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名画中的人像123456达芬奇《蒙娜丽莎》《割了耳朵的自画像》梵高《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马蒂斯《带绿色条纹的马蒂斯夫人像》充分反映了马蒂斯野兽主义画风的特点。此画的色彩极其浓重和强烈,而且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据说,马蒂斯夫人曾身着黑衣摆好姿势地让他写生,可他所画出的,却是色彩鲜艳到极点的红衣人物肖像。在这幅画中,马蒂斯在人物面部的正中央画了一道绿色粗线;
这道绿线,将头像与绿色的背景联系起来,使头部不会因为其一道道的红色和橙色块面,与绿色背景拉开距离,而破坏画面的平面感。
为了强化这种平面感,画家有意地把画面左侧的背景画成橙色,从而将其拉到画面的前面,使我们觉得在背景与头像之间并没有距离。画中红绿两色的强烈对比,产生耀眼的闪烁效果,使画面充满了纯绘画性的魅力。画一个沉静的头像,会生出这样丰富的视觉效果,而这种效果竟是靠着精心地经营不同的色面而取得,这不得不让人惊叹马蒂斯驾驭色彩与笔触的超凡本领。
野兽派“野兽”一词在这里是用来形容他们的绘画作品中那令人惊愕的颜色,扭曲的形态,明显地与自然界的形状全然相悖。主张色彩的彻底纯化,野兽派画家热衷于运用鲜艳、浓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从颜料管中挤出的颜料,以直率、粗放的笔法,创造强烈的画面效果,以便更加清晰地表现画家的感情。表现感情是野兽主义画家的宗旨。
野兽主义自1905年发端到1908年已趋消沉,尔后由立体主义所取代。 《莎玛丽夫人像》雷诺阿 画中的莎玛丽夫人是个著名的女演员,雷诺阿将其甜美的形象处理在一种光线的氛围中。
雷诺阿以画人物出名,这之中又以画甜美、悠闲的气氛和圆润明亮的脸和手最为经典。
人们从他的画中很难感受到苦痛,但常常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如母亲般的笑容。
雷诺阿认为绘画应带给欣赏者以愉悦的心理体验。
《伦勃朗自画像》伦勃朗 伦勃朗的肖像画最为有名的就是光,被称为伦勃朗光线,他经常利用舞台高光打亮人物脸部三分之二的部分,他用这种特殊的光线效果来描绘在阴暗背景下的人物,他的肖像画都是以黑暗为背景,以光亮凸显人物。《加纳医生肖像》梵高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梵高作品着意于真实情感的表现,喜用未经调和的色彩,短促有力的线条,善于运用色彩的互补对比,让蓝色、黄色、橙色、绿色等明艳的色彩冲击着我们的视觉。梵高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情绪,为了表现强烈的情感,色彩可以不对现实做如实的反映。所以梵高在作品中所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这些作品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与情感宣泄。 梵高在1885~1889年期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四十多张自画像,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 梵高曾说:“希望一个世纪之后自己画得肖像在那时人的眼里会如同一个个幽灵。”不同时期的梵高自画像1886年这是梵高最早的几幅自画像中的一幅画面的主色调是深黄褐色,最光亮的部分在脸上梵高十分崇拜同为荷兰人的前辈画家伦勃朗,这幅自画像明显是参照了伦勃朗自画像的风格。1887年装饰性点彩效果的自画像,以蓝、绿、黑、红点彩为背景,衬托出肖像中心的红胡子和斜视的眼睛。画面中梵高眼神犀利、表情木然,表现出一种孤独感。1888年在这幅自画像中,画家采用了印象派的并列纯色点彩法,赋予画面生动的视觉效果。 1.灰色毡帽使用褐色、紫色、蓝色 2.背景运用蓝、黄两种补色 3.脸上的暗部使用橙色、绿色 4.亮部使用黄色、橙色及红色1988年《献给高更的自画像》画中梵高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宗教人物形象近似平涂的背景受日本版画的影响,高高的额头和头皮绷紧的脑壳似乎充满了活力,石绿色的背景与人物橘红色的眉毛、胡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这幅画中橙红绿三色产生活泼的色彩效果。叼着烟斗的凡·高神情有些呆滞。袅袅白烟对画面中因为色彩浓重而产生的压迫感,有减轻的作用。 背景以靠得很近的两只眼为轴线分为桔红和鲜红上下两色,因而也将画面分成了上下两部分。在这条轴线下面,鲜红的背景、绿色的上衣、包伤的绷带配在一起显得十分刺眼。"这是我能够起床活动后的第一天画的。当时我又瘦弱又苍白, 样子像个鬼。"画家那苍白、棱角外凸的面孔被青紫色的背景衬托得格外显眼。这是第四张, 也是最后一张把自己直接表现为画家的肖像。背景使用灰蓝色的连续曲线,产生如旋涡般的效果,画中梵高身着与背景色调一致的服装,木然的神情与变动的背景形成对比。 夸张 简练适当夸张人脸及五官的比例结构也是肖像画的重要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