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8张PPT。 课文引入你吃过荔枝吗?你学过关于荔枝的诗吗唐代大诗人杜牧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讽刺诗《过华清宫》,其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说为了满足杨贵妃吃荔枝的欲望,唐明皇不惜命令驿使从南方飞马运送。由此可见,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劳民伤财。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荔枝的鲜嫩可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请点击南州六月荔枝丹 贾祖璋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
2.掌握课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3.体会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2.品读赏析本文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分析其所起作用。一、说明文学习方法
二、作者
三、科学小品
四、入题
五、字词
六、课文分析
七、说明顺序
八、结构
九、说明方法
十、语言特点一、说明文学习方法1.说明文种类
2.说明对象及特征。
3.说明的方法。
4.说明的顺序。
5.文章的语言特点。种类:事物、事理;平实性、文艺性
特点: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方法: 下定义 作诠释 打比方 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 画图表 作引用 摹状貌
语言: 准确性
顺序:时间 空间 逻辑
严密性 生动性 常见说明顺序一.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
来说明二.空间顺序——即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三.事理顺序——即依据事物之间或某一事物各部
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来说明。如:整体——局部 上——下
外——内 远——近如:一般——个别 主要——次要
原因——结果 现象——本质
总述——分说 简单——复杂二、贾祖璋 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浙江省海宁县人,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 主要作品:《中国植物图鉴》《鸟类概论》《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三、科学小品“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
“科学小品”,则是介绍有关科学常识的文艺性的说明文
特点: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性。
科学小品知识性强,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分缕析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既寄托着作者的深情,又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 文章是介绍荔枝水果的,题目为什么不用《荔枝》而借用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七个字,包含了说明对象荔枝、产地、成熟期以及新鲜的色泽。以这句诗作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同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比用《荔枝》做标题要好。入题入 题四、南 州 六 月 荔 枝 丹产地—泛指我国南方地区成熟期—阴历六月说明对
象—荔枝成熟时颜色—丹<科学小品:科学性 文学性>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暑静,几株斜覆石阑干。荔枝陈辉(明)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是亚热带果树,常绿乔木,高约10米。果皮有鳞斑状突起,鲜红,紫红。果肉产鲜时半透明凝脂状,味香美。但不耐储藏。
荔枝与香蕉、菠萝、龙眼一同号称“南国四大果品”。木材坚实,深红褐色,纹理雅致、耐腐,历来为上等名材。
荔枝味甘、酸、性温,入心、脾、肝经;可止呃逆、止腹泻,是顽固性呃逆及五更泻者的食疗佳品;还有补脑健身,开胃益脾,促进食欲之功效。对荔枝的评价:
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
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
3.果中皇后──荔枝
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黄皮——黄皮果,色泽金黄、光洁耀目,是色、香、味俱佳的水果,可与荔枝并称。叶、根皮及果核均供药用。五、字词龟裂( ) 龟甲( ) 龟兹( )
粗糙( ) 缯( )绡( ) 醴酪( ) 褐色()
贮藏( )绛囊( ) 渣滓( ) 粗糙()
尉佗( )尉迟( )阙下( ) 萌蘖( )
外壳( )地壳( )啖( )龟裂(jūn liè)龟甲(gUī jiǎ) 龟兹(qiū cí)
粗糙(cāo )缯( zēng )绡( xiāo)褐色(hè)
贮藏(zhù )醴酪(lǐ lào) 绛囊(jiàng)
尉佗(wèi tuó )尉迟(yù chí) 阙下(què)
外壳( ké)地壳( qiào)啖(dàn)粗糙(cāo)
渣滓(zhā zǐ) 萌蘖(niè )
绚丽:灿烂美丽。
逼真:极像真的。
迁怒: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不了了之:用不了结的办法去了结。指把事情放在一边不管,就算完事。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宠幸: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宠爱。
次第:一个挨一个的。六、课文分析全文可分两个部分介绍荔枝的
生态知识。介绍荔枝的
生产知识。第1至10段第11至14段三层一层二层 一层(第1段)
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对象,
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二层(第2至5段)
介绍荔枝果实的外部形态。
(2)外壳 (3)颜色 (4)形状 (5)大小 三层(第6段至10段)介绍荔枝果实
的内部组织。
(6)壳膜 (7)果肉 (8)贮运 (9)种子 (10)花 (11)原产地和栽培史 (12)荔枝谱
(13)习性 (14)发展前景外内 由外到内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生态生产 由主到次按逻辑顺序安排材料。外壳颜色形状大小、轻重产地果谱习性和北限发展壳膜果核(贮藏)果花果肉(表)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荔枝的生态荔枝的生产南 州 六 月 荔 枝 丹 (主)(次)1-----1011-----14(里)(科学性.文学性.思想性) 从全文来看
介绍荔枝的
生态特征
介绍荔枝的
生产情况主次由主到次七、说明顺序 介绍荔枝果实表里由表及里从局部来看——全文顺序:首先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然后次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即按照从主到次的顺序来写——逻辑顺序。
局部顺序:介绍荔枝的果实,按照由表(外壳、颜色、大小、形状等)及里(膜、肉、果核等)的顺序来写——空间顺序。
外壳 ————膜————肉————核说明顺序:
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相结合的说明顺序。形态(表)? 外壳:粗糙 有龟裂片颜色:深红或紫色等果形:心脏形 圆形
卵圆形大小:蒂部大 顶端小龟裂片
片峰果实(里)膜:白色薄膜肉:白色半透明 甜微酸核: 长圆、光滑、 棕褐色花:二、四月 绿白色,淡黄色果顶果梗果蒂膜种子果皮假种皮果肩荔枝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荔枝核荔花八、全文结构——主次一、荔枝果实
的形态特征二、荔枝
的相关知识(生产1.设疑引出下文⑴2.荔枝果实的
形态特点3.荔枝的花⑽(1)外部形态(2)内部构造表里外壳构造⑵
外壳颜色⑶
荔枝形状⑷
大小重量⑸荔枝薄膜⑹
荔枝果肉⑺
荔枝贮藏⑻
荔枝果核⑼1.荔枝的产地分布⑾2.古代的荔枝书谱(品种)⑿3.荔枝习性及生长北限,
顺势提出建议,结束全文。⒀⒁返回)层进式结构九、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 1.本文主要用了哪些 说明方法?请结合实例分析。来自史籍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陀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来自现实的,如“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都运用了数字。说明荔枝的形状,“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稀奇的品种,“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单个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打比方下定义引用本文引用故事、史料、诗文等资料共二十余条,知名的作者近二十人,年代从唐、宋、明、清而至于今。资料详实,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荔枝壳表面……特称龟裂片。”、“两侧……
有一条沟,叫做缝合线。”列图表通常直径三四厘米,
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温度保持在1℃到5℃,
可贮藏三十天左右。列数字龟裂片
合线缝
假种皮下定义古籍、史料、谚
语,白居易、徐
渤、杜牧、苏轼
等人的诗文。引用打比方荔枝壳表面……好像龟甲
……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
“壳如红缯……甘酸如醴酪”
“飞焰”“红云”“荷瓣”“桃花”确数、约数。准确、客观、具体,更具说服力。充实文章内容,确凿可信;文笔活泼,增强文学色彩形象生动,使人易于理解,有文学情趣科学性与文学性结合——科学小品文2.说明方法的作用简明扼要说明事物本质,准确、科学。多角度引用古诗文及有关资料,全部引用和部分引用(有详有略)。
围绕说明目的,加强了说明效果。
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大了知识面。
具有较强的文学韵味,更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引用的运用及作用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
科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
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
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
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A.白居易《荔枝图序》 按照荔枝形态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序,连用“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写出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香甜,引用来对荔枝的形态作总的说明,是多么充满诗情画意!
另外,将鲜荔枝与荔枝干形成对比,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形成全文说明的中心和总纲,然后按照壳 ——膜——瓤——浆液的顺序逐一说明。
——比喻描写性引用作用:
引出说明对象,说明荔枝的外形及内部特征,
总挈全文 “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白居易 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肉莹白如冰雪 甘酸浆液如醴酪课文从荔枝的外壳(2)说起,照应了“壳如红缯”句;写果实,从壳膜(6)写起,照应了“膜如紫绡”句;写果肉(7),照应了“莹白如冰雪”。——前后照应白先生有对有错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瓤肉莹白如冰雪核如枇杷白先生的话有对有错 壳如红缯——错(粗糙)膜如紫绡——错(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 肉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甘酸浆液如醴酪——对B.《咏荔枝膜》——明朝 徐渤
曾向忠州画里描,胭脂淡扫醉容消。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白玉薄笼妖色映,茜裙轻裼暗香飘。
嫣红狼藉谁收拾,十八闽娘裂紫绡。 作用:说明荔枝膜轻薄、色泽鲜红C、《过华清宫》——唐.杜牧作用: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融科学知识、历史知识、文学艺术为一体诗的本意是讽刺唐代统治者为个人享受而给百姓造成苦难的社会现实,在这里引用这首诗,主要是为了说明荔枝不耐贮藏的特点。但在后面又特别指出,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荔枝的贮藏期已经能达到一个月,并且在进一步延长,巧妙地把现代科学的储藏知识与古代落后的储运手段比较,显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后文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也有这个作用。
——对比议论性引用D.《惠州一绝》 宋.苏轼作用:突出苏轼对荔枝的喜爱
侧面表现荔枝口味很好E.《三山志》记载,宋徽宗移荔枝于宣和殿,顾氏种活荔枝的事(13段)密移造化出闽山,
禁御新栽荔枝丹。—宋徽宗仙人本是海山姿
从此江南亦萌蘖。—文征明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移植宣和殿。—《三山志》作用:作者在说明荔枝的生长习性时,引用了这些史料。其作用在于,列举荔枝北移失败的事例,以证实上文关于荔枝性喜温暖的说明。
——举例考证性引用。课文中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有关荔枝的知识,请问下列诗句各说明了什么?历史悠久的荔枝树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语言具有科学性、文学性特点。
科学性集中体现在用词准确、周密、简明;
文学性集中体现在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上,使说明形象生动,又使文章诗意盎然。十、语言特点 科学性
语气的选择:
如“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
确数、约数的运用:
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
语言的周密:
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 ……准确(修饰限制词的运用)2.所以一般都不留渣滓……3.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5.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4.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生产…… ⒈荔枝呈心脏形,……浑圆或尖圆。 这几句写荔枝的外形特征,语言形象而又十分准确。 先用比喻句说明形状,之后用“通常”“稍”“微微”“有的”“浑”“尖”等词语限定范围,修饰程度,使说明既生动更科学。 练习:下列各句分别是确数还是约数A. 荔枝通常直径三四厘米。
B. 荔枝大的重60克。
C. 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
D. 1 0 C 到 5 0C ,可贮藏30天左右。
E. 四季荔枝,一年开花四次之多。
F. 荔枝重达四五十克。
G. 广东荔枝栽培史在二千年以上了。
确数: 约数: B、EA、C、D、F、G新芽开花青果六分熟七分熟九分熟成熟挂 绿品种一糯nuo米糍ci品种二雪怀子品种三桂味品种四水晶球品种五妃子笑品种六将军荔品种七白糖罂荔枝品种八中山状元红品种九黑叶荔枝品种十作业
1.P41,一
2.本文说明顺序
3.本文说明方法(至少三种,各举一例)
4.本文语言特色再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