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课时评价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12 08:0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课时评价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里的“伟大传奇”( )
A.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C.影响了世界局势的变化 D.推动了城市工人运动开展
2.中国工农红军历尽千难万险,走完了长征路。长征的起点在哪里( )
A.上海 B.瑞金 C.井冈山 D.广州
3.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1936年6月至10月深入中国陕北进行实地调查,并将其所见所闻编著成《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这本书次年在伦敦首次出版,1938年2月首次发行中文版,曾译名为《西行漫记》,后被译为《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 )
A.是研究陕北革命根据地的一手史料 B.成为考订国共正式合作的重要证据
C.见证了中共“三三制”的政权建设 D.佐证了国民党在破坏革命统一战线
4.这次胜利的远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实现党的伟大历史转折,为夺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完成此次远征的是( )
A.红军 B.八路军 C.新四军 D.解放军
5.“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在长征中,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的是( )
A.强渡乌江 B.四渡赤水 C.巧渡金沙江 D.飞夺泸定桥
6.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而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材料描述的历史场景发生在( )
A.1933年10月—1935年10月 B.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C.1934年10月—1935年10月 D.1935年10月——1936年10月
7.为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红军长征,某老师在上课时展示了这样的一组地图,这两张地图共同且最直观地呈现了长征( )
A.遭遇敌人追剿 B.路途曲折遥远 C.自然环境恶劣 D.生活物资匮乏
8.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左”的错误,红军遭遇严重挫折,苏区大部分区域丧失。其结果是红军( )
A.被迫开始了长征 B.开展了北伐战争 C.召开了古田会议 D.进行了三湾改编
9.“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全面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错误,经过三天激烈讨论,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会议作出重大决定:(一)毛泽东同志被选为常委……”该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0.以下是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的剧集目录(部分),下列适合作为第十四集主题的是( )
第十二集 古田会议 第十三集 踏上征程
第十四集 …… 第十五集 大会师
第十六集 浴血坚持 第十七集 西安事变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11.20世纪30年代,贵州省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赤水河清又清,一双草鞋一片心……路上播火种,工农联合闹翻身。”这首歌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遵义会议 D.抗日战争
12.下图(来源:2023年印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4页)所示会议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 )
遵义会议会址
A.选举了毛泽东同志为军事指挥小组的总指挥
B.成立了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的军事指挥
C.彻底地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D.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3.金冲及在《周恩来1898—1949》中关于红军长征这样写道:“我们红军像经过了一场暴风雨的大树一样,虽然失去了一些枝叶,但保存了树身和树根。”这说明红军长征( )
A.取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B.使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壮大
C.保留了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 D.显示了不怕苦的长征精神
14.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下图为行军路线示意图,这次转移使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发生的变化是( )
A.从西柏坡转到北平 B.从上海转到嘉兴
C.从延安转到西柏坡 D.从瑞金转到延安
15.《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文中叙述的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
A.瑞金 B.遵义 C.吴起镇 D.会宁
16.在二万五千里的征途上,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穿越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 )
A.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 B.在思想上不断的成熟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
17.毛泽东说:“(它)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毛泽东评述的事件( )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开端
B.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的序幕
D.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8.1935年10月,陈云同志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此次会议( )
A.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B.标志着红军成功实现了战略转移
C.在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挽救了党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征途中红军诗歌节选。
“黔北重镇霹雳响,中央会议震溢边。”
“冲破‘围剿’别赣江,辗转五省横乌江。……土城战酣血犹热,赤水西渡不畏寒。”
“金沙浪激追兵来,穿越枪林攀巉岩。”
“十七人飞水上蛟,一江烽火两山烧。输他大渡称天堑,又见红军过铁桥。”
——摘编自余皓洁、关辉、李国亮《长征途中红军诗歌的价值诠释》
(1)根据材料一,找出诗歌中与长征相关的重要事件。
材料二 红军长征过云南时,点燃了云南人民的革命热情。红军不仅号召动员广大云南人民参与到革命斗争当中去,也积极引导云南各族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贡献力量。红军长征不仅使云南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地点,更为云南的历史注入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和矢志奋斗的前进动力。
——摘编自陶佳宁《中央红军长征征战云南的历史考察》
(2)根据材料二,概括红军长征转战云南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红军长征跨越了中国14个省份,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斗,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红军长征翻越了4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且终年积雪。红军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千米以上。
——摘编自白云涛《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困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留下的标语
中国共产党是穷人的大救星!
红军是穷人的军队!
红军不拿工人农民一针一线!
工农团结一条心,打倒土豪把田分!
打倒卖国贼蒋介石!
红军与百姓鱼水情深!
材料二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它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并且使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能够战胜今后可能遇到的更加严重的困难,取得伟大的胜利。
——摘编自《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标语反映的主张对推进中国革命进程的作用。
(2)材料二中使用了“挽救”、“生死攸关”等词语,这些词语体现了作者如何评价遵义会议 你认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有什么重大影响
(3)综上所述,概括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所体现的共同精神。
2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出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红军必须在边界这等地方,下斗争的决心,有耐战的勇气,才能增加武器,练出好兵。边界的红旗子,业已打了一年,虽然一方面引起了湘鄂赣三省乃至全国豪绅阶级的痛恨,另一方面却渐渐引起了附近省份工农士兵群众的希望。……并且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摘编自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二 红军长征油画作品赏析
油画一 《遵义会议》 沈尧伊的作品描绘了遵义会议召开前的20位参会者。画面中,毛泽东虽然位于画面左侧,但形象突出,他的旁边是周恩来和张闻天。在周恩来另一边,博古正拿着文件苦苦思索,李德则被安排在会场门的旁边。
油画二 《革命理想高于天》 1935年8月,经松潘北上的交通要道已被蒋介石的嫡系胡宗南控制,穿越凶险难行的松潘草地成为红军北上的唯一选择。1975年,画家沈尧伊根据中央红军穿越松潘草地的壮举创作了油画《革命理想高于天》。
油画三《送别》 1959年,画家靳尚谊以中央红军从江西于都出发开始长征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了油画《送别》,生动地再现了红军长征出发前和于都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
材料三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摘编自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材料一中的“边界”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边界”所开创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八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15课《中国工农红军与遵义会议》课时评价作业》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A A B B B A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B D C D B A B C
1.A
2.B
3.A
4.A
5.B
6.B
7.B
8.A
9.C
10.C
11.B
12.D
13.C
14.D
15.B
16.A
17.B
18.C
19.(1)重要事件: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2)影响:点燃了云南人民的革命热情;动员云南人民参与革命斗争;引导云南各族人民在革命与建设中贡献力量;为云南的历史注入长征精神和前进动力。
(3)困难:恶劣的自然环境;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围追堵截。
历史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0.(1)争取民心,扩大革命的群众基础;宣传革命主张,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塑造红军形象,提升党和红军在民众中的威望。
(2)高度赞扬和肯定。影响:开始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正确领导核心;挽救了党和红军,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标志着中共开始独立自主解决自身问题,走向成熟。为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3)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实事求是精神;依靠群众,为了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21.(1)“边界”指的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革命道路: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发展武装力量,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等条件成熟时夺取城市,最终取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2)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红军战士具有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如长征途中克服艰难险阻;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如百姓帮助红军等;正确的军事战略战术,如四渡赤水等战役的灵活指挥。
(3)历史意义: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