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一模)语文试卷(图片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12 12:23: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高三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武汉市第一中学
考试时间:2025年11月12日上午8:00一10:30
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认真核
准准考证号条形码上的以上信息,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
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聚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的师道思想对宋代以后儒学教有的发展和我国儒家师道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
响。钱穆就提出:“宋学最先姿态,是偏重在教育的一种师道运动。这一运动,应该远溯到
唐代之韩愈。”韩愈提出和坚守的“为师之道”是在“耻师”的社会风气、缺乏足够的外部
引导与约束的条件下的自我道德建设,体现的是教师的文化使命与道德担当。考诸韩愈的师
道思想,在强调“以德有德”的当下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韩愈所谓的“道”是相对于佛老而言的儒家之道,韩愈所谓的“师”则是相对于经师而
言的传道之师。由是,“道”与“师”在此形成同构关系:一方而,“道需要通过儒师的论
说传述,才能得以绵延不绝”(陆敏珍),教师成为道统传承的保证:另一方面,儒师需要
维护“道”的神圣性,以保证社会身份的尊崇,儒学成为教师地位的背书。显然,“句读之
师”不能承担起这样一种“师”“道”同构的重任,因此韩愈在重塑“师道”传统的过程中,
赋予了教师更为深刻的“为师之道”。
“师以传道”的使命担当
《师说》开篇即言:“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要自觉地
把“传道”作为自身的文化使命和道德责任,将儒家的圣王之道传承下去。魏晋时期儒学衰
微,除了有社会动荡的客观因素外,也因儒家学者在“家法师守”的过程中忽视对儒家文化
本身的传承与创新。这样的人在韩愈看来,不过是“经师”。远远称不上“人师”。中国教
育传统强调的“以文化人”,关键在于化,而不在于文。具体而言,“文”就是“古文、六
艺经传”这些承载“道”的“业”,而非“道”本身。换言之,文是救育的载体,而不是教
高三语文试卷(共10页)第1页
育的全部。作为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受业”,将传授给学生一些实用的文化知识视为教
育任务的达成,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递人之为人的文化精神和道德精神。韩愈对“师道”的
重塑,乃是树立起教师作为社会道德担纲者和传承者的身份地位,“师道尊严”无疑建立在
对教师使命的高度张扬之上。
一方面,韩愈的师道思想为教师树立了道德身份,教师要以道自任。韩愈在儒家哲学上
创立了“道统说”,并将自己纳入传承谱系,为教师的道德身份建构了合法性。这一师以载
道、师以传道的谱系构建为后世所继承,成为我国师道传统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韩愈的师道思想也要求教师要“敢于为师”,使“传道”成为道德自觉和行
动自觉。韩愈本人即言:“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
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吃吃,死而后已。”敢为人师事实上也意味着教师要做到主动施教,
把提高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作为自身的教育动机和教育责任。韩愈的士大夫身份促
使他试图去重建儒家的社会伦理体系,以维护岌发可危的李唐王朝,多次的贬谪并没有动摇
他对孔孟之道的坚定信念,而仍然坚持基于教师身份的“舍则传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首先,为师之人应当探究“道”的精神内涵。韩愈所创的“道统说”打破了师法、家法
的儒家教师观,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够与原本的教诲合而为一,就可以是一位好老师”。这
固然为从事教学的儒家学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但从另一方而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能够向学生说明经典文本的含义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向学生阐明经典文本所
蕴含的“道”的人生指导意义。历史是流变不居的,教师如果没有能够基于儒家之道,赋予
其现实的社会价值,那么教师及其所谓的“道”就可能被学生乃至社会所抛弃。换而言之,
教师对于经典必须有所探究,只有对儒家精神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创新,才能使学生信服,才
称得上“人师”。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即在于此,探究精神是教师教肓活动的学识保障。
其次,为师之人应当参与“道”的社会表达。韩愈积极参与道德辩论,以儒家之道抨击
佛老之道,认为“抑非好已胜也,好己之道胜也”。“若不胜,则无所为道。”师者之传道
应当有“道”可传,如果只是抱残守缺、自视清高,没有积极表达自己对儒家经典的道德理
解、对社会生活的道德理解,那么学生难免会被其他学说的社会表达所吸引,教师就会陷入
无道可传、无生可教的困境。文章就是救师特有的道德表达形式,韩愈的“文以贯道”重道
而不轻文,既强调通过文章来阐释对社会现状的道德理解,以此引起学生对教师和儒学的认
同,又寄望通过文章来扩大儒家学说的传播范围,突破汉魏家法的神秘性,使更多的人了解
儒家的道德主张。

教师身份是相对于学生而言的,师道、师德亦是建立在教学关系、师生关系上而提出的
不同于一般社会伦理关系的道德要求。
其一,教师要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安心学习。师生的平等主要指的是人格上的平等,而
高三语文试卷(共10页)第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