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新人教版第五章第三节《多样的文化》课时作业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我国北方交通联系方便,方言趋同。我国南方地形崎岖,古时候交往不便,故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方言岛”。即使在同一方言区,语言差异也很大,如闽方言区内,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北方地区地形平坦,这对当地方言融合的影响有( )
A.方言差异大 B.方言趋同 C.方言传播速度慢 D.形成很多“方言岛”
2.福建省内福州和厦门“不同音”,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人口稀少 B.海拔过高 C.河流密布 D.山岭阻隔
3.若在福建省修建一条贯穿东西的高速铁路,通车后最可能出现的语言变化趋势是( )
A.沿线方言差异缩小,出现新交流片区 B.山地方言不断增多,形成更多语言分支
C.“方言岛”被彻底消灭,全省统一口音 D.语言没受任何影响,方言格局不变
飞檐是指屋檐的檐部向上翘起,是一种考虑室内光照和建筑美观的中国传统建筑特色,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下图分别为飞檐景观图和飞檐光照原理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同一建筑,夏季和冬季正午时分,室内光照面积不同是由( )产生的
A.地球的自转 B.地球的公转 C.屋檐的形状 D.建筑的朝向
5.从室内光照的角度考虑,“飞檐”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夏季遮阳的面积 B.扩大冬季采光的面积
C.缩小夏季遮阳的面积 D.缩小冬季采光的面积
6.某建筑师在广州采用了“飞檐”的设计。若屋顶高度不变,与北京相比,应做的调整是( )
①飞檐长度不变,加大飞檐翘起角度 ②飞檐翘起角度不变,缩短飞檐
③飞檐长度不变,缩小飞檐翘起角度 ④飞檐翘起角度不变,加长飞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读某区域的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7.人口密度100人/平方千米以上的地区( )
A.都分布在高海拔地区 B.都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C.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D.都分布在内陆地区
8.图中M处,只生活着少量的因纽特人和拉普人,该地区人烟稀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因素 B.河流因素 C.气候因素 D.交通条件
9.图中N半岛上的居民通用的语言和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A.英语 伊斯兰教 B.阿拉伯语 基督教
C.汉语 伊斯兰教 D.阿拉伯语 伊斯兰教
气候以气温为彩墨,以降水为笔触,勾勒出地表的万千风姿,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下图为世界局部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及相应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世界气温和降水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
A.降水从赤道向北极逐渐增多 B.降水在中纬度地区均匀分布 C.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D.沿海地区的气温均高于内陆
11.关于①—⑤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地年降水量依次减少 B.①②③地景观依次为荒漠、草原、森林
C.④地景观存在明显四季变化 D.⑤地景观的形成仅受海陆位置影响
12.下列各地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正确的是( )
A.①地气候干旱,居民以稻米为传统主食 B.②地降水较少,农业部门以畜牧业为主
C.④地全年高温,房屋以茅草为建造材料 D.⑤地全年寒冷,牦牛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地理课上,同学们开展了“走遍世界,寻访特色民居”的模拟旅游活动。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地特色民居及寻访特色民居旅游路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该次模拟旅游活动( )
A.途经了七个大洲 B.起点位于大洋洲 C.跨越了高中低纬度 D.跨越了地球的五带
14.寻访路线中( )
A.甲地全年高温多雨,斜顶木屋便于排水 B.丙地河湖稀少,草木茂盛就地取材
C.乙地气温年较差大,平顶能晾晒被子 D.丁地终年严寒,圆顶冰屋防寒保暖
15.居住在乙地的人们( )
A.多信仰佛教,属于黄色人种 B.多信仰犹太教,属于黑色人种
C.多信仰基督教,属于白色人种 D.多信仰伊斯兰教,属于白色人种
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机构,全球多所孔子学院进一步推动了“中文教育热”。结合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16.汉语( )
A.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B.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
C.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D.主要分布在非洲南部
17.位于东南亚的泰国有多所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老师在泰国见到的宗教建筑多是( )
A. B.
C. D.
18.孔子学院落户世界各地,其意义不包括( )
A.文化之间碰撞融合 B.推广汉语 C.纪念孔子 D.传承与推广中国文化
二、综合题
19.完成地理探究活动。
探究主题:“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探究过程
探究结论: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在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1)水源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水源的有无远近影响农业灌溉,以及人类生活饮用水,例如,世界文明多为大河文明;又如沙漠中聚落选择在大河绿洲沿岸;同时,水源影响交通运输,所以,聚落多分布于 交汇处。
(2)气候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的地区聚居的人口多,聚落也较多,且规模较大;气候寒冷的两极、干燥的沙漠地区和气候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人口少,聚落也少,说明聚落的特征深受气候的影响。东南亚热带地区生活的人们,其民居特点最有可能是( )
(3)地形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在平原地区的聚落多呈团块状,在山区多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读“某地不同坡度乡村聚落数量统计图”,由图可知,该地乡村聚落数量空间分布特点的是坡度 (较大\较小)的区域聚落数量最多。
(4)其他环境对聚落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例如,从下图中聚落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影响其形态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条件。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世界各地自然环境不同,人口疏密不同,文化习俗也不同。图分别示意世界人口分布、世界人口海陆分布、世界人口垂直分布、世界人口纬度分布。
(1)从世界人口分布图可以看出,A 、B 、C 、D 四个地区人口较为稠密。
(2)观察世界人口海陆分布图,可知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距海岸 千米范围内;观察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可知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低于200米的 (地形类型);观察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可知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 (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
(3)图中E是 (地形区),F处是 (地形区)。E处地形平坦,F处地处中低纬度,但两地人口都稀少,请说明两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
(4)“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各地文化习俗多样。比较C和H两地差异,完成下表。
传统服饰 主要食物 用餐方式
C地 便于保暖的羊毛制品 面包、烤牛肉 ③
H地 便于① 的棉麻制品和丝织品 ② 筷子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七年级地理上册新人教版第五章第三节《多样的文化》课时作业测试题》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A B B A C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B C D D A C C
1.B 2.D 3.A
4.B 5.B 6.A
7.C 8.C 9.D
10.C 11.B 12.B
13.C 14.D 15.D
16.A 17.C 18.C
19.(1)河流
(2)C
(3)较小
(4)交通
20.(1) 亚洲东部 亚洲南部 欧洲西部 北美洲东部
(2) 200 平原 北
(3) 亚马孙平原 青藏高原 E亚马孙平原:原始的热带雨林,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F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不适宜人类居住。
(4) 刀叉 散热 米饭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