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9张PPT。碧水之月 古有一人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猜猜他是谁?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预习检测:1.解 题 :
2.作者简介:
3.写作背景:阅读导航解题----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走近作者-苏轼苏轼(1037-110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人(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豪放派词人代表。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076)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1073)
走近苏轼“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苏轼共赏月色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识记常用的文言词语。
2、欣赏文中清幽宁静的意境,背诵全文
3、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品读“闲人”含义,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
一读:读准字音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不认识的字词。阅读导航听录音学朗读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宋)苏轼检查听音效果 遂 寝 与 藻
荇 横 柏 吾 suì xìng qǐnyǔ zǎohéngbǎiwú 二读:读顺文章要求:全班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初步感受月夜美景。阅读导航例句如下: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提示(将文言句翻译成白话文后划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读:
结合注释 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 交流讨论阅读导航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重点字词:
1.解:解开,脱下。
2.欲:想。
3.户:门。
4.欣然:高兴的样子。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那天夜晚,
我脱了衣服正要睡觉,
只见月光照入门内,
我(产生夜游的雅兴)高兴地动身出门。 学生翻译 教师点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重点字词:
5.念:想。
6.乐:名词动用,游乐。
7.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8.遂:连词,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译文:
想到没有和我一同游览作乐的人,
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重点字词:
11.亦:副词,也。
12.寝:睡觉。
13.相与:一同,共同。
14.于:介词,在。
译文: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于是,(我们)一起走到庭院中。【一起在中庭中散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重点字词:
15.空明:清澈透明。
16.交横:交错纵横
17.盖:表示推测,原来是。译文: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
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
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重点字词:
18.何:疑问代词,哪。
19.但: 连词,只是
今义:但是,表转折
20.闲人:
悠闲自在的人
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21.耳:罢了。
译文: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
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人这样的“闲人”(清闲的人)罢了。 比一比:看谁能更好地背诵课文 四读:
品读欣赏
把握情感阅读导航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每部分 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记 叙 (第一节)→交代时间、地 点、原因。
描 写 (第二节)→ 庭中月色
议论、抒 情(第三节)→ 惋惜无人赏月
与苏轼共赏月色 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
与苏轼共赏月色 提示:
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
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
与苏轼共赏月色 ?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无聊,因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
与苏轼共赏月色 去承天寺是为了去拜佛吗?
是为了去看寺庙的建筑吗?去承天寺是为了干什么?资料链接: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 作者只寻张怀民,表明他志趣高雅,与张怀民志同道合;
?也暗示其处境,无人敢与之交往,与下面的“闲人”相应。与苏轼共赏月色 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
2、作者“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比喻3、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本文写月而不见月,以“积水”喻“月色”,用水的“空明”展现月的皎洁空明;又以“藻荇”衬托水的清澈,烘托月光的清丽宁静。静动结合,正侧面结合,层层设喻,别出心裁,将这月光的清澈透明 ,淡雅幽静写到了极致。(动)(正)(侧)(静)4、难道承天寺的院子里只有竹子柏树,就没有其他植物吗 ? 与苏轼共赏月色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清新高雅的品格
清幽宁静的意境竹子有5、“闲人”指谁?
为何自称“闲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1、贬谪的悲凉:一个“闲”字,反映了作者当时身为“闲”官的现实,有一种惆怅、悲哀之意;
2、赏月的欣喜:天下不乏良辰美景,我闲适自得得以赏此美景;
3、自我排遣的安闲自适 :作者对世人忙碌于名利而辜负了美景的慨叹,而自己安闲自适,能够安然赏此美景;通达乐观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归纳总结文章特色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言简意赅,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古往今来,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大家想一想,你能举出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吗?想一想: 古代诗词中含有“月”的诗句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