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练习卷(1-12课 含答案和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时采用“海水浸化法”销毁鸦片,其原理是利用生石灰(CaO)与水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具体做法是鸦片切片投入池中,浸泡半日,再将大量生石灰倾入,池水顷刻沸腾,鸦片尽化。待退潮时,打开涵洞,残渣随浪入海。这一精心设计的销烟流程,主要体现了林则徐( )
A.办事严谨务实,力求彻底销毁 B.广泛学习西方,应用先进科技
C.注重生态保护,避免烟毒残留 D.意图公开展示,震慑沿海民众
2.史学界将1840—1949年的中国近代史定义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含义指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D.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下列为沈阳博物馆展出的“丹青互鉴——清宫画家郎世宁开创的艺术世界”中《圆明园》册。烧毁这一“万园之园”的罪魁祸首是( )
A.英俄联军 B.俄美联军 C.美日联军 D.英法联军
4.1856年英国炮轰广州城,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1858年广州牛栏冈一带群众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据此可知,当时( )
A.群众有反侵略的意识 B.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C.清政府坚决抵抗英军 D.广州城尚未开埠通商
5.太平天国多次拒绝外国的侵略要求,抗击洋枪队。同时进行东征、西征,多次击败清政府军队。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 )
A.具有反侵略反封建性质 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C.代表着资产阶级的要求 D.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
6.在围剿太平军的过程中,清政府给了地方极大的权力,军政大权不断下移。李鸿章等官员在这十数年间。通过战争为自己积累了巨大的权力和人脉。材料意在强调太平天国运动( )
A.提升了农民社会地位 B.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C.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 D.削弱了清朝中央权力
7.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和福州船政局遭到法军突然袭击而毁灭,以及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覆没的悲惨结局,成为守旧势力恣意抨击洋务派的把柄,他们更加猛烈地攻击洋务派,全然否定洋务运动,甚至幸灾乐祸,把洋务运动一概视为“彻底破产”了。这说明( )
A.封建顽固思想根深蒂固 B.西方科技实用价值极其有限
C.洋务企业规模受到制约 D.洋务派违背了传统意识形态
8.制作思维导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以下思维导图的主题是( )
A.追求民主政治 B.外交政策演变 C.思想解放运动 D.近代边疆危机
9.下面是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据此可知( )
国别 强租租借地 势力范围
德国 胶州湾租借地 山东
俄国 旅大租借地 长城以北、新疆、东北
法国 广州湾租借地 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 九龙租借地、威海卫租借地 长江流域
日本 — 福建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B.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
C.中国东部边疆危机四伏 D.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现象
10.陈旭麓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甲午战争后,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争先恐后到中国来开设工矿企业和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与下列哪一条款有关( )
A.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B.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D.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11.“失政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材料中的学习”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2.下图是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这一词语的使用次数统计,可用于说明( )
A.洋务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
B.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
C.戊戌变法改变了清王朝旧有的君主专制统治
D.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3.各国以“剿灭拳匪”为名,合组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继而攻入北京。京师遭劫掠焚毁,官署民宅损失惨重。约成,偿款巨万,并许各国驻兵卫戍。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14.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它”指的是( )
A.《资政新篇》 B.《变法通议》 C.“三民主义” D.《革命军》
15.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这些诗句共同体现了中国近代进步人士强烈的( )
A.实业救国思想 B.君主立宪思想 C.民主共和思想 D.爱国主义思想
16.《辛亥百年》组歌第一乐章写道:“百年呼喊,彰显民族贲张血性;百年奋斗,铸就民族不屈性格;百年山河,矗立不朽民族丰碑。”辛亥革命所铸就的“民族丰碑”是( )
A.实现了革命目标 B.改变了社会性质
C.推翻了封建制度 D.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17.“北洋政府统治中国短短16年时间里,更换了14名国家元首。内阁变更37次,有26人担任过总理,任期最长的17个月,最短的仅两天。”这是由于( )
A.农民起义不断 B.自然灾害频繁 C.人地矛盾严重 D.军阀割据混战
18.如下图《自作孽不可活》是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它讽刺了( )
A.宣统皇帝下诏退位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二次革命 D.袁世凯复辟帝制
19.下图是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得到发展
B.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建立和扩张
C.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侵略
D.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推动
20.陈独秀强调:孔子之道已“不适于今世”尊孔必然会导致专制复辟。李大钊指出:“非抨击孔子,乃抨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把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的根本原因是( )
A.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的思想落后
B.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D.北洋军阀推崇儒家思想进行尊孔复辟
21.《全球通史》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的“这场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爱国运动
22.董必武先生曾写诗道,“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的( )
A.新文化运动 B.中共一大 C.中共二大 D.南昌起义
23.“1921年注定照耀史册,它虽然不是一个世纪的起点,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材料中“新时代的开始”指的是( )
A.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C.中国开启思想文化新时代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
A.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B.《辛丑条约》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C.戊戌变法开始标志——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D.中国同盟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5.下面一组历史照片共同反映了( )
A.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 B.服饰的崇洋逐新
C.自由平等的社会风尚 D.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材料分析题
26.近代中国的历史不仅是西方列强肆意侵略留下的屈辱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书写的抗争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家室田庐须保卫,不待鼓声群作气。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面对英军的劫掠暴行,广州民众自发集结,以简陋器械奋勇抗击,用鲜血诠释了“人心合处天心到”的抗争信念。
——摘编自清代张维屏《三元里》
(1)材料一反映的是近代中国哪一反抗外来侵略的事件 这一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品质
材料二:“太平天国之役,实中华民族大革命之序幕。……洪杨诸先民,崛起东南,以抗满清,虽志业未究而遽尔败亡,而其民族思想之发皇,轰轰烈烈,在历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纪念焉。”运动中,太平军不仅猛烈冲击封建统治秩序,还多次重创洋枪队等外来侵略势力,坚守“不受外侮”的立场。
——摘编自孙中山《太平天国战史·序》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斗争目标,并列举一项其抗击外来侵略的具体表现。
材料三: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
——摘编自清代杨昌浚的《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抗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及其事迹。
材料四:《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民众悲愤交加,不愿束手待毙。爱国志士徐骧等组织义军,与刘永福所率清军紧密配合,在全台各地展开殊死抵抗,历经5个多月浴血奋战,累计打死打伤日军 32000 多人,用鲜血践行了“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的誓言。
——摘编自[清]台湾籍官员叶题雁等《呈都察院代奏拒割台湾书》
(4)写出材料四中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是什么 台湾军民为什么“坚决反对割让台湾”
材料五: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摘编自[德]瓦德西《瓦德西拳乱笔记》
(5)据材料五,指出瓦德西对“中国群众”的看法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
(6)近代中国风起云涌,英雄人物辈出,人民群众也用自己的方式发出自己的怒吼,他们探索追求的时代主题是什么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
材料二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用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视了。”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假使我们是甲午到戊戌那个时代的人,眼看见我们的国家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打败了以后又要割地赔款,我们还不激昂慷慨想要救国吗?……戊戌春季的瓜分更刺激了变法派(康、梁等)和光绪帝……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中的李鸿章属于什么派别?这一政治派别的口号是什么?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更为可取的方面”分别指向西方学习的什么内容?
(3)材料三中“变法派”主要代表是哪些人?宣传他们变法思想的报刊是?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空观念——纵观屈辱历史。
材料二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条约》逆臣签。《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材料三 “甲午一役,或匈永陆之助,既最于为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请回答:
(1)A代表哪一战争?这场战争的导火线是什么?这场战争中涌现出的民族英雄有谁,试举一例?
(2)列举B处列强的暴行?D处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最重大的影响是什么?
(3)“五口通商香港失”与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水师已覆巨舰沉”的惨剧出现在哪一战役中?“辛丑条约庚子恨”中最能体现清政府卖国本质的条款是如何规定的?
(4)根据材料三,在“甲午一役”失败后清政府签订了哪一条约?条约中割让了哪些领土?
29.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仁人志士探寻救亡图存道路的历史。某校历史老师设计了主题为“中国的现代化历程”的展板,围绕主题展开项目式学习,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
【经济现代化】
材料一:
图1:湖北织布局 图2 :大生纱厂
【政治现代化】
材料二:
图1 图2
【思想现代化】
材料三: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1)图1企业是在哪一运动中创办的?这一企业是在什么口号下创办的?写出图2企业的创办者在时代大潮中的救国主张。
(2)上面两种报刊分别宣传了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两种报刊在近代中国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共同作用。
(3)材料三中的“两位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陈独秀领导的运动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30.下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请从其中选出两个关键词,确定一个主题,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关键词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A D A A D A D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B D C D D D D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答案 D B A C D
1.A
【知识点】林则徐虎门销烟
【详解】根据材料“具体做法是鸦片切片投入池中,浸泡半日,再将大量生石灰倾入,池水顷刻沸腾,鸦片尽化。待退潮时,打开涵洞,残渣随浪入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未沿用旧法焚烧,而是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切片、浸泡、退潮冲渣等步骤,确保鸦片彻底销毁,避免残留。这一流程体现其严谨务实的态度和彻底销毁的决心,即体现了林则徐办事严谨务实,力求彻底销毁,A项正确;学习西方科技”不符合史实,销烟方法基于传统化学反应(生石灰与水),并非西方技术,排除B项;“生态保护”属现代观念,与当时背景不符,材料内容主要描述了林则徐设计复杂流程销毁鸦片,体现了他办事严谨务实,力求彻底销毁鸦片的决心,排除C项;“震慑沿海民众”虽有一定效果,但题干重点在销毁流程的设计,而非展示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2.A
【知识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详解】根据题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正是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核心含义,A项正确;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B项;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3.D
【知识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详解】据所学知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对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后,纵火焚烧,使“万园之园”化为废墟,D项正确;英俄联军错误,俄国在此次战争中主要是趁火打劫割占中国领土,未参与火烧圆明园,排除A项;俄美联军与火烧圆明园无关,排除B项;美日联军参与的是近代其他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并非火烧圆明园的主体,排除C项。故选D项。
4.A
【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
【详解】根据材料“广州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把上岸的侵略者赶跑”“协力迫使英法联军狼狈逃回城里”可知,这直接体现了群众具有反侵略的意识,打击了侵略者的势力,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兴起于185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列强多采取妥协退让的态度,并非“坚决抵抗”,排除C项;广州在1842年《南京条约》中已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尚未开埠通商”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A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详解】据题干“太平天国多次拒绝外国的侵略要求,抗击洋枪队。同时进行东征、西征,多次击败清政府军队”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描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两方面行为:一是反侵略,拒绝外国侵略要求、抗击洋枪队(如华尔率领的洋枪队),表明太平天国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二是反封建,进行东征和西征等军事行动,多次击败清政府军队,表明太平天国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这些行为直接体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性质,A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并未改变中国社会性质,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不代表资产阶级要求,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理论指导问题,虽太平天国后期存在问题,但题干强调的是其斗争行为,排除D项。故选A项。
6.D
【知识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出,清政府为围剿太平军,将军政大权下放地方,李鸿章等官员借此积累了大量权力和人脉。中央将军政大权下放地方,地方官员权力膨胀,这直接削弱了清朝中央的权力,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虽由农民发起,但并未真正提升农民社会地位,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与阶级矛盾激化有关,但题干未涉及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排除B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变化,而非打击外来侵略势力,排除C项。故选D项。
7.A
【知识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洋务派军事力量受挫后,守旧势力(顽固派)借机“猛烈攻击洋务派,全然否定洋务运动”,甚至幸灾乐祸地宣称其“彻底破产”,守旧势力属于封建顽固派,他们长期反对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举措,战争失利后,他们借机全盘否定洋务运动,这反映出封建顽固思想在当时仍根深蒂固,A项正确;洋务运动引入的西方科技在近代中国国防、生产等领域曾发挥一定作用,“实用价值极其有限”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资金、技术等是企业的限制因素,但题干未涉及洋务企业规模的制约因素,排除C项;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并未违背传统意识形态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A项。
8.D
【知识点】左宗棠收复新疆、中法战争的经过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北“收复新疆”是应对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边疆危机;西南“中法战争”是法国侵略中国西南边疆引发的冲突;东南“台湾军民抗击侵略”是台湾抵御外敌入侵的事件。三者均围绕近代中国边疆地区遭受侵略的危机展开,D项正确;思维导图中的“收复新疆”“中法战争”“台湾军民抗击侵略”均属于边疆军事、外交事件,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A项;这些事件是近代中国边疆遭受侵略后,中国军民的抵抗行动,并非外交政策本身的演变,排除B项;题干内容涉及军事、边疆抗争,与思想解放(如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9.A
【知识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详解】根据“列强在华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情况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以此为契机,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A项正确;表格中重点强调了列强对华势力范围的划分,“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涉及共同镇压国内反抗,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表格中列强的势力范围确实涉及东部沿海地区,但“边疆危机”更侧重于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而表格反映的是列强在全国范围的瓜分态势,因此不全面,排除C项;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现象出现在民国初年,与表格中所涉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知识点】《马关条约》的签订
【详解】根据题干“列强援引‘利益均沾’的特权,争先恐后到中国来开设工矿企业和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项正确;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出自《南京条约》,涉及关税协定,与甲午战后列强在华设厂的内容无关,排除A项;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出自《天津条约》,主要涉及贸易通商,不涉及设厂开矿,排除B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出自《辛丑条约》,属于政治方面的条款,与设厂开矿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背景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失政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这指的是中国在甲午战争(1894—1895)中被日本打败后,承认失败并开始向日本学习,进行政治改革。这一“学习”具体体现在戊戌变法(1898年)中,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主张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以图强救国,B项正确;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主要向西方学习军事和技术,但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且没有特别强调“向东”学习,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1851—1864年的农民起义,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并非向敌人学习,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是1898—1900年的排外运动,反对西方侵略,并非向敌人学习,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经过
【详解】根据图片提供的清末维新(含改革、改良)词语使用次数统计(1895年20次、1896年100次、1897年250次、1898年750次)可知,这一数据清晰地显示了从1895年到1898年,维新相关词汇的使用频率急剧上升,特别是在1898年达到峰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数据直接表明维新思想在1895—1898年间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使用次数的增长反映了社会对维新思想的关注和接受度提高,虽然戊戌变法很快失败,但维新思想为后来的改革和革命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持久影响。因此,该统计数据可用于说明维新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B项正确;洋务运动主要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与维新词语使用次数的统计无直接关联,且洋务运动在1895年已基本失败,无法解释维新词语的上升趋势,排除A项;戊戌变法(1898年)最终失败,未改变清王朝君主专制统治,且数据仅显示词语使用次数增加,无法直接证明旧有体制被改变,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发生于1899-1900年,晚于统计时间段,与数据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知识点】《辛丑条约》的签订
【详解】根据材料“合组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继而攻入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列强以“剿灭拳匪”为名,组成八国联军,先后攻占大沽炮台、天津,最终攻入北京,战后签订《辛丑条约》,包含赔款巨万、允许各国驻兵等内容,与题干完全吻合。D项正确;鸦片战争是1840-1842年英国单独发动的战争,并非“各国联军”,且战争范围主要在东南沿海(未攻入北京),与题干“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继而攻入北京”不符,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的战争,虽攻入北京,但并非以剿灭拳匪为名(“拳匪”指义和团,出现于19世纪末),时间和借口均不匹配,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1895年日本单独发动的战争,既无“各国联合”,也未攻入北京,与题干描述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知识点】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提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包括民族主义,即推翻清王朝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对推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具有重要意义,C项正确;《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的纲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但它是农民阶级政权提出的,并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排除A项;《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主张君主立宪,属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张,并非民主革命纲领,排除B项;《革命军》是邹容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著作,属于革命宣传读物,并非革命纲领,排除D项。故选C项。
15.D
【知识点】林则徐虎门销烟、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表达了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担当;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敢把乾坤力挽回”,展现了为救国不惜牺牲的决心。两者都围绕对国家的热爱与奉献展开,D项正确;实业救国思想是张謇等实业家的主张,与诗句无关,排除A项;君主立宪思想是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的主张,林则徐、秋瑾的诗句未体现,排除B项;民主共和思想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如孙中山)的主张,林则徐的诗句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6.D
【知识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终结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因此,强调辛亥革命是“民族丰碑”,D项正确;辛亥革命未彻底实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排除A项;中国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未发生根本改变,排除B项;封建制度(如地主土地所有制)未被彻底推翻,这一任务由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完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知识点】军阀割据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混战,从而导致政权更迭频繁,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该时期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排除A项;政局动荡,政权更迭与自然灾害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强调北洋军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而人地矛盾是人口数量与土地资源供给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进程中土地资源消耗加剧与耕地保护之间的冲突,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故选D项。
18.D
【知识点】帝制复辟
【详解】根据题干“民国四年”可知,民国元年为1912年,民国四年即191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袁世凯于1915年(民国四年)宣布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逆历史潮流而动,漫画中“万岁”象征帝制,“自作孽不可活”讽刺其复辟行为的失败,D项正确;宣统皇帝下诏退位发生于1912年(民国元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民国元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二次革命发生于1913年(民国二年),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9.C
【知识点】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详解】根据题干图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1921年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比重从60.2%下降到17.8%,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比重从39.8%上升到82.2%,反映民族资本主义显著发展。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减少了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外部条件,C项正确;洋务派官督商办企业是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的产物,1912年时洋务运动已破产,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国民党官僚资本形成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年后),1912—1921年属于北洋政府时期,官僚资本尚未建立,排除B项;政府鼓励及实业救国思潮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内部因素,但并非导致外国资本比重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知识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详解】根据题干“尊孔必然会导致专制复辟”和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把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是因为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政治紧密联系,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抨击孔子实际上是抨击封建专制政治,C项正确;题干没有比较儒家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先进性,排除A项;题干没有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而是担心尊孔导致专制复辟,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本质是抨击封建统治,北洋军阀推崇儒家思想进行尊孔复辟只是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知识点】五四运动的扩大、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详解】据材料“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由于巴黎和会把德国在中国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学生示威游行,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响应,这是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19世纪中后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斗争,与材料“示威游行”不符,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由于沉重的封建剥削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而爆发的农民起义,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是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旨在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爆发的革命,与巴黎和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B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详解】据材料“诞生共党庆工农”并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7月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 的大事变,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与材料“诞生共党庆工农”不符,排除A项;1922年中共二大上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与材料党的诞生不符,排除C项;南昌起义是1927年中国共产党反抗国民党的武装起义,与材料党的诞生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3.A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可知,“1921年”和“新时代的开始”指向中共一大的召开。1921年中共一大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和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标志着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A项正确;“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对应的是鸦片战争后的反侵略斗争或辛亥革命,时间不符,排除B项;“思想文化新时代”指向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与1921年无关,排除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意义,排除D项。故选A项。
24.C
【知识点】戊戌变法的经过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8年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史实与结论逻辑正确,C项正确;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天京陷落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标志,史实与结论逻辑错误,排除A项;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使其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史实与结论逻辑错误,排除B项;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兴中会,史实与结论逻辑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5.D
【知识点】社会习俗的变化
【详解】根据题干照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的上海街景”反映城市面貌、交通或生活场景的变化;“辛亥革命后军警为行人剪辫子”体现社会习俗(发型)的变革;“上海南京路上的行人”反映城市生活状态、服饰等变化。三者共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多个领域的变化,D项正确;仅第三张图片涉及新式交通工具,不能涵盖所有图片内容,表述片面,排除A项;仅第一张图片体现服饰变化,无法全面反映三组图片的共同主题,排除B项;剪辫子体现了一定的自由平等观念,但不能完整概括交通、服饰等多方面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26.(1)事件: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精神品质:爱国精神、反抗侵略、团结一心
(2)斗争目标:反抗清朝统治、抗击外来侵略;表现:抗击洋枪队,在青浦、慈溪等地重创侵略者
(3)英雄及事迹: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
(4)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原因: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割让台湾损害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5)变化:从认为中国群众衰弱失德到认识到中国群众蕴含蓬勃生气;原因: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侵略势力
(6)时代主题:救亡图存
【知识点】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马关条约》的签订、义和团反帝斗争
27.(1)
派别:洋务派。
口号:“自强”“求富”。
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清朝统治。
(2)
分别指:西方先进技术;西方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3)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报刊:《时务报》《国闻报》。
【知识点】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洋务运动的评价、戊戌变法的经过
28.(1)A:鸦片战争;导火线:虎门销烟。 民族英雄:林则徐、关天培等。
(2)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或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条约:《南京条约》;战役:甲午中日战争;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4)条约:《马关条约》
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知识点】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签订、《辛丑条约》的签订
29.(1)运动:洋务运动;口号:求富;主张:实业救国。
(2)图1:宣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思想主张;
图2:宣传以“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作用:传播新思想、启迪民智、推动社会变革。
(3)两位先生:民主,科学;
作用:起到了思想启蒙和舆论铺垫的作用。
【知识点】洋务运动的内容、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张謇“实业救国”活动、中国同盟会与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30.主题:变法求新,实业兴国。
关键词:变法图强、开设工厂。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内忧外患不断。戊戌变法虽失败,却为社会变革注入新思想;以开设工厂为代表的近代工业起步,为自强求富奠定基础。正是这一时期的探索与努力,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知识点】《辛丑条约》的签订、戊戌变法的经过、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