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课时安排:2 课时
设计理念:以窦桂梅 “主题教学” 思想为指引,立足新课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核心素养,通过 “读文悟景、品词赏句、移情体验”,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之美,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习得 “按时间顺序写景” 的表达方法。
一、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标要求)
(一)基础目标(语言建构)
1.认识 “兴、融” 等 10 个生字,会写 “脑、袋” 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 “抽出、欣赏、名贵” 等词语,积累描写四季景色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理清课文 “总 — 分 — 总” 的结构和 “按四季顺序写景” 的思路。
(二)发展目标(思维与审美)
1.通过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对比品读,感受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美,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如 “抽出”“浸”“刮” 等动词的妙处)。
2.学习作者 “围绕中心句展开描写” 的方法,尝试用几句话描写自己喜欢的季节景色,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
(三)素养目标(文化与情感)
1.感受小兴安岭作为 “宝库” 与 “花园” 的双重价值,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树立保护自然的意识。
2.体会文本中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的理念,初步感知东北林区的地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感受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特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理清课文结构,学习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难点
1.体会关键词句(如 “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积满了白雪”)的表达效果,感受景物的动态与静态美。
2.迁移文本写法,进行片段仿写,实现 “读” 与 “写” 的结合。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兴安岭四季风光视频、高清图片、重点词句卡片。
学生预习:通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尝试用 “△” 标出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第 1 课时)
(一)情境导入 ——“走进东北的‘绿色宝库’”(5 分钟)
播放视频:配乐展示小兴安岭四季风光(春的嫩绿、夏的浓荫、秋的金黄、冬的洁白),教师旁白:“在我国东北,有一片神奇的土地 —— 它春天抽出新枝,夏天盛满绿荫,秋天挂满果实,冬天裹着白雪;它既有看不完的美景,又有挖不尽的宝藏。它就是 —— 美丽的小兴安岭。”
板书课题,指导朗读:“‘美丽’两个字要读得轻柔,带着向往;‘小兴安岭’要读得清晰,注意‘兴’是多音字,在这里读 xīng。一起读读课题吧!”
设计意图:“以情入境”,通过视觉与听觉的结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兴安岭的美,激发阅读兴趣,为文本学习铺垫情感基调。
(二)初读感知 ——“梳理文脉,初识‘宝库’”(15 分钟)
自由朗读:“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小兴安岭的什么特点?”
字词闯关:
(1)出示生字卡片:“脑、袋、严、实” 等,重点指导 “袋” 的写法(上下结构,下面是 “衣”,不是 “衣” 的简化),用 “严严实实” 说短语(如 “严严实实的树叶”“严严实实的雪”)。
(2)出示词语:“葱葱茏茏、密密层层、酸甜可口、又香又脆”,引导学生发现 “AABB 式”“ABAC 式” 词语特点,齐读积累。
理清结构:
(1)提问:“课文哪句话概括了小兴安岭的特点?”(第 1 自然段:“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 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2)板书 “总 — 分 — 总”:“开头总写小兴安岭是‘花园’和‘宝库’,中间分别写了四季的景色,最后又总结它的美丽与富饶。这就是‘总 — 分 — 总’的结构。”
设计意图:落实新课标 “识字写字” 基础目标,通过 “读 — 认 — 用” 结合,夯实字词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结构,培养概括能力。
(三)细读品春 ——“抓关键词,赏春之‘活’”(15 分钟)
聚焦春天:“小兴安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默读第 2 自然段,用‘____’画出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用‘○’标出你觉得最生动的字。”
品词析句:
(1)出示句子:“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对比提问:“‘抽出’换成‘长出’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 “抽出” 像 “拔萝卜” 一样快,写出枝条快速生长的动态美,表现春天的生机。)
想象朗读:“带着这种‘快而有劲儿’的感觉,读读这句话吧!”
(2)出示句子:“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听觉体验:播放 “淙淙的流水声”,提问:“听着这声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雪水流动的画面,感受春天的活力。)
整体赏春:“春天的小兴安岭,有新抽的枝条、嫩绿的叶子,有淙淙的小溪、可爱的小鹿(补充 “小鹿在溪边散步” 的句子),就像一幅鲜活的画。让我们一起美美地朗读第 2 自然段,把春天的‘活’读出来!”
设计意图:窦桂梅强调 “文本细读”,通过 “换词对比、感官体验”,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同时培养想象能力,实现 “语言” 与 “思维” 的同步发展。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5 分钟)
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小兴安岭的春天,感受到了它的生机与活力。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小兴安岭的夏、秋、冬,发现更多美丽的秘密。”
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词语写 2 遍。
(2)有感情地朗读第 2 自然段,尝试画出春天的小兴安岭。
五、教学过程(第 2 课时)
(一)复习回顾 ——“忆春景,启新程”(3 分钟)
指名朗读第 2 自然段,其他学生评价:“他读得有没有让你感受到春天的生机?”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小兴安岭是一座( ),也是一座( )。”(板书:大花园、大宝库)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衔接上节课内容,为学习四季余下部分做好过渡。
(二)群文读夏秋冬 ——“比读悟美,品‘宝’之丰”(20 分钟)
1. 小组合作读 “夏”—— 赏 “浓荫之美”
(1)小组任务:“请 4 人一组,合作朗读第 3 自然段,讨论:夏天的小兴安岭,最让你印象深的是什么?用‘因为…… 所以……’说说你的感受。”
(2)重点品句:“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提问:“‘浸’字用得好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 “浸” 像 “泡在水里” 一样,写出雾又浓又多,森林像在雾中 “泡澡”,画面感强。)
情境朗读:“想象自己站在浓雾里,读出这种朦胧的美。”
2. 对比读 “秋”—— 品 “丰收之美”
(1)指名读第 4 自然段,其他学生圈出描写 “果实” 和 “动物” 的词语(如 “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松鼠、黑熊”)。
(2)提问:“秋天的小兴安岭,除了美景,还有什么?”(板书:果实、动物)—— 引导学生体会 “宝库” 的 “宝”:不仅有植物,还有动物,物产丰富。
3. 配乐读 “冬”—— 感 “洁白之美”
(1)播放 “冬天风声” 配乐,学生轻声读第 5 自然段。
(2)提问:“冬天的小兴安岭,哪句话让你觉得很安静?”(“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想象:“踩在厚厚的雪上,会发出什么声音?这种安静中,藏着什么生机?”(引导学生发现 “紫貂、黑熊” 的活动,体会 “静中有动”。)
4. 四季对比 —— 悟 “写法之妙”
(1)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
季节
主要景物
关键词(体现特点)
春
树木、小溪、小鹿
抽出、淙淙
夏
树木、雾、太阳
葱葱茏茏、浸
秋
树叶、果实、动物
金黄、酸甜可口
冬
雪、动物
厚厚、积满
(2)小结:“作者按四季顺序,每段都围绕‘季节特点’写,用准确的词语让景色活起来,这就是‘按顺序、抓特点’的写法。”
设计意图:采用 “小组合作、对比朗读、表格梳理” 等方式,落实新课标 “思维发展” 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四季之美,同时习得写景方法。
(三)读写结合 ——“学写法,话美景”(12 分钟)
回顾写法:“小兴安岭的四季各有特点,作者用‘抓景物、用妙词’的方法写出了它的美。现在,我们也来当小作家,写写自己喜欢的季节吧!”
仿写指导:
(1)出示例句:“春天,公园里的柳树抽出细细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小鸟在枝头唱着歌,好像在欢迎春天的到来。”
(2)要求:“写 1-2 句话,用上 1 个你觉得生动的动词(如‘开、飘、落’),写出季节的一个小特点。”
学生练写,指名分享,教师点评(重点关注 “动词使用” 和 “画面感”)。
设计意图:窦桂梅主张 “以读促写”,通过 “范例引路、低阶仿写”,让学生将文本中学到的写法迁移到自己的表达中,实现 “语言运用” 的素养目标。
(四)总结升华 ——“爱自然,护家园”(5 分钟)
齐读最后 1 自然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诱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情感升华:“小兴安岭的美,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也需要我们的保护。作为小朋友,我们能为保护这样的美景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 “不乱扔垃圾、爱护树木” 等,树立环保意识。)
拓展延伸:“其实,我国还有很多像小兴安岭这样的美景,比如桂林山水、张家界。课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查资料,看看它们有多美!”
设计意图:结合新课标 “文化传承与理解” 目标,将文本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环保意识,实现 “人文性” 与 “工具性” 的统一。
六、板书设计(简洁美观,凸显主题)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大花园、大宝库
分:
春:树木(抽出)、小溪(淙淙)—— 生机
夏:树木(葱葱茏茏)、雾(浸)—— 浓荫
秋:果实(酸甜)、动物(忙碌)—— 丰收
冬:雪(厚厚)、动物(藏)—— 洁白
总:景色诱人、物产丰富
(副板书:按时间顺序、抓特点、用妙词)
七、教学反思(预设)
本课通过 “情境导入、文本细读、读写结合”,较好地落实了新课标核心素养,但在 “小组合作读夏” 环节,需关注学困生的参与度,可增加 “分工朗读”(如一人读景物,一人读感受),确保全员参与。
仿写环节若学生思路受限,可提供更多 “季节景物” 图片,降低表达难度,让更多学生体验写作的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