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8《训俭示康》课件(4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高二年级下华东师大版5.18《训俭示康》课件(41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23 17:0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1张PPT。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这句说历代君主治国的经验教训是:因勤俭而成功,因奢侈而破败。
(唐代李商隐《咏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说,潜心努力来提高自己,用俭朴的生活来培养高尚的品德。做不到恬静寡欲就无法确立远大的志向,不潜心专一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诸葛亮《诫子书》)训俭示康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3)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闻喜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第二年退居洛阳,花费15年时间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全书共294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等200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司马文正公集》。 本文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教诲他儿子司马康的一篇文章, 训: 训诫。俭: 节俭。 示:给……看。 要求司马康崇尚节俭,不要追求奢靡,并教诲子孙崇尚节俭。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我本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以清白(的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害羞地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表示与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誉。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 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通达,我不以(此)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骄傲,不如固执,不通达。’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别人)为羞耻,(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认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文章开头一段提出论点,为什么不单刀直入,而是从自己的几件事例写起?这一段引用了孔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 开头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件事,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 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 第一段:提出中心——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
乃以俭相诟病,引出对近岁奢靡之风的批判。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 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第二段:将先公待客与近岁风俗加以对照,慨叹“风俗颓弊”。作者分几层来论述的?分三层总说今年社会上豪奢风气回忆父亲当年招待客人的情况 近日社会风气的奢靡败坏情况对 比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听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作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有人说它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笑说:“住宅(是)要传给子孙(的),这里作为(我当)宰相的厅堂,确实(是)狭窄,(但是将来)用作(当)太祝、奉礼(的我的子孙)的厅堂(却)已经宽敞了。”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鲁公)入宫以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如实地回答(真宗)。皇上说:“你(担任的官职)属于清望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小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食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越发尊重他。 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张文节)公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是人们的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 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第三段:引述、赞扬古人崇尚节俭的言行。 举了几个事例?各自说明了什么?三个1.以李沆为例,讲节俭的好处.2.以鲁公为例,说节俭可得朝廷信任.3.以张文节为例,说节俭可保持家人生活如常.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 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第四段:援引御孙语,从道理上阐明俭、侈的不同结果。 俭,德之共
侈,恶之大有德者皆由俭来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俭,德之共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居官必贿居乡必盗侈,恶之大
引用阐发道理导致结果结论此段是怎样的结构?(总分)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紘、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前后)辅佐三位国君,(他的)小妻不穿丝绸,马不喂小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栱,上边画着水藻的梁上的短柱(生活奢华),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见识不高。公叔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鰌知道他(一定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儿子)公孙戌(时),(公孙戌就)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 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个)铜钱,到了孙子(这一代就)因为傲慢奢侈而家人死光。石崇以奢侈浪费来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当代人中堪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所以人们不批评他。(可是他的)子孙习染他的家风(也豪华奢侈),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的事例(还很)多,不能统统列举。(上面)姑且举几个人用来教诲你。你不但本身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生活)作风习俗 第五段:列举正考父等人的事例,证明上段。 古之人因俭得到的结果古近名人因豪侈得到的后果举以上各例的目的及希望此段可分为几层?请概括。三层(达人、忠)小器、出亡倾家、死穷困训汝训汝子孙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本文大量举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点。从范围上说,有自身,有长辈;有同仁,有前朝;有古有今,有优有劣,同是达人君子又有崇俭、贵侈之分,角度不一。从论证方面来看,有正例有反例,自家事迹用作正面范例,李文靖公等三例用以说明居高位大贤之深谋远虑,最后七例是说明以俭立名、以侈败家的后果问题;就事迹而言,李文靖为居室问题,鲁参政为饮食问题,张文节则是待遇不因升官而提高,各有侧重,其余同类事迹莫不如此;就叙述而言,有详有略,有言有行还有言行并举。故而繁而不赘,博而不杂,令人读来津津有味。 文章列举大量事实,批评了当时社会上讲究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谆谆教导子孙后代要崇尚节俭朴素的良好习俗,深刻分析了奢侈与节俭的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节俭是人的美德,从而在生活和工作上严于律己,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造成以俭素为荣、以奢靡为耻的社会风尚。文中所讲道理对我们有什么启发?通假字
酒酤于市 酤——通“沽”,买
古今异义
1、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或品行好的人(君子寡欲则不传于物)今指人格高尚的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2、小人:古指地位低的人,也指道德低下的人(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
今指人格卑鄙的人(小人得志/势力小人) 1.靡:(1)吾性不喜华靡 奢侈
(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浪费
(3)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倒下
2. 类:(1)走卒类士服 大抵、大都
(2)枣、柿之类 种类 3. 服:(1)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 衣 服
(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干名 穿
(3)汝非徒身当服行 从事
(4)走卒类士服 衣服
4. 非:(1)人不相非 讥评,认为不对
(2)酒非内法 不是
(3)汝非徒身当服行 不 5、 数:(1)会数而礼勤 屡次
(2)常数月营聚 几、几个
(3)不可遍数 一一列举
6、 为:(1)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作为.当作
(2)参政鲁公为谏官 担任
(3)自为乳儿 做
(4)近岁风俗尤为侈靡 是 7、 多:(1)侈则多欲 使……增多
(2)多 今多穷困 大多
(3)多不过七行 最多
8、 乃:(1)乃簪一花 才,这才
(2)人乃以俭相诟病 却,竟然 9、 少:(1)公今受俸不少 不多
(2)公宜少从众 稍微
10、 以:(1)世以清白相承 介词,用
(2)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介词,把
(3)以 以约失之者鲜矣 介,因为
(4)亦不能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目连,来
(5)问其所来,以实对 介,按照 11 身:(1)身岂能长存 身体
(2)汝非徒身当服行 自身,自己
12、及:(1)岂庸人所及哉 赶上,追上
(2)及戌 到,至
13、病:(1)吾不以为病 缺陷,毛病
(2)今人乃以检相诟病 责备 14、 虽:(1)虽不能禁 即使
(2)虽 公虽自信清约 虽然
(3)虽举家锦衣玉食 即使
15、 常:(1)顾人之常情 通常
(2)身岂能常存 永久的
(3)常数月营聚 通常、往的 名词作动词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 穿 )
(2)以约失之者鲜矣 ( 犯错误 )
(3)王志于道 ( 立志 有志 )
(4)故就酒家觞之 ( 请人喝酒 )
(5)而齿恶衣恶食者 ( 穿 ) ( 吃 )
(6)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 ( 盖布被 )
(7)虽举家锦衣玉食 ( 穿 ) ( 吃 )
(8)妾不衣帛 ( 穿 )
(9)马不食粟 ( 喂 ) 名词作状语
(1)常数月营聚 ( 用几个月 )
(2)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 ( 用稀粥 )
(3)何曾日食万钱 ( 每天 )
3 形容词作动词
(1)枉道速祸 (弯曲 不正直 走邪路 )
(2)上以无隐,益重之 ( 器重 )
4形容词作名词
(1)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 肮脏破烂的衣服 )
(2)果 、肴非远方珍异 ( 珍贵奇异的品种 ) 使动用法
(1)器皿非满案 ( 使……摆满 )
(2)食取充腹 ( 使……填满 )
(3)小人寡欲则庇谨身节用 ( 使……谨慎 )
(4)远罪丰家
( 使……远离 ) ( 使……丰裕 )
(5)败家丧身 ( 使……破败 )
(6)侈则多欲 ( 使……增多 )
(7)至孙以骄溢倾家 ( 使……用尽 )
(8)其余以俭立名 ( 使……树立 ) 意动用法
(1)而耻衣恶食恶者 ( 以……为耻 )
(2)人不相非也
( 以……为坏 ,认为不对 ,非议 )
(3)人多非也
( 以……为坏 ,认为不对 ,非议 ) 1 判断句
(1) 此,君赐不可违也。
(2) 俭,德以共也;侈,恶之大也。
(3) 共,同也。
(4) 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恶者,未是与议也。
2 被动句
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3 定语后置句
士志于道而而耻衣恶食恶者。 4 宾语前置
(1) 何患不能?
(2) 是以居官必贿。
(3) 人莫之非。
5 介词结构后置
(1)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 (2)酒酤于市
(3)治居第于封丘门内 (4)得于酒家
(5)奈何饮于酒肆? (6)一旦异于今日
(7)石崇以奢靡夸(于)人 (8)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