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一课时恐龙无处不在 自主学习1.自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劫难( ) 追溯( )
鸟臀目( ) 潮汐( )
褶皱( ) 铱( )
陨石( ) 二氧化硅( )jiésùtúnxīzhě zhòuyīyǔnguī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劫难:
追溯:
天衣无缝:
不解之谜:
趋势:灾难,灾祸。溯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仙的衣服没有缝隙。多比喻事物(多指诗文、说话等)没有一点破绽。 解不开的谜。比喻还没有弄明白的或难以理解的事物。事物发展的方向。合作探究1.初步感知课文
(1)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这是一篇科普论文)(2)文章的段落结构怎样?全文共15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出文章主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第二部分(第2~14段):举例说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这成了大陆漂移假说的佐证。?
第三部分(第15段):表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作用,照应了第1段,突出了文章的主旨。2.文本探究(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文字起补充说明作用,试举例说明。如:“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洲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起什么作用?①“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②“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这些设问句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3)文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①举例子,说明具体真切易懂。
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列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3)文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②作比较,鲜明具体地说明,使读者一目了然。
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3)文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③打比方,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3)文中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④列数字,给人以科学依据充分的印象,准确而具体,令人信服。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大约在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4)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总起)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各洲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会迁徙大陆漂移大陆漂移说成立拓展延伸由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式,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启示一:看问题从多个角度去研究?
启示二:敢于大胆想象和猜测?
启示三:看问题不是简单化和孤立化第二课时被压扁的沙子合作探究1.初步感知课文
(1)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撞击说火山说(2)文章的段落结构是怎样的?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被压扁的沙子一(1-4段):恐龙灭绝的原因撞击说
火山说二(5-7段)5、6段:寻找证据验证理论
7-10段:发现斯石英
11-13段:佐证“撞击说”
14-17段:得出结论: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2.整体把握课文(1)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作者对前苏联科学家的实验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作比较说明)斯石英的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在通常条件下,斯石英可以保持数百万年。
(列数字说明)
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过巨大陨石的撞击。
(举例子说明)
在进行过原子弹爆炸实验的场地也发现了斯石英,它是由膨胀火球的巨大压力形成的。
(举例子说明)
? 由以上两例,作者认为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作者认为,地壳深处的斯石英可以通过火山喷发被携带到地表。然而,喷发温度极高,岩石会被熔化,所以任何由火山携带而来的斯石英都被转化为普通的二氧化硅。
由此作者断定: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加上科学家又有新的发现:在岩层年龄为6500万年的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中,检验到了斯石英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
就这样,作者最后确认,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2)作者的思路以及说明顺序怎样?作者以科学发现和科学实验的成果为依据,层次清楚地说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2)作者的思路以及说明顺序怎样?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科学发现观点产生科学研究发现印证观点(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对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疑难解答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说明顺序: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比较阅读本文与前一篇文章有什么异同之处?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说明方法: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说明角度: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说明语言:准确浅显,生动易懂。被压扁的沙子恐龙灭绝原因撞击说火山说肯定否定推理论证研究证明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那场灾难。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样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