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学习西方经验 B. 实行君主专制
2025-2026学年甘肃省古浪县八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C. 平均分配土地 D. 实现男女平等
历 史
7.洋务运动期间的某些企业,在运行中一般都计算成本,吸纳民间资本,其产品主要销售于国内市场,
考生注意:本试卷满分为 50 分,考试时间为 60 分钟。所有试题均在答题卡上作答,否则无效。
追逐利润。下列属于这类企业的是( )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分,共 25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A.安庆内军械所 B.汉阳兵工厂 C.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D.湖北织布局
目要求的)
8.洋务运动期间,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创办了四川机器局。该企业一律不用洋人,由中国的技术人员
1.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认为:“如果商品不能通过边界,军队就会越过边界。”由此观之,英国
负责生产和技术工作。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
A.促进私营企业的发展 B.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A.促进公平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增强企业发展自主权 D.革新生产组织形式
C.割占中国土地 D.搜取中国赔款
9.著名学者姜铎说:“洋务派所进行的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反映和代
2.史学界将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定义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而在改变古老落后的封建经济、促进中国近代生产方式的发生和发展方
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含义是( )
面,不能不在客观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A. 消除了清政府统治危机 B. 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C.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已经被开启 D.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制度 D. 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3.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们(列强)感觉已得的权利不够,他们希望加开通商口岸……
10.1895年,清朝使臣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谈判时,曾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见下图)。从中
他们要深入长江……其次他们要派公使驻北京。”列强取得这些权利是通过( )
可得出的信息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李云:我接台湾巡抚来电,闻将让台湾,台民鼓噪,誓不肯为日民。
4.火烧圆明园可与焚烧亚历山大图书馆的严重性相提并论。法国人在当时就已指出,它的毁坏就如同卢
伊云:听彼鼓噪,我自有法。
浮宫和法国国立图书馆同时被毁。这说明火烧圆明园( )
李云:此话并非相吓,乃好意,直言相告。
A.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浩劫 B.改变了中法国家关系的方向
伊云:亦闻此事。
C.促使清政府开始向西方学习 D.使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到破坏
李云:台民戕(杀)官聚众常事,他日不可怪我。
5.有一首歌谣唱到:“不是说天上的星星多么?比不上太平军的战士多啊!不是说天地的恩情厚么?比
伊云:中国一将治台权让出,印是日本政府之责。
不上呼王(即洪秀全)的恩情厚啊!”“呼王”领导的军队( )
A.台湾人民坚决反抗日本割占台湾 B.清朝官员为虎作伥加速台湾沦陷
A. 主要由手工业者和商人组成 B. 在西征战场取得了重大胜利
C.台湾已被置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 D.台湾人民的斗争被日军残酷镇压
C. 被外国人率领的洋枪队镇压 D. 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武器落后
11.从甲午战争之后,“奋起救亡”的口号,就成了唤起民族觉悟、正视国势艰险、提高民族凝聚力的号
6.下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角。这说明甲午战争( )
A.促进经济发展 B.激发民族意识
C.催生洋务运动 D.引发民族革命
历史试卷 第 1 页 共 4 页
17.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的革命目
12.《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出现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以康、梁为首的新兴民族资 标是( )
产阶级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见下表)。“新的高度”体现的是( )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人物 主要活动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康有为 发起“公车上书”,组织保国会
18.孙中山说:“欲救武汉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著,而在各省之响应也。”引发“各省之响
梁启超 担任《中外纪闻》《时务报》主笔
应”的事件是( )
严复 翻译《天演论》,主持《国闻报》
A.广州起义 B.同盟会成立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A.宣传维新启蒙思想 B.推动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19.中国历代都釆用帝王纪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这
C.高举民主科学大旗 D.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
13.在维新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为光绪帝草拟变法诏令时常变换其内容。守旧官僚也多以“看不懂”或“不
A.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识”等理由拒不执行诏令。由此可见,维新变法( )
C.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D.鼓舞全国人民斗志
A.使皇帝的权利受到限制 B.受到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
20.孙中山在一篇宣言中写道。“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
C.促进了近代思想的解放 D.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一人冠冕”是指( )
14.20世纪初,某政治人物曾这样描述一场运动:“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伤亡枕藉,还是
A.张勋复辟 B.孙中山就任总统
前赴后继……经此血战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孙中山评述的是
C.袁世凯称帝 D.溥仪称帝
( )
21.下列图片所示史料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
15.历史图示是对历史进程直观而简明的表述。下面的示意图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社会危机
清帝退位诏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
C.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D.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16.1905年《民报》创刊后,陆续发表了《民族的国民》《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驳革命可以召
22.“夫去一满洲之专制,转生出无数强盗之专制,其为毒之烈,较前尤甚。于是而民愈不聊生矣……时
瓜分说》《驳革命可以召内乱说》等文章。这反映出《民报》作者群体( )
民国七年十二月三十日,孙文自序于上海。”材料抨击的主要问题是( )
A.倾向社会改良 B.主张民族革命
A.列强瓜分中国 B.袁世凯复辟帝制
C.拥护君主立宪 D.赞成君主专制
C.军阀割据纷争 D.国民政府的腐败
历史试卷 第 2 页 共 4 页
23.1915年面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曾是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 材料二:
在《京报》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阐述了反对变更共和政体的观点,对袁氏意欲复辟帝制的行径进 1885-1913 年一些国家在中国开办的企业(投资在 10 万元以上的)
行猛烈抨击。这表明( ) 行业名称 行业数量 投资量的顺序
A.梁启超已经成为共和派领袖人物 矿业 32 家 英国
B.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不得人心 水电 19 家 日本
C.没有任何势力支持袁世凯的复辟 纺织 16 家 德国
D.民国初年广大人民热心关切国事 食品 39 家 俄国
24.陈独秀认为:“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 机器造船 7 家
治之法。”为“救治”中国,陈独秀呼吁( ) 资金合计 1.3 亿元
共计 113 家
A. 推翻君主专制 B. 复兴儒家思想
材料三: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
C. 发动国民革命 D. 进行思想变革
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
25.在《新青年》的推动下,宣传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进步青年还成立了新民学会,研讨新
——摘编自林樾《帝国的崛起与没落》
知,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下之盟”的名称,并概括“城下之盟”损害了中国哪些主权。
A. 拉开了民主革命的序幕 B.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
(3分)
C. 反映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D. 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列强在中国开办大量企业得益于哪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具体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1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2分,共35分)
是怎样规定的?(3分)
26.(8分)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42年的条约真是所谓“城下之盟”,英国方面向来所不满足的一一满足,其主要内容:开放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
之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政府被认为“达到了一个国家的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的原因。
——部分内容节选自部编版8上《历史教科书》
(2分)
历史试卷 第 3 页 共 4 页
27. (10分)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8.(7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学习西方的过程,充满了坎坷,许多中国人为之进行了不懈的
材料一:近代新式学堂(部分)课程开设情况表 学习和探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zhí)诸器皆能制造,
学堂 开设课程
有稗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京师同文馆 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
——李鸿章《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
福州船政学堂 英语、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船舶驾驶术等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说它胜利,一条重要的理由就是皇帝不那么好做了,……而
还有那么多人主张复辟,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天津电报学堂 电磁学、电测试、材料学、电报地理学、电报实习等
材料三: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
护那德先生,便不能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
——摘编自章开沅等《中国近现代史》
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二:京师同文馆翻译的西书以外交和史地政法类居多,其中有中国人看到的第一本国际公法。福州船政
——陈独秀《罪案之答辩书》
局在解聘了大批洋人后,大部分技术工作由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担任。严复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后致力
(1)依据材料一,指出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近代企业的创办所起到的作用
于翻译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号召救亡图存。新式学堂建立的分年排课、按班级授课等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2分)
——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特点。(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一次既胜利又失败的革命”。(3分)
(2)依据材料二,说明这些学堂产生的影响。(3 分)
(3)综上所述,你获取了关于教育发展的什么启示?(2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这场运动反对的是什么。(2分)
历史试卷 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