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鲁迅的《祝福》,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学习,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辛亥革命后的旧中国社会背景,特别是妇女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遭遇,以及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与压迫。
(2)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小说的基本结构、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小说的主题探讨等知识点。通过对小说语言的揣摩和故事情节的分析,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例如祥林嫂这一角色所承载的深刻社会意义;掌握环境描写在塑造氛围、推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并且通过探讨《祝福》的主题,反思封建礼教对个体的压迫,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
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确定小说的主题。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体会并理解本文次要人物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批判封建礼教对人性与社会的毒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确定小说的主题。
2.难点:体会并理解本文次要人物和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提问:“提到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你会想到谁?”引出祥林嫂。
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出名——孔乙己,阿Q、祥林嫂。孔乙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无名无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写作背景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解题
“祝福”也叫“谢年”,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按照老人的说法,天上的菩萨不进不洁之家。因此,在祝福之前,必须把厅堂、祭桌、祭器等掸扫、洗刷得干干净净。“三牲福礼”煮好后,盛放在木制的朱漆大盘里。祭典若在深夜举行,气氛更为庄严肃穆。
男丁按辈份行三跪九叩大礼,妇女和个别忌生肖的男丁都要回避。别说寡妇祥林嫂,就是鲁府的太太、小姐们也是被剥夺祝福资格的。
情节梳理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顺序把全文分为六部分。
补充知识
整体叙述手法(从整篇小说的主线来讲)
顺叙:按照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
格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作用:可以使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先将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者结局交代出来,再按照顺序叙述故事。 格式:结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作用:这样容易造成悬念,引人入胜。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局部叙述手法
插叙:暂时中断正在叙述的事件,插入与该事件或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作用:(1)这样可以对小说的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构成必要的补充,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2)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补叙:在行文中用一小段话对故事前面已经交代过的人或事件进行补充交代,这样追加的内容一般没有情节,也不需要有过渡。
作用:(1)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2)对上文的内容进行补充。
平叙: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另一件事,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
作用:(1)可以使故事发展的头绪更加清楚,照应更加得体,但要交代清楚事件的始末时间等。(2)拓展作品容量。
【明确】
①情节安排上,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增强吸引力。
②主题上,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③环境上,把祥林嫂寂然死去的结局提前,为小说营造了浓厚的悲剧气氛。
④结构上,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作业布置
绘制情节结构图,标注倒叙部分。
思考:祥林嫂的悲剧是否具有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