛尔)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政治视野,他感受到29个国家的领袖和数十亿亚非人民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痛恨。
——陈湘球《苏伊士运河:透过铁幕的荣光》
问题10: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的阻力和助力分别有哪些?
问题11:根据围绕苏伊士运河的争夺,结合二战和二战后国际格局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评价?
【设计意图】理解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矛盾冲突。探讨现代战争对不同文化碰撞和交流的双重影响,认识战争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一种方式。从历史的视角反思现代战争,从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进一步涵养家国情怀。
【学习任务四:根据教材,梳理学案表格:印度、新加坡和埃及的文化复兴】
材料十七:学生学案
国家 文化特征 表现
印度
新加坡
埃及
教师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他们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并没有完全照搬西方的道路,而是坚持走自己的道路,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且将西方文化和本国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新文化。
【设计意图】将相似的国家放在一起,可以加强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加强学生对比的意识;联系历史与现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和重构,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文化应该共存共荣,和谐共生,交流发展,交融完善。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