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童年时鲁迅爱美丽的自然景物,爱动人的民间传说,爱读书学习,恭敬学识渊博的人,爱绘画,爱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性格和生活情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理解鲁迅在永别故乡和流离颠沛中,追忆童年生活时的一种惆怅的失落感。明白鲁迅“夕拾”“朝花”的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爱憎感情。21cnjy.com
3、学习本文依照时间、空间顺序有层次的记叙,准确的形容,准确的表述动作,体会记叙的感彩。
4、能够记叙自己经历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要求内容充实,增进记叙的兴趣。
2学情分析
由于授课班级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水平较差,借助工具书自学能力不足,将在授课中适当点拨生字词,并重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21·cn·jy·com
3重点难点
本节课文主要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园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有趣活动。课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细致,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描写角度不同,很注意顺序安排,且描写具体;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景物描写细致、形象、有序,用词准确定为教学重点。把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Ade”一段中的“我”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童年》
教师解说:
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伴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板书课题
(一)解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
( http: / / www.21cnjy.com )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21教育网
(二)提问
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
1(是什么)写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
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怎么样)从“从。。。到。。。”可以看出文章空间的顺序写的。
讲读课文
(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确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
油蛉(líng)
斑蝥(máo)缠络(chán
luò)攒(cuán)豁(huō)
敛(liǎn)
脑髓(
suǐ)
陌生(mò)鉴赏(jiàn)人迹罕至(hǎn)觅食(mì)
竹筛(shāi)秕谷(bǐ)
(二)解释下列词语
确凿:确实无误。
人迹罕至:很少有人来到。罕:稀少。至:到。
渊博:(学识)精深广博。
消释:消融,熔化。
宿儒:素有声望的博学之士。宿:年老的,久经其事的。
人声鼎沸:人声喧嚷嘈杂,好像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www.21-cn-jy.com
(三)指明几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思考文章可分为几部分,从整体上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
第一部分(1-9节)
百草园的乐园生活
第二部分(10-24节)
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注意:
学生分组讨论第9段的归属问题(第9段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教师朗读第9段。明确:
第9段主要从儿童的视角,以疑问和无可奈
( http: / / www.21cnjy.com )何的语气,对离开百草园原因的进行猜测,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的稚态和依依惜别的深情。在内容上承上启下,在结构上有一个过渡作用。因为第9段更多的是写对百草园的情感,所以把它归在第一部分比较合理。
(四)学生快速浏览文章,用简要语言概括每一部分各写了哪些事情。
明确:第一部分,作者紧扣“乐园”写我在百草园的无穷乐趣。
(1-2节)百草园的美好景物
(3-6节)美女蛇的故事
(7-8节)百草园的冬天
(雪地捕鸟)
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10节)三味书屋的陈设
(11节)对先生的印象
(12-16节)询问怪哉
(17-20节)后园寻趣
(21-23节)师生读书
(24节)课上做戏画画的事。
小结
学生齐读课文,更加深刻地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课后作业
熟读整篇课文,对文中的景物描写进行反复阅读,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六.板书
是什么——百草园的生活和三味书屋的生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