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备课课件第六单元 (6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备课课件第六单元 (6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1 16:03:48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小石潭记柳宗元学习目标
1.学习对景物细致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2.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课文的品读,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第一课时预习与交流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篁 竹 清冽 为坻
为屿 为嵁 佁 然
俶 尔 翕 忽 差 互
寂寥 悄怆 幽邃 huáng liè chí
yǔ kān yǐ
chù xī cī
liáo chuàng suì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水尤清冽:
坻:
屿:
嵁:
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
下澈:
布:
佁然:
俶尔:
翕忽:
差互:
悄怆:
幽邃:
以其境过清: 格外;寒冷。
水中高地。
小岛。
不平的岩石。
覆盖、缠绕、摇晃、连结。
表示估计数目。
直照到水底。
映在。
愣住的样子。
忽然。
轻快敏捷的样子。
互相交错。
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
深。
凄清,冷清。(2)一词多义
乐: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以: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而:记之而去
隶而从者
潭西南而望 (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逗乐)
(表示估计数目)
(能)
(清澈)
(凄清,冷清)
( 自)
(跟从)
(因为)
(相当于而,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用来)
(不译,连接两个动词的词)
(不译,表并列关系)
(不译,作停顿词 ) 差: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差互
见:下见小潭
明灭可见
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同游者
环:如鸣珮环
竹树环合
为:全石以为底
为岩 (长短不一)
( 交错)
(发现)
(看见)
(游动)
( 游览)
(玉环)
(环绕)
( 作为)
(成为)(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下见小潭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
俶尔远逝
潭西南而望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如鸣珮环
心乐之
近岸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向下
名词作状语,空中
名词作状语,向下
形容词作状语,向远处
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七星一样)名词作状语,像蛇(爬行)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凄凉
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使……感到寒冷
使动用法,使……发出声音
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
形容词作动词,靠近(4)古今异义
乃记之而去
崔氏二小生
闻水声
不可久居
潭中鱼可百许头 古义:离开。今义:往。
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古义:停留。今义:住。
古义:表示估计数目。今义:许可,可能。作者链接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待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涧记》《石渠记》《小石城山记》)。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文体链接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合作与探究
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3. 往来翕忽,俶尔远逝。

4.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重点句子翻译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阳光直射到水底,水底的石头上有鱼的影子,呆呆的,静止不动;

又忽然向远处游去,往来轻快敏捷。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向下面看见一个小谭,潭水格外清澈。
四面被竹子和树木环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不觉感到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5.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7.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总写小石潭全貌。写了竹、水、潭、
石、树等。? 第二部分(2一3):以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 潭水,
并写到了小溪的走势。? 第三部分(4):写幽静的环境,抒发作者抑郁忧伤
的心情。? 第四部分(5):补充交待同行的人。? 文本探究(整体勾勒)
1.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
幽静。
3.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细处着眼
1.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2.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3.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细处着眼 4.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细处着眼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细处着眼板书
小石潭记
发现小石潭——秀美
潭水——清
鱼———可爱
源流——曲折蜿蜒
潭境——幽 拓展延伸
柳宗元合称知多少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
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为 “唐宋八大家”
第二课时 合作与探究
1.通过上节课的努力,大家已经读懂了文意,试着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说这是一篇山水游记?
①课文记述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发现小石潭——在小石潭的所见所感——离开小石潭。
②课文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游览过程中看到的小石潭的景物特点:水清、石奇、环境清幽、游鱼欢快可爱、溪流蜿蜒、岸势曲折。
③文章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如,第二段中以游鱼的欢乐来写人的欢乐;第四段中,以凄清寂寥的环境烘托作者内心的凄凉伤感。2.阅读本文,小石潭的奇特优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主要是作者写景逼真生动,你能举出其中的一处自己的感受吗?
①“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未见小潭,先闻水声,生动的比喻,将水声的清脆悦耳写得传神形象,读来如闻其声,可感其心中之喜。
②“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三个四字短句,简洁生动,动静结合,描绘了小石潭周围竹树环抱,错落缠绕的情景,清静幽雅。
③第二段,字字句句写鱼儿在水中游动的情形,既有静时的安闲,又有游动时的迅捷活泼,竟若空游无依,历历在目,实写鱼,虚写水,从侧面生动有力的突出了水的清澈明亮。
④第四段,写溪流和岸势,从动静两个角度设喻,生动逼真的描绘了流动着的溪流和静态的溪岸的特点,新颖奇特。合作与探究合作与探究3.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你对古人写山水游
记有了怎样的认识?
① 有一个合理的写作顺序。比如,游览顺序。
② 细致生动地描绘游览过程中所看到的主要
景物,突出其特点。
③ 巧妙地运用修辞、多种写景的方法使语言
生动优美。
④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1)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了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了一幅美妙的图画。 合作与探究(1)移步换景
(2)修辞手法的运用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地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写作特色 板书

移步换景
游记 修辞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拓展延伸
“人与自然”是永恒的话题。古诗中的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让身处现代环境破坏、污染严重的我们赏心悦目,心情舒畅。假如现在小石潭所在的政府要开发小石潭为旅游区,从环保的角度让你给他们提建议,你的建议是什么?请写下来。
制定有关的措施,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尽可能少地建筑人为景观及辅助设施;导游词中加入对环保的提醒;设计环保的广告词……课件14张PPT。答谢中书书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了解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3、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作者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背景链接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读准字音
颓tuí 与yù预习与交流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重点实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散尽)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预习与交流一词多义
欲 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与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
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
词)
相与步中庭(一起)
自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
自康乐以来(从)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
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
今义:精神萎靡预习与交流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文本探究
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文本探究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文本探究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景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板书设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古诗词中的山和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拓展延伸课件23张PPT。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写作背景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jiě xìng suì qǐn读准字音预习与交流读准节奏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预习与交流(1)一词多义
遂 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狼》 (打洞)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不久)(2)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义: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义:罢了
今义: 耳朵 预习与交流积累重点词语借助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文本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闲语言赏析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板书设计 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拓展延伸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课件20张PPT。29. 满井游记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语感。
2.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3.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4.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燕 地 花朝 节 飞沙走砾
廿 二日 鹄 波色乍 明
倩 女 靧 面 髻鬟
浅鬣 茗 罍
蹇 浃 曝
呷 堕 事 恶 能无纪预习与交流
yān zhāo lì
niàn hú zhà
qiàn huì jì huán
liè míng léi
jiǎn jiā pù
xiā huī wū(1)重点实词
冻风时作:
廿二日:
偕数友出东直:
若脱笼之鹄:
土膏微润:
悠然:
娟然:
潇然:
晶晶然:
呷浪之鳞:
以游堕事:
适:
恶能: 积累文言词汇
兴起。
二十。
偕同,和。
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肥沃。
悠闲的样子。
美好的样子。
潇洒无牵挂的样子。
光亮晶莹的样子。
鱼。
毁坏。
正好。
安,哪。时:冻风时作
于时冰皮始解
为:山峦为晴雪所洗
全石以为底
之:若脱笼之鹄
倩女之面
郊田之外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乍:波色乍明
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鳞:鳞浪层层
呷浪之鳞
始:于时冰皮始解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余之游将自此始一词多义 时常,经常
时候
介词,被
动词,作为
结构助词,的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结构助词,的
指代“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时间副词,初,始
时间副词,忽然
名词作定语,像鱼鳞
名词,鱼
副词,才
副词,才,方才
副词,开始(3)词类活用
泉而茗者
罍而歌者
红装而蹇者
鳞浪层层
作则飞沙走砾
(4)古今异义
局促一室之内
柔梢披风 茶,这里作动词,“煮茶”
酒杯,这里作动词,“举杯”
原意为跛足,引申为驴,这里作动词,“骑驴”
鱼鳞,这里是指像鱼鳞一样
飞,动词使动用法,使……飞;走,动词使动用法使……走

古义:拘束,限制;今义:拘谨,不 自然
古义:在风中散开;今义:名词,一种披在肩上的没有袖子的外衣
(5)成语
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
悠然自得:悠闲自在的样子。
飞沙走砾:沙子飞扬,石砾滚动。形容风很大。作者链接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明代文学家,湖北公安人。万历年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公安“三袁”,为文学史上“公安派”的创始者。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有《袁中郎全集》。背景链接
万历27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满井:京郊一处胜景,据称井口直径五尺余,内有泉水四季不干,常有井水溢出,因而又称“满井”。文体链接
游记,散文的一种。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整体感知------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请概括作者游满井这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文本探究
再读课文,思考探讨:
1.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事物?
这些事物具有什么特点?
润土:肥沃。
冰皮:冰始融化水波清澈。
山峦: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堤柳:柔软。
麦苗:破土初生、整齐喜人。
游人:快乐潇然
鸟鱼兽:快乐嬉戏、悠然自得。2.如此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可作者为什么要在开篇写燕地的寒呢?
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满井醉人的春色之后似乎应该结束全文,好给人留下回味。但作者却又生发了些议论,这是否有些多此一举?为什么?
并非多此一举。这正体现了作者厌恶官场生活,热爱大自然、寄情山水之间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作此记的缘由。文本探究4.谈谈你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的理解。
这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这句话告诉我们,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些限制,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文本探究语言赏析
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如“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
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写法探究
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白描手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本文这些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
写水——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写法探究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板书拓展延伸
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
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
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课件68张PPT。25.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渔家傲》 《浣溪沙》诗歌赏析点津: 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目标导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
手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
想。写作背景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体裁介绍1:听录音。
要求:(1)注意字音
(2)把握感情基调
(3)注意节奏、重音语速
2:大声朗诵诗歌。
名家朗读读准下列字的读音:
怒 号 挂 罥 长 林 梢 庇
突兀 布衾 三 重 茅 沉塘坳飘 转zhuàn俄 顷广 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 乱见 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扫除障碍①高者挂罥长林梢( )
②下者飘转沉塘坳(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
④自经丧乱少睡眠( )
⑤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 )挂住,缠绕 洼地灰蒙蒙的战乱。这里指安史之乱遮盖,掩护贫寒的士人解释词语: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朗读节奏思考: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事?
说一说作者当时的感受。秋风破屋 —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愿得广厦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了杜甫怎样的崇高思想? 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中表现了杜甫怎样的崇高思想? 诗人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身处境,想到“天下寒士”同样饱受风雨,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杜甫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群童抱茅无可奈何
破屋漏雨忧思不绝
现实白天
黑夜屋外
屋内事
人自己 理想期盼广厦千万间天下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推己及人水到渠成板书设计拓展延伸你能说出杜甫其它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shǔpǔ朗读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
(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
水诗为主。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
老的诗人。早年在家隐居读书,30岁曾到过长
安应试求仕,失意而返回故里。曾在太学赋诗,
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
交谊甚笃。
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
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
这首诗是作者早年隐居鹿门山时,应
故人邀请到农做客时所写,描述了田园生
活的乐趣。走近诗人 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
韦应物、柳宗元等。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
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
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
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孟浩然除了《过故人庄》以外还有《宿建德江》、《临洞庭
湖赠张丞相》表现其高雅情怀和闲情逸致。 山水田园诗派 故人具鸡 黍,邀我至田家。办,准备 黍子,黄米 写朋友邀我作客。
“具鸡黍”、“至田家”,朴朴实实的叙述,表现了老朋友之间的真挚的感情,洋溢着愉悦的田家情趣。疏通大意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写山村风光。
绿树环抱村庄,这是近景;郭外青山逶迤,那是远景。由近及远,景色越来越开阔,一派清幽恬静的气氛。环绕 古代外城墙 开 轩 面 场圃,把酒话桑麻。 写把酒闲话。
轩窗一开,扑面而来的是谷场和菜圃,远处是绿树、青山,知心朋友们喝着酒,谈谈农事,风儿送来阵阵泥土和庄稼的气息。这田园风味简直令人陶醉!打谷场和菜园窗户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写诗人告诉朋友:重阳节我还到你家,喝菊花酒。朋友间那种融洽的感情、诗人对田园的喜爱溢于言表。靠近,还有不邀自来的意思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老友备好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做客。村外绿树环绕,村子的四周青山斜立。打开窗子面对打谷场和菜园,把酒对饮畅谈农事。等到九月重阳节的那一天,我还要来饮酒赏花。 整理归纳诗人应邀赴约 欣赏田园风光享受农家情趣再约重阳欢聚为什么诗人临走时要主动相约重阳再聚? 诗歌探究:思考:
1、读了此诗,你觉得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感情?
3、诗中描写田园风光的是哪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再找一句运用相同修辞的句子。 诗人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情。 诗人与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对仗(对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把酒话桑麻”中的“桑麻”指的是什么?
假设你就处在当时的环境当中,你会与故
人说些什么话?(用现代话语表达)拓展延伸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
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农事 本诗描绘了 的自然风光和
的农家生活,表达了
。 总结中心思想:农村秀美恬淡闲适诗人与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游山西村游 山 西 村(七律)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诗人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伟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幼年时正当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加军队生活,前后九年,进一步激发了爱国激情,对他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坚决主张抗战,政治上经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情,充满收复失地的信心。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著作
《剑南诗稿》《沈园》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 ,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对照诈伪的官场,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诗人虽然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故乡,但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写作背景文言知识一词多义
1.衣沾不足惜(值得)
2.丰年留客足豚(丰足)
古今异义词
春社近:古义“土地神”,今义一种集体组织。
词类活用
拄杖无时夜扣门: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足社夜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诗人从这里的起句,写自己游村突然来到农家,主人盛情留客,渲染出农家丰收后的欢乐气氛,为下面出游写景抒情作了有力的铺垫。
“腊酒”,指腊月(农历十二月)里自酿的米酒。这是稻谷丰收后出现的喜人景象。腊酒在开春后饮用,外表显得有点浑浊,但是它有着名酒般的醇美。何况农家主人又是那样热情待客,还备有丰盛的佳肴呢!豚,指小猪,这里“足鸡豚”是形容农家待客的菜肴极为丰盛。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
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诗由写景转入抒情,从村外之景转写村内之情。“春社”,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习俗。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谓“立春后五戊日为春社”。即立春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当这一天将来临时,村子里不断的吹箫打鼓声音,响彻云霄,洋溢着一片节日的欢快气氛。乡民们还要向土地神祭祀,以祈求农事的丰收。这个简朴的古代风俗,在当时江南的农村仍然很流行。诗篇不仅反映了农民们渴望丰年的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喜爱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但愿从今以后,趁着月明之夜来闲游.能随时拄杖,轻扣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述。游村的感受如何呢?山村的迷人景色、村俗的朴实淳美,这些都给诗人留下美好而难忘的印象。
今后怎么样呢?诗篇以频来夜游之情收结,余韵不尽。如果说孟浩然诗的最后:“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露得非常直率,那么,陆游诗的结尾用笔则比较婉转,诗人吐露的意念是,今后倘有机会乘月明之夜外出闲游的话,我拄着拐杖会随时前来敲门叙谈。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村 陆游渲染出农村的丰收景象,表现农家的淳朴好客。蕴含生活哲理,比喻困境中往往蕴含着希望。写出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留恋之情和对此行的由衷感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心:表达了作者对山村生活的喜爱。《游山西村》:书写了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之美里的快乐之情。中心思想 《游山西村》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记叙,层次清晰,语言生动.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小路上,“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涵着生活的哲理, 。“柳暗花明”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涵着希望.整体感悟游山西村在行文上有什么特点?成语典故:柳暗花明
陆游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诗抒发了抗金爱国的情怀,一度得到孝宗的赏识,所以入朝当了军器少监。但朝中的投降派百般排挤他,不断上书皇帝,诬陷他终日赏花吟诗,不务正业,皇帝偏听偏信,结果陆游被弃。
   陆游怀着满腔的愤怒,回到老家绍兴闲居。一天,陆游前往山西村拜访友人,友人及左邻右舍听说陆游来访,都热情地接待他,家家户户摆酒设宴相迎。那淳朴的民风使陆游十分感动,他诗兴大发,写下诗篇《游山西村》。诗中有这样两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句既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寄予希望的心境。“柳暗花明”后用来比喻环境的突然转变;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在错综复杂的情况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知识链接我们的发现:陶渊明与陆游心态比较 陶渊明与陆游当时写下《归园田居》与《游山西村》这两首诗时都已弃官。但从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可看出,陆游仍然希望为国效力;而陶渊明则钟意于田园生活,钟意于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日子。范仲淹????范仲淹(989-1052 ) ,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作者简介  背景:
1038年西夏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一○四○年,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延州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知延州时 。赏析诗歌: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
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范仲淹上阕写景衡阳雁去
边声连起
千嶂孤城
长烟落日渲染荒凉萧瑟气氛 下阕抒情异家万里- 归无计
羌管悠-霜满地
燕然未勒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泪借景抒情苍凉悲壮, 沉郁雄浑中心思想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报国立功的英雄气慨和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感慨情怀,同时也写出了边塞战士的艰苦生活。 词的常识两大流派
和乐演唱
词的结构
词牌点拨
婉约派两大流派豪放派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情思曲折而真切;风格委婉,绮丽。代表人物:李清照、温庭筠。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语言畅达流利,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意境雄奇阔大。由北宋词人苏轼开创,经南宋词人辛弃疾发展而推向高峰。婉约派:
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因明人张延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婉约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形成“词人之词”之正宗。风格委婉、绮丽。此派对词坛影响很大,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北宋诗文革新派作家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都曾用 “豪放”一词衡文评诗。第一个用“豪放”评词的是苏轼(《答陈季常书》),他还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颇引人注意。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苏 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
3、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文学常识诗人简介:详见《记承天寺夜游》
创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参见课本注释,对照翻译 词语:
浸溪:浸在溪水中。
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补充: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上阕: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上阕写景兰芽浸溪
路静无泥暮雨萧萧
子规轻啼下阕抒情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自然的美景和生机令人心旷神怡。
不要徒发衰老之叹。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拓展延伸 《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课件21张PPT。古诗漫谈不拘形式谈你的体会和意见 月亮,古往今来勾起了多少诗人对它的遐想,勾起了多少诗人对亲人与家乡的思念。 你想到了哪
些诗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唐·刘禹锡 《望洞庭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月下独酌》其一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复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渡,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中国除了有清纯的月亮,还有壮美的河山。就让我们用诗歌来赞赏一下:根据意境说一句或一首诗歌登 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凉州词二首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杂曲歌辞·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几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菏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吾友梁铁君侠者画竹
(清)康有为
生挺凌云节,飘摇仍自持。
朔风常凛冽,秋气不离披。
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
只烦文与可,写照特淋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关于竹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李 觏《乡 思 》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好看落日斜衔处,一片春岚映半环。
——白居易 《和元八侍御升平新居四绝句·高亭》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天长落日远,水净寒波流。 ——李白 《登新平楼》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杜甫 《落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关于落日吟诵古诗1、请你吟诵下列诗人的诗: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安石、苏轼。
2、请你吟诵有关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或有关花草树木的古诗。
3:以接龙形式对诗句。《游园不值》——叶绍翁(宋)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村居》——高鼎(清)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山行》——杜牧(唐)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雪》——柳宗元( 唐)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梅花》——王安石(宋)
墙 角 数 枝 梅 , 凌 寒 独 自 开 。 遥 知 不 是 雪 , 为 有 暗 香 来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问君何能尔?悠然见南山。海内存知己,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寄愁心与明月,会当凌绝顶,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忽如一夜春风来,待到重阳日,赏析古诗要求:
1.观点要明确,要有根有据。
2.尽可能谈出新意。
3.有不同的见解可以争论;争论时要尊重他人。 A 小组赏析
(可从古诗的意境、遣词造句、内容、思想内涵等方面去进行比较。)B 集体交流

谈谈你最喜欢的一首古诗的原因(如催人奋进、富有哲理、形象生动、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常被人引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