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祝福》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2《祝福》说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2 11:4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祝福》说课
一、说课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对 “文学阅读与写作” 任务群明确要求:“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反思作品的时代局限与现实意义。”
说教学目标
文学鉴赏层面:需通过《祝福》引导学生掌握小说 “人物形象塑造”(肖像、动作、语言描写)、“叙述手法”(倒叙)、“环境描写” 的鉴赏方法,理解 “次要人物衬托” 的作用,提升小说文本的细读与分析能力,落实 “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 素养。
思维发展层面:课标强调 “培养批判性思维”,本课需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祥林嫂悲剧的 “社会根源”(封建礼教、封建迷信),而非简单归因于 “个人命运”,学会从 “社会背景 — 人物行为 — 悲剧结局” 的逻辑链分析问题,培养 “由表及里、辩证思考” 的思维能力。
文化与价值层面:需通过对 “祝福” 习俗的解读、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分析,引导学生反思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认识 “反封建” 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培养 “社会责任感” 与 “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落实 “文化传承与理解” 素养 —— 这与《归园田居》中 “理解传统文化精神” 的目标一脉相承,均强调对文化的理性认知。
三、说教材
单元定位:本课所属的必修下第六单元,以 “‘观察与批判’视角下的现代小说” 为人文主题,收录了鲁迅、老舍等作家的经典小说,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 “通过小说人物与情节,洞察社会现实,体会作家的批判意识”。《祝福》作为单元的开篇之作,是 “鲁迅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的典型代表——它以辛亥革命后的农村为背景,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为单元后续 “从小说看社会” 的学习奠定 “批判视角” 的基础。
三、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孔乙己》《故乡》,对鲁迅 “批判现实” 的风格有初步认知,掌握 “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肖像描写” 等基础概念,能通过注释理解 “祝福”“捐门槛” 等习俗的字面含义,梳理出祥林嫂的基本经历。
能力层面:具备 “快速浏览梳理情节”“找出关键人物描写语句” 的能力,能初步感知 “祥林嫂很可怜”“鲁四老爷很坏” 的表层情感,具备简单的小组合作与文本分析能力。
核心短板:
鉴赏深度不足:①对 “倒叙手法” 的理解停留在 “先讲结局”,无法体会其 “制造悬念、强化对比、凸显主题” 的深层作用;②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仅关注 “写了什么景”,不能关联 “景与情、景与社会”(如 “祝福的热闹” 与 “祥林嫂的死” 的对比意义);③对祥林嫂悲剧的归因简单化,易归为 “她太软弱”“运气不好”,忽视 “封建礼教、社会环境” 的根本作用。
背景与文本关联薄弱:对 “辛亥革命后农村的黑暗”“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具体压迫(如‘贞节观’‘夫权、族权、神权’)” 了解不足,难以理解 “祥林嫂为什么不能改嫁”“捐门槛为什么没用” 等关键问题,导致对 “悲剧必然性” 的认知缺失 —— 这与《归园田居》学情中 “对东晋门阀制度陌生” 的问题本质一致,均需通过 “背景补充” 扫清障碍。
语言表达与术语运用:回答问题时多使用 “可怜”“残忍” 等口语化表述,不能准确运用 “倒叙”“肖像描写的层次感”“环境的烘托作用”“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等鉴赏术语,逻辑不够清晰 —— 这是初高中过渡阶段学生的共性问题,需在教学中重点引导。
学习需求:需通过 “背景补充”(辛亥革命后农村现状、封建礼教核心内容)搭建文本理解的桥梁,通过 “术语点拨 + 示例引导” 规范表达,通过 “核心问题统领的探究活动” 深化对 “悲剧根源、手法作用” 的理解,最终达成 “读懂情节、会赏手法、懂批判” 的目标。
四、说教学设计
本课以 “‘祝福’背景下的祥林嫂悲剧” 为核心,结合小说文体特点,设计 “情境导入—知人论世—情节梳理—小组探究—拓展提升— 课堂小结”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对比设问,聚焦悲剧
提问:“提到鲁迅笔下的悲剧女性,你会想到谁?”引出祥林嫂。
(二)知人论世:背景铺垫,走近文本
作者回顾:结合教学设计内容,简要梳理鲁迅身份(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与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祝福》出自《彷徨》),强调其 “以文学为武器,批判封建礼教、唤醒民众” 的创作目的 —— 这与《归园田居》中 “介绍陶渊明田园诗开创者身份” 的设计一致,均为 “理解作者创作意图” 服务。
背景精讲:①辛亥革命背景:结合教学设计,明确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但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农村仍处于封建统治下”,补充 “封建礼教的核心:夫权(妇女需从一而终)、族权(家族可决定妇女改嫁)、神权(捐门槛赎罪的迷信)”;②“祝福” 习俗解读:依据教学设计,讲解 “祝福是鲁镇地主的年终大典,妇女(尤其是寡妇)被排斥在外”,点明 “祝福不仅是习俗,更是封建等级与性别压迫的象征”—— 解决学生 “为何祥林嫂不能参与祝福” 的认知困惑。
设计意图:落实教学设计中 “通过背景理解人物悲剧” 的要求,与《归园田居》“补充东晋门阀制度” 的思路一致,均为 “扫清背景障碍,让学生理解人物行为的必然性”,避免将悲剧简单归为个人原因。
(三)情节梳理:把握结构,明确脉络
任务布置: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结合教学设计中 “(序幕)—开端 —发展—高潮—结局—(尾声)”的划分提示,以 “时间(现实/回忆)+ 情节+人物状态” 为要素
(四)拓展提升:联结现实,深化认知
重点点拨:结合教学设计中 “倒叙手法” 的补充知识,提问:“如果把小说改成‘顺叙’(从祥林嫂初到鲁镇写起),和原文的‘倒叙’相比,效果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 “倒叙能先制造悬念(祥林嫂怎么死的)、强化对比(热闹祝福 vs 悲凉死亡)、突出悲剧感”—— 落实教学设计中 “理解倒叙作用” 的难点要求。
设计意图:参照《归园田居》“梳理‘归’的脉络” 的设计,通过 “表格填空” 帮助学生理清情节,通过 “顺叙与倒叙对比” 初步突破 “倒叙作用” 的难点,为后续深度探究铺垫。
(六)课堂小结
操作:教师梳理本课脉络:“今天我们通过《祝福》,理清了‘倒叙结构下的悲剧脉络’,读懂了‘祥林嫂从生机到死寂的形象变化’,更明白了‘她的悲剧不是个人的不幸,而是封建礼教的吃人结果’;同时,我们也学会了‘从环境、次要人物入手分析小说’的方法。希望大家记住:阅读经典,不仅是欣赏文字,更是为了读懂社会、反思现实 —— 这才是经典的永恒价值。”
设计意图:简洁梳理知识与方法,升华 “经典与现实” 的关联,与《归园田居》“梳理‘归’的精神内涵” 的小结目标一致,均强调 “文本学习与精神成长的结合”。
(七)作业布置(融入小结,呼应教学设计)
结合课堂探究,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回答 “祥林嫂的悲剧是否具有必然性?为什么?”——要求结合“社会背景”“人物处境”“封建礼教” 分析,规范使用 “环境衬托”“次要人物作用” 等术语,解决 “语言表达随意” 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