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训练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训练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12 23:3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3课东汉的兴衰训练题(含答案)
选择题
1.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人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光武兴,为东汉”中的“兴”指的是 (  )
A.刘邦的统治局面    B.刘彻的统治局面
C.刘秀的统治局面    D.刘恒的统治局面
2.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东汉时期因治理黄河而名垂青史的是 (  )
A.王景   B.李冰   C.杜诗   D.卫青
3.历史漫画能简明地反映一定的历史现象。下图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豪强势力膨胀  B.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C.农民起义爆发   D.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4.《后汉书》记载:“(东汉后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失去土地被迫依附于豪强的人口)万计。”材料说明东汉后期 (  )
A.光武中兴局面出现 B.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C.土地兼并矛盾激化 D.外戚专权局面形成
5.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多年,领袖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在社会底层传教并收纳信徒数十万人。由此可见,与秦末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  )
A.人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高 B.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
C.起义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6.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的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创立太平道的张角,于 184 年发动了大起义。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
A. 起义的原因 B. 起义的经过
C. 起义的结果 D. 起义的影响
7. 如图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时间 B. 领导人 C. 口号 D.作用
8. 下列选项不属于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的是(  )
A.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 州牧势力的膨胀
C. 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 王莽施政的危害
9. 汉光武帝刘秀以“柔术”治天下、重振朝纲的措施包括(  )
①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 
②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③整顿吏治,惩处贪官污吏 
④合并郡县,裁减官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10. 下列属于东汉中后期主要政治特征的是(  )
A. 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B. 诸侯四起,争夺王位
C.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暴政治国,怨声载道
11. 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 )
A. 秦朝 B. 西汉 C. 新朝 D. 东汉
12.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3. 以下文物或模型中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东汉阶级对立和社会动乱的是( )
14. “东汉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像走马灯似地换来换去的过程中走向灭亡的。”材料主要体现了( )
A. 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 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 东汉被黄巾起义推翻 D. 东汉中后期皇帝无能
15. 据记载,张角得到《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一书后,利用书中的部分内容创立“太平道”,并广收信徒以传道。在势力壮大后,他( )
A. 领导了黄巾起义 B. 建立了“张楚”政权
C. 推翻了东汉王朝 D. 改朝换代,做了皇帝
16.理清线索有利于把握历史知识。请给下图确定一个主题( )
A.三国鼎立 B.东汉的兴衰
C.西晋的黑暗政治 D.北魏的建立和灭亡
17.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下图年代尺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更替频繁
C.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8.掌握历史纪年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公元1世纪的是( )
A.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于公元前60年开始对西域进行有效治理
C.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D.张角领导的农民起义于公元184年爆发
19.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①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②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③减轻刑罚  ④严惩贪官污吏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20. 东汉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轮流把持朝政,任用亲信,诛杀异己,导致政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员受到排挤陷害,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这种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走向衰亡。这段材料反映了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 )
A. 原因   B. 特点 C. 经过   D. 影响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史料,回答问题。
史料 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光武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鉴于西汉一朝诸侯强横、权臣跋扈和外戚篡位的严重教训,为防止那些事件的重演,他采取种种措施,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以巩固皇权。针对战乱之后,生产凋敝、人口锐减的情况,光武注意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首先是薄赋敛,其次是省刑法,再次是偃武修文,不尚边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政治措施“巩固皇权” 根据史料,指出光武帝实行的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
(2)光武帝采取的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他统治后期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2.东汉的兴衰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让我们一起走进东汉,探讨东汉的历史。
【兴盛篇】
材料一 南宋诗人陈亮称赞:“自古中兴之盛,无过于光武。”
—— 《龙川文集》
材料二 民有嫁妻卖子欲归父母者,恣听之。敢拘执,论如律。
—— 《后汉书·光武帝纪》
(1)材料一中陈亮称赞的是谁统治时期出现的什么局面?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
【衰落篇】
材料三 东汉中期以后部分皇帝即位的年龄和平均寿命简表
(2)从上表内容中你能发现什么问题?这些问题使东汉政局出现了什么现象?这种现象给东汉带来了什么危害?
材料四 (黄巾起义爆发后,起义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 《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巾起义得到“天下响应”的原因。
【反思篇】
(4)通过“光武中兴”局面的出现以及东汉走向衰落的表现,你认为作为执政者应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23. 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二 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三国演义》
(1)材料一中的“举大计”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张角创立的宗教派别是什么?后来张角等人发动的农民起义被称作什么?
(3)比较上述两则材料,分析这两次农民起义在准备和结果方面有何异同。
答案
1-5CABBC 6-10ACDAC 11-15BBBBA 16-20BCCDD
21..(1)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
(2)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
22.(1)汉光武帝刘秀;光武中兴。
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等。
(2)皇帝继位年龄小,寿命短。
造成东汉后期外威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使东汉走向衰亡。
(3)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民不能忍受东汉的黑暗统治,民间的反抗情绪蔓延。
(4)执政者要勤于政事,政治清明;仁心待人,关注民生,与民休息等。(言之有理即可)
23.(1)陈胜、吴广起义(或大泽乡起义;或秦末农民大起义)。
(2)太平道。黄巾起义
(3)准备不同:大泽乡起义仓促;黄巾起义经过了长期准备。结果相同:二者都失败了。