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6《谏太宗十思疏》课件(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6《谏太宗十思疏》课件(4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3 10:56: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1谏太宗十思疏魏徵1题目解说:“谏太宗”交代了写作目的;“十思”则高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十种值得深思的情况;“疏”点明了文体。本篇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疏 一、作者名片:
魏徴,唐代政治家。 字玄成,
巨鹿(今属河北)人。 少时
孤贫, 出家为道士。 隋末参
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
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
( 629)任秘书监,参与朝政,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1
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

魏徵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诤臣谏议大夫1 唐太宗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1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情。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进谏,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他的谏言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 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体会魏征的才气、勇气以及他敢于直谏的火热的爱国心。1魏征,你又来了!!太宗,我要进疏!!1那你就赶紧说吧!!遵旨,陛下!1鹞(yào)死怀中——唐太宗的故事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闷死在怀里。背景资料:
这篇奏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 637 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后的休养生息,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 魏徵在这一年的三月至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这是其中的第二疏。唐太宗看了这些奏疏后猛醒,感到很惭愧,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魏徵“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弦、韦是用以警戒之物,,?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表示从谏改过。魏徵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1读准字音浚( )其泉源 壅( )蔽
塞( )源 懈( )怠
无疆( )之休 戒奢( )以俭
载( )舟覆舟 垂拱( )而治
谬( )赏 殷( )忧
黜( )恶
jùnyōngsèxièjiāng shēzài gǒngmiù yīnchù1第一段
臣闻(听说)求(要求、需求)木之(取独)长(形作动,长得高)者(语气词,不译),必固(使……牢固、稳固)其根本(树木的根,同义复词);欲(想要)流(水流)之远(形作动,流得长远,达到远方)者,必浚(疏通)其泉源(水流的源头);思(想)国之安(安定)者,必积(积累)其德义(恩德道义)。源不深而(却,连词,表转折)望(希望)流之远,根不固(牢固、稳固)而(却)求木之长,德(恩德)不厚(宽厚)而望国之治(治理得好,引申为安定),虽(虽然)在下愚(最愚昧无知的人),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聪明睿智的人,指太宗)乎?1【尝试背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却)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望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1人君当(主持,掌握)神器(帝位)之重(形作名,重权,重任),居(占据)域中(天地之间)之大(形作名,重大的地位 至高的地位),将(将会)崇(推崇)极天(皇权)之峻(高峻),永保(永远保持)无疆(永无止境)之休(美善),不念(想,考虑)居安思危(处在平安的环境而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险),戒奢以(用、行)俭(戒奢侈,行节俭| 以节俭戒奢侈),德(道德)不处(保持)其厚(它的敦厚),情(性情,情感,情欲)不胜(克制、控制)其欲(它的欲望),斯(这)亦(也是如同)伐根以(“而”,连词,表转折)求木茂(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塞(sè)源而欲流长者也(堵塞源头却想要水流流远一样)。 1 翻译:我听说:想要树木生得高,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想要水流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生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治理得好,我虽然是最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国家的重任,据有天地间重大的地位,应推崇高峻的皇权,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美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除奢侈,厉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情感不能控制住欲望,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水流流得远啊。11、“闻”的对象是什么?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学习第一节思考问题2、上述句式有什么特点?排比,且构成对仗工整。 3、作者认为,人君应当怎么做?用文中的句子回答。居安思危、戒奢以俭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反正排比句排比句1简析:
1、正面阐述:三个排比句,两个作比喻,一个明事理,浅显易懂。
2、反面申述:紧扣上层三个排比来申述,加上一个反问,简洁有力。
3、得出结论:由人君地位说起,结合开头的比喻,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1第二段
凡百(所有的,表示总括,用于句首)元首(帝王),承(承担)天(上天)景命(大的使命),莫(没有谁)不殷忧(深切忧虑)而(连词,表顺承)道著(治国之道显著),功成(一旦功业建成)而德衰(道德衰减、弱),有善始者(开头做得好)实繁(实在、确实多),能克终(副词,活用为动词,坚持到底)者盖寡(大概很少)。岂(难道)其(代词,他们)取之易(取得天下容易)而(表并列)守之难(守住天下困难)乎?昔(当初)取之而(连词,表顺承)有余(才能有余),今守之而(却)不足(才能不足),何也?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节,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在殷忧(处在深切的忧虑之中),必竭诚以(同“而”表修饰)待下(竭尽诚心地对待臣民);既得志(实现愿望以后),则(就)纵情以傲物(放纵情感 情欲而傲视、轻视他人)。
竭诚(竭尽诚心)则(那么)吴越(敌对势力)为(成为)一体(一个整体),傲物(傲视 轻视他人)则(那么)骨肉(亲骨肉)为(变为、成为)行路(路人、陌生人)。1虽(即使)董之(监督、督责臣民)以严刑(用严酷的刑罚),震之(威吓他们)以威怒(用威风怒气),终(最终)苟免(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仁(但不会怀念(皇上的)仁慈仁德仁义),貌恭(表面上恭敬)而(但)不心服(心里不服气)。怨不在大(怨恨不在于多大),可畏惟人(可怕的只是民众),载舟覆舟(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那样,人民能拥戴您也能推翻您的统治),所(特指代词,相当于---的)宜深慎(这是应当深切警惕的)。 1翻译:
所有的国君,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因为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业建立就道德衰减,有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住天下就显得才能不足,什么原因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会竭尽诚心地来对待臣民。。成功之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欲傲视别人。竭尽诚心,那么敌对势力就成为一体,傲视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为陌路的人。1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臣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臣民,臣民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怀念您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在内心里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有老百姓;(他们可以像水一样)能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百姓能拥戴您也能推翻您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谨慎(引申为“警惕”)的。
11、作者认为得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答: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第二节思考题:1
a、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以设问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
c、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_ 的关系比作______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水和舟民和君1思固本思源(比喻)论证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为什么思分析问题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一二段小结:总结历史(对比)说明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引出警告反面1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项王曰:“沛公安在”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不求闻达于诸侯安安定怎么哪儿 疑问代词养生的东西求要求 追求探求请求追求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的马车),岂可忽(轻视、怠慢)乎?君人者(统治天下的人),诚能见可欲(看见想要的东西),则(就)思(想到)知足(知道满足)以(来)自戒(警戒自己);将有作(将要有兴建宫室一类的事情),则思知止(就想到适可而止)以(来)安人(安民:使----安宁);念高危(想到君位高而险),则思谦冲(同义复词:谦虚)而自牧(自我约束);惧(害怕)满溢(骄傲自满),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百川之下:居于---之下);乐(以---为乐)盘游(娱乐游逸,指从事狩猎),则思三驱(从三面驱赶,留一面)以为(把---作为)度(限度);第三段:1忧懈怠(处理国事松懈怠慢),则思慎始(谨慎、慎重开始)而敬终(谨慎、慎重结束);
虑(担忧 担心)壅蔽(耳目被堵塞蒙蔽),则思虚心(使心虚,虚:空)以(表目的的连词,可不译)纳下(采纳臣下的意见);想(害怕)谗(说人坏话)邪(不正派),则思正身(使---端正)以(来)黜恶(排斥 斥退奸恶的人);恩所加(施加恩泽,将恩泽施加给别人的时候),则(就)思无(通“毋”,不要)因喜而(表承接)谬赏(错误地奖赏);罚所及(动用刑罚,对人施行惩罚的时候),则思无(同“勿”不要)因怒而滥刑(滥用刑罚)。总(总括)此(这)十思,宏(弘扬,使---光大)兹(此)九德(九种德行)。简(选拔)能(才能,有才能的人)而(表承接)任(任用)之,择善(好的意见)而从(听从)之,则(那么)智者尽(副词活用为动词,全部用出)其谋,勇者竭(副词活用为动词,全部用出)其力,仁者(仁爱的人)播(广施)其惠(他们的恩惠),信者(忠诚的人)效(献出)其忠。1文武(文臣武将)争驰(争着奔走效劳),君臣无事(没有烦忧的事情),可以尽(副词活用为动词,尽情享受)豫游之乐(出巡游玩的快乐),可以养松乔之寿(养:保养;保有神仙般的长寿),鸣琴垂拱(悠闲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言(不必多说)而化(就得到教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代替臣下)司职(管理职事),役(役使,劳损)聪明之耳目,亏(毁坏,减损)无为之大道(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哉?1翻译:
用腐烂的绳索驾驭疾驰(狂奔)的马车,难道能不加重视吗?君主,如果真的能够见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想到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有兴建宫室一类的事情,就要想到知道适可而止,来使老百姓安宁;想到(自己的地位) 高高在上充满危机,就想到要谦虚来自我修养(约束自己),害怕会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居于众多河流的下游;1喜欢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接纳)臣下的意见;担心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九德”的修养,1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地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尽到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着做好自己的事情,君臣就会没有多少烦扰的事,国君就可以 尽情享受安逸的生活,享有神仙一样的长寿,或演奏琴瑟或垂衣拱手,不必多说,百姓就可以得到教化。为什么一定(自己)劳神费思,代替百官管理职事,劳损聪明的耳目,毁坏(减损)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呢?1第三节简析:1 提出“十思”的内容:2 做到“十思”的好处:人尽其能,垂拱而治。戒奢侈 (第1、2条)
戒骄傲(第3、4条)
戒纵欲(第5、6条)
戒轻人言(第7、8条)
戒赏罚不公(第9、10条)1、“十思”与第一段的观点有何联系?
2、“十思”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3、 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答:“十思”是“积德义”的具体内容。思考:答:谦冲自牧,虚心纳下,慎始敬终,知人善任。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1谏太宗十思疏固本浚源二.总结历史引出警告提出十思戒奢以俭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善始实繁克终盖寡三.居安思危一.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回顾课文 理清思路一、通假字:
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二、古今异义:
必固其根本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三、词类活用:
貌恭而不心服
则思江海下百川 基础知识复习(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无”同“毋”,不要)(古义:放纵情感 。 今义:尽情 。) (古义:路人 。 今义:走路。) (名词用作状语,在表面上)(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德不处其厚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宏兹九德
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
不念居安思危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厚的境界)(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大,弘扬) (形容词用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 (形容词用作名词,安乐的环境,危难的形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则思三驱以为度

终苟免而不怀仁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者也”,表判断) (直接表判断)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省略主语“民众”)(“以严刑”“以威怒”后置)(“岂……乎”即“难道是……吗” 固定句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