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上华东师大版6.21《长亭送别》课件(9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上华东师大版6.21《长亭送别》课件(94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2 16:01: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5张PPT)
长亭送别
王实甫
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编撰杂剧 14 种 ,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了 解 作 者
王实甫
《董西厢》从根本上改变了元稹《莺莺传》的思想倾向,把莺莺受张生引诱失身的悲剧故事改变为莺莺和张生为争取自愿结合的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斗争、终于取得胜利的喜剧。这一改变,赋予崔、张故事以新的主题思想,使它具有明显的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董解元把轻薄文人张生改变为用情专一的青年;把深受封建礼教压抑的莺莺塑造成为能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少女;加上对正面人物如红娘、法聪、白马将军和反面人物如郑恒、孙飞虎、老夫人等的刻画,初步完成了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改造。
《董西厢》是说唱艺术,它以六分之一篇幅叙述孙飞虎与法聪、白马将军的战斗,不免偏离篇末提出的“才子合配佳人”的主题。至于对张生、莺莺、老夫人等人物性格的塑造,虽已扭转了《莺莺传》的思想偏颇,但有些地方为了耸动听众迎合小市民的情趣,在着力描摹书中人物的情态时,不免有过火的地方。唱词说白的生动、泼辣,是说唱家的长技,但通俗有余,优雅不足,未能充分显示有高度文化修养的张生和莺莺的性格特征。这些地方,只有到了杰出戏曲作家王实甫手里才别出心裁,另辟蹊径,从而完成了崔张故事由说唱诸宫调到杂剧的重新创造。
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和小童欢郎一行30余人,护相国灵柩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有阻,在河中府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考,路过河中府看望同窗好友白马将军,顺便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产生了爱慕之情。张生为了追求莺莺,遂不往京师,在寺中借厢住下。   张生的住所与莺莺所住的西厢只一墙之隔。一天晚上,莺莺同红娘在园中烧香祷告,张生隔墙高声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荫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立即和诗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经过诗歌唱和,彼此更增添了好感。
在为崔相国做超生道场时,张生、莺莺再次相遇,两人默默地相爱了。就在这时,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抢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有退兵计策,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白马将军杜确。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不肯把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二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安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信,莺莺回信以“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约张生相会。当晚,张生赴约,由于红娘在场,莺莺只好假装生气,训斥张生不礼貌,张生从此一病不起。
红娘前来探望张生,暗示当夜莺莺一定前来相会,张生病即痊愈。深夜,莺莺来到张生书斋,与张生订了终身。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拒理相争,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崔夫人虽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上京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造谣说,张生已做了卫尚书女婿,逼崔夫人把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与莺莺喜结连理。
惊 艳
听琴
赴约
赖简
赖婚
闹斋
饯行
佳期
主题思想 《西厢记》和《西厢记诸宫调》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西厢记》结尾处,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地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的主题。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违忤。崔莺莺和张生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表现了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进 步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结构安排与戏剧冲突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封建势力的代表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展开的冲突。这是维护封建礼教的封建势力和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婚姻自主的叛逆者之间的冲突。此外,《西厢记》还有由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种种矛盾引起的另一条戏剧冲突的线索,这些冲突虽然属次要,却是大量的,错综复杂的,常常和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推动戏剧情节一环扣一环地发展,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这正是《西厢记》令人叫绝之处。
《西厢记》的角色不多,戏却很多,情节曲折。   《西厢记》的结构规模在中国戏剧史上是空前的。它突破了元杂剧的一般惯例,用长篇巨制来表现一个曲折动人的完整的爱情故事。因此它避免了其它元杂剧由于篇幅限制而造成的剧情简单化和某种程度的模式化的缺点,能够游刃有 余地展开情节、刻划人物。这是王实甫的一个创举。
人物形象塑造 《西厢记》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栩栩如生、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王实甫很善于按照人物的地位、身份、教养以及彼此之间的具体关系,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且调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鲜明地将其表现出来。崔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都由于王实甫的卓越才能而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   王实甫的《西厢记》问世以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版本数量众多,流传至今的明清刻本约有一百种。明清两代的众多学者对《西厢记》评价很高,直到近现代,《西厢记》的各种版本依旧活跃在舞台上,备受人们的赞赏。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了,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人。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过去。黛玉把花具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不顿饭时,己看了好几出了。但觉词句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 "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西厢记》在他俩心中引起的强烈共鸣,也正是封建时代青年男女的共鸣。难怪封建卫道士要视之为“移人性情”的洪水猛兽,明、清两代统治者都曾明令禁毁,甚至道光二十四年浙江学政还在省城设局收毁之,后来类似情况还不断重演。一些封建帮闲还大造舆论:“《西厢》、《玉簪》等,诸淫亵之戏,亟宜放绝,禁书坊不得yu卖也”。他们说《西厢记》是“淫书之尤者”,“看了《西厢记》,到老不成器”,千方百计诋毁之。更有甚者,他们还瞎编什么《西厢记》作者“嚼舌而死”,死后被打入阿鼻地狱不得超生,连那些推崇者如李卓吾、全圣叹,也因评点《西厢
》而不得善终云云。
《西厢记》
第六才子书
——(明末清初)金圣叹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
文学家郭沫若曾经说过: 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西厢》是超过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王实甫就活在他的《西厢》里。
长亭送别
《西厢记》之
离愁别恨的绝唱
莺莺、张生冲破礼教的樊篱,自主选择了婚姻,经过激烈斗争,迫使老夫人接受这一实事之后,老夫人再生枝节,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明日便上朝取应去”,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整体感知
朗读读课文,依据时间及剧情发展分层次,拟小标题
1、送别途中 开头--【叨叨令】
写赶赴长亭路上的情景。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的心绪。
2、长亭饯别 【叨叨令】之后—【四边静】之前
写的是在长亭别宴上的场景,突出刻画了崔张二人痛苦无奈的心情。
3、长亭分别 【四边静】--“小生就此拜别”
写的是莺莺嘱咐张生勿轻掷,体现莺莺对其的关心、担忧。
4、别后目送【一煞】--结尾
写分手后莺莺难以割舍心情,以及难舍中的怅惘。
 送别途中
怨功名
念羁旅
难割舍
长亭饯行
长亭分别
分别目送
愁别离
[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名曲鉴赏
景物(意象的选择)
碧云天
黄花地
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霜林醉

离人泪

一切景语皆情语
痛苦压抑
空间广阔 色彩斑斓
意境
凄美悲凉
一、意象的组合,
典雅华美 :
二、情感的抒发,
委婉含蓄 :
三、动词的运用,
恰到好处 :
端正好一曲,前四句,一句一景,点染了一幅
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蓝天白云,黄花
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飞,霜林染红。
前四句,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
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后两句是莺莺自问
自答,在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莺莺心中,
经霜 的树林是被她的离情感动而变红的
一个“染”字,不但写出了景物色彩的遽然变化,而且
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
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彩。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朱劝《太和正音谱》
通晓流畅和秀丽华美相统一,诗意浓郁,哀愁绵长,堪称“情景交融”的元曲绝唱:
1、“碧云天,黄花地”,来自范仲淹的《苏暮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滚绣球]中哪些词极力体现出主人公难分难舍的心情?
每一句都在咏叹不忍分离的苦楚:迟、疾、难系、挂、迍迍、快快、早、松、减等。
[滚绣球]
1 恨相见的晚,怨归去得疾
恨 2 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忳忳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3 此恨谁知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三个“恨”反复出现,越“恨”含义越深广,表现了炽热而又复杂的感情。
经历了千辛万苦,多少波折,才结束了苦苦相思,还未等倾吐衷曲,又被发誓“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的狠心母亲逼迫分离。
垂垂的柳丝,在莺莺的眼中成为拴马的缰绳,疏朗的树林,也可挂住斜阳的绳索。拉住心爱的人儿不再前行,拖住将落的太阳,让时光永驻。周围的景物一切都成为莺莺抒发心中离愁的对象。
尤其是“马儿 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更是绝妙,马儿慢慢行,是莺莺的希望,更是张生的心愿,再慢也要前行,车儿只得快跟。 一慢一快,紧相追随,多希望马停车偎,比肩并坐,疏林挂日,更不复夜,千秋万代,永在长亭。这一番微妙的心理,真是把莺莺的情思,写得淋漓尽致,真不知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夸张地表现了在感情折磨下的身心交瘁。
比较[滚绣球]与[端正好] 在情景上的铺设是不相同的。
[端正好]主要是采用因景生情的手法,用凄凉的暮秋景象来引出莺莺的离愁别恨。
[滚绣球]则是比较多的采用了由情及景的手法,用途中的景物为线索来抒发离别的怨恨。
柳丝系马、疏林挂斜晖、马慢走车快行、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等描写,无不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别之情引发出来的。
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排比、叠词、反复
【叨叨令】
分析第二部分
从夫人的说话来看,她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贪图富贵权势的势利的贵族。
2. [脱布衫]中也有环境描写,这里有何作用?
提示: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与哪一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表现了崔莺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珍惜爱情,轻视功名利禄。
5.[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6.“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化用的是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一煞):要抓住“夕阳古道 ”意象和两处 幻觉。“夕阳古道 ”萧瑟凄凉,不仅增添了苍凉的意味,更给人无穷联想,包含许多“潜台词”。怅然痴立,极目远送,产生幻觉,先是耳闻无声,一片寂静中竟忽有马嘶传来;后恍恍惚惚对自己的举动举止竟无法理解。
(收尾):要抓住车儿“装不下许多愁”这一构思精妙处。离愁原是抽象的,这里借鉴了前人的用法,化虚为实,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用夸张的手法实体化,表现了痛苦的深重。
四支曲子,两支在开头,两支在结尾,它们抒发的感情是不是一样?试结合第二、三部分曲词的内容,加以分析。
不一样。如果说开头两支曲子抒发的只是痛苦之情的话,那麽,到第二、三部分,作者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具体复杂的内涵,袒露在我们面前的是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其中有忧虑: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还有埋怨: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更有不安:异乡花草,再行栖止,停妻娶妻,忘情负义。这些忧虑、埋怨、不安,都是与莺莺美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夸张
“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夸张
“将来的酒和食,尝着似土和泥.”--------比喻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五岳低”----夸张兼比喻

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夸张 用典
课文使用了大量的典故 -----
梁鸿与孟光的传说
望夫石的神话
“伯劳飞去燕西归”
融古典诗词和民间口语为一体:
如“碧云天,黄花地……”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化用的是范仲淹《苏幕遮》里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苏轼《满庭芳》的原句。
“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一春鱼雁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鱼传尺素
“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劳燕分飞
吸收了当时民间鲜活的口语,如【叨叨令】
练习:请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 [滚绣球]
[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
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
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百草憔悴,
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
相府千金催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
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行着。
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
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一间破败的亭子孤零零坐落在山脚路旁。车马声惊动亭上栖鸦“噗噗”
飞起。莺莺被红娘搀下车来,目睹此景,倒吸一口凉气。此处就是分手之
地吗?“开席吧!”老夫人冰冷的声音告诉莺莺:这是无法拒绝的现实。
张生和莺莺对视一眼,纵有万语千言要讲,却又无从说起。看着南飞
的大雁,莺莺在心里对张生说,托付深情的大雁,传来平安的消息吧!
改写[滚绣球]
修长的柳丝挽不住远行的脚步,萧瑟的树木止不了迫近的日暮,唉,马儿怎会了解离别的苦楚?夕阳又怎能体会相思的孤独,幸福的清泉为你在瞬间干枯……从今以后,伤心向谁来倾诉?
《长亭送别》[一煞] 改写 青山, 你为什么阻隔了送行的目光 疏林怎么这般无情, 四周升起的暮霭 遮住你远行的背影 夕阳的古道 吹刮着让人心痛的寂静 莫非是马儿也不忍分离 才发出阵阵的嘶鸣 恍惚间 我听到你归来时马啼的声音 为你送行, 在这秋风中 在这十里长亭。
[收尾]改写 山影寂寞 包围  重叠的泪水  夕阳萧瑟  冰冷的花 蕊 还在   等谁  车载来思念的气味 带不走秋风的寒冷 还在等谁   空气里布满了心事  装不下  也无法入睡
[
阅读下面的曲词,完成1-4题。
[正宫·端正好]
[ 耍孩儿]
[四煞]
[一煞]
[收尾]
1、对[正宫·端正好]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莺莺对暮秋郊野景色的感受,抒发了情人分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B.蓝天的白云,萎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寥廓萧瑟、令人黯然的境界。 C.“晓来”两句,使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色彩,构成一种“无我之境”。 D.“染”、“醉”二字,不仅把外射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答案:C。“晓来”两句应为“有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颜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该句有主观色彩当为“有我之境”。
2.对[ 耍孩儿] 一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青衫"系用典,出自白居易《琶琵行》中"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 B."伯劳东去燕西飞"亦系用典,化用了乐府诗《东飞伯劳歌》中的诗句; C."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就尽生前酒一杯"句是借酒浇愁,及时行乐的表现; D."眼中流血,心内成灰",这是莺莺送别张生悲戚、依恋、怨恨的集中表现。
答案:C 应为借酒饯行非为"借酒浇愁,及时行乐"。
3.下列对[一煞]一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答案:D 留恋美景显然不当
4.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所表达的感情不同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 B.“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出。”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 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答案:D 该句写的是亡国之痛,不是离别之愁
5、试以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6、【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青山: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夕阳: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刘长卿《长沙王贾宜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霖·寒蝉凄 切》
7、描述一个经典的古代告别场面需要那些关键词?
长亭
长亭短亭是古时设在官道旁的供旅客休息的亭子,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即言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尝着似土和泥。
【朝天子】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耍孩儿】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叠的泪。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
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渭城曲》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长亭



离愁 别恨
拓展欣赏
当他们送别时……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当王维送别友人时
《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当李白送别孟浩然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送友人》
当李白送别另一位朋友时
王勃送别友人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写写
充分发挥想象,选取适当的景物,写一段离别场景。
古典型题目:当貂蝉送别吕布时
现代型题目:当我们告别高中时代时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来自苏轼《满庭芳》
苏轼·满庭芳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 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 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3、“伯劳东去燕西飞”来自乐府诗《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歌 东飞伯劳西飞燕, 黄姑织女时相见。 谁家女儿对门居, 开颜发艳照里闾。 南窗北牖挂明光, 罗帷绮箔脂粉香。 女儿年几十五六, 窈窕无双颜如玉。 三春已暮花从风, 空留可怜与谁同。
4、“未饮心先醉”来自柳永的《诉衷情近》“未饮心如醉”
诉衷情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
5、“一春鱼燕无消息”来自秦观的《鹧鸪天》
鹧鸪天(一题作春闺) 枝(一作枕)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燕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王国维《人间词话》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人间词话》)
境因情生
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B.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c.到京师休辱末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D.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E.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
D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谂知(niàn) 暮霭(ǎi) 胸臆(yì)
B.泠泠(líng) 相偎(wèi)栖迟(qi)
C.赓续(gēng)玉醅(pèi) 揾做(wèn) D.萧瑟(sè) 憔悴(cuì) 顷刻(qǐng)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